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馬來西亞、馬六甲一代的華人當中流傳著一個「鄭和傘」的故事。傳說有一次鄭和去拜見滿剌加國王。國王就趁機向鄭和訴苦,訴說暹羅經常欺負自己的樁樁往事。鄭和說:「這個好辦,我送你一把傘,他們再來欺負你,你撐開這把傘就行了。」幾個月後,暹羅國找滿剌加國麻煩時,滿剌加國王就打開了鄭和傘,暹羅國的大臣看見傘上有「大明」等幾個字,什麼話都沒說就回去了。這只是一個故事而已,滿剌加與暹羅為什麼有糾紛呢?利益,利益面前,大明皇帝的聖旨都不一定管用,何況是鄭和傘呢!
由於明成祖將滿剌加酋長封為國王,滿剌加脫離暹羅而獨立,暹羅國針對性地採取了措施:發兵滿剌加,將大明封賜滿剌加的公文全部沒收。
暹羅國的邏輯挺簡單:大明賜予滿剌加的信物沒有了,你這國王就自動降為了酋長,每年四十兩黃金就得繼續交。
比拳頭滿剌加根本就不是暹羅的對手,向大明告狀又成了滿剌加國唯一的選擇。但是,滿剌加國前往大明的船隻遭到了暹羅國的攔截。好在暹羅的制海權比較有限,滿剌加國的使者還是想辦法偷偷來到達了大明。
於是,明成祖派鄭和專程到暹羅發出警告。在大明使者面前,暹羅王趕緊表示謝罪。等鄭和一走,他又故技重施了。
大明為何如此扶持滿剌加?其實,不是暹羅挑戰大明的威嚴,而是大國既負有道義上的責任,大國亦有大國的利益。選擇支持滿剌加,是大明基於特定時期地區局勢作出的決定,更是大國的戰略眼光。
滿剌加國的戰略意義是它地理上的戰略地位。滿剌加有良好的深水港口,是世界航海及經貿的中心,它西接印度、阿拉伯世界及歐洲,向東即是東方大國大明,東西方第一個海上貿易的集結地,非滿剌加莫屬。
滿剌加曾經譴使到大明,表示願意等同中國的列郡,明成祖只答應為他們敕封「鎮國之山」。這是一個象徵意義,意味著滿剌加受到了大明的保護。
接下來,鄭和又做了一件事,讓滿剌加與大明實現了雙贏——鄭和在滿剌加設立了「官廠」。
這種「官廠」具體是什麼樣子呢?史料中記載:鄭和將船隊擺成一個城牆的形式,像城池一樣設立四門及鼓樓,巡邏警戒。城垣裡分隔成一些小城,建造倉庫。派往周邊國家的分船隊,需要攜帶相關錢糧貨物就在官廠支取。分船隊如果提前返回這裡,帶回的貨物也先放入庫內,在官廠統一存儲。派往各地的船隻在這裡會合後,統一返航回國。大明這種海外綜合性的基地,具有軍事基地與商業基地的多重功能。
鄭和建立滿刺加官廠之後還要幹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