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31 日,萬聖節之夜,一場陰慘慘的熱鬧漸行漸近,西洋鬼節,如期而至。
邪惡的南瓜造型、慘白的鬼臉、黑巫師鬥篷、死人骷髏、木乃伊、蝙蝠、蜘蛛網,每年到了這個時節,這些詭異、黑暗、血腥、充滿恐怖與邪惡,象徵死亡與陰間的裝飾物和道具就會充斥著歐美國家的大小商品櫃檯,進而出現在漂亮的獨立屋門口,天真的孩子床頭,學校的教室牆壁上.
「萬聖節」這個源於歐洲,盛於美洲的西洋節日,如今,已搭載經濟全球化的大船,敲開了亞洲之門。而東方人,在接受這個西洋節日的問題上,表現出極大的開放和寬容。
日本人在慶祝萬聖節。中國人也在慶祝「萬聖節」,且能加入自己的元素。「萬聖節」雖然是一場熱鬧,卻是陰森森的;但萬聖節雖然陰森森的,卻畢竟是一場熱鬧。
中國人是一個喜愛熱鬧的民族啊!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商家,似乎都挺歡迎「萬聖節」的,或者,至少不反對。近年來,國內的「萬聖節」活動正亦步亦趨地跟上北美的節奏。恐怖血腥的裝扮,幽暗靈界的背景絲毫沒讓中國人停下來分辨一番,因為許多國人已經在腦子裡設定系統默認值:「西方文化都是好的」。
我小時候有很多節日,五月一日是勞動節,六月一日是兒童節,七月一日是共產黨的生日,八月一日是共產黨軍隊的生日,十月一日是共產黨中國的生日,還有元旦和春節,因為我父親是北方人,這些日子我就能吃到包子或者餃子。
「萬聖節可以讓孩子們樂一樂,開心一下,學會合作、分享、交往互動」,這是許多家長的想法。
「萬聖節是西方學校組織學生慶祝的活動,高大上的西方教育,總沒錯吧」,這是許多老師的心理潛臺詞。
「萬聖節已成西方第二大節日,全民狂歡,商機難得,不可錯失,萬聖節代表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打出慶祝萬聖節的招牌,可以多招攬些生意」,這是許多商家的想法。
我小時候有很多節日,五月一日是勞動節,六月一日是兒童節,七月一日是共產黨的生日,八月一日是共產黨軍隊的生日,十月一日是共產黨中國的生日,還有元旦和春節,因為我父親是北方人,這些日子我就能吃到包子或者餃子。
在中國人的哲學裡,世界是統一體,有「道」一以貫之,所以,一件事物「有其內,必形諸外」,外表與內在,形式與內涵,必然存在某種超越人意的內在邏輯。故而,古時候的學士階層,在找不到大道,分不清真光的沉沉黑夜裡,就採取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中立態度,在不知道、不明白的情況下,能保持這樣一份審慎自持,至少也不至於自投黑暗,迅速地尋求滅亡。與此相對照的,中國民間卻有著「見廟就拜」的盲從和隨意,因此,敬天的傳統和拜鬼的習俗,一向是交叉混雜,彼此糾纏的。
其實,以今天資訊之發達,想了解一下「萬聖節」的由來和幽冥背景,絕非難事,但很多時候,父母對於孩子今天穿哪雙襪子,會發生爭執,但對於參加鬼節活動這樣大傷福份的事,卻異常地草率、麻木。
我小時候有很多節日,五月一日是勞動節,六月一日是兒童節,七月一日是共產黨的生日,八月一日是共產黨軍隊的生日,十月一日是共產黨中國的生日,還有元旦和春節,因為我父親是北方人,這些日子我就能吃到包子或者餃子。
,究竟
確切來說,中國人談論的「萬聖節」主要是指「萬聖節前夜」(萬聖夜),這是在 10 月 31 日,而真正的「萬聖節」是在 11 月 1 日。正如在我們的頭腦中,聖誕節的印象主要來自於平安夜(Christmas eve),因為最熱烈的慶祝活動都是在正日的前夜舉行
「萬聖節」起源的記載大致可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古代西歐的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斯地區,即今日所稱的大不列顛島(英國領土的主體),生活著古代凱爾特人(Celtic),他們以每年的 11 月 1 日為其新年,而 10 月 31 日夜晚則舉行慶祝活動。當時大不列顛島仍處於原始的蠻荒狀態,凱爾特人處在異教原始信仰中,10 月 31 日是他們讚美秋天,祭祀亡魂的日子。他們的原始宗教的祭祀德魯伊特(Druid)主持盛大慶典。他們相信,那天晚上,他們的「偉大的死神」薩曼(Salman)將把當年死去者的鬼魂全部召來,他們要尋找活人藉以再生,或者託生為畜類。
凱爾特人被這信仰所轄制,陷於恐懼和不安中,最後所採取的回應竟是將自己也裝扮成鬼魔,以加入幽暗世界的方式來乞求平安,這正如,深受黑社會傷害和逼迫的人,最後竟然加入黑社會以求免受傷害,卻不料自己也成了那黑暗勢力的一分子。古代凱爾特部落還有在 10 月 31 日晚上,殺活人獻祭的傳統。所以,這一天夜晚,是真正充斥著血腥、死亡、恐怖和鬼怪的噩夢。
公元一世紀,羅馬鐵蹄徵服了凱爾特部落,然後,傳教士帶著基督教信仰也踏上了大不列顛這塊野蠻之地。
據記載,傳教士們為了壓制和消除凱爾特人的鬼節習俗,就將 11 月 1 日定為「萬聖節」(又稱「諸聖節」,All Saints』Day),用以紀念所有死去的聖徒,而把 11 月 2 日,定為「諸靈節」(All Souls』Day)。顯然,無論當時的傳教士出於何種目的和意象在鬼節的日期設置基督教節日,這都是一個錯誤。將死去的人定為聖,是對神權的僭越之舉,而將教會節日移至已被祭鬼行為玷汙的日子,也是一種危險的嘗試,正如在一杯墨汁中加入一杯牛奶,你得到的將是兩杯墨汁。
之後,凱爾特族殺活人、祭死人的傳統雖被廢除了,但其諸般裝魔弄鬼的裝扮和黑暗血腥的祭鬼儀式卻漸漸與羅馬人慶祝豐收的活動相互滲透溶為一體。表面上,羅馬當時雖昄依基督信仰,但其原本複雜的異教(多神)信仰根深蒂固,積重難返,一旦遇上其他異教信仰,發生共鳴和互溶是極難避免的事。
所以,鬼節的實質就在「萬聖節」的名號下得以在英倫三島保留下來(如此看來,實際上羅馬教會的這一行為起到了保護這個異教傳統的作用,這真是一件詭異的事情)。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和「新世界」的崛起,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 19 世紀將鬼節習俗帶入北美洲和大洋洲諸國。
美國立國之初,信奉基督教的國民數量達 97% 之多,但凱爾特人的鬼節卻依然能在美國這個新教大本營立穩腳跟,這看起來又是一件匪夷所思的詭異事件。因為一神教信仰是極其追求純一和聖潔的,能夠任由鬼節滲入其生活,並與另一個更大的異教節日共同把持這個國家最重要的「歡樂時刻」,只能解釋為在美國建國之初,教牧系統就已出了大問題。狼,已經入了羊群。
毫無懸念地,伴著新羅馬帝國的重生,所有打上美國文化標籤的事物都炙手可熱。隨著美元對全球經濟的布控,太平洋艦隊對全球政治格局的切割,美國文化也最終成為全球「文化正確」的標杆。
然而,一個人為設立的宗教節日(這本來就毫無聖經依據),給了西洋鬼節一個美妙的名號,並在美國的強力文化輸出下,席捲了全球。在這樣一個夜晚,無數的人變成了「鬼」,且是心甘情願的,這一現象的背後豈不正是靈界的爭戰嗎?
「萬聖節」之夜「豐富」的內涵,絕不只停留在中國人想像中的傑克燈(南瓜燈)上。畢竟,傑克燈只是後來添上的,原本是用的蘿蔔燈(南瓜起源於南美洲,15 世紀發現新大陸後才傳入歐洲)。
在西方,「萬聖節」之夜的活動是這樣:日子到來之前,學校已組織學生在校內進行 Halloween 遊行,進行「預熱」。當晚,夜幕降臨,大小孩子們裝扮起來,扮成各式恐怖、血腥、邪惡的模樣,大孩子們三五成群,小孩子們由父母帶領著,亦是三五成群。天黑的時候,這些「鬼怪」就出發了。他們在社區裡或商業街上遊蕩,每敲開一戶人家的門,孩子們就會說:「trick or treat」(不給糖就搗蛋),而熱心好客的主人家早已在當天備好了許多的糖果,這時就慷慨地抓一把給孩子們。
在 Down town ,慶祝活動更加瘋狂刺激。成人們也競相扮成各種詭異恐怖造型,「瘋一回」。
在美國紐約,從 1973 年起,每年的「萬聖節」之夜當晚都會進行大遊行(Halloween Parade),參加化妝遊行的人大約每年有數萬之多,而前往觀看的人數則更多。浩大的遊行隊伍裡,各種突破想像力的造型和奇幻意向盡情展現,遊行路線最後會來到紐約最狂野的同性戀街區,在無數的變裝人(cross dresser)和同性戀者的歡呼嚎叫聲中劃上句號。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精確地概括「萬聖節」之夜的情形,那麼實在沒有比「群魔亂舞」更確切的了。
有些家長眼中的「萬聖節」之夜活動並沒有那麼噁心和可怕,那是因為:一則你沒有親歷西方的「萬聖」之夜,而它在中國,畢竟尚未成氣候;二則,為了拉攏更多的人加入這行列,「萬聖節」活動亦在調整自己的形像,使之看起來不那麼「可怕」。一個明顯之處,就是將各種鬼魔形像進行「萌化」處理。這樣一來,許多父母就失去了警惕之心。
Trick or treat ,不給糖果就搗蛋,這種低級的惡作劇手法及其背後的黑暗邏輯被毫無保留地接受了,孩子們的這種行為不僅不受到成人的教訓歸正,還被默許甚至鼓勵著。
鬼魔、死亡和陰間好像不是那麼可怕了,甚至殭屍也可以是那麼的有趣和卡哇伊,一切價值認知和常識都被顛覆了,也被接受了。
各種裝飾和裝扮造型爭奇鬥詭,人心儘可能地向詭異、恐怖、噁心的方向去尋找靈感,以獲得關注,問題是,如果他們真的找到了一些「靈感」,那會是從哪個「靈界」而來的「感動」呢?
最後,令家長們無視孩子的福份,任由其參加鬼節活動的理由,就是西方教育中那死命的頑症,「Have Fun!」(享受樂趣!)。問題是,樂趣有那麼多種方式,為什麼偏偏要去鬼同行呢?
中國人相信,「氣」是生化萬有,推動萬物的肇始之因,而天地間的「氣」是有正邪之分的。「萬聖節」之夜,是一個充滿邪氣、戾氣的時刻,鬼魅橫行,群魔狂舞,陰邪之氣,達至極盛。在中國傳統智慧下,對這種時刻,是避之唯恐不及的。
譬如,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人認為的鬼節之一,在這一天,人們通常會減少娛樂活動,謹言慎行,而老一輩的人更是警告孩子夜間不要輕易外出。另外,冬至日的夜晚,由於是一年中黑夜最長之時,陰氣極盛,也被認為不宜外出,而應儘早回巢。可見,在中國傳統中,斷沒有放任孩子在邪氣極盛的夜晚出行娛樂的觀念,更不可能鼓勵孩子裝扮成鬼魅以自取其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