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總是痛的,星標我們陪你
文/陶瓷兔子,頭圖基於CC0協議使用
1
最近收到兩位讀者的私信,好像是兩件完全沒關係的事兒,但放在一起看卻很有意思。
一位讀者在廣州的私企做外貿,五月左右因為疫情失業回了老家,在五線小城裡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父母對他的態度已經開始從欣喜變得平淡,又變成了嫌棄。
也不是那種嘮叨你睡得晚起得晚,不鍛鍊不吃早飯的關心,而是更赤裸裸血淋淋的「有手有腳還要靠父母養,我們是造了什麼孽,生了你這麼個兒子」。
他又是委屈又是氣憤,早兩年公司生意好的時候,哪年回家不是大包小包外帶大額現金紅包,不過才失業了大半年,就已經從父母眼裡的「寶貝疙瘩」成了「孽子」。
真的太心寒了,原來最親的人之間,也這樣斤斤計較。
他說。
另一位讀者是個女孩,因為大齡且單身,這幾年沒少被父母嘮叨,上個月父親六十大壽,她特意早早預定了昂貴的按摩椅,還準備請假專程回家一趟。
她不常回家,本以為父母聽到這個消息會非常開心,結果卻在電話裡遭到二老的百般阻攔,她以為是家裡出了什麼事瞞著她,差一點就訂了當晚的機票回家。
母親眼看越攔越攔不住,這才偷偷告訴她實情,原來父親過壽的時候要請好多親戚和朋友,如果她在場,肯定會有很多人問起她大齡未婚的事兒,父親覺得臉上掛不住,所以才千方百計的不想讓她在場。
「你爸難得高興一次,你就別回來給他添堵了,啊?」。
那句「啊」像是一聲重錘,瞬間就砸的她抬不起頭來。
她跟我說起這件事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十幾天,可每每想起來還是覺得想哭。
原來她的努力,她的孝順,她的付出,她的成就,他們統統看不到也不關心,他們在意的,不過是她老大年齡還嫁不出去,在親朋好友面前丟了他們的臉。
不是說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無私,最沒有條件的嗎?原來也不過是騙人的話。
她說。
2
我看到這兩條私信的時候,不知怎麼就想起了卡夫卡的《變形記》。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上初中,把它當做一本玄幻小說來讀,一個人一覺睡醒忽然變成一隻大甲蟲,多有意思多好玩。
第二次翻開它的時候是上大學,在轟隆隆的綠皮火車上,義憤填膺的替格裡高爾抱不平。
他那麼拼命工作養家,不過是因為變成了甲蟲,就遭到家人的嫌棄,他變形之前對妹妹那麼好,可妹妹卻只想著如何擺脫他這個大累贅。
這些人太壞,太冷漠,太沒有良心。
可去年機緣巧合,再次翻到《變形記》的故事時,看到更多的卻是一家人的不得已。
平白變成大甲蟲的格裡高爾當然無辜且委屈,但他的家人又何嘗不是?
格裡高爾變成的甲蟲嚇走了房客,加上他無法去上班,家裡一下子就失去了大部分的收入。
他母親每晚都要在燈下彎著腰替時裝店縫製內衣來補貼家用,他妹妹白天要去做售貨員,晚上還要學速記和法文,以便找一份工資更高的工作,父親每天早晨六點就得起床,替銀行的小職員買早餐。
「這個家裡人人操勞過度,疲倦不堪,除了非做不可的事之外,誰還有時間來多照顧格裡高爾一點呢?」
卡夫卡在故事中寫。
噩運從來都不是單單屬於某個人的,被它裹挾其中的,也有這個人周圍所有人的命運。
3
也像極了蒲松齡《促織》那個故事。
小老百姓成名唯一的兒子,因為弄死了爸爸好不容易抓到的蟋蟀跳井自盡,只剩下了一口氣,夫妻倆卻「亦不復以兒為念」,當天晚上就跑去抓促織。
什麼才是現實?這就是現實,孩子就剩下一口氣了,父親還是要去逮蟋蟀。
苛政猛於虎,最難的不是刀山火海,而是明天怎麼生活。
我有時候想,如果格裡高爾有家財萬貫,住在金碧輝煌的城堡,請得起最專業的管家,不用為生計和前途擔憂,他們未必就不會對他好一點。
畢竟在一開始的時候,妹妹也曾經很細心的為他準備不同的食物,幫他的房間清理和通風。
如果成名是個有權有勢的人,能不受酷吏的壓迫,他未必就不會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兒子身上,想盡方法延請名醫。
畢竟是唯一的骨血啊,也有過「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的痛苦時刻。
可格裡高爾沒有,成名也沒有,他們的遭遇,不過像是葉思芬的那句話:
人傷心到極致的時候,覺得自己再也不要活了,可是隔沒多久,肚子餓了,還是得吃,這就是人生無奈的地方。
4
哪裡存在什麼無條件的愛呢,在生計面前,在現實面前,一切的一切都得讓步。
人從來都不是因為這具肉身胚胎而被愛,而是因為圍繞在「自我」周遭的價值而被愛的。
無論能提供的是金錢價值還是情緒價值,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因為先「有用」,能創造出某種價值,才變得「有意義」,並且以這個意義為條件,得到他人的愛。
當然是很無情也很冰冷的說法,但認清了這個現實,或許能讓我們變得不那麼貪心的渴望什麼「無條件」。
愛是那麼珍貴且易碎的東西,想要得到它,維持它,你就是得不斷創造更多的價值來給自我加碼。
比如賺更多的錢,有足夠的積蓄讓你即便待業在家,也不需要靠父母的工資過活。
比如提供更多的便利,用這些跟你無法提供的情緒價值做對衝。
比如提供更好的情緒價值,讓人覺得即使你沒錢沒權,跟你在一起也很快樂。
再退一步講,就連能登上新聞的那種「不離不棄」,常常也是因為選擇堅持的這個人曾經得到過很好的愛,被培養了很堅毅的意志,或者接受過良知的教育,擁有一個充滿支持性的社交圈。
那些也是條件啊,只不過是那些條件,來自於另一個人在更早一些時候的選擇。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接受更好的教育,遇到更好的人,賺更多的錢,得到更持久的愛,才是開啟一段正循環人生的密鑰。
別奢望,但也別失望。
誰不是很努力的生活,才能被一直愛著。
點擊播放 GIF 0.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