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是涉及千家萬戶重要的民生事項。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經濟特區40年來對殯葬事業的改革卓有成效,從遺體土葬到遺體火化,從保留骨灰到不留骨灰,引領著全國殯葬事業不斷向綠色、文明的道路上邁進。
清理舊墳 推行火化
深圳市龍崗區曾是客家人聚居地,老人去世後,土葬和二次葬是客家人傳習了百數百年的習俗。1996年,深圳全市的火化率才30%,龍崗區僅為5.6%,這種習俗的沿用佔用了大量的土地。要知道,深圳全市的土地面積還不到2000平方公裡,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農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廣泛開展,土葬和二次葬就越來越不適應發展需要,甚至對社會經濟發展形成阻礙。1997年4月,龍崗區政府決定移風易俗,實行殯葬改革。
說服安土重遷的當地群眾遷祖墳,接受新的喪葬方式是何等困難?因此一定要將工作做細,做透,做到群眾心裡。幹部給群眾算帳:把墳地換算成土地,能創造多大的經濟價值?加上當時深圳招商引資正熱火朝天,如果能合理開發利用這些土地,又能為子孫們創造多大的益處?
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為了推行殯葬改革,除了將其納入黨員幹部管理和文明活動評選範圍、納入農村股份制集體分紅、納入房改、宅基地分配審批等有力措施外,還貴在領導帶頭。當時,龍崗區政府提出,要群眾做到,黨員幹部必須首先做到;要一般黨員幹部做到,黨員領導幹部必須首先做到;要群眾破除迷信,黨員幹部一定要率先垂範。在1997年殯葬改革行動中,龍崗區5套班子中有幾位領導的親人去世,他們都二話不說,按規定火化,為群眾樹立了榜樣。當時大鵬鎮的一位人大副主任就親自做好家族的工作,組織家人遷祖墳80多座。
多管齊下的措施下,龍崗的殯葬改革迅速取得了良好進展:1997年6月初,橫崗鎮政府組織清理了有70多年歷史的永湖墳場,起出180多具骸骨進行火化;龍崗鎮組織相關部門和單位連續起棺火化了5具違規土葬遺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當年龍崗全區戶籍死亡人口100%實行了火化。
到2002年,龍崗區移風易俗殯葬改革不僅實現火化率100%,清理舊墳52710座,節約用地3000畝,改善土地環境100多平方公裡,骨灰處理方式突破向殯葬不佔地或少佔地目標邁進,全區投入1.38億元資金,建設10個墓園(骨灰樓堂),解決群眾遷墳需求。
回歸自然 綠色殯葬
龍崗區移風易俗實施殯葬改革的終極目標是不佔用地,把更多的土地留給發展經濟和活著的人使用。為了達到最終目標,龍崗區根據地域面臨大海區域內綠樹成蔭的特點,因地制宜,推行獨具特色的海葬和樹葬,讓先人魂歸大海,魂歸自然,讓殯葬不再佔用土地。龍崗區橫崗鎮以四連賢合村為推行海葬的試點,為此鎮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次召開村民會議,進行宣傳教育,講解海葬意義。認識提高後,全體村民一致同意將先人骨灰撒入大海。
2000年1月8日,賢合村村民代表在南澳鎮水產碼頭附近海域將120位先人骨灰伴著鮮花撒入蔚藍的大海,開創了全國農村海葬之先河,本次海葬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同年4月,龍崗區平湖鎮山下村和南新村村民代表在葵湧海域將630位先人骨灰撒入大海;同年3月,龍崗區又組織了全區性的先人骨灰海葬活動,7739位先人魂歸大海,創造了全國先人骨灰海葬之最,受到國家民政部和廣東省深圳市有關部門的肯定。
龍崗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綠樹成蔭,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根據這一先天條件,在推行海葬之後,龍崗區又推行將先人骨灰埋在樹根之下的樹葬活動,讓先人回歸自然。
樹葬活動現場
2000年3月,龍崗區龍崗鎮100多名村民到龍崗荔枝園,不記名地將先人骨灰倒入挖好的樹坑中掩埋,讓親人永遠與青山同,在綠樹下安息,這是深圳市首次舉行樹葬活動。同年6月龍崗區坪山鎮在坪山墓園舉行仙人樹葬活動,將從該鎮舊墳中清理出來的1248位先人遺骨火化後重新安葬在樹下,一次性樹葬1000多位先人遺骨在全國也屬於罕見。
2003年,龍崗區又開展無墳化工作,徹底解決殯葬不佔土地問題。自開展殯葬改革以來,龍崗累計清遷舊墳88197座,節約用地4000多畝,改善土地環境面積200多平方公裡,完成了無墳區的歷史任務。
龍崗區移風易俗實施殯葬改革,促進了人們喪葬觀念的轉變,文明治喪、節儉辦喪的殯葬改革已經形成群眾的共識,尤其是老年人以樂意接受樹葬和海葬,認為這是一種既文明又理想的歸宿。
同時,敬老愛老,尊老風氣更濃,厚養薄葬蔚然成風並延續至今,甚至傳遞至其它城市,為城市化進程中殯葬土地矛盾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2017年,深圳與貴陽共建骨灰撒海平臺,為身居內陸城市而有海葬意願的市民圓夢。
「將來,我希望和老伴在海裡相遇,我們一起環遊世界。」年過七旬姚奶奶在深圳市樹葬、海葬公益活動上說道。和姚奶奶一樣,越來越多的逝者選擇將無法延續的生命化作一片綠意。在2019年的樹葬海葬活動上,參與的人數創新高,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不留骨灰不佔土地的生態葬漸入人心,成為一種新風尚。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黨文婷)
[ 責編:徐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