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文藝界和商界,參加詹宏志的家宴,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兒。
作家馬家輝說:「詹家、王家那種張羅鋪排、重視流程次序的宴會,十足紅樓夢的大觀園。」
▼ 詹宏志回憶臺灣「最後的天真時期」 ▼
「王家」是指詹宏志的太太、這些家宴的靈魂人物王宣一。
王宣一還在世時,他們家一年舉辦大大小小近百場家宴,人數不等,最多的時候做過100人的宴席。蔡康永、李宗盛、楊德昌、侯孝賢、金世傑、張北海、馬家輝、張大春、朱天心、唐諾、梁文道等都去吃過。
詹宏志曾自述有社交障礙,全靠王宣一招待朋友,他描述她熱愛生活、關心朋友,也關心不認得的人,很「陽光」,比起來,他反而很「黑暗陰險」。
詹宏志和王宣一
2015年的一天,宣一在旅遊和看望兒子途中猝逝於義大利,非常突然,沒有任何徵兆。
那是個周日的清晨,這對夫婦走進麥當勞準備吃早餐。宣一剛拿起漢堡,打開紙包裝,輕咬了一口,就趴下了。之後再沒醒過來。
詹宏志後來講道,長久以來,他把王宣一對他的照顧視為理所當然,可是她走後才發現,他連出門要穿什麼都無能為力。之後,詹宏志開始嘗試復刻她的家宴。曾經被太太嘲笑連開水都不會燒,40歲後才入廚房的詹宏志,憑著回憶摸索著她的每一道工序,「希望她的手藝和若干獨有的菜餚不會消失在世界上」。
最近,他帶著《國宴與家宴》一書來到內地,書裡是王宣一用細膩精道的文筆寫下的飲食回憶。
王宣一出身江浙世家,母親是一位有「大將之風」的家庭主婦,她能幹寬厚,燒得一手極好的江浙菜,而王宣一繼承了她的手藝,在臺北將這席海派家宴繼續改良發揚。
王宣一在處理食材上極其講究。
《紅樓夢》裡寫過一道劉姥姥吃過的茄子,後來王宣一在《國宴與家宴》中回憶母親做的江浙菜時反覆提及:
🍆=?
「《紅樓夢》裡是這樣寫那道茄子的做法的:「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籤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看起來這只是一道簡單的茄子,而實際上那是巨大的心力的投入。看似平平常常簡簡單單的一道菜、一席宴,只有在真正吃下去的那一刻,客人才知道它的不一般,才能體會到它的好。」
10版紅樓夢裡,劉姥姥吃了半天茄子做的「茄鯗」,竟然認不出是茄子來
吃過他們的家宴的人,常常提及其中的魔鬼細節:
張北海說:
清炒豌豆,這樣一道名稱普通的菜色,好不好吃就全看取材是否細緻,一粒粒鮮豔清爽的細粒豌豆,在選材時,不只是挑最嫩最細的豌豆,還要將一片片豌豆去皮,只留中間的豆仁炒來吃。
我記得一位美國食評家曾經問過一句話,為什麼我們在家裡做不出一流餐廳做的菜。道理很簡單,大師傅手藝之外,沒有誰家做飯的能有二廚三廚九個下手。一流餐廳的火爐都要比一般人家的廚房還大。
不過我在想,這位美國食評家顯然還沒吃過今天台北的海寧王家小女,在她廚房裡做的那道清炒豌豆。」
青豆魚圓湯
但更重要的,還是人情味:
楊德昌比較低谷的時候,常常去詹宏志家吃飯。詹宏志友情幫忙,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擔綱監製。
那時,他們的合作並不太順利。楊德昌不斷地修改拍攝計劃,資金一度出現困難,大家都處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中。
詹宏志回憶那段時光說:
「那時候,楊德昌常常在收工後跑來找我,心情好就來說他的發現與體悟,心情不好就罵甲批乙,但大多是半夜時光。我打著哈欠爬起開門,宣一也跟著起來問楊德昌和同來的人吃飯沒有,楊德昌永遠露出無辜的眼神說還沒,宣一就去廚房張羅,總能有一碗香噴噴的湯麵加上幾個小菜,或者竟煮一鍋稀飯配上一桌子菜來。如果不是吃飯時間,她也會端出各式各樣的水果或零食、點心來,不會讓朋友們有沒事做的時候。」
Lens從書中編選了部分菜單和菜譜:
🍽
圖為宣一曾擔任美食顧問的天香樓菜單,也是宣一在家宴中的經典菜式
酒品:
菠蘿香檳
天香精釀(紹興酒)
品嘗前菜之前,主人會先為嘉賓呈上菠蘿香檳以「洗滌」味蕾。而擔任搭配整宴的重任則是紹興酒「天香精釀」。
前菜:
香酥響鈴
這道香酥響鈴做工複雜,需先將豬肉末、雞肉末、荸薺、香菇、豆乾炒香後打成泥,再塗抹於腐皮上並捲起風乾,最終下鍋炸至表皮金黃、酥香滿口即成,「卡次」的口感令人印象深刻。
冷菜(四小盆):
花雕醉雞
涼拌萵筍
桔香蛤蜊
白煮豬腳
將山瓜子煮至圓潤飽滿後,用主廚特製的由日本香菇醬油、煙燻紅椒粉、鮮榨檸檬汁與味淋調製成的醬汁醃漬4小時,口感清新淡雅。
「白煮豬腳」則是詹宏志最懷念卻最難成功複製的菜餚。這道白煮豬腳看似簡單——只用白水去煮——但關鍵在於蔥白的數量,而且要在蔥白沒有煮爛時就撈走,以便「吃時不見,但味道在」。
湯:
珍珠青豆餛飩湯
作為過場的「珍珠青豆餛飩湯」,則用手工剝取的豌豆仁搭配鮮蝦餛飩下鍋,豌豆仁鮮甜口感在清水湯中一覽無餘,入口清爽美好。
熱菜(四大盆):
百葉扣蹄筋
蒜燒馬頭魚
韭黃炒花枝
燜爛糊肉絲
一般菜色用蒜來爆香,但這道菜卻是最後再放入整顆大蒜燜燒,讓蒜頭吸入鮮甜魚味而變得軟綿鮮美——所以這道菜令人意外的品嘗次序是先「蒜頭」再「魚肉」。
主菜:
清湯牛小排
甜品:
桂花芝麻湯圓
最終收尾的甜品也是江浙地區的特色點心小吃「桂花芝麻湯圓」,軟彈香甜的手工芝麻湯圓,綴以橙黃桂花,清新雅致,為這席宴畫下句點。
📖
王宣一在書中回憶「媽媽的味道」:
不論講究與否,做菜的很多細節是食譜上無法記載的。簡單的說,每道菜的材料、成分、數量,不是每天相同的。即使照著食譜上做出來,味道也不一定一樣,畢竟雞不是同一隻雞、魚不是同一條魚,肉質大小不一,火候的拿捏自然就不同……
我們戲稱母親的宴客分為兩種,一種是宴客方式比較正式,氣氛也較嚴肅,以父親往來的朋友為主,我們稱之為國宴,另一種是親朋好友年節生日聚會等等,我們稱之為家宴。
我每次說到小時候把曬乾的乾貝當零食吃,我的朋友,出身苗慄客家村的吳,就會覺得簡直不可思議,說我真是個有錢人家的小孩。其實我並不算是有錢人家的小孩,只是童年時代,家裡的生活過得比較海派一點,不論實際生活情況如何,我的母親在廚房裡,永遠作風海派。即使有段時期,母親總是從菜場頭欠錢欠到菜場尾,家裡的餐桌上也從沒有見過窮酸相。
母親吃得細緻,最不能忍受處理不乾淨的食材,我每每笑她是豌豆公主,十幾層的棉被下面放了顆豌豆仍能被她揪出來。她晚年躺在病床上,我做了蝦餅給她吃,她吃啊吃的,咬了半天,嘴裡吐了一顆沙出來,真是厲害。她吃花生也是每吃一粒都要把花生上端的胚芽吐出來,我問她為什麼,她說胚芽硬硬的吃了不消化。花生難道不硬嗎?真奇怪。她的舌頭似乎很敏銳,吃小蝦能在嘴裡用舌頭剝出一張完整的殼,完全不用手也不用筷子,吃瓜子的本事也是一流,我後來看到很多上海人都有這本領。
母親一生宴客無數,不論大吃小吃,她總有本事前一分鐘在廚房忙得灰頭土臉,下一分鐘就輕輕鬆鬆端出一盤評論的菜,富富泰泰的好像不曾經歷過前面的油煙、忙亂,就做出來了……
我們做她的女兒,懷念她,仍然調侃她,我們不想神話她,平常就是最恆久的思念。我們常常在廚房裡邊做菜邊憶往,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媽是這樣做的,媽喜歡那樣做」,我們用自己記得的步驟,嘗試著重現母親的味道。
《國宴與家宴》
作者:王宣一
中信出版社
《視覺014:總想逃跑,卻還在這裡》
已全線上市!掃碼直接買
奧黛麗·塔圖專訪 | 埃裡克·索斯專題報導 | 2025,34億
名人的「失神時刻」 | 雅庫特往事 | 人偶愛好者 | 德尼羅
京東 噹噹 亞馬遜 天貓及各地實體書店均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