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幼兒哲學世界——高振宇教授《兒童、哲學與遊戲》交流與研討活動

2022-01-29 杭州市紅纓第二幼兒園

NoNoNo...

其實,接觸後你會發現

▼哲學原來就在孩子身邊▼

2021年7月2號下午,紅纓二幼特邀研究分析兒童哲學多年,對其旨趣領悟頗深的杭州師範大學高振宇教授就兒童哲學的理論、問題、方法及實踐形式進行對話。紅纓二幼園區教師及拱墅區李嵐運河名師工作室全體成員參加了此次現場活動,同時1+N結對園教師線上直播學習。

高振宇教授

講座伊始,李嵐園長簡明介紹了園區「生活啟智」理念,並就幼兒園內涵發展與兒童哲學遊戲園本課程進行了重點的介紹,總結了當前園區的兒童哲學遊戲的實踐探索。希望藉此機會能夠幫助教師釐清誤解,展現兒童哲學的魅力,聚焦核心實踐並進。

高振宇教授給大家帶來題為《兒童、哲學與遊戲》學術講座。首先,高振宇教授指出兒童哲學蘊含在兒童的方方面面,指出與兒童交流溝通的主題可以是多方面的,繪本、日常生活、時事熱點、自我認知等等都會引發孩子們的哲學思考和對話,並通過對幾個兒童哲學遊戲案例來進行詳細講解。兒童哲學希望引導幼兒以哲學的方式進行討論和探究,幫助孩子學會提問、思考和表達,從而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

隨後,高振宇教授介紹了兒童哲學的發展歷程,總結出兒童哲學的基本理念和內涵,重點概述了李普曼、馬修斯等兒童哲學先驅的理念,並介紹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兒童哲學形式,如介紹了韋伯的「創造思想遊戲場」的內涵與意義,也強調兒童哲學不僅是「智」,情感感覺也要融進去。重點介紹了phicsophy by children(PBC)與PTC、PWC之間的區別與聯繫,指出PBC蘊含一種創造性精神,是一種先進的兒童哲學理念。豐富了大家對兒童哲學界的了解。

其中高振宇教授重點分析和介紹了四大類遊戲:戲劇遊戲、民間遊戲、競技遊戲、桌面卡牌遊戲。高教授通過系列的小案例幫助大家探討遊戲的實踐路徑,例如民間遊戲「老鷹捉小雞」,戲劇遊戲「情感雕塑師」等。並且推薦了相關的書籍供大家學習。

1.兒童哲學遊戲的實踐要與生活聯繫在一起。

2.沒有共識性的東西就是鬆散的,找不到教育的意義所在。

3.遊戲和遊戲之間可以形成結構化的,螺旋式上升推進。

4.兒童哲學的核心就是對話,對話是思維發展的關鍵。

5.我們理解很多概念都不是孤立的,一些概念融在一起的時候思路就打開了。

6.給孩子的感覺是省略號,不是句號。

7.給孩子一種百玩不厭的感受。

接下來,我園夏慧敏老師、張妍雋老師、汪順平老師分別從「大班螺母遊戲」「繪本禮物盲盒遊戲」「白天黑夜Talking沙龍」幾個遊戲案例分享了我園在兒童哲學遊戲的初步實踐探索。

最後,在提問環節,教師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疑惑:喜歡不喜歡是不是要給一個標準?在遊戲中教師怎樣介入?藝術領域怎樣開展對話?兒童哲學遊戲怎樣評價?……高振宇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並對未解的問題進行探討。在熱烈的氛圍中,講座圓滿結束。

讓我們由心而動

用一種解釋學的眼光去看待兒童哲學、

看待兒童

去傾聽,去發現

去維護孩子的好奇心

給予他們探索和思考世界的勇氣!


撰寫:王真真

審核:李嵐

相關焦點

  • 兒童哲學與學校教育專欄|潘小慧教授《兒童哲學:讓兒童成為良好的思考者》
    《新課程評論》:潘教授,您好!第二個是,認為哲學是成人的專利。這也並非事實。思考和探索人生也是兒童具有的一項不可讓渡的基本權利。臺灣兒童哲學發起人楊茂秀教授就說:「孩子處於好奇驚異之心最活潑時,應該是哲學播種的最好時機,小孩像哲學家一樣,對自己說的話感興趣,愛去玩語言的遊戲,哲學不應該只是艱澀的名詞及想不通的弔詭而已。」《新課程評論》:的確如此。
  • 講座回顧∣劉學良:兒童何以做哲學——兒童哲學的哲學內涵與教育實踐
    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誕生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教授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提出,他將哲學應用於基礎教育中,以彌補教育中缺乏的思維訓練。
  • 繪本中的智性探究:什麼是兒童哲學繪本?
    真正將這種潛能轉變為一項教育改革運動,而使得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在教育界和哲學界成為一個研究領域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李普曼(Matthew Lipman),他在1970年代發現身邊的大學生存在邏輯混亂、表達困難的問題,而決心通過將哲學探究引入中小學課堂,從而讓孩子從小就能學會獨立思考的能力。
  • 兒童哲學推薦書單
    《哲學與幼童》(修訂版)本書特色:1.本書是錢鍾書先生推薦給三聯書店並薦人翻譯的,哲學大家周國平精彩撰文推薦。2.此版對譯文進行了修訂,可讀性強,後附「兒童哲學書目」和《加雷斯·馬修斯的兒童哲學研究》一文。
  • 兒童哲學對話到底有什麼用?
    現在,我們有機會跟隨奧斯卡教授5天半的時間,放下手頭的事情,專心學習「紙老虎是怎麼畫的」,你來嗎?必須告訴你,這是一次成長為中國最早的一批由奧斯卡親自訓練的兒童哲學教師的機會!兒童哲學對話到底有什麼用?
  • 【專欄】問題取向的兒童哲學討論 ——以奧斯卡.柏尼菲《哲學.思考.遊戲》為例(一)
    首先以兒童問問題的形式與層次,來剖析"五 W 一 H"的問題形式在兒童思考中的意義。其次則以奧斯卡.柏尼菲《哲學.思考.遊戲》的文本分析做一探討,說明此一系列書的寫作方式強調以問題為取向,並以問題辯證做為整個思考遊戲的進行。第三,從問題取向來進行兒童哲學討論,說明問題如何運用在兒童哲學的討論。利用提問方法、反問思考,強化如何以問題來進行兒童哲學的思考方式。
  • 「簡訊」我市開展幼兒園區域自主遊戲研討活動
    1月8日上午,來自市直屬幼兒園和區縣3所姊妹園的80餘名園長和幼兒園骨幹教師齊聚廣安市第一幼兒園,開展了幼兒園區域自主遊戲研討活動。研討活動分為現場觀摩和教學研討BEAUTIFUI LIFE與會者全程觀摩了市一幼班級區域自主遊戲的開展情況。
  • 利津縣陳莊鎮中心幼兒園開展遊戲案例分享研討活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劉炎 通訊員 胥燕 崔愛民 東營報導  為深入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張汝倫:學哲學是沒有用,但你憑什麼藐視哲學?
    柏拉圖、黑格爾、尼採、薩特……哲學家的名字令人高山仰止,哲學也讓人敬而遠之。在這個時代,談論哲學是否意味著不合時宜?當人們將「有用」作為價值取向時,學哲學到底有什麼用?海上暢談·思想點亮未來,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張汝倫帶你透視哲學的當代意義。張汝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中信贈書|女兒4歲了,我們開始聊聊哲學思辯
    兒童的哲學思考,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所說的,什麼柏拉圖,康德和尼採等哲學思想家的經典學術理論,而是與孩子生活息息相關的,從孩子的視角,去發現關於這個世界的思考。兒童哲學——一種棲居於世的生活態度前幾天,我看到一篇介紹法國兒童哲學工作坊Les Petites Lumières (小光芒)的文章。
  • 圓桌|什麼是「藝術哲學」?何以重申「藝術哲學」?
    主題會談開啟,孫向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院長)、袁新(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黨委書記)、沈語冰(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藝術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堅(中國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王才勇(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吳瓊(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寧曉萌(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姜宇輝(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等參與討論。
  • 「都來讀書」走進貴州湄潭 浙大教授與小學生共讀詩詞哲學
    「都來讀書」走進貴州湄潭 浙大教授與小學生共讀詩詞哲學 2020-12-21 13:03:435位來自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教授,與當地25名小學生同堂共讀人文經典,抖音號@浙江大學全程直播記錄。  「唐宋詩詞中的月光世界」、「《論語》故事」、「南宋詞人辛棄疾」、「王陽明在貴州的故事」、「詩人帶著照相機」教授們精心挑選的五個主題,在讀書會上被相繼分享。
  • 一位英美哲學教授與他的三國小說世界——專訪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徐英瑾教授
    探秘一位哲學教授如何做起歷史小說問:那您在繁忙的教學研究之餘,還從事小說創作,算是一種「審慎的雄心」嗎?您是如何兼顧二者之間的關係的?您寫小說的初心是什麼?很多研究的靈感來自觀察與積累,光看哲學書是不行的,哲學書太抽象,你只讀哲學經典是無法領會人類生活的豐富性的。一言以蔽之,我就是對任何有信息密度的東西有興趣,不管它是不是學術讀物,更不管它是不是我哲學專業門類下的讀物。 解密創作源泉和技巧問:但您的主業畢竟是哲學啊?哲學研究對小說創作有用嗎?
  • 【兒童哲學第一彈】觸及寂靜
    看第二頁的時候,我什麼也沒有說,他說「不是下雨」。他看不懂文字,我也沒有指讀過,但是他自然地把前後兩頁關聯了起來,並自己推導了這裡頭的邏輯,第二頁的「雨點」其實就是第一頁的「雨點」,既然第二頁上是蟲子在尿尿,那麼第一頁上就不是下雨,所以他說「不是下雨」。「下雨了。」「不是下雨。」
  • 幼教「新智慧」|雨花區幼教集團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研討活動圓滿收官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全面推動幼兒園區域活動開展。12月3日,雨花區幼教集團「聚焦區域環境,提升創設能力」研討活動及頒獎儀式在五一幼兒園舉行。這也意味著雨花幼教為期4個月的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活動落下帷幕,活動採用觀摩評比、案例分享、反思研討、專業引領、專家點評五種形式面向全區幼兒園推廣。環境創設是指教育者根據幼兒園教育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需要, 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兒生活環境中的教育 因素,並創設幼兒與環境積極作用的活動場景。
  • 哲學就是回答童年的疑問!
    在哲學家眼裡,兒童坐在那裡漫無邊際、大而無當地討論令人費解的司題,譬如:「宇宙自身有開始嗎。」「有的話,它在哪裡開始的?」雖然我在文章裡聲明,有些孩子有時候會這樣做,但我不得不承認,這類活動並不是童年最明顯的特徵。值得指出的是,我剛才記錄的那種討論依然可能發生,並且有時候真的發生了。為什麼有必要指出來,至少有兩個原因。其一,兒童的哲學思考在發展心理學家對童年的解釋中給遺漏了。
  • —哲學教授眼中的拳擊
    格頓·瑪裡諾是一位哲學教授和拳擊教練。他結合了自己的經歷從哲學的角度出發來剖析這項運動,寫出了他的拳擊哲學。本文轉自《 瑪裡諾:拳擊和森嚴的大學殿堂 吳萬偉(譯)》,部分刪減「認識你自己。幾年前在一次哲學學術會議上,我曾提到我得早點離開以便回到校園訓練維吉尼亞軍事學院的三位拳擊手,他們要參加全國大學生拳擊聯合會冠軍賽。得知還有這樣的大學錦標賽,一位教授非常震驚,訓斥說:「一個旨在培養心智的人怎麼能從事這種讓學生把他的同學的腦漿都打出來的運動?」我解釋說運動員在無論比賽還是訓練時都戴著防護頭盔,使用裝有襯墊的16盎司重的拳擊手套。
  • 什麼是哲學、哲學專業?
    「愛智慧」就是「哲學」一詞的原意,哲學不是智慧本身而是愛智慧;之後經過一系列的下定義,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哲學,思考、追求真理的過程就是哲學的本質。說了這麼多,原來「哲學」一詞只是是我們對希臘語、英文「愛智慧」的翻譯。哲學可以看作一種尺度。這種尺度的作用在於,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去尋找理性的本質(本源)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係。
  • 哲學再思考:言語的力量
    彼得·肯普(PeterKEMP)丹麥教育大學(哥本哈根)教授,該校哲學系和倫理法律中心負責人。任國際哲學協會聯合會名譽主席、國際哲學研究院和國際科學哲學科學院院士。1980年參與哥本哈根哲學論壇的創建。我們這群哲學家為何要藉此次世界大會聚首7天?我們的交流、研討、闡述和討論能給世界帶來什麼?僅僅是一些言辭而已嗎?這些言辭能對當今世界起什麼作用?
  • 哲學問題就是回答童年的疑問
    在哲學家眼裡,兒童坐在那裡漫無邊際、大而無當地討論令人費解的司題,譬如:「宇宙自身有開始嗎。」「有的話,它在哪裡開始的?」雖然我在文章裡聲明,有些孩子有時候會這樣做,但我不得不承認,這類活動並不是童年最明顯的特徵。值得指出的是,我剛才記錄的那種討論依然可能發生,並且有時候真的發生了。為什麼有必要指出來,至少有兩個原因。其一,兒童的哲學思考在發展心理學家對童年的解釋中給遺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