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克裡斯多福諾蘭 (Christoper Nolan) 執導的《天能》(Tenet) ,被影院視為票房救世主,電影由約翰大衛華盛頓 (John David Washington) 以及羅伯派汀森 (Robert Pattinson) 主演,如今首波評價公開,目前爛番茄上的評論為 47 則,新鮮度為 81 %,根據多數評論,這次諾蘭的燒腦風格不只延續,甚至更上一層樓,除此之外,刺激的動作場面和令人瞠目結舌的特效,都讓人目不轉睛。不過,也有影評人認為,這次諾蘭的確有點「玩過頭」了,讓人感到困惑無比,以下為《天能》目前公開的首波評價——
《天能》與諾蘭過去的作品相比?
《猶太紀事報》(The Jewish Chronicle) 的 Linda Marric:
「本片是諾蘭最精彩的科幻故事之一,在本片所達到的成果也真的極為非凡。」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的 James Mottram:
「《天能》徹底超越了我們的期待,這毫無疑問絕對將成為諾蘭生涯中最大膽的作品,這真的說明了一切。」
《獨立報》(Independent) 的 Clarisse Loughrey:
「《天能》就如同諾蘭早期的作品一樣錯綜複雜。他帶來生涯中最壯觀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動作場面。」
IGN 的 Matt Purslow:
「《天能》並不是克裡斯多福諾蘭最傑出的作品,但絕對是他旗下的另一部精彩之作。」
Casey’s Movie Mania 的 Casey Chong 表示:
「《天能》是第一部讓我覺得諾蘭把自己想呈現的概念『玩過頭』的作品。」
是否能在本片中體驗到另一次的燒腦樂趣?
Variety 網站的 Guy Lodge:
「《天能》敘事手法最有趣的部分,就是嚴格禁止任何上映前的討論。」
Student Edge 的 Simon Miraudo:
「就算努力嘗試,我們也不認為我們有辦法輕鬆『劇透』這部電影。」
IndieWire 的 Mike McCahill:
「本片前後回文的標題本身也與故事有所關聯,即使是以一種令人疲憊且毫無樂趣的方式。」
《每日星報》(Daily Star) 的 Andy Lea:
「如果諾蘭的《全面啟動》(Inception) 已經讓你相當燒腦,那就準備好迎接另一種層級的複雜。」
《多倫多 Now 報》(NOW Toronto) 的 Radheyan Simonpillai:
「《天能》會讓你驚嘆『哇!』,以及『蛤?』、『啥?』和『搞什麼鬼?!』」
Variety 的 Guy Lodge:
「《天能》本身並不會太過難以理解,與其說複雜反而更偏向曲折,說深度不如說廣度,而電影本身故事也比你想像中的更線性。」
Little White Lies 的 Adam Woodward:
「《天能》的樂趣在於不將重點放在解釋目的或是原因,而是單純地聚焦在過程。」
《好萊塢報導》(Hollywood Reporter) 的 Leslie Felperin:
「為了評論我已經二刷了,但仍然對於所發生的事情以及原因感到非常困惑。」
視覺特效如何?
Digital Spy 的 Ian Sandwell:
「《天能》常帶來許多令人瞠目結舌且前所未見的時刻。」
《南華早報》的 James Mottram:
「《天能》最佳的觀影方式就是當成一種「感受」體驗,並不一定要完全理解。坐下來、放輕鬆,準備好大開眼界。」
Mashable 網站的 Shannon Conellan:
「《天能》絕對值得被稱為『大片』。電影採用的特效更是令人驚奇。」
Total Film 的 Jordan Farley:
「諾蘭在電影中對實體特效的堅持,帶來一種如同首次在《侏羅紀公園》中看到暴龍登場的感受,這是一部以與現實無異的方式向觀眾們展示何為不可能的電影。」
《紐約時報》的 Jessica Kiang:
「扣除掉時間扭轉的把戲,《天能》仍充滿許多普通常見的動作場面,像是劫盜、飛車追逐、拆除炸彈及更多的劫盜,但我的天啊,諾蘭真的炸毀許多東西。」
動作場面如何?
《多倫多 Now 報》(NOW Toronto) 的 Radheyan Simonpillai:
「《天能》的動作場面超越諾蘭過去的所有作品。」
Variety 的 Guy Lodge:
「諾蘭如詩如畫又極為細緻的動作美學十分令人著迷,彷佛與電影中較為鬆散的劇情以及劇本中的矛盾產生互補,或是說也強調這些細節可能根本沒有那麼重要。」
Little White Lies 的 Adam Woodward:
「如果說本片中諾蘭真正超越自己的部分,那絕對就是動作場面,即使採用了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複雜技術。」
Flickering Myth 的 Tom Beasley:
「大規劃且充滿了爆炸,各方面都儘量達到了最史詩的規模。彷佛被這部電影同時以最棒及最慘的方式往臉上傷了一拳。」
故事劇情是否有說服力?
《獨立報》的 Clarisse Loughrey:
「這部電影不僅只讓角色不斷強調他們的失敗,可能導致世界末日,而更罕見地讓觀眾確實感受到這個可能。」
Den of Geek 的 Rosie Fletcher:
「或許《天能》的賭注有點太高了,導致難以產生情緒上的衝擊。」
這部電影令人想起什麼?
IndieWire 的 Mike McCahill:
「《天能》以高成本嘗試再次回到 2000 年的《記憶拼圖》(Memento) 風格,但劇情設定上來說,這部電影似乎更接近《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
《記憶拼圖》
Total Film 的 Jordan Farley:
「《天能》感覺像是以 2 億美金打造的《迴轉時光機》(Primer) 翻拍版,有著一段極其高明,但令人困惑的敘事,觀眾們可能必須多看個兩遍才能完全了解事情的全貌。」
The Wrap 的 Nicholas Barber:
「《天能》令人眼花繚亂的敘事手法可能會令人聯想到雷恩強生 (Rian Johnson) 的《迴路殺手》(Looper) 以及肖恩卡魯斯 (Shane Carruth) 的《迴轉時光機》,但劇情與其說複雜,反而更像混亂。」
《多倫多 Now 報》(NOW Toronto) 的 Radheyan Simonpillai:
「本片令人我想到史蒂芬奈特 (Steven Knight) 的《驚濤布局》(Serenity),同時也受到了 1962 年的《堤》(La Jetée) 以及《第七號情報員續集》(From Russia With Love) 的影響。」
觀影感受如何?
《帝國雜誌》的 Alex Godfrey:
「諾蘭藉由《天能》打造自己的《007》電影,借鏡所有他《007》系列喜愛的內容,除去不喜歡的部分,接著再徹底『諾蘭化』。」
Variety 的 Guy Lodge:
「就像一部最奇特且前所未見的《007》電影,充滿了令人目眩的各國場景、讓人眼花繚亂的飛車追逐,以及讓人想跳入銀幕中體驗的量身定製。」
Digital Spy 的 Ian Sandwell:
「這絕對是一部由諾蘭所拍攝的《007》電影,雖然龐德從來就不用應付逆向倒轉的子彈。」
演員的表現如何?
Little White Lies 的 Adam Woodward:
「大衛華盛頓帶來了強而有力的演出,羅伯派汀森則呈現傑出的演技。」
《猶太紀事報》(The Jewish Chronicle) 的 Linda Marric:
「羅伯派汀森帶來相當令人振奮的突破演出。」
Casey’s Movie Mania 的 Casey Chong:
「只有伊莉莎白戴比基 (Elizabeth Debicki) 和肯尼斯布萊納 (Kenneth Branagh) 帶來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表現。」
《獨立報》(Independent) 的 Clarisse Loughrey:
「肯尼斯布萊納令人出乎意料地害怕。」
觀眾會在乎他們的角色嗎?
Student Edge 的 Simon Miraudo:
「《天能》暗示諾蘭對人類再也沒有任何興趣,除了把他們當成海報上的資產或是圖表上的圓點。」
《多倫多 Now 報》(NOW Toronto) 的 Radheyan Simonpillai:
「《天能》並不是一部關於種族的電影。但約翰大衛華盛頓確實將他的種族特色帶入這位角色。」
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在哪裡?
Starburst 的 Laura Potier:
「《天能》的無情導致這部電影缺少了偉大之處,觀眾們的投入純粹是知識性的。」
Casey’s Movie Mania 的 Casey Chong:
「感覺全片怪異地空洞且有種冷漠的疏離感。導致觀眾難以對整體表現不錯的演技產生情感上的連結。」
《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的 Donald Clarke:
「很難想出到底發生什麼事,我們也很難去在乎這些。」
《猶太紀事報》(The Jewish Chronicle) 的 Linda Marric:
「電影中對性別角色的呈現方式依然非常老派。」
非得要在電影院中觀賞嗎?
Den of Geek 的 Rosie Fletcher:
「這絕對是今年至今最重量級的電影。如果可以的話,一定要找到有最大銀幕以及最頂尖的音效配備的電影院。」
Casey’s Movie Mania 的 Casey Chong:
「以本片技術上的呈現來看,這是一部絕對要在大銀幕觀賞的電影。」
IGN 的 Matt Purslow:
「最棒的觀影方式,當然是在一座超大的暗房裡觀賞。」
《洛杉磯時報》的 Jonathan Romney:
「絕對要在電影院裡觀賞,而且儘量找銀幕最大的。但《天能》最終仍然會以家用觀影的形式重新推出,讓觀眾們有辦法可以暫停重新觀賞一些關鍵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