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2021字,閱讀約5分鐘
明清時期,晉商憑藉靈活的經營方式和誠信的經營理念,將業務拓展到茶葉,鹽業,錢莊,土地等諸多與百姓日常生活相關的行業,而其中的佼佼者就是一個姓喬的家族。一部熱播全國的電視劇《喬家大院》,也讓全國人民熟悉了曾經名揚四海的晉商。
時光荏苒,隨著時代變遷,晉商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昔日晉商的代表喬家打破了三代不富的魔咒,依然活躍著。作為曾經的豪門,究竟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玄機?
棄文從商,接手家業。
電視劇《喬家大業》講述了喬家第三代掌門人喬志勇波瀾壯闊的一生。他也是喬家家族歷史上最著名的實業家。喬致庸,1818年生於山西。自幼父母雙亡,由哥哥喬志光撫養長大。他也是當時喬家的掌門人。
喬致庸一心寫作,打算考取科舉,走仕途之路,既能與哥哥的事業相得益彰,又能將喬家的事業發揚光大。然而,好景不長。他哥哥早逝,沒有留下後代。喬志勇臨危受命,成為喬家第三代的第四任掌門人,也開啟了喬家此後幾十年的輝煌。
喬致庸謙虛大方,與人交往輕鬆,看事高瞻遠矚,與當時西北所有的政府官員都保持著良好的交往。
據史料記載,左宗棠在西北任職期間,因與喬家交情甚好,曾數次造訪喬家大院以表謝意。左宗棠曾在喬家揮毫潑墨,留下對聯:損人慾復天理,積德能作文章。
在國家危難之際,喬志勇也能挺身而出。聽說北洋大臣李鴻章籌備北洋水師時,想向舉世聞名的晉商募捐。聽到這個消息,所有的家庭都猶豫不決。只有喬志勇身先士卒,捐了10.2萬銀子。從此,喬家大院的名字就掛在了李鴻章那裡。後來,他還為喬家寫了一首詩:子孫有德,宗族必大;兄弟其樂融融,家徒四壁。
由此不難看出,喬志勇非常善於利用資源,結交權貴,拓展家族企業,將喬家的生意從山西擴展到全國。在鼎盛時期,喬家擁有數百家店鋪和錢莊,成為當時晉商的翹楚。
家規嚴,人知善用。
喬志勇雖然是個商人,但絲毫沒有狡猾和邪惡的作風。相反,他為大家族的生存和興旺制定了非常嚴格的家規家訓。
首先要遵守的家訓是「不吸毒,不納妾,不虐僕,不賭博,不旅遊,不酗酒」;本課對日常行為規範做了嚴格的規定,要求所有家庭成員嚴格遵守,不能搞特殊化。
為了以身作則,以身作則,從不違背家訓。喬志勇娶了6個老婆,都沒有續約,也沒有妃子。在這樣嚴格的家訓監督下,喬家沒有了其他大家族的後院勾心鬥角,這也為擴大家族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是「守信」;「人棄我取,薄利廣銷,守信譽,不作虛偽」是其以儒家思想指導商業運作的主導思想。
他一直以這條家訓為人生準則,教育子子孫孫。成為大亨後,他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他經常關心貧困人民的生活。每逢大災大旱,他都會開倉放糧,救濟災民,盡顯仁義。
最後一條家訓是「勤儉節約」;喬家雖然已經富裕,但喬志勇依然十分注重勤儉節約,要求孩子們吃得乾淨,不浪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要恪守底線,不能越雷池半步。
除了三大家訓,喬志勇還懂得善用人,這也是喬家事業能夠做大,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喬家的掌柜根本不需要自己的家庭。他聘請了德才兼備的外人。喬志勇信奉用人不疑,不用人。僱傭關係達成後,會給店主很大的自主權,讓他們更好地完成銷售目標。
喬家門店的掌柜,店員每年享受一定的帶薪休假,年底還會發放一定的獎金,每年都有嶄新的員工制服……這些在現代非常有效的管理方法,幫助喬志勇培養了包括中國首任銀行行長賈繼英在內的一批管理人才。
魯迅在《穗幹錄三十三》中寫道,生了孩子以後,如何教育它,要使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喬志勇遵守這些家規,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將良好家風代代相傳。他才有了這個流傳數百年的晉商。
年輕一代現狀,誠實守信
晚年的喬志勇一直由三兒子管理。但在三兒子去世後,他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接班人,決定將一家之主的位置傳給孫子喬映霞。
喬映霞堅持爺爺「說話算數」的原則。遇到貨幣貶值時,他堅持把貶值前的價值兌換給客戶。所有的損失都由喬家承擔。為此,富可敵國的喬家負債纍纍,後來還遭受了種種磨難。最後,幾十年後,他們逐漸退出了商業歷史的舞臺。
後來,喬家後人為了躲避災難,開始從山西逃往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目前喬家後人尚有數十人,約有20人定居北京。其中博士畢業2人,碩士研究生3人,在校大學生10餘人,多數為公職人員或普通從業者,無人涉足商業。
喬致庸晚年在家附近買地,大興土木,建起了一座巨大的民居院落,史稱「喬家大院」。這座建築後來成為研究清代民居發展的有力證據。現在這個院子也被列為無保護建築,供遊客參觀。
即使不再經商,但賈伯斯們始終沒有忘記先人謙虛,誠實守信,艱苦樸素,一身正氣等家訓。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無數的人和事已經成為回憶,但那些精神將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裡。喬家繁衍了九代。只要他們的後代能夠繼續秉承祖先的教誨,遵守家規,那麼這只是一個開始。
這裡是《醉影在心》,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