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就有榴彈炮了?圖解被刻意抹殺的明軍滿天星與飛礞炮

2021-01-18 看北朝

明代中期的兩種榴彈和對應火炮。

混江龍在武編裡有記載,當初看的時候比較籠統,看到名字還以為就是一種平常的炸彈,就直接略過去了,沒仔細瞧,後來向吧友詢問請教榴炮問題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是一種榴彈,仔細探討後根據文裡對炮筒的描述,我認為是滿天星火炮。

嘉靖時期的滿天星火炮,重1500斤,材質銅鐵都行,鑄造炮,而且用霰彈則說明它可兼職直射炮。火炮長6尺(192㎝)、內徑8寸(256㎜)、外徑14寸(448㎜),如果是鐵質,那就加厚外徑為16寸(512㎜),藥室底部比內徑狹窄到1/10,為7倍徑左右的短管榴炮。滿天星火炮用的炮彈有三種,霰彈、實心彈、開花彈。開花彈名叫混江龍,裝填時先放火藥、再放霰彈、最後放混江龍和鉛彈。火炮尾端藥室開兩個火門,一個火門插入用熟銅或熟鐵捲成的信管,信管插入火藥中,然後往裡面放引線,信管上邊還有一個小機關插梢,下雨的時候可以封閉起來以免進水。另一個火門幹嘛用的原文沒說,我也實在想不出來,就不說了。我也不知道在火炮裡放兩種炮彈是不是唐順之自己搞的,因為我實在不明白在榴彈上面放一個實心彈是什麼神經病操作?麻煩不說還直接增大了危險性,還是只放榴彈比較好。

第二種是比較小的一種類似將軍炮的火炮,用的開花彈叫飛雲霹靂炮,大小如碗,生鐵外殼。跟滿天星相比多了個木馬子,跟前期就一截木頭的木馬子相比還多了個彈座,這個倒是挺先進的。另外這門火炮彈種單一,不混打霰彈和實心彈,只打開花彈。

開花彈外型參考了鑽風神火流星炮,也是一種生鐵外殼的開花彈,用堅木製成信管插入引信,木信管外再包一層紙防潮。這種開花彈也用火炮發射,但不知道使用它的火炮什麼樣,可能是臼炮。

雖然看著好像很厲害的樣子,但早期的開花彈基本上都是臼炮使用,雖然陸陸續續出現了榴炮,但操作麻煩、危險性大、啞火率高,一直到19世紀中前期都不是什麼高效的武器,那時候還主要靠火炮遊隙裡冒出來的火星引燃榴彈。後來請教古斯塔夫吧友,知道拿破崙時期法軍的榴彈有記載啞火率為1/3,其實我覺得挺不錯了…

畫圖上癮啊哈哈哈。

又畫了兩種明代的輕型單兵手持臼炮,子母炮和飛礞炮。子母炮又叫驚營炮,是明軍用來晚上偷家用的,製造敵營混亂,它用的開花彈生鐵外殼叫天墜炮,取飛至半空墜落爆炸之意;飛礞炮又叫雷飛炮,直徑96㎜長30~40㎝,我懷疑鐵棒雷飛炮說的就是它,用的開花彈是一種直徑8㎜長13㎝左右的生鐵外殼炸炮,為圓柱體,此外木把長64㎝,加上炮身近1米,用來充作鐵棒為近戰兵器。

本文作者:血鑑中華

相關焦點

  • 【織錦紡手作】——告訴我 你們究竟有多愛滿天星 圖解+視頻
    ***************************************************************關注織錦坊手作,共享更多流行資訊,點擊上面藍字關注***************************************************************大家究竟有多愛滿天星啊
  • 薩爾滸之戰的真相:擊敗明軍的不是八旗軍,而是「自己人」
    我國古代軍事史上,多路分兵屢見不鮮,其原因是受制於地形地貌、通訊手段、行軍方式、將領軍事素養,至明代,軍事家們將多路分兵進化成了分進合擊這一簡單卻十分高明的戰術。明代歷史上,無數「地頭蛇」、邊陲小強、邊疆小霸王都被分進合擊折磨的苦不堪言,對此感受最深的恐怕就是播州土司楊應龍了。萬曆三大徵的播州之役時,楊應龍坐擁十萬雄兵,倚仗南宋餘玠構建的能抵擋元軍長達數十年的山城防禦體系,結果在面對明軍的分進合擊時只能無奈的選擇集中兵力固守海龍屯。
  • 《英雄鄭成功》竟是國內唯一一部展現明代海戰場景的電影?
    加之當時圍城的明軍共有1~1.1萬人,而赤嵌樓守軍所擁有的火藥不足200磅,火槍子彈也僅有2000發,因此在徵得總督揆一同意後,赤嵌樓守將貓實難叮向鄭成功投降。因此歷史上赤嵌城戰役最大的戰鬥,應該是明軍和熱蘭遮城派出的援兵之間的戰鬥。
  • 明軍三大營的實力有多強大,神機營竟然是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隊!
    這三支部隊各有自己的特色,五軍營是一支混編部隊,擁有精銳的步兵、騎兵與車兵,可以發揮各個兵種的合力,利用整體的優勢打垮軍兵種單一的蒙古騎兵。三千營則是一直純粹的騎兵部隊,大部分的士兵來自於投降明朝的蒙古人,經過朝廷的層層篩選,最為優秀的騎兵會被編入這支部隊。
  • 滿天星種植記錄【爆盆秘籍】
    ,我就簡單的介紹一下我的經驗,希望能給喜歡滿天星的花友提供一些參考。因為我接觸滿天星的時間也不長,好多經驗也是通過學習其它花友的種植經驗和自己不斷摸索得來的,可能不夠全面也存在些不足,如有說的不對的地方也請花友們指出,謝謝各位。坐標:廣東深圳條件:陽臺黨滿天星種植記錄一. 育苗1.發芽適溫:15~20℃。寒冷地區宜春播,土壤不結凍地區可秋播,我一般都是秋天播種,第二年春天看花。
  • 不僅明軍愛用,朝鮮和後金也誇好,棉甲是大明最成功文化輸出之一
    明代除了各種鐵甲,皮甲之外,還有一種鎧甲裝備量也很大,那就是棉甲。棉甲顧名思義,就是用棉花製成的鎧甲。朱國禎所著的《湧幢小品》第十二卷中曾經提到過「紙鎧棉甲」,其中的棉甲便是指的棉花製成的鎧甲。▲朝鮮棉甲關於棉甲可以抵禦鳥槍,明末有不少記錄,萬曆入朝時,明將李如柏就曾被鳥銃擊中頭部,幸虧盔中棉厚,才沒有導致重傷。由於棉甲有不錯的防彈作用,因此明末無論是明軍還是後金都很重視棉甲。明軍的條陳中曾經提到,在水軍作戰時,「合用噴筒等燒帆焚櫓,復用綿甲遮避箭炮」。
  • 倭寇往地上丟銀子,破壞明軍陣型屢試不爽,戚繼光:誰撿我就殺誰
    而據《武備志》記載傳至明代的陣法多達上百種,但在明代中後期取得輝煌戰績並被後人所採用的陣法唯「鴛鴦陣」莫屬。倭寇雖然以冷兵器為主,但倭寇大多經歷過嚴格的訓練,技藝嫻熟,而且紀律性強,作戰時一般以數人或幾十人為一隊,以「四分五裂」的「蝴蝶陣」,以隊為單位,組成有一定縱深的疏散隊形。這種隊形不但可以避免明軍火器的殺傷,而且便於在各種地形上迅速實施集中和分散,相對而言,明軍改革前的戰術依然是傳統的排著密集方陣隊形接敵。
  • 《英雄鄭成功》竟是國內唯一一部展現明代海戰場景的電影?
    在明代著名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中,臺灣被稱作大琉球,並且和其他非明朝領土的地區一樣,沒有進行詳細描述。加之當時圍城的明軍共有1~1.1萬人,而赤嵌樓守軍所擁有的火藥不足200磅,火槍子彈也僅有2000發,因此在徵得總督揆一同意後,赤嵌樓守將貓實難叮向鄭成功投降。因此歷史上赤嵌城戰役最大的戰鬥,應該是明軍和熱蘭遮城派出的援兵之間的戰鬥。
  • 明軍:不止,你們是千裡送軍功
    主編原廓、作者血鑑中華,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編者按:很多歷史愛好者都知道,在中國古代常以首級作為軍功的標誌。各個朝代,對於首級的賞格也各有不同。當然,首級之前主人的身份也會很大影響首級的賞格。
  • 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美軍裝備數量最多的榴彈炮!
    其中就有許多國家競相裝備和使用榴彈炮,使榴彈炮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它身管較短,彈道比較彎曲,適合於打擊隱蔽目標和地面目標,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種之一,而今天兵哥要講的是M101式105MM榴彈炮,它從一戰到二戰被廣泛使用,就算是現在也深受很多國家喜愛。M101式105MM榴彈炮是美國生產的一種105毫米牽引式榴彈炮,也是世界上一種十分有名的輕型野戰牽引火炮。
  • 滿腔熱血的明代僧兵:講究慈悲為懷的他們怎麼上陣殺敵?
    在談及少林和尚們如何武德充沛、揚威海內之前,有必要提一下時代背景。到嘉靖年間,倭寇登場了。這還是明代東南沿海衛所崩潰的鍋,大明官兵搞不定沿海的倭寇,明庭只好徵召各地的特色兵種救急,如廣西地區的狼兵,河南開封的「衙役兵」,河南嵩溪諸縣的毛葫蘆兵,「走長山,習短槊」;河南盧氏、永寧、靈寶一帶的礦兵,稱「角腦」,又稱「打手」,山東的「長竿手」,徐州的「箭手」,自然也少不了本文的主角,少林的僧兵。
  • 倭寇出,將軍鎮,屬於明代的光芒時刻!
    ,但明代倭刀並不適合馬戰,而是以步戰為主。所以在此小心推測, "戚氏仿倭制腰刀以對拼倭長刀腰刀"之類的說法應為後人猜臆之詞,雖然鴛鴦陣改變了明軍對付倭長刀時"短器難接,長器不捷"的局面,但其原因是長短兵器協同作戰制約了倭長刀技術和能力的發揮,而並非戚家軍的腰刀採用了後人盛傳的學習倭刀"包鋼製法"的結果。
  • 高原戰鬥的利器,中國「兩用途」榴彈炮:105毫米山地輕型榴彈炮
    105毫米山地輕型榴彈炮而高原作戰要面對的,比以上兩種作戰都要艱苦,高原反應會讓士兵出現頭暈、嘔吐等現象,海拔4千米以上,人類不運動心跳也是在平地上跑馬拉松。高原的多雪、大風等氣候會對數位化設備及戰機都造成嚴重的影響。最重要的海拔4千米以上,的補給和地面大型攻擊武器的運輸問題等。
  • 從治國理政看,明英宗和明代宗誰更適合皇帝位?
    土木堡之變前因也是有王振的原因,也先率使臣進攻戰馬結果被王振剋扣,也先以此為名更加侵擾大明邊關。明英宗所帶的北伐大軍可謂陣容豪華,不僅有二十多萬精銳明軍,最精銳的三大營明軍火器主力軍。還有大將及文臣參謀,如果正常這次親徵朱祁鎮就算不大勝也不會敗。 但是朱祁鎮寵信宦官王振,竟然將軍中決策之事交由王振處置,王振路過家鄉時繞道炫耀,導致明軍疲憊不堪,最後瓦剌突然襲擊導致全軍覆沒於土木堡。
  • 典型的明代布面甲長啥樣?這還得問後金,圖說故宮館藏努爾哈赤甲
    努爾哈赤原本是明朝的龍虎將軍,後金崛起後,又長期和明朝北方邊軍作戰,因此後金時期的鎧甲可能會保留較多的明朝風格,而實際上,故宮的這兩件鎧甲確實與不少明代繪畫上的邊軍鎧甲頗為相似。,用來安插被稱為盔槍的裝飾物,盔的前部有鐵質的帽簷和下垂的護額,後部綴有遮蓋後頸的護項,兩側綴有防護頭部兩側的護耳。
  • 萬曆朝鮮戰爭:明軍收復平壤
    平壤有四個主城門:西北門七星門,西門普通門、南門含毬門、東門大同門。勘察完畢後,李如松分兵圍住平壤城,讓人在城外豎立白旗,上面寫著:「朝鮮軍民,自投旗下者免死。」此前,小西行長收到明軍大舉襲向平壤的消息後,就派遣使者向駐守在後方白川城的黑田長政、鳳山城的大友義統、牛峰城的小早川秀包討要援兵。在求援信中,小西行長誇張地說,明軍兵力有20萬人,本想博取友軍的同情,不料這個數字卻嚇退了三人。大友義統派出斥候去偵察敵情,使者回報稱明軍兵力在10萬以上,充斥山野,已經和小西行長打了起來。
  • 踢館:總有人說在明朝的韓戰中日軍比明軍更強,這種說法可信麼?
    問:堂主聊一聊萬曆朝鮮戰爭吧,我看大河劇的時候,總是有人就明軍日軍哪個更強撕逼,堂主能否順手解釋一下? 肯定是明軍強得多啊……這還有啥好問的。
  • 明代的紅衣大炮是何來歷?它的威力有多大?
    不過其實在中國明清時期,就已經有了火炮這個武器的存在了,那就是紅衣大炮,那麼明代的紅衣大炮是何來歷?所謂紅衣大炮,其實正確叫法應該是「紅夷大炮」這種炮在明朝的後期傳入中國,是明朝仿製西班牙的船炮而來,之所以改為紅衣,是因為清朝忌「夷」一字。廣泛的說,紅衣大炮包含了後明傳入中國的一系列的火炮,一般情況下都是指炮管高倍徑大於20的滑膛加農炮。
  • 詳解明代弓弩種類和使用方式
    武備志中記載了多種明代的弩。據書中記載,明軍最常用的是一種蹶張弩,這種弩以硬木做弩身,以六層竹片做弩弓,以鹿角製作弩機。
  • 《鳴梁海戰》明軍呢?
    萬曆年間的日本侵朝戰爭基本都是明軍幫著打下來的,朝鮮人自己的軍隊已經沒有多少作戰能力了,該出現的人為啥沒有出現在電影裡?沒有鄧子龍陳璘這樣的將軍指揮作戰朝鮮不知道亡國多少次了,那次戰爭裡戚繼光留下的戚家軍也參戰了,隻字不提是幾個意思?大明為了這個所謂的附屬國不知道賠上了多少士兵,鄧子龍這種老將也把命搭進去了,呸,真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