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的兩種榴彈和對應火炮。
混江龍在武編裡有記載,當初看的時候比較籠統,看到名字還以為就是一種平常的炸彈,就直接略過去了,沒仔細瞧,後來向吧友詢問請教榴炮問題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是一種榴彈,仔細探討後根據文裡對炮筒的描述,我認為是滿天星火炮。
嘉靖時期的滿天星火炮,重1500斤,材質銅鐵都行,鑄造炮,而且用霰彈則說明它可兼職直射炮。火炮長6尺(192㎝)、內徑8寸(256㎜)、外徑14寸(448㎜),如果是鐵質,那就加厚外徑為16寸(512㎜),藥室底部比內徑狹窄到1/10,為7倍徑左右的短管榴炮。滿天星火炮用的炮彈有三種,霰彈、實心彈、開花彈。開花彈名叫混江龍,裝填時先放火藥、再放霰彈、最後放混江龍和鉛彈。火炮尾端藥室開兩個火門,一個火門插入用熟銅或熟鐵捲成的信管,信管插入火藥中,然後往裡面放引線,信管上邊還有一個小機關插梢,下雨的時候可以封閉起來以免進水。另一個火門幹嘛用的原文沒說,我也實在想不出來,就不說了。我也不知道在火炮裡放兩種炮彈是不是唐順之自己搞的,因為我實在不明白在榴彈上面放一個實心彈是什麼神經病操作?麻煩不說還直接增大了危險性,還是只放榴彈比較好。
第二種是比較小的一種類似將軍炮的火炮,用的開花彈叫飛雲霹靂炮,大小如碗,生鐵外殼。跟滿天星相比多了個木馬子,跟前期就一截木頭的木馬子相比還多了個彈座,這個倒是挺先進的。另外這門火炮彈種單一,不混打霰彈和實心彈,只打開花彈。
開花彈外型參考了鑽風神火流星炮,也是一種生鐵外殼的開花彈,用堅木製成信管插入引信,木信管外再包一層紙防潮。這種開花彈也用火炮發射,但不知道使用它的火炮什麼樣,可能是臼炮。
雖然看著好像很厲害的樣子,但早期的開花彈基本上都是臼炮使用,雖然陸陸續續出現了榴炮,但操作麻煩、危險性大、啞火率高,一直到19世紀中前期都不是什麼高效的武器,那時候還主要靠火炮遊隙裡冒出來的火星引燃榴彈。後來請教古斯塔夫吧友,知道拿破崙時期法軍的榴彈有記載啞火率為1/3,其實我覺得挺不錯了…
畫圖上癮啊哈哈哈。
又畫了兩種明代的輕型單兵手持臼炮,子母炮和飛礞炮。子母炮又叫驚營炮,是明軍用來晚上偷家用的,製造敵營混亂,它用的開花彈生鐵外殼叫天墜炮,取飛至半空墜落爆炸之意;飛礞炮又叫雷飛炮,直徑96㎜長30~40㎝,我懷疑鐵棒雷飛炮說的就是它,用的開花彈是一種直徑8㎜長13㎝左右的生鐵外殼炸炮,為圓柱體,此外木把長64㎝,加上炮身近1米,用來充作鐵棒為近戰兵器。
本文作者:血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