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近日,有網友發微博稱,網約車的乘客下車後不結帳、電話無法聯繫,幾十元到甚至數百元的車費只能由司機自認倒黴。成都商報記者調查發現,逃單的用戶之所以肆無忌憚,大多是用了一種叫做手機臨時號或是虛擬號。這種原本是讓機主用小號防騷擾、避免隱私外洩的工具,卻被一些人看中了其不易追查等特點「鑽了空子」,比如騷擾他人、乘坐網約車不付錢。
記者了解到,雖然臨時號申請程序簡單,但一樣經過實名認證,有跡可循。
現象:打車不付錢 可能用了手機小號
「都遇到過,下車後不付錢,然後又聯繫不上。」從網約車平臺剛上線不久,李師傅就成了一名網約車司機,有空的時候跑跑車,賺點油錢。但幾次遇上乘客下車後不結帳、手機號打不通,他覺得十分氣憤。「比較多的情況就是稍微距離長一點的訂單,因為實際支付的費用要比平臺預估的費用高一些,很多乘客就不願意付。」而這些未付帳的訂單,只能算到司機頭上。
幾個月前,一個乘客從城區到郊區,費用為90元左右,下車後,乘客卻一直沒有付款。「為了乘客給個好評,我們也不好意思喊乘客付款了再下車。」李師傅說。
後來,該平臺為了保障用戶和司機信息安全,雙方都不能直接看到對方真實手機信息,只能通過軟體聯繫,交易結束後,就不能相互撥打號碼了。有未及時付款的訂單,司機只能通過平臺「催帳」,但對那些惡意逃單的乘客,卻束手無策。
為什麼用手機號碼註冊的網約車用戶能夠「逃單」呢?李師傅說,因為逃單用戶用的是「虛擬號」。
體驗:臨時號輕鬆可得
註冊打車無障礙
據了解,目前有不少手機軟體可以提供手機小號或是虛擬號,原本是用於防騷擾、保護隱私的短期溝通,實現一卡雙號甚至是一卡多號。成都商報記者搜索發現,移動、電信等運營商也開發有相應的小號應用,付費使用。而一些科技公司開發的軟體,每月可以免費領取1至3個臨時號,有效期為1個月左右。根據這類APP終端應用介紹,用戶在不換機、不換卡的情況下可以申領副號,主號副號可以隨意切換,獨立接收來電和簡訊,通訊資費從綁定的主號中扣除。
這些虛擬號,真的可以用作打車軟體的註冊使用嗎?成都商報記者選擇了一個小號平臺,通過指定帳號登錄,隨即免費領取到一個歸屬地為廣西桂林的臨時號,平臺頁面顯示,不僅能夠小號叫車、網購,還有防騷擾的設置。成都商報記者點擊小號叫車,平臺顯示了附近可叫的計程車信息,使用方式與網約車打車類似。隨後,記者使用該臨時號,在網約車平臺順利完成註冊,與正常的手機註冊無異,但在叫車時,需要綁定銀行卡的微信支付或是支付寶支付方式。
成都商報記者按照正常的叫車程序,預約了一輛從紅星路二段到寬窄巷子的快車,3分鐘後,司機抵達上車位置,接單後的鐘師傅表示,並不知道記者所使用的是否是臨時號碼,一切跟平時並無兩樣。鍾師傅表示,自己和不少網約車司機都遭遇過「逃單」,數額從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根本找不到人。
此外,記者用該臨時號,順利完成了包括滴滴出行、京東商城、美團外賣等多個應用軟體,均能收到驗證信息,順利登錄。
小號平臺回應:
臨時號並非「隱身號」
成都商報記者聯繫上其中一家小號平臺的開發企業,對方回應表示,小號軟體的開發,本意是一個有益用戶的防騷擾、保護用戶隱私的工具。同時,小號平臺上申領的臨時號等虛擬號,並不意味著就是「隱身號」,用戶用於申領虛擬號的通信運營商的手機卡信息,平臺後臺是可以收集追蹤到的。「至於說申請小號的手機號,入網許可的身份信息驗證,是有運營商負責的。」該工作人員表示,因此,虛擬號並非是「隱身號」,仍然是有源頭可循的。
網約車平臺:
將嚴厲打擊作弊行為
針對媒體反映的「小號」問題,某網約車平臺工作人員表示,已經注意到這類作弊現象,並一直在積極採取措施進行打擊,從2016年12月1日起,該平臺已經正式上線平臺墊付機制,除異常訂單外,將對絕大多數超過24小時的未支付訂單進行墊付,少量訂單會在訂單核實後7天內陸續到帳,以此來保護司機權益。
同時,該平臺也在逐步完善反作弊機制,通過大數據建模和分析技術識別是否存在「小號」等作弊行為,目前該系統正在快速完善中,從運行情況來看,已經大大降低了作弊成功的概率,下一步將對類似作弊行為進行更有力打擊。一直以來,平臺都致力於提升乘客的出行體驗,簡化叫車流程,但對於作弊乘客而言,由於信息作假等原因無法獲得應有的安全保障,平臺也提醒少數乘客從保障自身利益角度出發,誠信出行。成都商報記者 於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