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從一包方便麵想到的
誰能想到,近些年讓口香糖銷量下降三成的對手不是同類競品,而是線上支付工具。在各大商場、超市,無現金支付讓收銀員不再需要找零錢,客戶也沒必要為了湊個整,順手來個兩毛、五毛的口香糖了。
誰能想到,一個曾連續18年銷量保持增長的便捷的速食方便麵,國民美食。在這幾年商場貨架上多了許多無論規格還是口味,都比以前豐富得多的「高端方便麵」,而且越做越用心的情況下,總體銷量卻在持續下滑。
原因何在?自從外賣行業橫空出世,各種可口美食半小時左右就能送到手,讓方便麵一夜之間,流失了大塊市場。打敗方便麵企業的,竟然不是另一家同行企業,而是與同行無關。
就像劉慈欣在《三體》裡說過的一句話:「我消滅你,與你無關。」這就是現實生活中不斷發生的行業「迭代」現象。科技高速發展,一個行業的更新迭代,競爭對手甚至都不是同行。
誰又能想到,鏡頭一轉,2020年開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全球爆發。直至如今,後疫情時代,家庭消費成為了最大的消費場景。
疫情期間,每天在家吃什麼成了令人頭疼的問題。飯店關門、蔬果緊俏,讓多數廚房小白開啟了「大廚養成記」模式,然而在「黑暗料理」和三分鐘熱度過後,火腿腸、方便麵等方便食品被逆向激活,超市貨架上的速凍水餃和自熱食品也幾度脫銷。而這種 「宅在家」的生活狀態隨著疫情常態化仍然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對消費行為也會有長期影響。車輪的轉向,給本來沉默許久的速凍、速食食品市場又帶來了新機遇、新挑戰。反觀市場的轉向是不隨人們主觀意願而轉變的,誰有敏銳的洞察力就能感知導向風向標,就能站在市場前沿佔領先機,誰就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如今,縱觀突變,不過幾年時間,隨著鏡頭的拉近,受疫情影響,許多商家也看到了潛在的巨大商機,也在紛紛布局:
從自熱火鍋延伸形成的自熱食品品類,自熱米飯、自熱麵條、螺螄粉等等新方便食品大量擴容搶佔市場,已經形成了幾百億的市場規模,贏得了年輕人和辦公室場景的追捧。
超市裡貨架上,麵條的形態種類,蕎麥麵、土豆面、刀削麵、二細、韭菜面、米粉等應有盡有,體現著中華麵食文化的精髓與傳承。
康師傅更是迎合了當下許多佛系群體之理念,推出首款純素方便麵「愛吃素」系列,不含五辛及肉蛋奶製品,100%全素。勁道爽滑麵條搭配西紅柿、豆皮、菌菇等多種配菜,輕享素食健康鮮美滋味。
一些新生力量也不甘居人後,創新不斷,閃亮登場,精準鎖定年輕一代消費人群,讓新品牌重構市場。如:小仙燉、嗨吃家、湯先生、王飽飽、A1食品、小白心裡軟、單身糧、鍾薛糕、元氣森林、拉麵說、熊貓精釀、超級零、三頓半、菇滋菇滋、自嗨鍋、莫小仙、每日黑巧、 熊貓暴走、食族人、李子柒、軒媽、簡愛等。
說到商家從產品樣式種類上花心思、變花樣來佔領市場一席之地也是本能使然。那麼從銷售渠道上來看,除傳統銷售方式外,後疫情時代,隨著近期傳統離家購物方式正向線上轉型發展。產地直銷、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持續湧現,電子商務從消費端加速向生產端拓展。
傳統商家轉型發展的強烈欲望不僅拉動相關經濟數據增長,還讓「直播帶貨」成為消費熱詞。直播帶貨也成為經濟轉型新突破口,讓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衣食住行娛樂等各行業看到了新機遇。各地政府為響應國家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號召,也紛紛著手開展公益直播,推動多領域企業融合發展,積極想辦法活躍消費市場, 指導各地因地制宜開展一系列「線上引流+實體消費」等網絡直播帶貨促銷活動,給快消市場帶來了巨大商機的同時,帶領著人民大眾走向人們嚮往的美好生活。
結束語
隨著時間的推移,疫情時代也將過去,業內人士表示,方便食品整體走勢在消費激增過後也會較快回落,並穩定在疫情之前的正常水平。但熱銷背後對於方便食品行業都有促進作用,過去方便食品發展受阻於不新鮮、不健康的舊認知,跟隨著消費升級的趨勢,在消費人群、產品選擇、渠道選擇等方面可能會有消費新導向、新變化。品牌應密切觀察疫情走勢以及時調整供給、物流、鋪貨及創新策略,抓住這一突如其來的災難所催生的需求下湧現的新機會。讓自己生產的方便食品產品發展轉向品質升級,加速消費者對方便食品的過去認知的改變,促使消費人群回歸,從而提振整個方便食品產業。(正源)
編輯:寇夢楠
校對:趙洋藝
審核:歐陽美華
第一時間給你全方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