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以來,商品銷售的方式發生了一次深刻的轉變,線下線上銷售商品,可謂是冰火兩重天,傳統的商場超市到店客流,幾乎下降了近一半,生意慘澹。
但有一家超市,卻在疫情中逆勢上揚,不僅生意紅火,還成為了百姓在疫情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幫手。
1
線上送貨到門、線下自助支付
物美超市自救見成效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4月中旬的一個工作日,《經濟半小時》記者來到了物美超市北京大興龍湖店。
在2月份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這裡到店客流量下滑了40%以上。即便進入4月,到店客流量有所回升,但和去年相比到店的客流量還是下滑了20%以上。
物美超市北京大興龍湖店
相比於線下的冷清,這家店的線上業務呈現出火爆的局面。在超市專門服務線上訂單的前置倉,揀貨員杜苗介紹說,每天早上6點半到中午12點是線上訂單的高峰期,她一上午就要揀300品貨物,連喝口水休息的時間都沒有。這樣緊張的狀況已經持續了2個多月。
前置倉
2015年,多點生活(中國)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張峰和物美超市的原董事長張文中一起,創辦了多點公司。他們推出了線上購物客戶端,和物美等全國各地的傳統超市合作,開展線上銷售。
疫情發生後,他們在全國線上訂單一下子增長到之前的232%,配送成了擺在大家面前共同的難題。於是,他們專門為拓展線上業務設立了疫情作戰指揮室。
疫情期間,配送員無法正常進入小區,有些小區物業提供了貨架用於快遞存貨,這給了張峰啟發——廣泛鋪設提貨站。
多點生活(中國)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張峰
從2月10日開始,多點與合作企業在全國鋪設了6000多個提貨站,其中北京就有約3400個。這些提貨點的合作方大多是各小區原有的小超市或者是便利店,每單貨小超市能分到2元錢。這些提貨點服務了物美超市60%以上的線上訂單。
北京市提貨站點分布圖
位於北京海澱區的物美超市北京聯想橋店,2012年剛開業的時候生意火爆。但是到了2015年,超市的到店客流接連下降,面臨嚴重虧損。
痛則思變,2015年,多點公司開發了線上購物客戶端,他們把客戶端的支付也引到了線下的超市。在超市裡,顧客們可以通過手機掃碼完成支付,整個過程十分便捷。
自助支付結帳
線上和線下的融合,也讓超市降低了人工成本。這家超市的人工收銀員從原來的40人減到現在的15人。
線上業務做加法的同時,物美在給線下門店做減法,他們通過大數據分析,將這家物美超市的低銷量商品淘汰,把這家門店的商品總類從17000萬種減少到9500種,既節省了營業面積,又減少了庫存成本。
疫情期間,這家超市在線下銷售額大幅下降的情況下,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126%,總體銷售額同比增長6%。
物美超市北京聯想橋店
2
用數據跑腿代替人工跑腿
提前用大數據進行預測
蘇寧實現半日達業務!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1995年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家樂福曾經是超市裡的標杆企業,然而從2012年開始,家樂福的業績和利潤雙雙下滑,甚至在2017和2018年出現了資不抵債的情況。2019年,蘇寧收購家樂福中國80%的股份後,也加速了家樂福超市的線上業務轉型。
蘇寧家樂福北京中關村店,在疫情發生後,到店客流量明顯下降。負責酒水區的促銷員王桂琴的銷售業績嚴重下滑。原來每天能賣15-20瓶酒,現在只有3-5瓶了。
與此同時,超市的線上訂單卻增長了4倍,線上業務人手緊張。王桂琴只要有線上訂單,就會搶單揀貨,給自己增加一份收入。但要在面積約11000平米、近3萬種商品中揀貨並非易事。
揀貨的王桂琴
這天,超市新上線了一套名叫「微倉」的手機軟體。王桂琴第一次用手機代替傳統的紙質揀貨單,上面清楚地顯示了每一件商品的圖片、所在位置,還提供了最短的揀貨路線。
王桂琴說,過去,一張20件商品的揀貨單,她需要用15分鐘,現在,有了軟體上的揀貨路線,21個商品,她只用了7分50秒。
「微倉」軟體
除了設計指引揀貨路線的軟體,家樂福超市還專門設置了快揀區,網上暢銷的6000多種商品在這裡提前存放,生鮮食品做好預包裝。
有了微倉軟體和快揀倉,王桂琴這樣的揀貨員平均每天可以多揀30多單,效率提升了40%。同時這個「微倉」還能自動提示缺貨,方便了店鋪管理。
快揀區
在數位化轉型中,2019年第四季度,家樂福中國實現7年來首次單季盈利。眼下,蘇寧科技正在研發智能供應鏈系統,通過大數據模型推導出產品的需求預測,實現倉儲的自動預測補貨和智能調撥。
半小時觀察
適者生存是市場最殘酷的法則之一,一場疫情,對多種商業運行模式,來了一次全面的考試。
誰能夠在最極端的市場環境中,應對危機,誰就能贏得市場,贏得消費者的依賴。尼爾森的數據顯示,家庭採購小型化趨勢明顯,66%的消費者在購買生鮮、食品時,傾向於「網上下單,2小時送達」,購物也傾向於「按日補貨,少量採購」的即時消費模式。
表面上看,這是一家超市轉型的成功案例,但更多的,是中國經濟在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物流基礎設施上巨大的投入,最終產生的實際效果。但這些優勢,誰能夠運用自如、深度開發,誰也將贏得未來更大的市場。
新的零售主體和新的零售方式,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市場運行的規則。數位技術在這場疫情的考驗中,已經顯示了它強大的魅力,危難之時抓住機遇,未來的道路,就能走得更遠、更穩健。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你會關注
來源: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
監製:哈學勝
本文編輯:劉麗珂
在看點一下 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