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Kitty 一直是女生的最愛,這隻小貓伴隨著一代代人度過了童年。當kitty貓化身小農夫,陪你親近大自然,是否還能帶來無法抗拒的魔力?讓我們一起走進香港Hello Kitty 主題有機薈農莊去尋找答案吧。
2014年,這座以Hello kitty為主題的有機農莊開幕,現在,農莊依然火爆非常,到底農莊有什麼魅力呢?
Raymond Cheng 曾在一家企業工作。一次跑步的時候,他發現了這片田園,忽然勾起了自己的種植興趣。於是利用業餘時間,創辦了這座有機薈低碳農莊。
「我原先在其他地方工作,因為壓力太大與睡眠不足的緣故,身體很差。」他說。「所以租了一塊地給自己放鬆用,想在周末做一個農民,種植一些有機作物,畢竟在中國,食品安全是個大問題。」
後來,Raymond Cheng 辭去了工作,專心經營自己的農場,並且決定開放農友租田服務。
「香港有很多農場,但目前還沒有一家有什麼特別的主題,能夠吸引顧客,」 Raymond Cheng 表示。「然後我就思考我能不能做一些特別的東西來吸引更多的家庭?我想要更多的孩子來到農場,了解什麼是綠色和有機。」
Raymond Cheng 從 Hello Kitty 的版權擁有者三麗鷗公司拿到了授權,推出了全球首個 Hello Kitty 主題農莊,而整個農莊包括自己在內,僅有兩名員工。在新主題農莊開業數月後,Raymond Cheng 也承認這真是個不錯的主意。
「在引入 Hello Kitty 主題之前,農場在周末最多也就能夠接待 100 多名客戶來這裡租田種植或是購買一些有機作物,而現在,周末一天能接待 500 名客戶,有時甚至超過 1000 人。Hello Kitty 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Raymond Cheng 透露,他有時不得不請一些顧客離開,下次再來。
雖然農莊注入了Hello Kitty元素,但整體改變不大,農地出租服務依舊,園工仍替「租戶」的田地澆水,待他們來播種、除雜草、收割。保留以往風格之餘,農莊亦為合作搞出不少新意,例如他們正在試種「Kitty西瓜」供遊客採摘。做法是把貼紙貼上瓜皮,被遮蓋部分避免接觸陽光,令瓜皮出現Kitty樣子。
有機小農夫計劃是農莊重點推介的活動,既能讓小孩親近大自然,又能讓小孩親身體驗有機耕種的樂趣,家長們也會把握這個讓孩子輕鬆學習的機會。
該計劃只限十五歲以下小朋友參加。參加者將會得到Kitty圍裙及手套等用品,以及小農地一塊,並有專人教授農耕知識。最後更把親手種植的蔬菜,製成沙拉給父母品嘗!
體驗過炎炎夏日耕地之辛苦,孩子們會明白何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浪費糧食的傳統美德就這樣慢慢養成。農莊中設有不同種類的指示牌,用於教授耕種小常識,讓孩子們在愉快玩耍中學習農耕知識。
農莊內放置以農夫為造形的Kitty 公仔和紙牌,供遊客合影留戀。
粉絲們對Hello Kitty紀念品的狂愛絕對不是蓋的,急切地想把小農夫Kitty的精品帶回家。
農莊設有一個小「羊舍」,飼養多隻山羊,它們主要任務是吃掉田野的雜草,遊客亦可購買飼料餵飼。玩累了想「醫肚」?農莊與社企合作,在場內開設Cafe,提供田園菜式、甜品及餐飲。
▼ 蓋一個Kitty章,證明我們來過
耕種忙碌過後,終於可以帶著孩子享受晚餐吃燒烤了。
▼有機健康餐,滋味砵仔糕
「香港土地稀缺,我們正考慮在內地開設另一家 Hello Kitty 主題的有機農場。」農場受到追捧,鑑於原址空間有限,對策劃新項目的實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Raymond Cheng正在考慮農場的擴大計劃,或在中國內地拓展業務。
「有機薈低碳農莊」獲Hello Kitty「拔刀相助」後,與其說是「有Hello Kitty 的農場」,倒不如說是「有農田的Hello Kitty Land」,因為其營運模式已變得跟主題樂園較接近,收入來源不少是來自紀念品店和入場費,不再是單靠出租農地或出售農作物以維持。
親子農場+餐廳超市 打造農業零售新模式在北京中關村當代商城裡有一家很特別的餐廳,在這家餐廳裡,你可以吃到綠色無公害的蔬菜,也可以體驗便捷的生鮮售賣,還可以帶孩子去餐廳裡的農場學校做遊戲,學習蔬菜知識。這樣的跨界組合,您覺得怎麼樣?農業零售又有哪些新模式?
把一個小型的農業園搬進商場,形成集農場體驗、生鮮銷售、純天然餐廳於一體的生態,這不僅符合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也解決了傳統農業商業的痛點。
這家叫小樹葉(leafIN)的餐廳,理念恰如其名,就是力求為所有人的餐桌提供我們小時候吃的那種健康新鮮的蔬菜;另外通過在城市裡無土無排放的種植理念,也避免了土壤和水源汙染的風險,還淨化了城市空氣,被稱作「都市農場」。
而這家餐廳選擇面對的人群是渴望吃上安全、健康蔬菜的家庭。從目前來看,這個市場就足夠大了。為了吸引這部分客群進店,餐廳提出了全日制都市農場概念,就是周末兩日都能全天待在這裡,周六日會組織小朋友做遊戲,認識蔬菜。事實上,不少國內外的新農人這兩年對農業零售模式有做出了不少新的嘗試。
我們來舉幾個比較有特點的案例。
在南非開普敦,有一家概念餐廳,把魚菜共生系統和創意市集結合在一起。魚菜共生是一種複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結合在一起,通過生態設計達到協同共生。
也有把農場搬到屋頂上的。在美國紐約,有一個農場就是建在紐約布魯克林區兩個建築物的屋頂,總共1萬平米,種植了40多種農作物,還養了雞和蜜蜂。這些農產品不僅支撐起一個屋頂餐廳,還為周邊市民提供了生鮮宅配服務。
新零售在不少情況下針對的是中高收入人群,這個人群對生鮮食材和食品方面的要求更高,在健康安全的基礎之上更看重品質。這也就從銷售端帶動了農業的升級,品質農業和生態農業的市場會更大。另一方面,新零售在零售端的高效也縮短了從田頭到餐桌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另外,新零售和新農業相結合,改變了農業循環和物質循環的問題。
如果說,工業化生產及流通體系帶給我們的只是簡單的溫飽和味覺需求,那麼多樣性的生態農業則搭建了探索自然奧妙的橋梁。試想,一邊是通過AR技術展現給我們如公式一般的產品信息,另一邊是置身於豐富多樣的生態農園,人們會選擇哪一個呢?來源:做好鄉村旅遊,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
覺得不錯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