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時回歸山嶽大海——龍崗區「身後事」的改革故事

2020-11-18 光明網

  殯葬是涉及千家萬戶重要的民生事項。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經濟特區40年來對殯葬事業的改革卓有成效,從遺體土葬到遺體火化,從保留骨灰到不留骨灰,引領著全國殯葬事業不斷向綠色、文明的道路上邁進。

  清理舊墳 推行火化

  深圳市龍崗區曾是客家人聚居地,老人去世後,土葬和二次葬是客家人傳習了百數百年的習俗。1996年,深圳全市的火化率才30%,龍崗區僅為5.6%,這種習俗的沿用佔用了大量的土地。要知道,深圳全市的土地面積還不到2000平方公裡,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農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廣泛開展,土葬和二次葬就越來越不適應發展需要,甚至對社會經濟發展形成阻礙。1997年4月,龍崗區政府決定移風易俗,實行殯葬改革。

  說服安土重遷的當地群眾遷祖墳,接受新的喪葬方式是何等困難?因此一定要將工作做細,做透,做到群眾心裡。幹部給群眾算帳:把墳地換算成土地,能創造多大的經濟價值?加上當時深圳招商引資正熱火朝天,如果能合理開發利用這些土地,又能為子孫們創造多大的益處?

  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為了推行殯葬改革,除了將其納入黨員幹部管理和文明活動評選範圍、納入農村股份制集體分紅、納入房改、宅基地分配審批等有力措施外,還貴在領導帶頭。當時,龍崗區政府提出,要群眾做到,黨員幹部必須首先做到;要一般黨員幹部做到,黨員領導幹部必須首先做到;要群眾破除迷信,黨員幹部一定要率先垂範。在1997年殯葬改革行動中,龍崗區5套班子中有幾位領導的親人去世,他們都二話不說,按規定火化,為群眾樹立了榜樣。當時大鵬鎮的一位人大副主任就親自做好家族的工作,組織家人遷祖墳80多座。

  多管齊下的措施下,龍崗的殯葬改革迅速取得了良好進展:1997年6月初,橫崗鎮政府組織清理了有70多年歷史的永湖墳場,起出180多具骸骨進行火化;龍崗鎮組織相關部門和單位連續起棺火化了5具違規土葬遺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當年龍崗全區戶籍死亡人口100%實行了火化。

  到2002年,龍崗區移風易俗殯葬改革不僅實現火化率100%,清理舊墳52710座,節約用地3000畝,改善土地環境100多平方公裡,骨灰處理方式突破向殯葬不佔地或少佔地目標邁進,全區投入1.38億元資金,建設10個墓園(骨灰樓堂),解決群眾遷墳需求。

  回歸自然 綠色殯葬

  龍崗區移風易俗實施殯葬改革的終極目標是不佔用地,把更多的土地留給發展經濟和活著的人使用。為了達到最終目標,龍崗區根據地域面臨大海區域內綠樹成蔭的特點,因地制宜,推行獨具特色的海葬和樹葬,讓先人魂歸大海,魂歸自然,讓殯葬不再佔用土地。龍崗區橫崗鎮以四連賢合村為推行海葬的試點,為此鎮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次召開村民會議,進行宣傳教育,講解海葬意義。認識提高後,全體村民一致同意將先人骨灰撒入大海。

  2000年1月8日,賢合村村民代表在南澳鎮水產碼頭附近海域將120位先人骨灰伴著鮮花撒入蔚藍的大海,開創了全國農村海葬之先河,本次海葬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同年4月,龍崗區平湖鎮山下村和南新村村民代表在葵湧海域將630位先人骨灰撒入大海;同年3月,龍崗區又組織了全區性的先人骨灰海葬活動,7739位先人魂歸大海,創造了全國先人骨灰海葬之最,受到國家民政部和廣東省深圳市有關部門的肯定。

  龍崗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綠樹成蔭,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根據這一先天條件,在推行海葬之後,龍崗區又推行將先人骨灰埋在樹根之下的樹葬活動,讓先人回歸自然。

樹葬活動現場

  2000年3月,龍崗區龍崗鎮100多名村民到龍崗荔枝園,不記名地將先人骨灰倒入挖好的樹坑中掩埋,讓親人永遠與青山同,在綠樹下安息,這是深圳市首次舉行樹葬活動。同年6月龍崗區坪山鎮在坪山墓園舉行仙人樹葬活動,將從該鎮舊墳中清理出來的1248位先人遺骨火化後重新安葬在樹下,一次性樹葬1000多位先人遺骨在全國也屬於罕見。

  2003年,龍崗區又開展無墳化工作,徹底解決殯葬不佔土地問題。自開展殯葬改革以來,龍崗累計清遷舊墳88197座,節約用地4000多畝,改善土地環境面積200多平方公裡,完成了無墳區的歷史任務。

  龍崗區移風易俗實施殯葬改革,促進了人們喪葬觀念的轉變,文明治喪、節儉辦喪的殯葬改革已經形成群眾的共識,尤其是老年人以樂意接受樹葬和海葬,認為這是一種既文明又理想的歸宿。

  同時,敬老愛老,尊老風氣更濃,厚養薄葬蔚然成風並延續至今,甚至傳遞至其它城市,為城市化進程中殯葬土地矛盾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2017年,深圳與貴陽共建骨灰撒海平臺,為身居內陸城市而有海葬意願的市民圓夢。

  「將來,我希望和老伴在海裡相遇,我們一起環遊世界。」年過七旬姚奶奶在深圳市樹葬、海葬公益活動上說道。和姚奶奶一樣,越來越多的逝者選擇將無法延續的生命化作一片綠意。在2019年的樹葬海葬活動上,參與的人數創新高,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不留骨灰不佔土地的生態葬漸入人心,成為一種新風尚。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黨文婷)

[ 責編:徐皓 ]

相關焦點

  • 龍崗區全面深化改革 2020年統籌推進48項改革任務和18個年度重點...
    區委副書記、區長代金濤要求全區各街道、各部門對照實施方案,仔細梳理本轄區、本領域工作,表格化、項目化、責任化釐清改革事項,推動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改革。對標看齊,方能精準「施工」。龍崗區嚴格對標對表中央改革部署,按照省委、市委改革安排,建立起改革工作總框架,確保改革不走偏、不跑調。
  • 身後事改革帶來群眾舒心放心
    為百姓身後事減負近年來,黑龍江省出臺多項殯葬惠民政策,並於2019年減免了全省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和低收入群體的遺體接運、遺體暫存、遺體火化、骨灰寄存四項基本殯葬服務費用,實現了為困難群眾「保基本、兜底線」的目標。
  • 深圳龍崗區激活源頭創新
    對於該公司副總裁鄭文先來說,第一套「深目」系統落地深圳市龍崗區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公司的成長離不開龍崗區政府創新開放的理念。」鄭文先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說,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和場景應用密不可分,技術做得再好,沒有場景的支撐、沒有辦法落地,也只能停留在實驗室。政府的支持對人工智慧這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十分關鍵。
  • ...龍崗區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暨2020深圳聲樂季交響音樂...
    央廣網深圳8月9日消息(記者劉禕辰 通訊員楊麗、盧允)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到來之際,「聲振新時代」龍崗區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暨2020深圳聲樂季交響音樂會於8月8日晚8時,在龍崗區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龍崗原創大型交響組歌《我們就是河流》2020版以新姿呈現於舞臺,以流淌的音樂帶領觀眾感受深圳,感知中國。
  • 彭德懷三次交代身後事,將骨灰放在家鄉葫蘆裡,扔到大海週遊世界
    唯我彭大將軍」這詩至今讀來,仍讓人感覺盪氣迴腸,不過1959年的廬山會議以後,彭德懷的政治命運發生了改變,他對自己的未來,也感到模糊不清,彭德懷的侄女彭鋼回憶,彭德懷曾三次和她交代身後事。
  • 劇集《面向大海》獻禮改革開放40年,騰訊影業聚焦現實主義精品
    時值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以記錄時代故事、呈現當代文化面貌為重要使命的影視創作者們也將目光聚焦於此。除了耐心打磨《面向大海》這個深圳故事,騰訊影業還會充分發揮新文創生態的多業務共生能力,通過與國內外優秀的行業夥伴緊密協作,演繹好更多的中國故事,打造出新時代的中國文化符號。
  • 深圳市龍崗區國資局2020年上半年工作總結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二)強化外部監管,大力推進企業規範管理  一是加強國資外派監督隊伍建設,全面落實國有獨資公司建立外部董事佔多數的董事會制度和實行外派監事制度,向直管企業派駐兼職外部董事、兼職外派監事19人,研究起草《龍崗區區屬國有企業委派人員管理工作方案》、《龍崗區區屬國有企業監事會主席管理暫行辦法》及工作指引、《龍崗區區屬國有企業財務總監工作指引》、《龍崗區區屬國有企業委派人員考核評價實施細則
  • 平湖市「親人身後事」「一件事」聯辦,讓「傷心事」簡易辦
    平湖市「親人身後事」「一件事」聯辦,讓「傷心事」簡易辦 發布日期:2019-12-17 14:59 信息來源:市政務數據辦瀏覽次數: 平湖市整合衛生健康、公安、民政、人力社保、醫保、殘聯、退役軍人事務等部門殯葬相關辦理事項,出臺了《平湖市「親人身後事」改革實施方案
  • 愛國女儔楊令茀的生前身後事
    她的生前及身後事,精彩紛呈且曲折離奇,值得回顧。壹一幅照片的機緣巧合我最先接觸楊令茀的資料,源自一次誤會。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2015年舉辦了一場全市性的上海統一戰線歷史圖片展,作為工作人員,我參與了籌備工作。
  • 2020年龍崗區政協1號重點提案獲評「滿意」
    原標題:2020年龍崗區政協1號重點提案獲評「滿意」 12月9日下午,龍崗區政協舉行2020年政協主席專題協商暨1號重點提案辦理情況票決評價會議,以「1號重點提案+重點課題調研+主席專題協商」的形式,為推動龍崗成為深圳基層治理先行示範的排頭兵獻策出力。
  • 10部經典山嶽漫畫,熱血少年的終極攀登夢
    1924年,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裡與搭檔安德魯·歐文在攀登珠峰時失蹤。《眾神的山嶺》以此為開篇,馬洛裡之謎和他的這句名言自始而終貫穿整個故事。▲漫畫以馬洛裡在珠峰失蹤為開篇。圖片來源/漫畫《眾神的山嶺》舞臺轉到1993年,一支隊伍在珠峰衝頂失敗,隨隊的山嶽攝影師深町誠獨自一人留在加德滿都,無意間發現了一臺疑似馬洛裡曾用的相機。
  • 《風再起時》:改革沒有浪漫曲,40年中國故事盡收眼底
    在許輝看來,創作《風再起時》來自兩個動力。首先是情懷與激情。「年輕一輩可能對改革開放體會不深,而我們經歷過整個過程。一些事,今天想起來還歷歷在目」。再者,是許輝當時看了一個日本電視劇,講述戰後的日本在1955年到1965年,用十年時間,實現了經濟騰飛。「日本投降後,十年的發展,就變成了一個強國,這件事對我觸動挺大。
  • 龍崗區全力推進公益電影放映惠民實事
    據了解,龍崗區公益電影放映活動始於1997年,2004年起列入民生實事惠民項目,迄今為止已實施16年,為基層放映公益電影超過96000場次,觀眾超8600萬人次,放映場次一直位居全市各區前列,成為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文化惠民品牌項目。 在全市率先恢復公益放映 今年1月24日起,根據國家、省、市有關文件精神,龍崗暫停公益電影放映活動。
  • 龍崗區住房和建設局2020年上半年工作總結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是機構改革工作順利完成。研究制定《龍崗區工程質量監督檢驗站、龍崗區施工安全監督站機構改革實施工作方案》,穩步推進全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改革,成立了龍崗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 、龍崗區建設工程檢測中心,確保了我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不斷檔,圓滿完成機構改革工作;二是幹部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提拔或進一步使用3人,職級晉升3人,公開招考、招錄4人。
  • 用「小妙招」解決家政「棘手事」!龍崗區婦兒中心開展精神文明創建...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潘文婷為提升轄區居民的文明素養,倡導節約分類的生活方式,增強家庭生活的幸福感,促進轄區家庭和諧發展,連日來,龍崗區婦兒中心面向轄區居民組織開展了30場精神文明創建系列活動,活動以「送課送教到基層
  • 魂歸大海 懷念永存 |我區舉行首次骨灰集體海葬活動
    王金堯患病去世時才57歲,他留下遺囑: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海,不用留墓地。今年11月27日,王金堯兒子王偉博參加了區民政局主辦的我區首次骨灰集體海葬告別儀式,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11點27分,細雨綿綿,碧波萬頃,普陀山蓮花洋北緯30度,東經122度海域,家屬們緩緩將骨灰罈沉入大海,鮮花伴著海浪,陪伴逝者魂歸大海。
  • 箱根山嶽險天下!強風吹拂過的路是生活的路
    首先這部動漫講的是一群大學生為了在箱根山嶽的舞臺上進行田徑競賽而努力訓練成長的故事。光看題材類型,可能很少有人會提起興趣,包括之前的我。作為一個跑八百米都氣喘籲籲的廢宅,讓我主動去了解田徑相關的事簡直是痴人說夢。但是我覺得這部番最巧妙的地方就是開始幾集的鋪墊,它沒有直接切入正題把一大堆關於運動競技的相關知識內容拋在你的面前,那樣不感興趣的人可能馬上就退出不看了。
  • 黨員幹部如何辦「身後事」
    綜合新華社電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黨員幹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殯、葬、祭等方面,對黨員、幹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提出新要求。這是時隔30年後,中央再次就黨員節儉治喪、推動殯葬改革下發專門文件。    1983年,中央辦公廳曾轉發民政部《關於共產黨員應簡辦喪事、帶頭實行火葬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 胡大海生前身後事:兒子被朱元璋殺死,媳婦竟然也被扔到河裡
    當然,胡大海的官職也因此步步高升,先是晉升為樞密院判官,後又晉升為樞密院事。 胡大海十分講信義,哪怕是對敵人也是言出必行。 胡大海鎮守諸全時,張士誠的將領呂珍圍攻諸全,在城外築起堤壩,準備堰水灌城。
  • 別陶春∣​「明日隔山嶽」
    手勢渾是太極拳練家子)直聽「嗷」一聲,不管,我倒頭便睡……」聽到這裡,在場者無不嘖嘖稱奇或哈哈大笑他不笑,一本正經朝下說「天蒙蒙亮,他們來找我(找了一整晚)聽到狗窩方向傳來呼嚕聲……近前一看,大驚失色——一隻小藏獒在窩外蹲著,正為我站崗」 我不止一次請老陶講他與藏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