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向天歌/文
《魂斷藍橋》是歐美電影史上三大悽美愛情悲劇之一。
影片編導合理恰當地把戰爭、貧困與愛情這些劇情元素糅合在一起,通過描繪典型環境、巧設懸念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深刻揭示了女主人公瑪拉曲折傳奇的愛情遭遇,展現了她視貞操名節如生命,寧可自己損命也不讓愛人受到傷害的個性追求和心路歷程。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而個人社會地位、家庭背景等自身條件又對性格形成、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女主人公瑪拉出身於一個中學教員家庭,還在她童年的時候,父親就拋下她和母親離開人世,她不得不受僱於當時的國際芭蕾舞劇院,成為一名芭蕾舞演員,過著被苛刻的女老闆嚴格管束、寄人籬下的生活。
卑微的地位、平民的出身、不幸的遭遇,使貌美如花的瑪拉雖然依靠自身才藝和奮鬥打拼自立於人世,但是就如同她苗條纖巧、柔弱無力的身材一樣,她骨子裡總是缺少一種堅定頑強的果敢與意志,缺少一種應有的自信和篤定。
當愛情突然神奇地向她頻頻招手的時候,當丘比特神箭猛然射中她心房的時候,尤其是當她發現對自己一見鍾情、瘋狂追求的又是英俊瀟灑的朗特謝步兵團上尉羅伊,這使她感到一切來得過於神速、過於突兀,甚至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美好的夢境。
當她偶然從報紙上看到男友羅伊上尉在戰場犧牲的消息,並且在陣亡將士名單中看到羅伊的名字之時,當她因為愛情而被劇院老闆炒了魷魚之後,當她由於失去生活來源被迫違心地依靠出賣肉體來維持生計的時候,她生性自卑、懦弱,隨波逐流,就像一隻陀螺任由命運舉著鞭子抽打,卻難以在墮落的泥潭裡轉動出來。
而當失去的愛情重新回到她的身邊、幸福離她越來越近的時候,她卻沒有足夠的勇氣與魄力去面對,去擁有,內心裡那些因循守舊的、追求完美的想法讓她無法原諒自己,陷入深深的糾結與自責而不能自拔,最終選擇了寧可自己香消玉損,也決不讓自己所愛的人受到傷害。
瑪拉為何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為何不敢大膽地向男友羅伊訴說那段羞於啟齒、不堪回首的痛苦經歷,以此來求得上尉羅伊的同情與原諒,使自己曾經滿懷期待的愛情有一個圓滿的歸宿?
其原因,首先是平民出身、善良純潔的瑪拉把愛情看得過於神聖,在她眼裡愛情不僅是美好的、幸福的,而且更是純潔的、至高無上的、不容褻瀆的。更不能因為自己的汙點而玷汙了純潔的愛情。
其次,生性柔弱的瑪拉在骨子裡固守著自身的做人底線,那段傷心痛苦的經歷使她的自尊心遭受重創,她始終沒有勇氣從那段墮落的陰影中走出來,勇敢無畏地面對新的人生,開始新的生活。當她和好友基蒂雙雙被劇院老闆開除,而她又疾病纏身,無法謀生,就連吃飯都成了問題,這時好友基蒂通過當應招女郎來緩解她倆的困境。當她得知這一情況,不顧情面地同基蒂爭吵起來,儼然一副深惡痛絕的樣子。而當她被生活逼迫到走投無路,她又無能為力繼續堅守人格底線,誤入了同好友基蒂一樣的墮落歧途。可以想見,瑪拉那時內心深處經歷了怎樣的痛苦煎熬!
第三,瑪拉美麗漂亮的外表並沒有遮掩她忠厚誠實、忠貞不渝的天賦特質,男友羅伊對她的愛意越加深厚,她越加感到歉疚和不安,她固執地認為彼此相愛的雙方都要真誠相待,她理當回報羅伊上尉以坦白忠誠,而不是欺騙與傷害,可是殘酷的戰爭與悽涼的貧窮剝奪了她嚴守忠誠的權利。第四,自卑脆弱的瑪拉過於在乎世俗觀念,在乎別人竊竊私語的指點和議論,當失去的幸福重新回到身邊,她總感覺愛情和幸福好像過於輕鬆容易,她似乎還沒有做好迎接幸福的準備,故而遲疑不決、瞻前顧後,在內心經過激烈衝突和糾結之後,無奈之下選擇了為愛而殉情。
戰爭與貧困是人物活動、情節發展和悲劇形成的大背景,戰爭既為上尉羅伊與舞女瑪拉相遇相識相愛創造了傳奇條件,空襲警報之後人們爭先恐後地跑到滑鐵盧大橋下面的火車站躲避空襲,羅伊與瑪拉在擁擠的人群裡一見傾心,相互愛慕,愛情迅速升溫。又是戰爭將一對有情人活生生地拆開,就在上尉羅伊準備辦完他跟瑪拉的婚禮,以便在他奔赴戰場之前讓愛人瑪拉跟母親一起居住,過上穩定的生活。可是一道緊急命令卻讓上尉羅伊連夜乘坐火車趕赴前線,有情人難成眷屬。
由戰爭引發的貧窮再一次把瑪拉推向苦難的深淵,讓她柔弱的靈魂飽受難以癒合的創傷。全劇以波及整個歐洲的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不僅從主題上突出地反映了戰爭給軍人以及普通民眾在肉體上、精神上造成的巨大創傷與痛苦,而且從藝術上深刻地揭示了瑪拉人生悲劇的成因,使羅伊與瑪拉的愛情悲劇上升到深層的歷史意義和社會意義。
劇中滑鐵盧大橋及其大橋下面的火車站是戰爭大背景之下的小舞臺。影片以步入老年的上尉羅伊站在滑鐵盧大橋瑪拉曾經撞車的地方,端詳著瑪拉當年贈給他的「吉祥符」,睹物思人,物是人非,往事歷歷在目,以老年羅伊回憶拉開大幕,又以老年羅伊結束回憶而終結劇情。
當年瑪拉在面臨人生重大抉擇的關鍵時刻,也曾站在大橋上遠望,痛苦地糾結。後來,她在由蘇格蘭返回倫敦,站在大橋上飽受煎熬,面對死亡她的內心進行著激烈的衝突與糾結。在火車站,上尉羅伊與舞女瑪拉神奇相遇,碰撞出愛的火花;還是在火車站,上尉羅伊與舞女瑪拉悄然而別,留下無言的遺憾;又是在火車站,誤入歧途的瑪拉意外地見到了失散多年的上尉羅伊,百感交集,別有滋味。假如曲折情節、生動細節是照亮全劇的一顆顆明珠,那么正是滑鐵盧大橋、火車站這些反覆出現的特定場景,猶如金絲銀線把亮麗的明珠連綴起來,既增強了劇情結構的緊湊性、縝密性,又較好地起到了前後呼應、首尾連貫的藝術作用。
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巧設懸念增強了電影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上尉羅伊與舞女瑪拉在擁擠的火車站邂逅相遇,機緣湊巧;瑪拉再次與戰後歸來的羅伊在火車站重逢,這些看似偶然的因素強化了全劇的故事性和傳奇性,加大了劇情的喜劇效應。
與此同時,編導精心穿插了幾處出人意料之外的細節,上尉羅伊領著女友瑪拉為他們舉行婚禮而奔走,可惜當他們在那天下午趕到教堂時卻因為錯過時辰而未能如願,牧師讓他們第二天上午九點準時來教堂,遺憾的是羅伊在當天夜裡就接到了趕赴前線的緊急命令,瑪拉與幸福時刻擦肩而過,令人扼腕嘆息。
當戰後歸來的羅伊喜悅地帶著瑪拉來到蘇格蘭老家的大莊園,歡天喜地籌備著婚禮,缺少自信的瑪拉卻選擇了不辭而別。眼看幸福就要到來,瑪拉的逃離讓人感到失望與惋惜。歡聚了又要分離,神奇的相遇洋溢著欣喜歡愉,放射出美學光彩,而美中不足的分離雖然讓人感到掃興,甚至悽涼,但是缺憾同樣具有美學價值。這正是經典電影歷久不衰、永放光彩的魅力所在,也是劇作之所以吸引人、打動人、感染人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