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徐氏世代經商,早年繼承祖業,獨資經營徐裕豐醬園,是遠近聞名的硤石首富。徐志摩是徐家的長孫獨子,自小過著舒適優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沈鈞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瓊瑤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勱為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 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一直是鄙棄張幼儀的。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 婚後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其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徐志摩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而已。
1920年冬,在張幼儀懷次子兩個月後,徐志摩對此置之不理,反倒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將其一人撇在沙士頓。 1921年,張幼儀產期臨近,無奈之際,她給二哥張君勱寫信求救,她來到巴黎,後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張幼儀的去向,卻不予理睬。 直到1922年要辦理離婚手續時,才找到柏林。
產後,張幼儀很快從悲痛中振作起來,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 回國後辦雲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均大獲成功。難能可貴的是,她回國後仍照樣服侍徐志摩的雙親(認作義女),精心撫育她和徐志摩的兒子。 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劃下編纂的,為的是讓後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張幼儀說:關於愛不愛徐志摩這個問題,我沒辦法回答。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可以肯定地說,張幼儀是最愛徐志摩的,因為她對徐志摩的愛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愛不愛她。
1921年秋天,他認識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與她交往甚密,並有談論婚嫁之意。 於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這是徐志摩的單純的理想主義,他在追求著一種理想的人生,因此他為林徽因寫了諸多像《月夜聽琴》、《清風吹斷春朝夢》等表現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詩歌,也就構成了他這期詩歌的重要內容。
徐志摩對在英國康橋這段生活分外留戀,他因為與林徽因的戀愛不無感慨,異常興奮,大量作詩。 英國康橋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後來林徽因經過理智的思索,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而且是與志摩不辭而別。 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詩,體現了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見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這就是世俗所難理解的一種純情。
之後,他們一起組織新月社活動,一起演戲,並常有書信來往。 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擔任翻譯,之後徐志摩陪同泰戈爾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當徐志摩與林徽因再次見面的時候,已是四年之後。這期間,林徽因已嫁給梁思成。 多年以後,林徽因也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像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1922年,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京,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京交際場相識相愛。徐志摩在與陸小曼熱戀之時,寫下了《愛眉小札》,濃烈熾熱的文字,吐露著愛人的纏綿深情。 終於陸小曼不顧家人的反對,與王庚離婚,在1926年10月3日與徐志摩舉行了婚禮。
在剛結婚的前段日子裡,雖然徐父徐母對陸小曼依然心有不滿,但是兩人也過得浪漫、愜意。只是到了後期,由於陸小曼的病,由於徐申如的拒絕接納,由於鴉片的侵蝕等諸多原因,陸小曼變得越發嬌慵、懶惰、貪玩,早沒了當初戀愛時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個有靈性的女人。徐志摩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遷就她。雖然在口頭上常常婉轉地告誡陸小曼,但效果不大。
後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出於對陸小曼極度不滿,在經濟上與他們夫婦一刀兩斷。 徐志摩要從父親處拿錢是不現實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三所學校講課,課餘還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 1930年秋,即陸小曼29歲那年,徐志摩索性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以掙家用,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兩地來回奔波了8次。
當時,人均的年薪為五塊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掙到幾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滿足不了家庭的花銷。 陸小曼之所以會養成這樣大手大腳的毛病,是因為她出身名門,又是家裡唯一的孩子,因而養成小姐脾氣。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為了趕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禮堂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的講演,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郵政機飛往北京。登機之前,他給陸小曼發了一封簡訊,信上說:「徐州有大霧,頭痛不想走了,準備返滬。」但最終他還是走了。 因大霧影響,飛機在濟南党家莊附近觸山爆炸,徐志摩身亡。
徐志摩死後,陸小曼痛悔不已,她在書桌前寫下「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從此不再出去交際。 1965年4月3日,一代名媛陸小曼在上海華東醫院悄然過世,她的靈堂上,只有一副輓聯:推心唯赤誠,人世常留遺惠在;出筆多高致,一生半累煙雲中!概括了她備受爭議的一生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 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噓,他與陸小曼的婚姻熱烈而深情,卻又坎坷多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