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在中國必然也有巨大的共鳴,尤其是今天的網際網路。據說因為這部電影,輿論上男女對立得極其嚴重。女人們都打高分,男人們都很生氣:我們韓國男人不累嗎?你們女人服兵役嗎?諸如此類等等吧。
近年來,隨著「女權」兩個字的頻繁出現,這類題材你可以想像會有多少人依附在上面開始替女同胞們控訴亞洲傳統文化裡女性地位。
82年生的金智英結了婚成了家庭主婦,遛孩子喝個咖啡也有一些年輕的女人閒言碎語,照顧孩子得了腱鞘炎,手腕痛,醫生還會問,洗衣做飯掃地都有機器,怎麼你的手還會痛。這些是生活細節,也不是說生活中不會出現,但這說明不了什麼,有些刻意。你幹嘛都有人閒言碎語。
比較殘酷的是職場,這也是很多「女權」寸土必爭之地。比如說女性不太敢要孩子,要了孩子也會想辦法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工作崗位,因為離開太久位置可能就沒了,比較大的概率會被邊緣化。因此,有很多媽媽,在生孩子之前學習好學歷好工作好,但最終都全職照顧家庭。所以很讓人鳴不平。
無論有沒有這部電影,女性在職場上的遭遇到的問題早已演變成了男女對立的局面。因為看起來非常不公平。比如很多崗位在招聘的是會擔心女性很快就去結婚生子了而只招男性。其實因為什麼只有招聘的人知道,但我們心知肚明,並且如果換位思考也能理解,因為公司要慎重考慮這些人力成本。
一邊是公司需要考慮的成本和更長遠的規劃,一邊是女性生育無法被否認的付出。這其中的矛盾有得解嗎?男女之間的差異並非社會化的結果,也就是說這裡跟各國的文化無關,無論是歐美國家還是亞洲國家,在商業的職場上,所有的女性都要面臨這樣的問題。這背後不存在刻意的歧視,僅僅是出於公司人力成本的考量。
所以,我們僅憑生活經驗就能發現,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獨立女性,她們可以一心撲在工作上,加上能力卓越,在職場上是不輸給男性的,儘管比例小。為什麼比例小,因為多數時候很多女性自己選擇了自己照顧孩子。在時間和精力上已經很難兩邊兼顧了。
如果我們從家庭是一座私有制的堡壘來看,那麼這種情況,也就是女性沒了收入全職照顧家庭孩子的情況,同樣也會把收入的壓力轉移到家庭的經濟支柱男性身上去。在這部電影裡也透露了這樣一個事實,男人有產假也不敢休,因為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回來後位置不保。
有必要讓更多人知道全職主婦的不容易,也有必要知道女性在職場上面臨的問題並非文化上的歧視造成的,而是如果你當老闆你也會考慮用工成本。
但比較遺憾的是,如今很多文章總是在描述這些事實時用的字眼差不多不是「淪為生殖機器」就是「統統變成育兒工具」。這其實是歪曲事實,也忽視了女性的自主選擇的存在。
我相信今天,很多優秀的女人選擇在家帶孩子並不是被迫而是自己在人生的一個全新階段選擇了親自帶孩子。一個女人選擇育兒和一個女人選擇在職場上殺出一片天地,為什麼如今後者是一種獨立的象徵,而前者像是被壓迫的呢?我認為這種偏向性極強的理念恰恰才是某種社會化的結果。
就《82年生的金智英》這篇文章的劇透分析文,某個八卦大號的文章下面,被頂到最高的是這樣一條評論:
這句評論問題太大了。計劃生育政策在一些女性眼裡成了保護她們的工具了。上千萬的女性被強制墮胎,這其中可能有她們的媽媽,但她們就能說出這種話。知道在重男輕女的文化裡,嚴格的一胎化下人們的生育邏輯會是什麼樣的嗎?是女孩子不是被提前打掉就是被拋棄。所以今天中國有很多光棍村,很多小地方男人都找不到媳婦。因為同期的男女比例失衡,還有出去的女性很少願意再回去的。
的確要倡導關愛女性,對女性的處境給予更多關注。但不能胡說八道就為計劃生育政策點讚了。至於「不愛紅裝愛武裝」是什麼背景,造成了多少慘絕人寰的事件,好像都不重要了?就這句話本身而言真的有讓女性某種獨立自主意識覺醒嗎?
中國農村女性的自殺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迅速降下來的呢?就是從人們可以自由流動離開閉塞的鄉村出去打工開始。
今天看到的又是什麼呢?是一種男女之間的對立,都在說職場上對婦女的不公平。其實如果硬要讓職場上規定出絕對公平的規則,從招聘到晉升,強制公平比例,並非做不到,呼籲有關部門管一管,大概是可以做到的。但是結果呢,其實更不利於女性,多數女人的就業門檻是被拉高了。這個道理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還包含了女性產假應該多少天合適。給一輩子長假是不是最關愛女性呢?當然是了,最好不過了。但恐怕連騰訊和阿里巴巴都不敢招聘女性了吧。
男女之間並非競爭關係,男女存在天生的差異也不是社會化或者某種文化的結果。在結合組成家庭這件事上,男人和女人是合作共贏關係,隨之而來的就是夫妻之間的分工關係。至於問,憑什么女人就得帶孩子,不能是男人帶孩子然後女人去上班賺錢呢?這其實從來就沒人攔著,有些家庭就是這樣的分工啊。並且,這從來都是人家自己商量的結果,我們外人湊什麼熱鬧呢?
其實女性地位的問題暴露形成的尖銳討論,一個是有了網際網路社交媒體了,另一個一個巨大的背景是經濟蕭條,日韓經濟都不太好,當年日韓經濟騰飛的時候,女性地位的問題也有,但它被高速發展掩蓋甚至忽略了。
要說生育率跟經濟問題有巨大問題,很多人可能要說那日本是發達國家為何生育率低迷了這麼久,韓國的生育率更是跌破了1,成為全球首個零生育率國家。我認為根本的原因就是負擔,外界在解讀一國經濟時呈現的宏觀數據跟生活在本國大城市的年輕人的實際收入水平和生活負擔其實沒有那麼大的關係。
日本人韓國人甚至今天的中國人都不愛生了,不要看經濟增長數據,看看東京、首爾、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裡年輕人的生活負擔就全明白了。至少,今天在大城市裡打拼的年輕男女們是深有體會。
城市化極大地提高了家庭的育兒成本。無論走在前面的日韓還是正在趕上來的中國。要麼老人帶孩子,要麼自己請保姆。這裡還涉及有些夫妻不願意跟父母同住的問題。總之,成本上來,很多女性選擇了在家帶孩子。這是一個必經的歷史階段。那麼,在更大層面上是否有可能減輕城市裡眾多家庭的負擔呢?
減稅就不說了,但至少有孩子的,正打算要孩子的,恐懼要孩子的,所有這些絕大多數都是經濟上的恐懼。在所有商品都極大豐富的今天,養活一個孩子成本是很低的,無論奶粉還是尿不溼農村家庭都能承受,大城市養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教育和醫療,尤其教育問題是大頭中的大頭。那在我們國家,這背後又複雜了,尤其北京這種地方戶籍是最大的攔路虎。
有時候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這麼曲折,影響女性地位的不是職場,是經濟發展城市化之後,土地、教育、醫療領域沒能及時跟上。至於傳統文化上的重男輕女,實際上早就被城市化打得搖搖欲墜。
我們這些年經濟發展了,女性的聲音明顯多了起來,很多問題該值得重視的當然應該重視,正由於男女天生的差異,我認為一個家庭裡,男性哪怕在道義上也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
據說韓國男人咣咣咣給《82年生的金智英》打低分。我倒覺得沒必要,不是在和稀泥,女性不容易,男性也真的不容易。負責任的生活本身就非常不容易。而關愛女性的出發點是毫無問題的,我們應該關愛女性,理解全職媽媽。但為了真正達到目的,還是得更理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