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之前,我就看了原著,馬伯庸的小說寫得很好,後來電視劇熱播,我覺得服裝設計非常貼近歷史,我們來看看。
首先,唐朝的妝容其實不太符合我們現代的審美,我們看看壁畫和畫作留下的樣子,
我們可以看看《國家寶藏》的科普,
首先是額黃,額黃可以染化也可以粘貼,反正是把額頭弄得黃黃的,然後貼花鈿,花鈿有很多樣式,大小都有,
在劇中,額黃不是太明顯,但是也有,估計要是真塗得黃黃的,觀眾們就不能接受了,比如《花木蘭》裡高度還原的妝容被大家吐槽,
可是劇中的花鈿樣式實在是多種多樣,有這種看起來比較低調的,
還有演出用的比較鮮豔的,
甚至一邊的觀眾每個人的花鈿都不太一樣,
遠遠看上去,所有的觀眾的妝容都符合唐朝的樣式,甚至還有面魘,真的是很用心了。
其實讓我驚喜的是她們的眉形,最近的古裝劇都流行韓式平眉,可是唐代的眉形是和平眉完全不同的樣式。
在劇中,無論是主角還是群演,大家的眉形都是按照唐代復原的,
沒有看見眉毛就出戲的感覺,
然後是髮飾,唐朝女性的髮髻非常多樣,貴族一般裝飾有繁複的金飾,而平民在節慶的日子也會用複雜的髮型配上各色花朵和飾品,
劇中演出的藝人髮髻髮飾就很符合身份,
既然是演出,當然是越複雜越好,
路人觀眾的髮髻在古籍中也都能找到,
最後我們說說服飾,由於女性的服飾實在是太多了,我們這裡就說說男性的服飾,先說說為什麼李必穿得像個道士,
因為他作為太子的幕僚,要表明自己乃是方外之人,不貪圖名利,道士的服裝無可厚非,可是很多人不知道他的髮簪為什麼看起來那麼奇怪,
這種從後往前插進去的樣子實在和我們印象當中差距挺大。
其實唐朝的道士大多都是佩戴子午簪,從左向右插的卯酉簪是明清時期才漸漸出現的,唐朝的道教戒律《三洞法服科戒文》中記載了當時道士的打扮「一者初入道門,平冠黃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黃裙絳褐;三者道德,黃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黃褐玄冠。皆黃裙對之,冠象蓮花,或四面兩葉……男女同法;六者洞真……七者三洞講法師,如上清衣服,上加九色……謂之法服。」
李必當時已經修道十年有餘,而且服務於皇家,所以穿這個顏色的道袍也是有道理的。
剩下的就是唐代男子常見的服飾,
張小敬的服裝就是比較常見的唐代男性服飾,
頭上戴著幞頭,身上穿著缺胯,注意,這種服飾比較適合習武的人,因為有開叉便於行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張小敬的衣服袖口處是收口的,其他文職人員的袖口就是散口的,
這就符合唐朝的服飾形態了。另外要說說他們的武器,張小敬用的障刀是一種近身武器,
而崔器使用的錘是當時北方軍隊實戰使用的,
看起來短小,但是實戰時便於揮舞,平時又便於攜帶,
這種大小的錘估計得有專門的人攜帶,否則只能放在家裡鎮宅用。
從這些精緻的細節就能看出劇組的用心,通過這部劇,通過十二個時辰就能窺見大唐盛世的面貌,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