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很熟悉一部美國影片《魂斷藍橋》。
影片講述了芭蕾舞演員瑪拉和軍官羅伊在滑鐵盧橋(中文翻譯為藍橋)上邂逅傾心,然而由於戰爭 無情,在兩人決定結婚之時,羅伊應招回部隊參加戰事。為見愛人最後一面,瑪拉錯過了芭蕾舞團演出,失去工作。
不久,羅伊被誤登上陣亡名單,失去工作的瑪拉幾欲崩潰,淪為妓女。再次遇到生還的羅伊,瑪拉對生活又有了希望,可是面對羅伊家族的榮譽和家人的信任,善良的瑪拉不願繼續欺騙他,於是在婚禮前一天悄然離去,在兩人初次見面的滑鐵盧大橋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部影片一經播出,引無數觀眾動容,灑兩行熱淚!
中國,也流傳著一個「魂斷藍橋」的悽美愛情故事。
故事中的藍橋,位於陝西西安市藍田縣縣城西南的藍溪之上。「魂斷藍橋」緣自春秋時期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
尾生是個翩翩少年,與他心儀的姑娘相約於藍橋下會面,但姑娘因故未能赴約。後來天降大雨,河中漲起了洪水,而他仍恪守信約,堅持不走,抱著橋中石柱,直至溺死。水退後,姑娘匆匆趕來,見此情景悲痛不已,也殉情而死。
這個故事在《史記·蘇秦列傳》和《莊子》中都有記載,後《國策·燕策》曾寫道:「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參,三者天下之高行也。」李白的《長幹行》一詩中也有雲:「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均讚頌了堅守信約的精神。
所以以後就把愛情之中一方失約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斷藍橋」了。
看完以上兩座令人惋惜的「藍橋」,我們再來欣賞本土餘江的藍橋吧:
文:胡祖榮
蘭橋位處餘江縣錦江鎮西北方向通往餘干縣黃金埠的河堤口,原名藍溪橋,是古安仁縣城錦江的重要關隘。因橫跨在藍溪之上,故又名藍溪橋,也稱藍橋。
《欽定四庫全書•江西通志》卷三十四「關津」有載:
藍溪橋,縣西,跨紫雲嶺。
藍溪也叫大橋港、黃莊港,發源於畫橋鎮與黃莊鄉之間的龍鳳尖、扇嶺峰、藍嶺及錦江雲蓋峰一帶高山丘陵地區,流程24.3公裡,在蘭橋下匯入信江。因溪水兩岸遍長藍草,故又名藍溪。
元朝詩人、文學家揭傒斯和邑人李存、陳士周及大宗師吳全節(餘江馬荃人)素有交往,多次到安仁縣遊玩,曾在錦江寫下《雲錦溪棹歌七首》,其中就有兩首詩寫到藍溪。詩文如下:
其二
繞過浮石是藍溪,溪上青山復高低。
山中泉是溪中水,尋源直到華山西。
其三
藍溪南去到藍洲,水底嶄嶄石不流。
回望朱宮雲霧裡,白雲深處更高樓。
詩人筆下,遠處高低起伏的青山,溪間清澈的泉流,水中碧綠的藍洲,雲霧深鎖的高樓,構成了藍溪周圍迷離的景色,如詩如畫。
但揭傒斯到錦江遊玩時藍溪上可能沒有橋,不然寫藍溪怎麼不會寫到蘭橋呢?再者邑人李存《寄薛玄卿》中有「扁舟維在藍溪渡,篙子窮忙非敢侮」的詩句,可見元朝時藍溪之上只有渡而沒有橋。
相傳蘭橋原是一座孝心橋。錦江當地老人講,藍溪上原本沒有橋,只有私人家的渡船,來往坐船要收錢,而且及不方便。藍溪雖然不寬,但由於東岸紫雲嶺十分陡峭,水又很深,每當洪水泛濫時波濤洶湧、漩渦迭起,不知打翻了多少船隻,吞沒了多少生命。
有一位寡婦家住在錦江街上,田地卻在藍溪對岸,來來回回極不方便。他兒子見母親過河艱難,發誓一定要為母親建一座橋。這就是最早的藍溪橋,可惜始建年代無考。
同治版《安仁縣誌》記載:明初,縣人李用章編木為橋,後毀壞;成化年間(1465—1487)砌磚為橋,萬曆十八年(1590)河水暴漲,橋基倒塌,故後改為石材單拱橋。
由於洪水泛濫,石橋也多次被衝毀,所以蘭橋又有「爛橋」之說。
錦江民間有一個傳說,在藍溪上第一次建石拱橋的石匠師傅覺得自己的建橋技術十分了得,橋建成之日請當地一位名士題寫橋名,暗示要「以天下第一橋」名之。
那位名士連連搖頭擺手說:「洛陽橋為天下第一橋,你這橋豈能和洛陽橋媲美?」旁邊有許多急著要過橋的民眾,你一句我一言,有說叫「天下第二橋」的,有說叫「安仁橋」的,還有說叫「紫雲橋」的,建橋的師傅卻默不作聲。
這時有一位行人對師傅說:「我是萬年縣人,讓我第一個從你的新橋上過,就叫萬年橋如何?」那位名士點了點頭,說:「萬年橋?小心駕得萬年船,藝高造得萬年橋。這名不錯。」建橋的師傅想了想,也大聲應和道:「好,就叫『萬年橋』!」
名士聽罷,提筆蘸墨,正要下筆,不料人群中走出一位白髮老人,高喝一聲:「且慢!」只見老人一個箭步跨上石拱橋,石拱橋橋面頓時往下一沉;老人每邁一步,橋身就搖晃一次。驚得眾人目瞪口呆,面面相覷;嚇得建橋的師傅面如土灰,不知所以。
白髮老人站在橋中間,回頭朗聲對眾人說:「這樣一座小小的石拱橋,竟然想叫『天下第一橋』『萬年橋』,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我看還不如叫爛橋吧。」說罷,轉身飄然而去。
眾人回過神來,再看那橋,確實下沉了不少。有幾位膽大的到橋上走了幾步,感覺還行,橋不搖也不晃,只是橋身與引橋相接處有一道明顯的裂痕。
眾人不無惋惜的說:「唉,嶄新的一座橋,就成了爛橋。」那位名士也毫不客氣的揮筆寫下「爛橋」二字,臊得建橋的師傅臉上是一道紅一道白。沒過幾年,這座爛橋就被洪水衝垮了。
那位建橋的師傅通過這次教訓,四處拜師學藝,虛心向人求教,建橋的技術日益提高。爛橋被洪水衝垮後,他在原處重建了一座橋,還是請那位名士題寫橋名,依舊叫「爛橋」。那位名士見師傅虛心謙遜,就把「爛」字去掉旁邊的「火」,寫成了「蘭橋」。
蘭橋四周樹木蔥鬱,景色幽美。尤其是每月的望日前後,明月當空,半圓形單拱倒映在水中,與四周樹木的倒影交相輝映,恰是一副天然水墨畫卷。
清朝邑人、增貢毛獬有一首《蘭橋》詩,稱讚蘭橋美景。詩云:
溪環如帶水悠悠,瀉水錦江作合流。
柳樹堤邊系小艇,桃花浪裡泛群鷗。
長橋走馬春風暖,古寺鳴鐘夜月幽。
好景更宜城上看,詩情無限入譙樓。
這座橋橫跨在藍溪上兩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橋基被洪水衝擊移了位,橋拱才慢慢坍塌。
藍溪橋容易坍塌其實是有客觀原因的。由於東岸紫雲嶺既陡峭,土石又硬,橋基淺引橋短,而西岸是衝積沙洲,橋基下全是泥沙,挖不到底,所以每當洪水衝擊橋基時兩邊都不著力,很容易被洪水衝毀。
民國9年(1920),鄉紳鄒國琛、周孚先等32人捐資,在原址重建蘭橋,當年秋天動工,第二年暮春竣工。
重建的蘭橋橋身長43.1米,寬6.3米,高4.5米。整座橋只一個半圓形單拱,橋拱及橋基皆用麻石。橋面平坦,兩邊有長條青石護欄,人車行走方便安全,當地居民叫它新蘭橋。
解放後,蘭橋被加固成公路橋,橋面改石板為砂石,曾是錦黃公路的必經之處,也是206國道的重要通道。1997年206國道改道,蘭橋不再作公路橋,但仍是當地居民進出錦江的重要通道。
現在,蘭橋作為餘江縣文物保護單位,屹然雄跨在藍溪之上。
胡祖榮,餘江一中語文教師,中教高級職稱。餘江縣地方文化研究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餘江縣新四軍研究學會常務理事,鷹潭市留侯家廟促進協會理事,鷹潭市炎黃文化研究學會研究員,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