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2008年上映的《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至今仍然是個人最喜歡的真人電影,也是對人生影響極為重大的一部片子。十年前相遇時所受到的震動,在十年間屢次迴響起啟示與力量,十年後依舊如是。
無論從人體驗,還是智識判斷,這都是一部堪稱偉大的電影。在2008年之前,我一直認為,超級英雄電影能拍到最好也就拍到老版《蜘蛛俠2》那份上。其實這主要是因為自己到2008年才認真看了《開戰時刻》,諾蘭的第一部蝙蝠俠電影就已經令我驚豔,對於剛好同年就要現世的續作,自是無限期待。但一睹真容之後,還是遠遠超乎意料,當最後蝙蝠俠跨上摩託馳於夜幕,烈烈風中鬥篷掣動,用一句俗話,當時我就震驚了。
2018年,是該寫點什麼。首先需要說明,《黑暗騎士》是個人最喜歡的電影,不代表就要吹到影史第一,拳打義大利教父,腳踩東瀛七武士。就像NBA球星裡我最喜歡科比,但老科肯定不如喬丹,喬丹再老流氓也不能取代老科之於我個人的意義,老科再強也終究只是接近神,兩者互不影響。
《鋼鐵俠》與《黑暗騎士》的相繼上映,雙雙收穫票房與口碑,讓2008年成為了超級英雄電影的盛世元年。前者帶來了廣度,開啟了漫威電影宇宙這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後者帶來了高度,一舉拉高了美漫改編電影的格調,有了可與嚴肅經典作比討論的代表作。一橫一縱,展現出了兩種【超級英雄電影還可以這樣拍】的可能性,鋪開新時代。這也是奇妙的地方,幻想斑斕的漫威宇宙在開拓大地,現實主義的諾蘭卻拔向天空。
《鋼鐵俠》第一部是教科書般的商業片、漫改片,將一切常規操作做到近乎完美。而《黑暗騎士》則是奇招迭出的神操作,內容表達與完成水準,為這個題材類型頂起了一塊天花板。即使放在全類型的商業電影中,《黑暗騎士》也堪稱一座又奇又高的山峰,【TDK】的片名縮寫,成為電影文化烙印深刻的一個符號簡稱。
希斯.萊傑的小丑,無疑是TDK最廣為讚譽的存在。關於小丑的傑出,年初的《希斯.萊傑十年祭》專題,已經用了三篇長文展開,儘量不再重複。這個年末的十年記,則要關注一下《黑暗騎士》綜合質量的傑出,這片子能成為超級英雄電影的一張Joker,不僅僅是因為塑造了一個Joker。
《希斯.萊傑與小丑的十年祭》系列:
(上).超級英雄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派
(中).醫生與小丑的壞笑話,瘋狗與毒蛇的大魔王
(下).嬉皮士、哲學家、超級反派,以及諾蘭馬甲的狂歡
番外:當周杰倫的《龍戰騎士》遇上《黑暗騎士》,小丑與蝙蝠俠的AB面
(不過這個專題系列的第一篇,建議跳過。這篇是純劇作層面的拆分,只是在琢磨諸如結構、線索、衝突、轉折之類的編劇手法,場面、人物、情感、思想都還沒涉及,但光是這塊就拆了有一萬多字,內容相當之繁瑣枯燥,出於連貫性,也不好再做分割分篇,一次性放出。所以即使對於大多數影迷而言都是極其無聊,可以直接撤了。就是做教材,也僅限我自己操自己的內參材料,教別人不能用這個,不然人家會覺得我有殺父之仇。除非你是《黑暗騎士》骨灰粉中的骨灰粉,那可以耐著性子瞅瞅,這是一篇絕對正經嚴肅的超級吹文。)
前言-穿過表面的影響
自從小丑故意設計被抓再越獄,《復仇者聯盟》的洛基,《美國隊長3》的澤莫男爵,《星際迷航2》的奇異博士版可汗,《007:天幕危機》的前特工席爾瓦……不故意被抓再越獄一次,都不好意思當反派。
蝙蝠俠在漫畫中發展為了超級英雄中的頭號精神病,但直到諾蘭接手,電影中的布魯斯.韋恩,才被挖掘塑造出了憂鬱沉重的心理狀態。此後,《鋼鐵俠3》裡託尼.史塔克患上了焦慮症,《金剛狼2》裡狼叔噩夢反覆,《天幕危機》裡邦德一身暮氣,追溯童年創傷……沒有一點心理疾病,都不好意思當英雄主角。好萊塢的電影敘事,一度流行起暗黑風。
能被後來的作品多次效仿,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已經是很棒的影響力。但這些影響其實也只是流於表面,一時潮流過後,真正攝取《黑暗騎士》創作理念的A級大製作商業電影,目力眼界所及,似乎未見。諾蘭在《黑暗騎士》中對商業電影所進行的改造,的確在操作存在很大的難度與風險,玩一票大的,和玩大了,往往一線之隔,其中最堪稱鬼斧神工的,還是劇作。
諾蘭兄弟的美劇劇作法
如果說漫威電影宇宙的模式,是將系列電影變成一套劇場版電視劇,平均每集兩個小時出頭,一年播個兩三集,逐步積蓄、釋放能量。那麼《黑暗騎士》就是將一部美劇塞進了一部2小時20分鐘的電影中,密集而集中地高壓爆破。
言及諾蘭電影的劇作,不能不提他的弟弟喬納森.諾蘭,TDK與TDKR之外,《記憶碎片》、《致命魔術》、《星際穿越》這些不是經典就是佳作的編劇,都是諾蘭兄弟的聯手手筆,只有《盜夢空間》和《敦刻爾克》的劇本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獨自創作。
而喬納森絕非是只有【諾蘭弟弟】頭銜的等閒之輩,此君在美劇領域,作為執行製片人、編劇、分集導演,手握《疑犯追蹤》和《西部世界》兩張名牌,在中國的美劇觀眾圈中都是沒看過也聽過名頭的劇集品牌。從時間線上,兩劇分別首播於2011年與2016年,2008年的電影《黑暗騎士》似乎反倒可以被視為諾蘭弟弟將來成為美劇大咖的小試牛刀,潛力預告。
TDK的前作與續集《開戰時刻》、《黑暗騎士崛起》還有一位編劇,大衛.S.高耶,寫過《刀鋒戰士》三部曲、《超人:鋼鐵之軀》的劇本,在超級英雄電影中的主創名單中出鏡率頗高,但值得稱道之處實在有限,綜合來看,此人之於《蝙蝠俠》三部曲更像是漫畫劇情顧問。
喬納森.諾蘭並未參與《開戰時刻》的劇本創作,續集《黑暗騎士》的編劇卡司卻只有諾蘭兄弟,沒了高耶,結果是達成了三部曲中的最高成就。有理由相信,這是諾蘭在前作成功,獲得更大創作權限之後,拉來親弟弟一起共舞的放飛自我。
非線性敘事結構,是諾蘭敘事的一大招牌,即使作為主流商業大片的《開戰時刻》,也在前30分鐘使用了類意識流的插敘。《黑暗騎士》可以說是諾蘭第一部順敘的電影,除了結局的平行剪輯有過不到1分鐘的時空交錯。但TDK的敘事複雜程度,絲毫不遜其他諾蘭電影,諾蘭兄弟引進了美劇式的劇作手法,向觀眾展示:就算按照時間順序講故事,我們一樣能玩出新花樣。
全程高潮-一幕幕的第三幕
通常的超級英雄電影,以及很多的劇情類型片的劇情,都是有一條貫穿始終的事件主線,主角和反派各有一個明確的欲望和行動目標,依附於主線展開衝突。一般來說,影片開頭,反派會給主角帶來一個激勵事件,引出主線,還有一個具體的人、事、物,作為【麥高芬】,將劇情線索,人物動作直觀具象化。大結構於,採用建置-對抗-高潮的好萊塢經典三幕式。
譬如漫威宇宙的六顆無限寶石,《復仇者聯盟3》就是滅霸開始收集寶石,要清理人口,復聯各英雄隨之開始行動,要保護生命。《黑暗騎士》卻不是這個套路,宏觀上,蝙蝠俠的欲望目標就是建立和諧歌譚市,自己趕快退休,反派小丑則是要證明歌譚市民風淳樸,人傑地靈,根本沒救,遲早要完。
但全片下來,並沒有一個連貫首尾的主線事件,也沒有可以稱為【麥高芬】的存在。影片序幕,小丑在搶劫黑幫銀行;正片開頭,蝙蝠俠的目標是清除黑幫,對小丑並未有足夠重視,在劫案現場和戈登說【He can wait】。相對來說,比較像激勵事件的,是老爺去香港把劉先生逮回,黑幫決定僱小丑,這對經典宿敵才算開始對上。
如果到此為止,也算是三幕式的建置完成。然而因為小丑人設上秉承的混亂哲學,他的犯罪活動多次變換目的,一會要蝙蝠俠公開身份,一會要殺了要公布蝙蝠俠身份的會計,一會搞蝙蝠俠,一會搞哈維.登特,一會搞黑幫,一會給全民搞雙船實驗。整部影片下來,沒有清晰的開端-發展-高潮的單一統一的三幕式架構,而是由不同的行動目標,分散出不同的分散事件,一個事件一個片段,彼此勾連。
對比續作《黑暗騎士崛起》,更能顯出兩種敘事方式的差異。TDKR是在三幕式的大結構內複雜化敘事,線索編織發展,皆圍繞歌譚圍城、核爆危機的主線進行,有核彈這一明顯的【麥高芬】,序幕中貝恩綁架核物理學家,也是其中一環。
用《名偵探柯南》的常規標題命名打個比方,《黑暗騎士》就是由N個《XXX犯罪事件》組成。而電影不但沒有因此顯得鬆散,反而利用有限的時長,壓縮出了超常的緊湊劇情。事件之間的綴連銜接極其緊密,省略或極快地帶過了案發前的日常鋪墊,直切事件的發生與解決。
電影上映之前,先行放出的6分鐘序幕就已收穫諸多稱讚,單提出來,就是一部精彩的短片。小丑團夥的銀行劫案,其實也是一個經典的故事模式:一群人湊一塊幹一票;比如《七武士》、《復仇者聯盟》、諾蘭自己的《盜夢空間》。只不過TDK的序幕略過了團隊的集合與準備,上來就幹一票,有點像直接從三幕式故事的第三幕高潮講起。行動進程也一反套路,劫匪互殺,至最後小丑現身,衝突、反轉密集發生。
這個序幕,儼然是全片敘事特徵的縮影。正片中每一個事件的片段區間,都像是直奔第三幕,以高密度的戲劇衝突支撐。《黑暗騎士》有過一個經典評價:這部電影看起來好像沒有高潮,因為全片都是高潮。會有這種觀感,大概也是因為TDK幾乎就是在上演一幕幕的第三幕。常規劇本中導向第三幕的情節轉折點,黑暗時刻、新刺激,TDK中皆為複數出現。
砍掉前兩幕,從第三幕高潮開始的敘事,後來那部看似戰爭大片實為實驗小品的《敦刻爾克》中亦可窺見,三線三時空,三個第三幕的嵌套結構,不知道諾蘭是不是從《黑暗騎士》獲得的啟發。
網狀結構-動態的多陣營多線索
如果只是一串第三幕的串連,《黑暗騎士》依然有可能變成一部拼盤電影,事件的銜接再緊緻,還是會有割裂感。向來喜歡玩結構的諾蘭兄弟,自然不會讓這種問題發生,對繁雜的劇情內容,做了有機的編織、搭建、整合。
蝙蝠俠與小丑的正反對抗,牽涉上了黑幫、檢察官與警局的官方力量、以及市民。這三組人,並不是定向地在蝙蝠俠與小丑之間站隊,而是隨著事態發展而動態演變。歌譚黑幫先用小丑,後給警方線報,市民先被小丑煽動,後又人性光輝上線讓小丑玩脫了一次。官方有戈登跟蝙蝠俠合作,也有被小丑帶跑的哈維.登特,全片抓黑幫,抓小丑,還要攔著市民,最後又抓蝙蝠俠。
蝙蝠俠、小丑、黑幫、官方、市民五方勢力,都不是一條心,相互排列組合地碰撞。五大陣營的故事線,又有分支線。
蝙蝠俠陣營,老爺和阿爾弗雷德的行動線,配有福克斯擔任韋恩集團總裁的公司線,提供技術支援之餘,跟黑幫陣營的劉會計交涉,還要應付後期分到市民陣營的敲詐會計。官方陣營中,戈登帶的重案組一條線,哈維.登特自己算一條線。而哈維與瑞秋、老爺之間,又組成一條感情線,看似平行於劇情事件,同樣有關鍵力量。瑞秋活著時,是公義之外,老爺告別蝙蝠俠生涯的欲望動力,瑞秋死後,刺激了哈維的墮落。
於是五大陣營,至少八條線,互相交織糾纏,時而擰成一股,時而開叉,《黑暗騎士》更趨近散點敘事,呈現複雜的網狀結構。
片中的陣營動態,有兩個劇烈變化的集中時段:
戈登從哈維病房出來,至小丑炸掉醫藥,大約10分鐘。五大陣營齊動,黑幫老大給戈登報信,小丑火併黑幫頭目,黑幫-小丑對官方,變成黑幫-警方對小丑。小丑跟著一個電話,市民對官方-蝙蝠俠,官方陣營內部藏有市民(妻子在醫院的警察)。小丑把哈維拉出官方陣營,由於哈維墮落就證明了小丑的觀點,等於歸入小丑陣營對官方-蝙蝠俠陣營。
這10分鐘發生在白天,蝙蝠俠只能以布魯斯.韋恩的身份「低調」地開著蘭博基尼出動,然而劇情卻更上了一個強度,這在以往的蝙蝠俠電影中是見不到的。
雙船實驗之夜的13分鐘。參與陣營:小丑、市民,官方、蝙蝠俠。動態變化:官方-蝙蝠俠對小丑,蝙蝠俠對官方(保護人質),市民內部衝突,無形又給官方-蝙蝠俠壓力,最後市民-蝙蝠俠對小丑。
電影版的三角戰術
籃球領域中禪師傑克遜領著喬丹、奧胖、科比拿了11個冠軍的三角進攻,是一種動態戰術理念,場上球員會通過跑動與站位形成某個三角。藉此跨行做比,《黑暗騎士》的人物動態中,諾蘭兄弟就立場、關係、觀點等方面畫出了很多的三角,也是製造強大劇情的一支編劇戰術。
列一下片中可能不完全的人物三角:
蝙蝠俠-戈登-哈維:聯手整治哥譚的三人組,黑暗的蒙面俠客、灰色中庸的警察,白道官方的檢察官,俠客幫警察抓人,檢察官幫他們把人用法律程序關進去。電影最後的結局,也是三人組的對峙。
蝙蝠俠-瑞秋-哈維:青梅竹馬與天降系、私刑與公法的情感大三角。
蝙蝠俠-阿爾福雷德-福克斯:蝙蝠俠團隊,管家阿福負責內務與心理,總裁福克斯打理公司,開發技術資源。黑白二老的支持態度也有所不同,阿福鼓勵老爺堅持,不為敵人的打擊所軟弱,福克斯則質疑老爺的行動權力是否過界。兩位幕僚的意見,為依賴私德的蝙蝠俠獨裁保持了相對健康的生態。
蝙蝠俠-小丑-哈維:勇者-惡龍-勇者變惡龍-墮天使的正邪三角,小丑與蝙蝠俠的一體兩面,反映在了擲硬幣的雙面人臉上。哈維本與蝙蝠俠同仇敵愾,也被老爺託付以拯救城市與自己的重任,結果卻被小丑引導向墮落。小丑亦是誘導蝙蝠俠墮落不成,轉而進攻哈維成功。
蝙蝠俠-黑幫-小丑(黑幫-小丑-劉先生/黑幫-小丑-警方):哥譚市的三股法外力量,蝙蝠俠與黑幫相互敵對,但皆有自覺遵守的一套規則,屬於守序屬性的善與惡,小丑則是教科書般的混沌邪惡屬性。
黑幫想維持違背法律的黑社會潛規則,面對蝙蝠俠助力官方的打擊,先是通過劉先生在臺面程序上應對,被蝙蝠俠進一步的法外行動打破,於是引入了自己認知之外的小丑,結果發現這個沒原則無底線的傢伙更可怕,轉而給警方報信。
而小丑在同時就把黑幫火併,並引導哈維殺了老大,給守序的黑幫、官方、蝙蝠俠都來了個釜底抽薪,從【守序】屬性的角度,也可以看到小丑這個反派有多厲害,完全是開地圖炮,一個人搞所有人,不分好壞。
市民-蝙蝠俠-哈維:蝙蝠俠想給市民帶來希望卻引來不當效仿,哈維給市民和蝙蝠俠帶來了希望,後來的墮落將毀了這一切,市民在雙船實驗中給蝙蝠俠希望,增強了背鍋的意志,最後維持住了市民的希望。
哈維-警方-市長:哈維起訴數百名罪犯後,市長將他和老局長、戈登叫來辦公室談話,話間還有提到也和哈維站一邊的法官,相當於哥譚市的政府公檢法會談。這裡多少也是美國三權分立體系的表現。司法與立法的警察、檢察官、法官聯合行動,市長作為行政政府的代表過問確認,算是統一了意見。
高強度的衝突與反轉
複雜綿密的劇情網與人物背後,湧動著利益、理念、情感的暗潮亂流。《黑暗騎士》如是壓縮了遠超常規電影的戲劇張力,從劇情到人物的衝突,密密麻麻。
與其說全片有多少個衝突,不如說說不是衝突的地方:阿爾福雷德與老爺的談心,福克斯幫老爺更新裝備、查案(後來全程監聽出來,也有了衝突),戈登假死,屬下去給家屬報喪,逮捕小丑後本人回家報平安。
市長3次出場談話,跟著發生的是屍體鐘擺式撞上玻璃牆,小丑在警局詭異地鼓掌,全城大亂間得知哈維失蹤,都是馬上情勢急轉。而像是哈維、瑞秋和老爺、芭蕾舞演員在飯店的圓桌會談,看似日常,實際上四人關於蝙蝠俠的權力辯論也隱含著衝突。
大衝突中又總是夾著小衝突,舉幾個例子:
老爺去香港抓捕劉先生期間,小丑木馬計幹掉了黑幫黑人頭目,上演了已成經典的【Why so serious】。
哈維的募捐晚宴,小丑同時暗殺法官、警察局長、哈維。三起殺人事件間,安排了哈維對瑞秋的求婚,瑞秋的猶豫讓哈維對布魯斯.韋恩的不滿就要噴口而出,老爺從背後的一勒,又適時勒起了劇情的緊張氛圍,跟著小丑殺到。
老爺追查小丑的行動期間,包含著警察的意見,漸起的民怨,韋恩企業的會計向福克斯敲詐。福克斯嚇走會計,但也從中得知老爺在搞自己不知情的通訊項目,回頭幫忙技術分析,問及此事,也為後來的質疑埋下伏筆。
發布會上哈維頂包,以自己為誘餌,幫助蝙蝠俠逮捕小丑。中間卻有瑞秋誤解老爺,對阿爾福雷德的質問,給出了最傷人的那封信。這是瑞秋和阿福的最後一面,但無論之後是否死亡,其實都宣告了她將和韋恩家族劃開距離。
小丑用炸醫院刺激全民出動殺會計裡斯,大衝突是警方保護裡斯,但一名有妻子住院的警察,讓戈登還得解友軍之圍。同時便裝的老爺替警車擋了一道,從對視鏡頭中可以看到,裡斯因為救命之恩,不會再拿老爺的身份做文章,兩人矛盾化解。
騷亂愈演愈烈的關頭,蝙蝠俠祭出全城監聽電話,打輔助的福克斯卻質疑權力過界,一度威脅辭職。
雙船實驗危機,戈登和蝙蝠俠就營救策略出現了爭執,戈登甚至對蝙蝠俠舉起了手槍。而蝙蝠俠衝進大樓之後,戈登又接到哈維綁架其家人的電話。
如上,本就足夠緊湊的情節衝突中,又穿插了豐富多元的個人衝突,劇情矛盾無處不在。一般電影裡的主要、次要矛盾,TDK裡也沒有那麼分明,環環相扣,互有影響。更兇殘的是,爆棚的衝突,還伴隨大量的反轉。
不妨數一數《黑暗騎士》中的反轉:
銀行劫案的序幕就有4次:小丑讓劫匪幹掉同夥;連環兩次,觀眾以為要繼續的時候,其中一個劫匪似乎識破了小丑的計策,欲率先反殺最後一個劫匪;但校車突然開進來把他撞死,揭示小丑給團夥說的5人行動,其實有6人;最後一名劫匪射殺司機,原來小丑自己就在行動中,而非只在幕後策劃,整個劫案確實只有6人參與。
5、稻草人和黑幫交易遭突襲,率先出現的是市民cosplay的假蝙蝠俠。
6、幹掉黑幫黑人頭目剛放話懸賞小丑,就有人送來屍體,卻是假死的木馬計。
7、蝙蝠俠決定自首公開身份,但哈維在發布會上稱自己就是蝙蝠俠。
8、戈登假死,最後逮捕小丑。
9、小丑總算被捕,扔進局子一問,哈維和瑞秋已被綁架。
10、小丑故意將關押地點說反,蝙蝠俠趕去救瑞秋,救出的是哈維。
11、小丑引爆犯人體內的炸彈,帶走劉先生越獄,原來是故意被抓入獄。
12、會計裡斯要在電視節目公布蝙蝠俠身份,但此前逼迫蝙蝠俠摘下面具的小丑,卻又表示沒有蝙蝠俠不好玩,發動群眾殺裡斯。而且小丑一個電話,讓本要抓他的警方立馬調頭去救人,全城巴士出動去各家醫院載人,自己趁虛溜去洗腦哈維,牽一髮而盤動了整個劇情。
13、先前僱傭小丑的黑幫,轉而向戈登透露小丑行蹤。
14、小丑向黑幫推薦自己,完成搶回劉先生的僱傭任務,得到了黑幫一半的錢財,隨即卻將堆成山的美元燒掉,並將在場黑幫火併。
15、哈維在醫院碰見了仇人小丑,鬼使神差地被洗腦。
16、檢察官哈維.登特變成殺人犯,拋硬幣裁決人命。
17、戈登手下的警察早就在向黑幫出賣線報,並參與了哈維和瑞秋的綁架。
18、小丑觀望雙船實驗的大樓據點,小丑雜兵和人質醫生互換服裝,特警隊險些中計。
19、雙船互爆實驗,以兩艘船上的市民和罪犯都沒按下引爆器告終。
20、蝙蝠俠承擔哈維的罪名,英雄被當作殺人犯,受到警方追捕。
總共20個反轉,本著對硬數反轉的規避,只少不多。
對比一下,漫威宇宙裡人物眾多、劇作較為複雜的《復仇者聯盟》第1、3部。
第一部中的反轉點,大概只有鷹眼被洛基控制轉化為敵人,洛基故意被抓。政府要用核彈無差別轟平紐約,勉勉強強多算一個。
第三部《無限戰爭》的反轉點:滅霸被卡魔拉殺死,實為現實寶石偽造的假象;得到靈魂寶石要獻祭最愛的人,冷酷的滅霸沉默了;但滅霸其實在傷心要犧牲卡魔拉;鋼鐵俠一行人就要摘除滅霸的手套,但卡魔拉的死訊讓星爵暴走,作戰失敗;奇異博士以守護時間寶石為首要,卻用寶石交換滅霸不殺鋼鐵俠;幻視一路被復聯保護,最後由愛人猩紅女巫親手殺死;幻視剛死就被滅霸用時間寶石復活;總共7個。
這兩部漫威電影,已經是敘事精良,全程無尿點的商業大片。都說同行的襯託,但有優秀同行的襯託,《黑暗騎士》的操作有多狂野冒險,可見一般。
3個兩難困境,電車實驗變體
給主人公設置兩難選擇,是增加劇情緊張程度,揭示人物更深層形象的經典法則。《黑暗騎士》裡,小丑給蝙蝠俠出了2個,又給市民出了1個。
小丑不斷殺人,蝙蝠俠非常掙扎,是頂住壓力抓住小丑,還是按小丑所說,當眾摘下面具,公布身份。最終蝙蝠俠妥協,顯示出了英雄悲憫和無力的一面。
瑞秋和哈維被綁架到不同的地方,兩邊放了引爆時間一致的炸彈,蝙蝠俠只能選一個。小丑出的公私選擇題,蝙蝠俠在選擇瑞秋的一剎那,其實已經輸了,而這還沒完,小丑故意把地點說反,蝙蝠俠選什麼,就會失去什麼。
雙船實驗,市民和罪犯互相握有對面船隻的引爆器,面臨是炸死對方,保全自己,還是因為於心不忍,被對方炸死。最終雙方都沒有按下引爆器,歌譚各路人馬被小丑牽著鼻子一路玩到片末,被路人群眾擺了一道。
很多的好萊塢電影,都有出現類似【電車實驗】的場景,讓主人公進行兩難抉擇。《黑暗騎士》的雙船實驗,對此並不是單純的置換,而是做出了變體。手握軌道扳手的不再是英雄主角,而是放在了電車上的乘客手中,而且是兩支軌道上的乘客互有扳手。新實驗也給出了新解法,乘客們都沒有拉扳手。
雙船互爆的情境,又有點類似《三體2:黑暗森林》的【黑暗戰役】,但又不同於資源有限,宇宙極端環境的背景,雙船實驗是人為設置的問題,並不恆久,當乘客們頂過12點的考驗,蝙蝠俠再解決掉小丑手上的總引爆器,大環境的生存危機便告解除。
複雜化的最後一分鐘營救
好萊塢大片必備的【最後一分鐘營救】橋段,《黑暗騎士》也予以複雜化。全片有3次這樣的情境,第一次香港抓人尚屬常規。蝙蝠俠給發射到大樓玻璃牆上的黏掛炸彈設定了2分30秒的爆炸時間,玻璃牆爆破後就是飛機經過的時刻,蝙蝠俠要在這段時間內飛進大樓,打倒保鏢,擒獲劉先生,放出連接飛機的繩索。
第二次實際上是兩個並行,且反套路。蝙蝠俠和戈登同時要搶在炸彈爆炸前營救哈維和瑞秋,座駕更好的蝙蝠俠救到了人,戈登慢了一步,然而因為小丑說反地點,一邊沒救到人,一邊沒救到想救的人。
第三次的雙船實驗同樣如此,根據小丑說明的規則,市民和罪犯要在零點前決定,是否按下引爆器,蝙蝠俠和警方要在零點前搶到小丑的總遙控器。但蝙蝠俠和警方面臨的又不是確定的【最後一分鐘營救】,中間隨時可能有一船的乘客引爆,而因為小丑把手下和人質的服裝對調,蝙蝠俠一度要同時打小丑雜兵和不明情況的警方,整個情境難上加難。
最後還是蝙蝠俠被小丑先壓制,無一人有具體名字的雙船乘客頂住壓力,為蝙蝠俠反制小丑爭取了時間。主角沒有在規定時間前營救成功,營救者則有自救。《黑暗騎士》在危機段落設置了炸彈,卻沒有像普通好萊塢大片來一場大爆炸,而是用沒有爆炸的劇情設計,製造了更具衝擊力的高潮。
其實二、三次中間,還有一段隱藏的類【最後一分鐘營救】。會計裡斯要公布蝙蝠俠身份,小丑放話,一小時內裡斯沒死,就炸掉一家醫院。歌譚市民得到了【1小時內殺人,避免住院親友被炸死】的任務,但警方和蝙蝠俠顧不得在1小時內抓到小丑,紛紛出動去保護裡斯。最後醫院的確炸了,但裡斯和住院市民都沒死,小丑只是用這個戲劇手法,完成了真正的目標——蠱惑哈維墮落。
神級假結尾,劇本的魔法
走過如上複雜程度的劇情心電圖,影片走向尾聲。主角歷盡乘倍的一波三折曲,再次制服反派,影片已經可以圓滿落幕,享受好評。但蝙蝠俠此前並不知道哈維已經墮落,當令人窒息的雙船危機解除,也就留下了高能的假結尾。最終逼出了蝙蝠俠背鍋的神級結局,讓《黑暗騎士》真正從頭高能到尾,到最後還在反轉,並推著精神思想,再上一層樓。
「你不會以為,我把歌譚靈魂之戰的成敗,寄托在和你的拳打腳踢上吧?不,你需要有一張王牌,我的是哈維。」
小丑在倒吊中得意說出的這番話,仿佛也像是諾蘭在宣示,我才不會把一部電影的最大高潮寄托在大爆炸上,我的王牌就是劇情和人物。
《希斯.萊傑與小丑的十年祭》(下篇)中也說過,小丑有好幾處觀點陳述的戲,都感覺像是諾蘭穿著馬甲在說話。
燒錢時說的【我這個人的口味很簡單,喜歡炸藥、火藥、還有汽油】,洗腦哈維時說的【你看我用了幾桶汽油和一點子彈,就把這城市搞成什麼樣】。這兩段話最能腦補出諾蘭躲在背後握著保溫杯的和善笑容,其中的聯想不止是復古審美、實拍狂魔,還有諾蘭在電影創作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也是被觀眾所熟知的特徵——對敘事文本的拓展改造。這是電影更原初古老的東西,對於《黑暗騎士》,我們也可以說,諾蘭用劇本、演員,把超級英雄電影拍成了什麼樣?
《敦刻爾克》之前,諾蘭的電影其實常給我一點視覺小說的感覺,儘管《黑暗騎士》不乏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視聽語言,也同樣略有此感。但光是劇本層面的水準,就已經把影片推到了一個極高的層次。
美劇與十億大片
超大劇情量,多線索編織的故事網,多陣營的動態變化,超高密度的矛盾、衝突、反轉,壓縮在2小時20分鐘內,令《黑暗騎士》並不像三幕式電影那樣,可以捕捉明顯的起承轉合、有張有弛,而是始終緊繃著弦的劇情張力,節奏飛起。
高強度的美劇敘事風格,加上諾蘭版的蝙蝠俠電影去幻想重現實,題材類型上靠近犯罪警匪,又有反恐政治的影射,《黑暗騎士》看起來猶如一部高配強化的劇場版《24小時》。
《黑暗騎士》的劇情並非無懈可擊,也不是完全沒有BUG,尤其是在走寫實路線的情況下。小丑在片中各種神出鬼沒、多智而近妖的表現,若是細細推敲,也存在著不合理。至於強情節劇常有的,也是諾蘭和TDK常被說的問題,情感表達不足,個人倒不甚認同,這個後面在人物部分再談。
但這些小問題,可能存在的瑕絲,都在信息爆倉、高速運轉的敘事中被掩蓋了。TDK的敘事有一個特點,既讓觀眾要動點腦子跟上節奏,又讓特別愛動腦子的那部分在這個節奏裡來不及多動,要挑毛病多半也要回頭再看幾遍,才會瞧出來。的確也可以說,這是聰明討巧,但這種技術含量的討巧,絕對是站著把錢掙了。
大多數人看電影,圖的要麼特效要麼故事,而大眾所認知的【講個好故事】,就是有劇情向的情節劇,所謂的劇情片。《黑暗騎士》正是大眾意義上的【講個好故事】,典型的強劇情片,還是在此意義的基礎上有所拔高的超強劇情片。
這也是我認為,為什麼《黑暗騎士》能在收穫經典評價的同時在大眾市場獲得巨大成功。而同樣作為有嚴肅藝術水準的超級英雄電影,《守望者》與《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卻得到兩極分化的評價,票房上一個慘敗,一個高開低走。
諾蘭的這部續集,與扎克.施耐德導演的另外兩部DC電影相比,幾乎是兩個極端。後兩者是詩意悠長,浸染於美學意象之中,起伏綿長,發力較慢,且藏得深,雖然後勁餘味很大,但更依賴品。《黑暗騎士》則是快到風雷迅疾,雲霄飛車,儘管也在考驗觀眾的腦力,但密集的劇情爆點,也按摩得觀眾很爽。
觀感上,《黑暗騎士》其實也是一部「爆米花爽片」,只不過它火爆的,對著觀眾狂轟濫炸的,是劇情。甭管你看不看得懂裡邊的英雄精神、現實隱喻、視聽含義,至少劇情跌宕起伏不斷,這個故事夠好看。
當然扎克導演的兩部DC電影在個人心目也是代表探索超級英雄電影上限的藝術孤品(其實包括《鋼鐵之軀》也是),我也不認為好的超級英雄電影就應該都像諾蘭那樣拍。《守望者》的原著本就是唯一拿過雨果獎的視覺小說(雨果獎還沒有專門分出漫畫類的情況下與文學作品競爭),《蝙蝠俠大戰超人》的劇本也是非常規的複雜化,只是它們的敘事方式,註定會有很多人覺得【這什麼玩意】……畢竟《黑暗騎士》尚且都還有人覺得沉悶拖沓,就因為打鬥少,文戲多。
在《黑暗騎士》取得10億美元票房之前,只有《鐵達尼號》、《加勒比海盜2:聚魂棺》、《魔戒3:王者歸來》過了十億線。歷史災難、魔幻的史詩與冒險,海洋與中土的地圖,三部大片皆有大規模視聽奇觀傍身,也都斬獲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固然敘事同樣精彩,以及經典,但不可否認它們的超級票房體量與大片特效有著不少干係。
《黑暗騎士》雖說也花了重金與精心,諾蘭的實拍理念令場面富有質感,但比之前面的10億三巨頭,單純的就直觀上,陣仗著實小了不少。
1.8億美金的投資花在了很多不顯眼的地方,我相信大多數觀眾,看小丑炸醫院,並不會關注這是特效做的,還是真的找了一家醫院炸掉。而這,差不多就是全片最大的場面。就拿最新的華納DC電影《海王》和《黑暗騎士》擺在一塊,光看兩者的陣仗,說諾蘭花的錢比溫子仁多,大多數人都不信吧。
全片的大型動作戲就五場,銀行劫案、抓捕稻草人、香港抓人、抓小丑的追車戲、雙船實驗之夜二抓小丑,其奇觀誇張的程度,甚至沒有超過《碟中諜》、《007》之類的特工電影;由於高速運行的劇情,時長也都較短,更何況,諾蘭拍的蝙蝠俠打鬥戲一直多有人吐槽。《黑暗騎士》橫掃千軍的票房成績,相對其他的10億巨無霸,它更依仗劇本的優異。
動作戲的【頭重腳輕】,超神的下半場
而通過五場動作戲在電影中的分布,也可以繼續發現《黑暗騎士》的超常。
前四場皆發生在1小時20餘分鐘內,時間編排也挺常規。序幕展示一下小丑的能力,正片開頭就是蝙蝠俠帶著主題BGM出場行動,標準的好萊塢大片熱開場。35分鐘走了一趟香港,52分鐘和1小時5分鐘還有晚宴打小丑,酒吧打黑幫兩場小型打鬥,10分鐘上演逮捕小丑的追車戰,也是動作場面激烈之最。
到此為止,《黑暗騎士》的劇情量,稍微放慢些節奏,拉長一下動作戲和感情戲,已經足夠撐起一部緊湊精彩的常規電影,主角歷經鬥智鬥勇,終於戰勝反派。哈維.丹特接受新聞記者採訪的場面,在一般的警匪動作片裡,就是好萊塢標準結局。
但影片卻以此為分水嶺,之後才是超神的開始。自蝙蝠俠與小丑在警局對話算起,12個反轉,2個兩難選擇,2個複雜化【最後一分鐘營救】,都集中在後1個小時爆發,劇情強度陡然提升,期間只有一場大型爆破戲,一場小型撞車戲,一場動作戲。
投資1.8億美金的超級英雄電影,後1個小時動作戲稀少,劇情卻越演越強,一部片子演了別人兩三部的內容。布魯斯.韋恩在《黑暗騎士》上半段以蝙蝠俠裝扮出場7次,下半段只有兩次,分置首末。這種操作,基本算是玩火了。
諾蘭的老爺三部曲中,在影片的下半程都會明顯壓縮事件發生的時間,對放寬定義的【三一律】的加強。《開戰時刻》後50分鐘,45分鐘發生在一個夜晚前後;《黑暗騎士崛起》後40分鐘,約35分鐘發生核爆前的一兩天;都有5分鐘交代結局。全程跨度上,首部曲涉及不同年齡段,跨度較長且跳躍,終章一役也有半年多。
《黑暗騎士》最多不過一個月,後1個半小時是連續3天的連環事件,後45分鐘都發生在一個半天,只有幾個幾秒的未來時間點,剪輯在結局蒙太奇中,而且劇情矛盾衝突的數量、強度、層次,要遠勝其他兩部。影片整體的戲劇集中性更強,在打破常規的同時卻也更符合古典意義。
作為文體兩開花的觀眾,TDK帶來的感受曲線,有點很像科比那場81分的比賽,上半場26分,算很厲害但也並非石破驚天,然而到了下半場越來越不對勁,最後歷史誕生了。《黑暗騎士》超神的下半場,差不多就是科比後兩節掄了55分那種感覺。
十億美元的票房價值
《黑暗騎士》在2008年拿下10億美元票房,真正令個人感到欣喜與興奮的,正是這樣劇作極為反常冒險,突出文戲的商業大片,能獲得如此現象級的成功。甚至可以說,迄今36部十億美刀的影片裡,《黑暗騎士》和《黑暗騎士崛起》也是唯二使用了複雜敘事的作品。《鐵達尼號》和《魔戒3》的完美敘事,屬於傳統套路上的無懈可擊。
2009年的奧斯卡,《黑暗騎士》除了希斯.萊傑毫無懸念的收下最佳男配角,只獲得了最佳音效剪輯一項技術獎,最佳影片提名連入圍名單都沒進入,也使得後來的最佳影片提名,擴充到了10部。但個人覺得對TDK更加可惜不公的,還是最佳改編劇本也沒個提名。做一個又新又好的劇本,難;在限制多多,風險大大的商業大製作裡做,還做成功,更是難,難能可貴,又激勵後輩。
《黑暗騎士》在編劇上對順序故事的改進重構,立體結網,帶給個人的驚為天人,那種【臥槽故事還能這麼講】的感覺,絲毫不亞於《記憶碎片》、《致命魔術》兩座非線性敘事的經典迷宮,更遠勝於後來成為大眾爆款,尤其受中國觀眾歡迎的《盜夢空間》與《星際穿越》。TDK,擔得起【神劇本】這個稱謂。
(《黑暗騎士》十年紀念第一篇完)
相關諾蘭連結:《敦刻爾克》.這世上有一些電影,只有諾蘭能拍出來
DC宇宙文章連結:
《神奇女俠》:真正的聖母,敢於親歷人間疾苦
附錄:《神奇女俠》和抗日神劇的區別
《正義聯盟》:
【上.綜合篇】——蝙蝠俠再有錢,也比不上觀眾老爺有錢
【下.人物篇】——超人的棺材板確實按不住了,然而墳前蹦迪
超級英雄電影專欄:
《海王》觀賞篇.海洋奧德賽、恐怖克蘇魯,陽光DC的水形物語
《海王》綜合篇.對標迪士尼,火紅的湄拉,DC宇宙交給溫子仁?
《海王》玩梗篇.不髭毛乍鬼的拜月教主不是好中鋒
迪士尼漫威:鋼鐵俠丨奇異博士丨銀護1丨銀護2丨雷神3、諸神黃昏丨黑豹丨蟻人2
《復仇者聯盟3》系列專題:
(上).十年後的託尼.史塔克,就像是宇宙中的堂吉訶.德
(中).奇異博士的面壁計劃,滅霸的死神計生
(下).超級英雄的春晚,當代神話的困境
(附錄).便當後面的的漫威菜單,彩蛋之外的彩蛋
索尼蜘蛛俠:超凡丨超凡2丨返校季丨毒液
超人總動員:盛世前的原創、超前與解構丨與時俱進的社會運動
刀鋒戰士:【上】黑人超英先驅丨【下】墨西哥美術與中華武術
福克斯X戰警系列:
狼叔三部曲:金剛狼1-2丨金剛狼3
正傳三部曲:X戰警丨X戰警2丨X戰警3
前傳三部曲:第一課丨未來昔日(上)、(下)丨天啟
時間線:《X 戰警》電影宇宙時間線
收錄本號超級英雄電影系列文章的知乎專欄,請搜素【調查劇團】
想讓文章給更多的朋友看到,歡迎分享。想看我的更多文章,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