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工業大學14日透露,該校科研團隊和美國科研機構合作,探明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病機理,發現了新的調控肝臟脂肪化基因。
這一在細胞與分子水平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在肝臟研究領域國際著名期刊《肝臟學》上。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與飲酒、肝炎病毒等無關的因素所引起的肝臟中甘油三酯與脂肪酸的過度堆積,在中國普通人群中發病率超過20%。其中,在肥胖、糖尿病等胰島素抵抗人群中高達75%,且可由單純性肝臟脂肪變性與脂肪性肝炎發展到肝纖維化和硬化甚至肝癌,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
其病因複雜,目前臨床上認為肥胖、糖尿病、長期使用激素、不當的飲食與生活方式以及鍛鍊不足等均是其致病原因,但對其發病具體機制仍缺乏了解,對應的治療手段非常有限。
合肥工業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韓際宏課題組與美國威斯康辛醫學院合作開展的研究,發現了新的調控肝臟脂肪化的基因Nogo-B蛋白受體(又稱NgBR)。該項研究發現,肝臟中NgBR蛋白水平降低與脂肪肝發病有直接關係。
在相關實驗中,敲除NgBR基因的小鼠肝臟中積累了大量甘油三酯與自由脂肪酸。研究證實,這種脂肪的積累是由於NgBR水平下降密切相關。據介紹,因NgBR水平下降導致調控肝臟脂肪酸合成的中樞分子肝X受體alpha的核轉移與激活,同時與具有增強體內能量代謝傳感器功能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lpha失活密切相關。
據介紹,目前臨床上用於降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也具有一定的抗「非酒精性脂肪肝」功能,但由於機制尚未探明,影響其實際應用。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調控NgBR水平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他汀類藥物可以通過刺激肝臟NgBR水平,抑制其發生與發展。
這一成果對防治相關疾病具有明顯的臨床指導意義,有望為「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療提供新的藥物靶點。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臨床表現
1.脂肪肝的病人多無自覺症狀,部分病人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區隱痛、肝脾腫大等非特異性症狀及體徵。
2.可有體重超重和(或)內臟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亂、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相關症狀。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目前治療方案
1.基礎治療
制訂合理的能量攝入以及飲食結構調整、中等量有氧運動、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
2.避免加重肝臟損害
防止體重急劇下降、濫用藥物及其他可能誘發肝病惡化的因素。
3.減肥
所有體重超重、內臟性肥胖以及短期內體重增長迅速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都需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控制體重、減少腰圍。
4.胰島素增敏劑
合併2型糖尿病、糖耐量損害、空腹血糖增高以及內臟性肥胖者,可考慮應用二甲雙胍和噻唑烷二酮類藥物,以期改善胰島素抵抗和控制血糖。
5.降血脂藥
血脂紊亂經基礎治療和應用減肥降糖藥物3~6個月以上,仍呈混合性高脂血症或高脂血症合併2個以上危險因素者,需考慮加用貝特類、他汀類或普羅布考等降血脂藥物。
6.針對肝病的藥物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伴肝功能異常、代謝症候群、經基礎治療3~6個月仍無效,以及肝活體組織檢查證實為NASH和病程呈慢性進展性經過者,可採用針對肝病的藥物輔助治療,以抗氧化、抗炎、抗纖維化,可依藥物性能以及疾病活動度和病期合理選用多烯磷脂酞膽鹼、維生素E、水飛薊素以及熊去氧膽酸等相關藥物,但不宜同時應用多種藥物。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預後
絕大多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預後良好,肝組織學進展緩慢甚至呈靜止狀態,預後相對良好。部分患者即使已並發脂肪性肝炎和肝纖維化,如能得到及時診治,肝組織學改變仍可逆轉,罕見脂肪囊腫破裂並發脂肪栓塞而死亡。少數脂肪性肝炎患者進展至肝硬化,一旦發生肝硬化則其預後不佳。對於大多數脂肪肝患者,有時通過節制飲食、堅持中等量的有氧運動等非藥物治療措施就可達到控制體重和血糖、降低血脂及促進肝組織學逆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