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還有哪些?

2020-12-23 每天分享趣味事

我們太陽系最近的鄰居「比鄰星」,並且發現了它的宜居帶內,還有一顆類地行星「比鄰星b」,但是綜合來看它並不是特別適合人類居住,那究竟符合哪些條件的行星才算得上是適合居住的行星呢,這就要提到一個概念叫「行星適居性」,它是一種天文學裡對星體上「生命的出現」,和繁行潛力」的評估指標,和「繁衍潛力」的評估指標,其實它不光適用於判斷行星,同時也可以用來判斷行星的衛星,「行星適居性」主要還是以我們太陽系,以及地球的環境為參照而制定的,也就是說我們還是在以碳基生命的前提下開展的研究,如果對此有疑問可以看下前面的那期視頻,那期視頻專門就這個問題做了回答,這裡就不再解釋了,所以今天我們單就說適合我們人類,或者說地球生命生存的條件,判斷一顆行星宜不宜居。

可不僅僅是看這顆行星本身的條件,而是要綜合考慮很多因素,包括它的母恆星的條件,周圍的情況,甚至是這個恆星系在整個星團中所處的位置,等等,那我們一個一個來說,首先我們要從它的母恆星著手,宜居的恆星首先它溫度要適中,不能太熱,同時它的光度變化也不能太大,也就是要有著穩定的輸出,各種輻射如果時高時低,差別的很大的話這肯定是受不了的,其次它存在的時間要足夠長,太短的話整個系統還處於不穩定階段,太短的話,各個行星會時不時的遭受隕石的撞擊,各個行星會時不時的遭受員石的撞擊,比如大概40億年前的地球。

當時還處於冥古宙和太古宙前後,這個時期太陽系內側的「水金地火」,這些類地行星,全都遭受了大量的小行星撞擊,所以這個時期還有個特別的名字,叫做「後期重轟炸期」,這個主要是基於對月球上樣本的分析得出的,不過這個說法目前仍存在爭議,另外像太陽系這種宜居的恆星系,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一個單恆星系統,這對於圍繞它旋轉的行星來說,軌道會非常有規律,如果是雙星系統,那軌道大部分情況都比較凌亂,情況會複雜很多,除非兩顆恆星的距離相對比較遠,比如之前說的「南門二」,準確來說是半人馬座a星A和B,之前說過因為比鄰星(也就是半人馬座a星)。

它距離半人馬座a星A、B來說太過遙遠,所以有時候也可以把南門二這個三星系統,看成是一個雙星系統,而半人馬座a星A、B這兩顆恆星,由於平均距離有23個AU,所以它們各自還是能夠,給周圍的行星提供宜居帶條件的,另外在雙星系統裡,很難誕生類地行星,因為能留給行星的金屬元素太少了,所以目前發現的大部分都是類木行星,雖然類木行星本身應該並不適合生命生存,但是圍繞它的衛星還是有可能符合條件的,所完了恆星的條件,我們再來說說圍繞這顆恆星的行星,當然,主要還是特指那些類地行星,首先這些行星最好是處於其宜居帶內,也就是在這個距離附近,行星表面可以有液態水。

當然距離近的情況下如果陽光不直接照射的話,也有可能存在水,不過如果距離恆星太近的話很容易被潮汐鎖定,所以還是要距離稍微遠一點才行,然後這顆行星軌道的離心率不能太大,也就是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差距,如果太大的話意味著溫度變化比較大,也不利於生命生存,但是目前發現的大部分系外行星,它們的軌道離心率都大於地球,平均值達到了0.25,相比之下地球軌道離心率只有不到0.02,還有就是,這顆行星的質量不能太小,太小的話引力會抓不住大氣層,而且質量大還有個好處,就是它會擁有更大的金屬核心,金屬核心越大它的磁場就越強,這樣才能抵擋太陽風這類宇宙射線,如果行星質量太小。

能量就很容易損失,核心可能早早地就冷卻了,另外在宜居帶附近,不能有像木星這樣超大質量的氣態行星,因為這會影響類地行星的形成,還記得之前講木星的時候說過,因為木星引力超大引力超強,所以它就像是我們內太陽系的吸塵器,是太陽系裡最頻繁遭受替星撞擊的行星,也就是說如果當年木星處於太陽的宜居帶內的話,也就是說如果當年水星處於太陽的宜居帶內的話,很可能就形成不了今天的地球了,太陽系外的那些恆星系裡,經常發現處於宜居帶內的,就是一些類木行星,但對於一顆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類木行星的存在還是有一定必要性的,雖然不能說是必不可少吧,但是確實是非常有用,對因為需要它來替我們承受很多小行星的撞擊。

所以說我們太陽系現在這個結構,可以說確實是一種有利於生命生存的,非常巧合的一種存在,而且不僅僅是上面說的,恆星和行星各自的條件,對於太陽系整體來說,它自身還有幾個特別有利的條件,首先它本身所在的銀河系,不是球狀星團,如果是球狀星團,:重元素的豐度會非常低,重元素的豐度會非常低,很難形成類地行星,其次我們的太陽系處於銀河系片外圍的位置,.距離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比較遠,距離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比較遠,另外我們附近也沒有什麼超強的y射線源,比如超新星爆發或者中子星合併之類的等等,好了通過前面的介紹大家應該能意識到,對於我們來說發現一顆。

可能適居的潛在行星,條件有多麼苛刻,那現在我們到底發現了哪些,比較適合居住的行星呢?

相關焦點

  • 天文與太空:盤點可能適合居住的10個系外行星!
    天文與太空:盤點可能適合居住的10個系外行星!科學家利用幾個因素來確定系外行星(一顆繞太陽運行的恆星)是否被認為是適合居住的。主要因素是系外行星的半長軸(從系外行星到它的恆星的平均距離)與恆星的可居住區域的比較。可居住區域是一顆恆星周圍的區域,其中類似地球的行星表面可能有液態水。沒有這種能力,地球就不可能像我們所知的那樣擁有生命。
  • 獲得諾獎的系外行星研究:系外行星的今生來世
    目前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人類需要隱匿自己,不應該大肆向太陽系外發射各種訊息,以免暴露自己被有敵意的比我們人類先進若干年的智慧生物所發現,造成滅頂之災。我們最終還是得依靠尋找太陽系之外的其他恆星周圍的行星來篩選可能的適應外星生物的星球。太陽系外行星簡稱系外行星,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圍繞其他恆星公轉的行星。
  • 關於系外行星,你知道多少?最小的系外行星又是如何被發現的?
    該系外行星是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系外行星。克卜勒37b小於水星也只比月球稍大一點。該行星的發現源於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科學家和一個國際研究者聯盟的合作,該聯盟採用星震學測量由連續的星震引起的恆星亮度的振蕩,並將恆星中的微小變化轉換為聲音。
  • 美媒:人類或發現系外行星射電信號
    參考消息網12月20日報導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2月16日發表了題為《天文學家探測到可能來自系外行星的射電輻射》的報導稱,通過使用一個射電望遠鏡陣列觀測宇宙,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的射電爆發。
  • 人類在銀河系又發現兩顆類地行星,或非常適合人類居住
    自人類探索宇宙以來,就一直未停止過對於類地行星的尋找,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人類對於未知神秘星球的濃厚興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類所處的地球資源越來越匱乏,急於尋找可以替代地球的行星。目前人類除了已經發現的火星和月球可以移民以外,又發現了兩顆或許可以移民的行星,克卜勒186和克卜勒62f。科學家在深入研究了這兩顆類地行星之後發現,他們與地球的相似度遠超人類預期,他們或許真的是我們人類理想的第二地球。克卜勒186F距離地球大約500光年,是人類發現的首顆不僅出於宜居帶而且大小與地球相當的系外行星。
  • 人類可能永久性居住
    對於系外行星來說,大家應該不陌生了,在我們太陽系之中都有很多,太陽系外就不用說了,可能更多。而自1995年首次發現以來,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對於大對數的系外行星來說,都是屬於宜居行星區域,所以不排除有生命或適合居住的可能性。
  • 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可能比此前估計的更像地球
    最近,一組國際研究人員證實了一顆距離太陽只有4.2光年的類地系外行星的存在。科學家們利用巖石系外行星的Echelle光譜儀和穩定光譜觀測(ESPRESSO)發現,系外行星Proxima b的質量約為1.17個地球的質量,位於比鄰星的可居住區域,每11.2天圍繞比鄰星運行一次。
  • 系外行星:一個遙不可及的美麗童話
    如果人類足夠幸運,真的發現了一顆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那我們是否有能力到達這顆系外行星呢?克卜勒望遠鏡最近發現了8顆系外行星,其中有3顆處於宜居帶,溫度範圍允許液態水的存在。其中比地球大12%的克卜勒438B被認為最類似地球,距離地球475光年,公轉周期為35.2天,取代去年發現的克卜勒186F,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接近地球環境的系外行星。
  • 科學家或許發現第一顆系外衛星:可能"非常適合居住"
    系外行星克卜勒-1625b及其可能的衛星,其大小估計與海王星相當。研究人員稱,這顆潛在衛星以及其他類似的系外衛星,甚至可能具有自己的衛星。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8日消息,系外衛星是指在太陽系之外圍繞某顆行星——稱為「系外行星」——運轉的衛星。自2009年至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克卜勒探測器和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任務已經發現了將近4000顆系外行星,但天文學家只對一顆系外衛星進行了描述,並且仍然不確定它是不是一顆衛星。
  • 關於系外行星宜居性探討
    然而這種更加精確的方法目前並無法被應用到距離遙遠的系外類地行星上去,由於距離太過遙遠,我們無法了解那些系外行星上是否存在雲層或溫室氣體,我們甚至無法確定這些行星是否擁有大氣層!因此,至少在目前的階段,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斷言某顆系外行星是否就一定是符合這種「宜居」定義的。  什麼是系外行星?
  • 宇宙中潛在的可居住類地行星有多少?哪個才是地球的完美複製品?
    截至目前,在3085個行星系統中,人類已經確認了4164顆系外行星的存在。而在整個系外行星探索過程中,科學家們認為至少有32個星球都有潛在可居住性的可能,儘管目前尚未確定其中任何一顆是地球的完美複製品。
  • 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脈衝來源仍存在不確定性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研究人員發現,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這是了解該行星磁場的一個獨特的、潛在的窗口。 「這是我們提出的無線電領域探測系外行星的首批線索之一。」
  • 從系外行星檢測到無線電輻射
    但是,一個國際研究人員團隊可能剛剛通過行星極光產生的無線電輻射首次探測到系外行星。這些系統中的每一個都包含已知的系外行星。這項研究不是要發現新的系外行星,但測試這些系統中的已知行星是否可以通過尋找無線電信號來探測到。行星發出的無線電信號是由其磁場與從其母恆星輻射的等離子或「太陽風」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
  • 美國啟動系外行星勘測項目,尋找外星生命
    為了儘快找到「另一個地球」,找到外星生命,美國啟動了一項名為「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簡稱TESS)的系外行星搜尋項目,用來尋找更多的系外行星。    科學家表示,通過TESS的系外行星搜尋項目,在未來2年內,通過執行太空飛行勘測娥認為,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將為我們至少觀測20萬顆恆星,同時尋找它們的周圍軌道
  • 科普#普通人如何發現系外行星?
    系外行星是近些年,天文探索的熱點之一。給普通人的感覺是可望而不可即,但實際上有一種方法普通人也可以嘗試,並有機率成功發現系外行星。那就是星系動物園ZOO平臺下的TESS行星獵人計劃(Planet Hunters TESS)。原理非常簡單,看圖示1,這是本人發現的一顆系外行星的候選體。
  • 什麼星球才適合居住! 國外科學家提出新定義, 只有一顆行星符合
    為此國外許多研究人員都開始研究系外宜居行星,那麼他們有什麼發現呢?根據報導,前段時間國外科學家對宜居行星提出了最新的定義,並且在新框架下發現了24顆系外行星。看到這應該有很多讀者朋友好奇,科學家新定義的宜居行星需要符合什麼條件,這24顆系外行星真的完全符合人類的要求嗎?在了解系外宜居行星新定義之前,我們需要對宜居帶的概念有所了解。
  • 科學家發現地球不是最完美的:宇宙或許有比地球更適合居住的星球
    自從我們知道了地球在宇宙當中是這麼渺小,一直就覺得太陽系之外肯定還有外星文明存在,也一直在盡力的尋找,這麼多年一點消息都沒有是因為我們的技術還沒達到,不是因為沒有,是因為我們的技術還沒達到,地球上的環境正在日益惡化,我們急需找一個能夠移居的星球,來實現未來的星際移民,雖然我們可以轉移到離地球比較近的火星上
  • 人類首次接收到,系外行星向地球發出神秘信號,距離僅51光年
    宇宙中的各類天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向外發出各種電磁輻射,除了無線電波(射電)和微波之外,還有能量高得多的輻射類型,比如X射線和γ輻射等等。很多天體都能產生強烈的射電輻射,例如脈衝星、類星體、活動星系核甚至巨行星、褐矮星的極光。
  • 或許可以成為人類生存之地的9個類地行星
    在茫茫宇宙當中,似乎就僅有地球存在生命體,讓人感覺地球和人類太過於孤獨了。你有沒有想過,人類是否可以在外星上生存呢?或許你已經得知到目前為止已發現88億顆地球大小的行星。事實上,我們銀河系中的30多個行星很可能是適合人類居住的。 科學團隊一直在努力尋找可居住的行星。 我們不知道這些行星中是否有任何行星具有外星生命,但科學家們對此的研究一直都沒停止。
  • 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究竟是什麼樣子?-地球,系外,行星,Kepler-186f...
    據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網站,藉助美國航空航天局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的數據,天文學家們首次發現一顆地球大小,且位於宜居帶中的系外行星。所謂系外行星是指圍繞其他恆星(而不是太陽)運行的行星,而宜居帶則是指恆星周圍距離適中的位置,在這樣的距離範圍內行星的溫度能保持在適當的範圍內,從而允許水以液態的形式存在於其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