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太燒腦?或許可以嘗試它的其他打開方式

2020-09-09 新快報

《信條》上映五天票房就超2.4億元——不過與上映兩天便破億的強勁勢態相比,後勁有點下滑。究其原因,可能與電影裡不常見的物理詞彙有關。「熵、鉗形行動、祖父悖論」……普通人看著的確有點暈。而另外一部分原因,可能來自於相對薄弱的情感、人物的塑造。

儘管如此,導演諾蘭的開創性仍然不可忽視,他通過電影把時間具象化;他讓特工電影的技術手段變得更加高精尖;他挑戰著人們的慣性思維,讓認知一遍又一遍地被顛覆著。

電影確實難懂。但如果跳開摳細節邏輯的模式去看《信條》,或許不妨礙觀看體驗,也會更輕鬆些,畢竟它是一部融合了多種類型的非典型性特工片,下面就來看看《信條》的多種打開模式。

■新快報記者 聶青

特工片模式 隱藏了「007」的梗

熟悉諾蘭的人都會知道,作為一個英國人,從小是看「007」長大的。諾蘭多次在採訪中說過,自己是「007」的忠實粉絲,拍攝《信條》是希望觀眾能感受到他兒時看特工電影的那種興奮感。《信條》的靈感來自於「007」,諾蘭做了一些顛覆性的改編,比如加入科幻元素,主角形象的設定等等。在拍攝期間,諾蘭有意沒有去看「007」電影,整個團隊也沒有看,有意避免受到創作影響。

但在《信條》中,仍然可以看到不少「007」的元素。首先主題設定便是非常特工化的,拯救世界拯救全人類,主角格鬥技能一流,懷有悲憫心之外,也有職業精神所需具備的無情。大反派有著一手遮天的能力,女主角漂亮優雅,大動作場面的設計也沒有缺席。這些在《信條》裡已經成為經典的場面,開場營救行動便十分緊張刺激,崇尚於實拍的諾蘭甚至還炸了一架真飛機,後期的追車大戰以及全面總攻等都非常精彩。

有趣的是,諾蘭還埋了一些隱射「007」的梗,比如主角接到任務需要接近大反派的妻子時,鑑於不太帥氣的外型,顯得頗為為難。麥可·凱恩飾演的英國情報部門高級長官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輕描淡寫補了一句「我也沒指望你」,同時開啟了其他錦囊。

風光片模式 看盡七個國家景色

為了拍攝《信條》,整個團隊輾轉三大洲七個國家,這些地域的風景觀眾們可在IMAX的寬畫幅下盡收眼底。眾所周知,諾蘭喜歡用IMAX攝影機來拍攝,《信條》是他第五次使用這種機器了。

開場基輔大劇院的解救人質行動,是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體育場館內拍的,這座場館本來是為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而建造,富麗堂皇的場館由於長久失修,劇組還大費周章進行了修繕工作,舞臺重建了、座椅和地毯進行了處理、照明設備重新添置了,這才有了電影中的盛大華麗感。

反派俄羅斯人安德烈·薩塔爾和妻子曾經在越南有過一段美好時間,他們居住在超級豪華的遊艇上,附近海岸的風光旖旎迷人。這一場景在義大利的南部小城阿瑪爾菲拍攝完成,這座城市歷史悠久,海岸線綿延幾十公裡。

挑戰視覺和認知的飛車大戰,車流既有逆向又有正向,甚至車輛還能從翻倒到恢復原樣,叫人眼花繚亂,拍攝地點便是塔林的高速公路。據說當時劇組申請封閉了8公裡的路段。

科幻片模式 感受它,別試圖理解它

這一模式無疑是最燒腦的,功課要提前做好。比如了解「熵」的含義。諾蘭表示,在之前的作品中,時間還是比較抽象或者停留於意識形態,而這一次,他將時間具象化,以可視化的物理障礙出現,例如一個物體的挪動,便是時間的流動。

「鉗形行動」,也要利用時空逆轉實現,比如最後的軍事總攻,電影中分開藍紅兩隊,一支正向一支逆向,正向先行動,得到經驗和情報後,告知逆向藍隊,藍隊再通過時間逆轉把寶貴經驗交給還未開始行動的正向紅隊。這裡說起來有些繞口,在諾蘭所設定時間逆轉的法則中,自然規律是要遵循的,時間可以多次逆轉,但結果不會改變。所以在逆轉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遇見自己,甚至還和過去的自己打架,或者未來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某個時間點交叉,形成閉環。

實際上,「逆時間」的很多細節是經不起仔細推敲的,觀影時儘量不要去細摳邏輯,比方說在逆時間裡,要戴上氧氣面罩,因為氧氣會逆向散發,那麼諸如流鼻涕、吃東西是否也要逆向?觀看時,這樣的問題不能想太多。

不得不說的槽點

情感線薄弱,人物工具化

情感不夠充沛、人物的工具化或許會讓諾蘭此次丟失一部分觀眾。反派和主角這些人物形象都趨於扁平臉譜化,似乎都是為了推動劇情而設置。

這也讓不少觀眾認為,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尼爾才是隱藏的男主,他與主角之間埋藏頗深的情感也為觀眾津津樂道。

反觀此前諾蘭的作品,《星際穿越》裡,相見而不能相遇的父女情,令人感同身受又心疼不已;再更近期的作品《敦刻爾克》,包括年輕的士兵,飛行員、軍官、漁夫,每個人物都鮮活而有個性。

剪輯混亂,節奏感不強

相信很多觀眾和記者有相同的感受,《信條》觀看下來斷斷續續,沒有一氣呵成的感覺。舉一個例子,俄羅斯大亨被他的妻子推到海裡,主角趕緊跳水救下大亨。接下來畫面便跳到遊艇房間裡,大亨妻子質問主角為何要救他,非常突兀。

另外,電影在音效上和內容的配合度不高,配樂吵鬧而又綿密,實際上削弱了觀影體驗。

相關焦點

  • 解析「燒腦片」的正確打開方式
    那麼,到底「燒腦」的正確方式該如何打開呢?1 看電影,還是做考題?「門檻太高了。」一位參與了某部懸疑片宣傳工作的宣傳人員小丫,向我們談到了她對「燒腦」的理解。讓我們暫且先把目光放在《信條》在中國市場的宣傳動作上。在眾多的宣傳內容中,「諾蘭」和「燒腦」成為了兩個重要的關鍵詞。
  • 解析"燒腦片"的正確打開方式
    《唐人街探案》《保持沉默》《記憶大師》《看不見的客人》《海市蜃樓》《誤殺》等影片,都曾經打出「燒腦」的標籤。比對上述影片的票房成績,有創造歷史,也有表現平平。那麼,到底「燒腦」的正確方式該如何打開呢?1 看電影,還是做考題?「門檻太高了。」
  • 解析「燒腦片」的正確打開方式
    1905電影網專稿「再這樣下去我都要『燒腦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了。」誠然,在電影《信條》上映期間,「燒腦」成為了宣傳的關鍵核心。不少公眾號在上映前後,陸續發布了以類似「萬字長文解讀《信條》」、「看完這篇稿子,你就看懂《信條》了」為標題的文章,近乎把這部作品抬高到了一個「驗證智商」的工具。可是,真的有必要嗎?
  • 《信條》太燒腦 觀眾看不懂
    可能是許多觀眾看完電影《信條》後都會問的話。上周五(9月4日),諾蘭新作《信條》上映,這也是繼《八佰》後內地影市的第二部重磅大片。意外的是,因為在150分鐘的片長裡塞滿了各種有關時空逆轉的物理知識和科幻設定,很多觀眾都無奈表示,看不懂,腦子不夠燒。
  • 《信條》太燒腦了!只看一遍可不能完全看懂
    劇情簡介這部影片的劇情實在是太複雜太燒腦了,很難簡述,所以劇情簡介就複製黏貼豆瓣中的吧。同時,我也希望各位能去電影院看看這部優秀的新電影。而這次看《信條》給我的感覺和諾蘭的其他影片完全不一樣之前看諾蘭的影片,無論是《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還是《致命魔術》,就算是你不了解其中燒腦的部分,你都能被影片中的故事所吸引。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國內外電影評分
    近日由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Christopher Nolan)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莉莎白·德比茨基主演的《信條》成為影院最熱影片。《信條》是諾蘭又一部燒腦巨製,但並非單純的玩結構與技術,視覺呈現
  • 《信條》燒腦?看看這篇解謎降溫
    『偷盜類型』做推翻,一面是將《信條》再引入間諜類型的方式。視覺映象1專訪導演諾蘭,聽他闡釋如何駕御「科幻加間諜」元素,並用圖文方式解構劇情和道具寓意,為這部「燒腦」之作「降溫」。在時間偏向與我們所處的情況之間保存互動:例如事物環繞我們行動的方式,乃至我們呼吸的氛圍,」他闡明說,「逆轉的觀點是不對稱的,因而原則集是龐雜的,並且須以更龐雜的方式來處理。這意味著需要各類手藝,從全部藝人可以或許表演出朝著分別偏向奔跑的戰役排場、奔走的特技藝人,到可以或許以各類配置向前或向後行駛的車輛,我們需要在逐一鏡頭中完全改變用於創造視覺殊效的手藝。
  • 《信條》燒腦?看看這篇解謎降溫|克里斯多福·諾蘭|信條|薩特|無名...
    簡單來說,我們拍攝《信條》的策略是,一邊要對《盜夢空間》這類『偷盜類型』做顛覆,一邊是將《信條》再引入間諜類型的方式。其實是將《信條》歸類為特工電影。9月4日上映的《信條》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編劇的第11部長片,他的作品以非線性敘事、鏡頭充滿隱喻、時空變幻莫測等「燒腦」手法著稱。與他執導的影片《記憶碎片》《盜夢空間》相比,今日上映的《信條》故事主線相對簡單,講述一個特工為了逆轉未來拯救全世界,他在探索「信條」之謎的同時,將要不斷面對「時空逆轉」的巨大危機。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首波評論出爐:感受它並非理解它!諾蘭化的007...
    )以及羅伯特帕汀森 (Robert Pattinson)主演,如今首波評價公開,目前爛蕃茄上的評論為47則,新鮮度為81 %,根據多數評論,這次諾蘭的燒腦風格不只延續,甚至更上一層樓,除此之外,刺激的動作場面和令人瞠目結舌的特效,都讓人目不轉睛。
  • 評燒腦電影《信條》——信條與情懷
    曾經聽一個影評人說過,「科幻片的母體就是人們對現代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恐慌」,一部優秀的科幻影片,它的未知感一定是關乎死亡,並且有很強的危機感。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諾蘭的《信條》,就能理解為什麼影片的口碑比較兩級。有人說它是燒腦的神作,有人覺得沒有新意,大家的角度各不相同。
  • 《信條》燒腦?這是一份觀影指南
    、時空變幻莫測等「燒腦」手法著稱。新京報專訪導演諾蘭,聽他闡釋如何駕馭「科幻加間諜」元素,並用圖文形式解構劇情和道具寓意,為這部「燒腦」之作「降溫」。【故事板】 涉及劇透,謹慎閱讀大多數人都把時間看作是一種直線式、不可反轉的存在,而在諾蘭的構想中,時間變成了極易駕馭的曲線,可隨意彎曲、扭曲、並行甚至逆轉。
  • 《信條》燒腦?看看這篇解謎降溫丨揭秘
    9月4日上映的《信條》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編劇的第11部長片,他的作品以非線性敘事、鏡頭充滿隱喻、時空變幻莫測等「燒腦」手法著稱。對於我而言,不僅是希望在《敦刻爾克》之後重新回到大銀幕,而且還希望為觀眾展示不曾嘗試過的風格。我也隨時準備嘗試間諜片類型,這是我一直期盼的。我從小就喜愛特工電影,但是,如果不搞出點兒新意來,我是不會執導的。簡單來說,我們拍攝《信條》的策略是,一邊要對《盜夢空間》這類『偷盜類型』做顛覆,一邊是將《信條》再引入間諜類型的方式。其實是將《信條》歸類為特工電影。
  • 電影《信條》:劇情太燒腦晦澀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正在熱映的電影《信條》,影片主要講述了主角在同隊友做任務時被假死,醒來後以無名氏的方式加入了保護全世界不要被逆時間毀滅的任務圖片來自網絡,侵刪燒腦的劇情讓有的觀眾叫苦不迭,讓有的觀眾高潮疊疊。
  • 《信條》一部你或許看不懂,卻也不容錯過的燒腦大片
    這部斥巨資打造的好萊塢電影,就算是看不懂,也沒有辜負那張票價,也不曾辜負它的投入。電影非常燒腦,但是講述的故事卻也很簡單。大家完全可以回想一下《盜夢空間》中急速的畫面切換。作為一部講述時間放緩的電影,在諾蘭的風格下依舊保持著衝擊觀眾視覺的速度,又何況是這部節奏本身就快的《信條》呢?
  • 諾蘭電影太燒腦,看不懂《信條》一點也不丟人,睡一覺就「懂」了
    特別是後半段的信息密度太大,大部分觀眾應該都是稀裡糊塗的看完本片,然後頭腦發漲的走出電影院。這部片子看起來有點燒腦,但相對好理解,觀影體驗也不錯,在電影院下映之後,還會通過其他途徑再多次觀看回味。 當然按照導演建議的方式去看,除了提前做好功課以外(我覺得果殼那篇科普文很實在),還要「用本能去感受它」(諾蘭親口告誡我們的)。
  • 《信條》:劇情設定太燒腦 口碑兩極分化
    ,在顛覆感官的同時,更是將「燒腦」發揮到了極致。目前,《信條》正在全國熱映中,熱度持續走高,然而影片的評分卻一跌再跌,豆瓣開分8.4,目前已下降至7.8,除此之外,網友們對影片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網友們的精彩點評。
  • 諾蘭的《信條》,燒腦科幻,值得一看
    今天看了《信條》這部電影,果然是諾蘭,鬼才,思維比較開放,電影給人以另一種觀影體驗。電影常見的類型有帶入情感的生活片,展現大場面的動作片、戰爭片,還有一些是架空幻想的武俠片、魔幻片、超級英雄片等。而諾蘭的幾部確實是給人超越想像的新體驗,《信條》就是這樣的一步片子,可謂真正意義的科幻片。看這類片,不必過分追究裡面說的正確與否,還有是否嚴謹,我們更應該去享受電影提出的新觀點和基於這個觀點再現出的「真實」場景,因為這是前所未有的新體驗。而不管電影還是圖書都能起到塑造這種場景的作用,這也是享受電影和圖書的一個意義所在。
  • 《信條》全國上映 | 諾蘭執導,燒腦來襲
    這些不同題材的電影,在他的手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特別燒腦。諾蘭《信條》豆瓣開分8.4 超四成觀眾給出5星好評。8.4分在諾蘭導演的作品中不算高,目前是諾蘭作品中豆瓣評分第九高的電影。在豆瓣短評中,許多觀眾表示「看傻了」「很燒腦」,以及視覺和音效很震撼;但也有小部分觀眾表示影片的文戲顯得有些無聊沉悶。
  • 就6個角色,它憑什麼比《信條》還燒腦?
    最近《信條》的燒腦刷屏了,很多人表示自己是一臉懵逼地走進電影院,一臉懵逼地走出電影院。其實《信條》的故事很簡單,主要是時空倒流導致時間線非常繞。但就在《信條》上映的當天,Netflix也上線了一部燒腦電影,不同的是,《信條》是邏輯燒腦,而它卻是意識燒腦——《我想結束這一切》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 《信條》燒腦程度再升級!真就那麼難懂?
    《信條》其實就是一粒後悔藥!為什麼燒腦的《信條》就是一個簡單的後悔藥?《信條》將會是諾蘭燒腦電影中,燒得連灰都不剩的一部電影,僅憑預告片都覺得自己沒帶腦子,不過我們是去看電影的,不是去花Q補課的,所以別把電影想得太複雜,就好比你會開車卻不需要知道汽車的工作原理,簡單來說,電影《信條》像是一個後悔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