每當人們行駛在廣西梧州市萬秀區的鴛江大橋上時,總是會看到一番奇特的景像:江面的水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顏色,一側碧波蕩漾清可見底,一側渾黃湍急有些渾濁,兩種顏色交匯在一起,一起從西往東流向遠方。
為什麼一條江的水卻有兩種顏色的水?這要先從鴛江大橋的地理位置說起。
鴛江大橋橫跨在桂江之上,它的上遊來自於桂林。桂江水一般都很清澈,但同時,鴛江大橋恰好又位於西江和尋江的交匯處。尋江水從南寧到柳州再到梧州,西江水又是珠江水的上遊,可將貨物運至廣東。
梧州水路交通極其發達。很多梧州人小時候都保留有一條記憶,總是見到河裡漂著一根一根的木頭,這些木頭通過水流的推進,一直漂到廣東去,運送木頭的人累了,就抱著大木頭休息。
梧州作為三江匯合之處,被稱為廣西的水上門戶,上通南寧、柳州、桂林及沿江城鎮,以及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下連粵、港、澳。人們通過西江將貨物運送到珠江,再通過珠江的出海口運送至全世界。
以前,除了水路,從廣州到梧州要坐一天的船才能到達,現在交通發達,人們運送木頭再也不用依靠水漂了。雖然通往粵、港、澳的貨運還有所保留,但客運是完全停止了。人們有了動車、飛機更快的交通工具。
因南寧水河沙和淤泥比較多,當流至梧州三江匯合之處之時泥沙翻滾,便出現了清澈和渾濁並存的鴛鴦色。
正是因為梧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東連粵、港、澳,西靠大西南,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籤訂了西江通商的專條,將廣西梧州府、廣東三水縣城江圩開為通商口岸。
大家都知道,清朝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國僅開通了廣州一個口岸,外國的貨物只能到粵、港、澳集散。西江通商後,外國人的輪船就可以由香港至三水、梧州,由廣州至三水、梧州往來。
1897年5月,英國人在梧州設立了口岸,主要任務是對進出口貨物、船舶、旅客行李、郵送物品的檢查管理;徵收關稅和其他稅費、查緝走私;同時兼管其他港務、海務、氣象、檢疫、郵局、府關等。
所以,你可以想想,在中國的地盤上,外國人竟然建座海關來收費、管理,是多麼的可恨。與此同時,他們又做了另外一件可恨的事。
同樣是1897年,英國人花了24塊銀元強行購買了梧州三座山頭。是的,你沒有看錯,確實是24塊錢。這些錢在當時只能買600斤中等質量的大米而已!他們在強行購買的白鶴山的山頂建了座英領事署。
英領事署舊址位於梧州市河濱公園的白鶴崗上,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因為地理位置高,站在英領事署恰好可以俯瞰三江匯流的鴛鴦色奇觀。
英國人建了英領事署之後,還專門針對中國人立了個牌子,上面分別寫著:「大英國地界」和「遊人不準登山」。
外國人控制了西江航運之後,他們在梧州建洋行、修碼頭、開辦船廠,外輪把洋貨運往梧州傾銷,進而向廣西內地傾銷,又把廣西的土特產、礦產、油類、木柴、木炭運往香港和國外。從1897年開埠至1911年,梧州的貿易數據從最初每年不足200萬兩至1911年的1000多萬兩至少翻了6倍!
外國人在梧州賺的盆缽滿盤,在中國人的地盤上作威作福,但他們的如意算盤並沒有得逞很久。引起梧州人民站起來反抗主要有幾個導火線。
首先是三社事件。英國洋行強行購買西江岸邊大石社水位,不準居民挑水,自然引起了民憤,這是其一。
第二件事是英國貨輪在肇慶河段被劫,英國派了兩隻軍艦到梧州讓中國船隻接受檢查,還擊沉了「廣西」號油船。
第三件事是麥路德教案。麥路德是英國醫生,在來梧州傳教的路上被土匪打死了,英國人將這件事算在了梧州人民的頭上,不僅強迫中國道臺以下三級官員三跪九叩賠禮,還勒索8萬兩白銀。
第四件事是鶴崗事件。當時,駐梧州桂軍排長與士兵登白鶴崗遊玩,與領事署發生口角並互毆,領事署放出一條兇惡的狼狗出來咬人,於是持槍打死了狗,並打傷了巡捕的頭部。英方要求賠償1萬塊銀元並槍斃排長。
當時,廣西當局迫於無奈只好答應了英方的要求。但梧州人民此時不幹了。海員、工人組織罷工,商人拒絕向英方出售商品。五.四運動爆發後,更是在全國掀起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熱潮。終於,在1925年,英國駐梧州領事署的人逃往了香港。
如今,白鶴山已經不能再稱之為山了,在城市的發展建設中,它已經不再是城市最高的山頭之一了,但站在英領事署舊址對面的塔上,依然可以觀望到桂江沿岸的城市美景。
三江匯流之下滾滾的江水,就像中國前進的腳步,生生不息,無停無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