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都被西方人玩壞了,萬聖節為啥不像中國人鬼節那樣,敬重鬼魂?

2020-11-17 騰訊網

萬聖節

對亡靈(或說鬼魂)重返這一問題,雖然中西思維不同,但卻都認為亡靈會在一年中的某一天重返人間,中國由此產生了中元節(七月半),西方則產生了萬聖節。但對待死者問題上,中西又產生了巨大差異,中國對鬼更尊重和敬畏,西方則把鬼節當成過年。

一、鬼的出現

鬼,恩格斯下過定義:在人類發展的早期,人們不知道自己的身體構造,受夢中影響,產生了特定觀念……這就是靈魂不死,鬼(或者說靈魂)就是人死後的生存方式。由此可見,鬼就是一個被構思出來的概念。英國社會學家埃文斯·普裡查德也說:人有兩個靈魂,一個是身體,一個是精神,人死亡後,身體變成圖騰,而精神變成亡靈。亡靈就是鬼。

文藝作品中的亡靈形象

人類經歷了漫長的非科學時代,所以鬼這種觀念就根深蒂固地烙進人的大腦中。人們幻想先人死後會有另一種生存方式,只不過不和現實的人生活在同一空間。西方人認為靈魂生活的地方或為天堂、或在地獄,但在萬聖夜那晚一定會重返人間。

二、萬聖節的辯誤

關於萬聖節最廣泛的說法是凱爾特人傳說。在羅馬帝國時代,文明民族是羅馬人,羅馬邊界分布著諸多蠻族,最著名的是日耳曼人,但另外的一大蠻族就是凱爾特人。今天英倫群島的威爾斯、愛爾蘭、英格蘭、蘇格蘭人,全是凱爾特人的後代。

凱爾特人

公元前500年前後,凱爾特人把10月31日的白天稱作「薩溫節」,這天是為迎接即將到來的低氣溫,同時紀念秋季之末,其地位類似於中國大年三十的白天。凱爾特人認為晚上各種鬼魂就會重返人間,尋找依託的肉體,所以這天晚上又被稱為「死亡日」(鬼節),這就像咱們說的除夕,專指大年三十的夜晚。

在10月31日夜晚,凱爾特人為了防止鬼侵佔自己的身體,就要驅鬼。在凱爾特部落裡,人們會拿出由各種動物毛髮做成的頭套裝扮自己,其形象就像中國薩滿跳大神,他們邊跳嘴裡邊念念有詞地發出怪聲,同時還要點上火把。凱爾特人認為通過這種方法能躲避鬼的襲擊。想像一下吧,一個村的人全這個裝扮,其場面何等壯觀。只要忍過當晚,鬼就重回冥府,一切回歸平靜。

冥府

凱爾特人本是蠻族,所以在渡過10月31日夜晚的時候,除了跳大神還有更野蠻的活祭,屠殺奴隸。到了公元1世紀,羅馬人風俗逐漸擴散到凱爾特人部落,凱爾特人接受了文明,廢除了自己習俗中較為野蠻的活祭項目。而跳大神的裝扮雖然太過扎眼,但和平無害,所以被流傳下來,經不斷轉變逐漸成了萬聖夜化妝的來源。

同時羅馬人紀念豐收的習俗也被凱爾特人吸收,而這個紀念豐收的節日就在11月1日。羅馬人在11月1日紀念豐收的這種活動,文化界有專門的名稱,叫「十月年」。十月年不僅是我國某些少數民族的過年方式,在世界別的地方也有存在。而且十月年也不是說必須得十月過年,而是以收穫的月份當做年。可因為31號這天晚上最熱鬧,所以中國人誤以為這一天就是萬聖節,其實可以稱之為「萬聖夜」。

古羅馬人

到了基督教傳入歐洲,基督教將紀念聖徒的節日放在類似過年的11月1日,如此萬聖節正式定型。萬聖節就是紀念基督教聖徒的節日。835年,羅馬教廷將11月1日正式定為萬聖節,以立法和宗教的形式正式確定其地位。1845年,愛爾蘭大饑荒,愛爾蘭人大規模向美國移民,萬聖節的習俗也就大面積傳入美洲。

所以說我們今天說的萬聖節多指10月31日夜的狂歡(可稱為「萬聖夜」),但更正式地說,平淡無奇的11月1日才是真正的萬聖節。

萬聖節

三、萬聖節的氛圍

西方人的萬聖夜在今天的一般印象中就是狂歡節,31號晚上人人歡喜,人人胡鬧,扮鬼嚇人,甚至有人別出心裁將家裡弄得氣氛陰翳、血腥、恐怖。其實這也好理解,就像我們前面說的,流傳到今天的萬聖節,其構成包括11月1日當天的萬聖節和10月31日的萬聖夜。而從文化匯合上看,萬聖節則包括凱爾特人的化妝和靈魂回歸、羅馬人的慶祝豐收(或曰過年)和基督教的紀念先賢。三者合流共同塑造了喜慶氛圍中還帶有點恐怖的感覺。

既然11月1日的節日和過年相似,那麼過年的前一天晚上(除夕)自然也要歡快一點。即便是老人家在萬聖夜也要化個妝扮個殭屍吸血鬼什麼的,小孩子更像咱們過年串門那樣,挨家挨戶亂串,只不過咱們過年是穿上新衣服,打扮得喜氣洋洋白天串門,他們則是畫恐怖妝,帶傑克燈,夜裡串門;咱們串門是拜年,他們則是tirick or treat(不給糖就搗蛋);咱們拜年拿紅包,他們串門,主家為了壓制這些「小惡魔」,得拿出「賄賂」,也就是拿出家裡準備好的點心糖果讓他們滿載而歸。

萬聖節的標誌性物件就是南瓜傑克燈。這個也有來歷,傳說傑克是愛爾蘭的一個酒鬼,他大錯沒有但小錯不斷,撒謊、惡作劇、嗜酒如命、吝嗇,所以死後不能上天堂,而魔鬼也不讓他下地獄,此後傑克就靠著惡魔給的一根小蠟燭,將其放在蘿蔔裡,遊蕩在天地間。到了19世紀40年代,在美洲的愛爾蘭人發現了更適合當燈籠模具的植物——南瓜,如此流傳成了今天的南瓜燈。

南瓜傑克燈

四、中西鬼節文化的對比

如果做一個中西文化的比較,我們就會發現彼此之間的一些差別。

在西方話語中,鬼是單純的惡的存在,因為《聖經》中三令五申,信徒只能信上帝,這就是為了塑造一神信仰,所以祖先崇拜實際是不允許的。而鬼是上帝的對立面,是制裁對象,所以信徒對鬼的態度就不莊重,可以調侃,甚至娛樂化。

中國的鬼節是中元節,在中國文化體系中有的鬼是惡鬼,但也不乏善良的鬼。蒲松齡《聊齋》裡面記錄了很多奇幻故事,其中就有善良的鬼。老電影《倩女幽魂》裡女主角也是鬼,但比較善良。這是因為,中國人認為鬼的一個來源是先祖。而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祖先崇拜,中國人又講究對鬼神敬而遠之,所以中國人不敢開死人的玩笑,更厭惡裝神弄鬼的人。加上過去傳統習俗的殘留,俗語說七月半有鬼竄,所以在中元節那天禁忌頗多,家家都得格外謹慎。因此中元節的主要目的是祭祀或紀念祖先,超度亡靈,其節日氛圍是莊嚴和肅穆的。

中元節夜晚

文史君說

不要以為萬聖節只是個簡單的節日,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盈利成了最重要的尺度,商家開始以節日為契機,大肆推銷自己的產品。萬聖節本身就帶著慶祝和搞怪的風氣,所以極易被利用。據2016年英國的調查,在美國僅萬聖節前一周,美國糖果消費竟然達38億美元,裝飾品40.8億美元,化妝和COS服則有39.98億美元。近代西方在全球各地四處侵略,再加上今天西方國家仍然在世界前列,他們的文化中心地位還不曾動搖過,所以萬聖節也流傳到世界各地,但我們也不能過度痴迷,畢竟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傳統,這種不符合我們文化氣氛的節日,只是為商家創造價值罷了。

參考文獻

徐金龍:《敬鬼還是戲鬼》,《華中學術》2020年7月。

鄭梅:《中西鬼節文化比較》,《大家Master》2010年第7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西方萬聖節的來源以及與中國鬼節的不同之處
    萬聖節是11月1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傳說公元前五百年,把這一天定為讚美秋天的節日,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尋找活人再生。這也是人死後能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人懼怕死人的魂魄來寄生,於是熄滅爐火、燭光,讓死人的魂魄無法找到活人,同時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魄嚇走。
  • 同樣是鬼節,中西方人都怕鬼,為何行為差異如此之大?
    其實,中西方人對於鬼都是很害怕的,但因文化差異,其怕鬼造成的行為態度上的差異簡直有天壤之別。 01中國人敬鬼神而遠之,惹不起躲的起! 民間習俗,中元節這天最好少出門,特別是不走夜路,如果外出,千萬不可去河邊、水邊這類的地方。因為怕鬼,中國人在中元節這天,採取的是迴避的態度,孔子也講「敬鬼神而遠之」。02 02西方人與鬼打成一片,怕你就扮成你! 奇怪的是,對於西方的鬼節「萬聖節」,為什麼卻要裝神弄鬼的狂歡和胡鬧呢?
  • 西方鬼節之萬聖節,由嚇鬼變嚇人,為什麼這麼鬼怪?
    感覺萬聖節就是一個歡樂愉快、慶祝盛大的節日,完全不像中國鬼節那樣陰森、恐怖、嚴肅和死寂一般。在西方,為什麼人們都不怕鬼日子的到來?而是要扮成各種鬼怪還要上街遊行,歡聲笑語,熱鬧非凡地慶祝著這個日子。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西方傳統文化節日萬聖節。
  • 寫在中元:中國的鬼節為什麼不熱鬧
    相比之下,西方的鬼節就熱鬧很多,比如萬聖節。萬聖節隨著移民傳入美洲大陸之後,人們用當地盛產的南瓜鏤空做燈,比蘿蔔燈看起來要可愛滑稽得多,從此,南瓜燈(「傑克燈」)才成為萬聖節的標誌性符號。巫婆、掃帚、黑貓等則是凱爾特人神話和巫術儀式在萬聖節的文化殘留。為什麼我們家的鬼這麼冷清,別人的鬼那麼嗨皮?中國鬼節大多數是以祭鬼為主,中國人把鬼視為死去先人的魂靈,這合乎中國人追先悼遠的俗信。
  • 萬聖節到了,中國鬼和西方鬼有什麼不同?
    值班壹讀君|張小羈資深實習壹讀君|董蘇豪明天是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在一片歡樂祥和的裝神弄鬼慶祝活動中,壹讀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萬聖節雖然是西方的鬼節,但在過節時人們毫無敬畏懼怕之情,甚至把它當成教導小孩不怕鬼的大好時機,與中國人對鬼神敬而遠之的傳統大相逕庭。除了對鬼神態度不同,中西方的鬼們在性格特點、行為心理以及容顏方面都保持著自己的個性。
  • 遠離萬聖節鬼節,警惕西方糟粕文化侵蝕!
    中國人不斷地在丟自己的寶貝,撿西方的垃圾,讓人痛心。當下,很多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還太弱,才讓西方的糟粕文化有機可乘。這值得我們深思、重視和警惕。 很多中國人喜歡跟風,盲目跟風,不分好壞,照單全收,只要是西方的,就覺得是好的、對的、先進的,絲毫沒有一點自己的文化自信。而為什麼很多人只要是西方尤其美國的東西都去追崇呢?大家想過根源嗎?
  • 「萬聖節」的鬼把戲, 請離中國小孩遠點
    但有一種現象不應當被提倡,就是一些幼兒園小朋友被變成了「萬聖節」主力軍,跟成年人在氣氛推動下過「節」不同,小孩子基本都是被大人有意識地組織起來,並參與到這個西方鬼節當中。小孩子過萬聖節好不好?有人會說,就是圖一樂,只要不鬧出事,沒什麼大不了,多多包容,這個邏輯也適用任何一種洋節。不過,既然常說「包容不同聲音」,那就說說小孩過鬼節的問題。
  • 餐廳下周都要搞萬聖節,中元節為什麼幹不過它,外國鬼香嗎?
    每年冬天都是西方格外重要的時間段,萬聖節、聖誕節等傳統節日都集中在這一時期,而各家餐廳不能放過這大好的宣傳機會,西方的萬聖節是每年11月1日,萬聖節起源於凱爾特人的鬼節,後來經過不斷演化,逐漸成為紀念聖人的節日。萬聖節也叫西方的鬼節,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這一天叫做萬聖節前夜(Halloween)。
  • 西方的鬼怪更帥?那也不要盲目效仿!丨讀史知今11.01
    11月1日,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又來了。中國的鬼節一直以來都帶有一層恐怖氛圍,傳說七月十五地府會放出全部鬼魂,鬼魂會遊蕩在人間,也因此衍生了無數的靈異恐怖故事,司機走夜路撞上鬼、半夜鬼敲門等,因此民間在鬼節一直有許多禁忌。
  • cos的精髓是緊扣主題,所以那些萬聖節扮公主的都是loser!
    中國鬼節,你不一定會被鬼嚇到。西方鬼節,很有可能會被人嚇死。中國鬼節,朋友會告訴你:晚上別出門。西方鬼節,朋友會問你:今晚,約嗎?那麼問題來了,明明同樣是過鬼節,為什麼西方玩得這麼嗨,中國鬼節卻這麼萎呢?
  • 南瓜和萬聖節到底有什麼關係?
    10月31日 萬聖節,西方的「鬼節」萬聖節起源自凱爾特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傳說這一天亡魂會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人們打扮得比妖魔鬼怪還可怕,為了嚇跑前來借活人的身體復活的鬼魂。在西方99%的南瓜都是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坐等被玩壞!
  • 鬼節、宗教節日還是孩子們的狂歡節?萬聖節的來歷和演變
    情人節,聖誕節和萬聖節,是現代西方世界輸入到中國的最有名的節日。國粹人士往往對這一類帶有宗教色彩的節日十分不屑,認為中國人沒有基督教文化背景,過這種節日實在莫名其妙。其實這些節日在西方世界早就世俗化了,萬聖節也不例外。更何況,這些節日其實都是基督教從古代其他民族那裡「拿來」的文化產品。與聖誕節和情人節不同,萬聖節可以說是保留了更多的歐洲古代神話和民俗的特徵。
  • 萬聖節|不給糖,就搗蛋
    ,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在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 瀰漫著驚悚的氣氛… 人們都提著南瓜燈… 來到了街上遊行…
  • 七月半,鬼亂竄!四川的「鬼節」有些啥子禁忌和講究?
    小時候膽大的小朋友還會去墓地玩(圖片源自網絡)大家嘴裡都在說「鬼節」,其實細說起來中國人習俗裡的「鬼節」有三個:清明、中元、寒衣。每個「鬼節」的習俗和禁忌也不一樣。清明節算是我們最熟悉的「鬼節」。畢竟從小就被灌輸了一個觀念:這一天晚上出去夜遊要遇到鬼。這一天院子裡就算再皮的小娃兒都會聽話地躲在家裡,生害怕被鬼抓走了。(圖片源自網絡)老輩子還會耳提命面地告訴我們,這天千萬不要隨便拍人肩膀。小時候聽得稀裡糊塗的,也不曉得為啥子,大人也懶得去解釋。等到長大之後我才曉得,玄學上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把火,兩把火在肩頭,一把火在頭頂。
  • 萬聖節即將到來,盤點世界各國鬼節
    萬聖節快要到了,在準備接受驚嚇的同時,大家知道世界各國不同的文化都會孕育出不同的與鬼有關的節日嘛嘛?1.萬聖節 公曆11月1日隨著西方文化的滲入,大部分國民也開始過起了萬聖節。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世界的傳統節日(其實是讚美秋天的節日,就好像八月十五慶祝豐收一樣),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最熱鬧的時刻 。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錯誤翻譯為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萬聖節應被翻譯為Hallowmas。
  • 萬聖節由來及傳說!
    據說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傳至當今竟演變成了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遊戲。見面時,打扮成鬼精靈模樣的孩子們千篇一律地都要發出「不請吃就搗亂」的威脅,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連聲說「請吃!請吃!」同時把糖果放進孩子們隨身攜帶的大口袋裡。
  • 萬聖節--為了孩子,我們應該要遠離!
    據記載,傳教士們為了壓制和消除凱爾特人的鬼節習俗,就將11月1日定為「萬聖節」(又稱「諸聖節」,All Saints』Day),用以紀念所有死去的聖徒,而把11月2日,定為「諸靈節」(All Souls』Day)。顯然,無論當時的傳教士出於何種目的和意象在鬼節的日期設置基督教節日,這都是一個錯誤。
  • 鬼節你了解多少?用英文談中元節的五大禁忌!膽小勿入~
    在各大英文詞典中,「中元節」的英文表達為:「Hungry Ghost Festival」,類似於西方的萬聖節(All Saints' Day)和萬聖夜(Halloween)。①.此外,還有一種外國人一聽就懂得道說法:Chinese Hallowee這就很好理解啦:我們都知道國外也有「鬼節」,也就是萬聖節「Halloween」,如果你對老外說「Chinese Halloween」,他們也能夠理解你說的是什麼。
  • 【萬聖節】鬼怪、鬼魅,當屬鬼馬;驚悚、驚嚇更有驚喜!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重要的傳統節日——萬聖節,它又叫諸聖節,是西方的「鬼節」。,但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它也成為了一個受到我國年輕人喜愛的節日,因為在這一天,大家可以穿上平時沒有機會穿的奇裝異服,光明正大地扮鬼嚇人玩鬧、享受異域風情的美食。
  • 專欄F|Cora單詞86萬聖節:萬聖佳節,風吹葉落,小鬼出沒
    | Cora編撰| 和【PM10分男人】一起成長西方國家有很多節日,很多節日,也都引入到了國內,比如11月份的萬聖節,在萬聖節前夕,我們在超市裡面,就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萬聖節禮物和裝飾品萬總的來說,西方的萬聖節,就如同鬼節,但世界上是沒有鬼魂存在的,所以有些人是不相信鬼的,儘管如此,在萬聖節當天,也會打扮一番,有的人會穿上巫婆的衣服,打扮的像個巫婆,也有的人穿上魔鬼的衣服,假裝自己是個魔鬼。萬聖節當天,家人需要做南瓜湯,還會雕南瓜,做南瓜燈籠,總之萬聖節離不開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