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刷了刷手邊的微信,看到一個有趣調侃的標題 「還沒準備情人節禮物的朋友們,你們還好麼?」 保重,保重,哈哈~~~
2月14日 是個有歷史故事淵源的節日,且全世界人民皆知;而國內流行過西方情人節的熱情,大抵也多是藉由溫馨的應景氛圍來向喜歡的人示愛,或是用充滿儀式感的方式來表達對方之於自己的重要意義。
大愛中包含很多層內涵,往往人們傾注在物上的心力細微又隱蔽,而越是簡單低調,也越能詮釋"喜樂之物,潤色無聲」的意境。這篇推文花小樣想和大家聊聊甜品如何走心,同樣地,也想藉由食物之味道來調動出人們內心的情感……
我從未去過日本,但對其本土出品的甜品卻青睞有加。品嘗過的人們都知道,日本的甜品向來非常注重外表,無論是在整體造型,還是內在的精細度,他們對於產品的精益求精態度是著實令人敬佩的。
說到甜品的關聯,其可算是日本茶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多用來做佐茶的食材,而小豆、糖、糯米、小麥粉等是製作中的主要原料,口感上沒有多餘的油分,只有簡單幹淨的味道,甜糯清爽。
和果子(わがし、和菓子),泛指所有的日式傳統糕點。
日本人比較擅長「和洋折中」,繼而他們不斷吸收外國的食文化,在視覺,味覺,舌頭的觸覺,甚至嗅覺上不斷按照日本人的喜好來改進創新。日本の和果子精緻程度,可從其選料、調餡、煮豆制餡、手工和制、互相接觸,到最終的製作成型。每道工序繁瑣,手藝細緻,絕非隻言片語能夠完整詮釋的。用心製作出來的和果子,通常呈現的狀態是:一處褶皺,一下揉捏,其中都飽含著溫和與關愛,以及製作者的愉悅心情,觀賞的人欣喜愛護,品賞的人享受著款待與尊敬。
和果子除了我們所知的那些工藝精細的以外,其實還包括很多,諸如:年糕、小饅頭、米粉糰子、大福、羊羹、鯛魚燒、金平糖、小煎餅等等。雖然它們在形狀,味道,用料和製作方法會有差異,但其實這些都統稱歸屬為和果子。
靈感淵源
和果子糕點的始創靈感來源於日本的國花 —— 櫻花。藉由其美譽與靈動的色彩,在日本,隨意走進一家和果子店,那五彩繽紛的和果子,都能讓你眼花繚亂,粉紅、嫩綠,淺紫,鮮黃…… 以秋天紅葉,冬天飄雪,春天櫻花,夏天鯰魚等四季各自不同的自然特色為主題,加上各種各樣的形狀,以及與歌俳句等被傳頌的名句來命名和果子。有些粉嫩的粉紅顏色、花瓣的形狀,甚至是材料上也取用櫻花花瓣或是鹽漬的櫻花葉。
在日本京都,即使零基礎的遊客也可以去一些和果子鋪體驗學習製作幾款簡單的和果子,可見這門課程的入門門檻並不高。但越往後學習,才會越來越發現它的複雜與精妙。那些富有經驗的匠人們在製作一枚和果子前,先要調整情緒,做到凝神靜氣,才正式開工。於過程中充分感受四季微妙的差異,感受享用和果子的人的心情。參悟哲學,越發覺得:做和果子的關鍵其實是 —— 感受。
和果子的基礎製作
白雲豆 370g,水 2000g,細砂糖 200g
將白芸豆放入盆中,加入水(配方外),水量要是白芸豆的10倍左右,泡上12小時。
白芸豆泡好後,把外皮剝掉。(泡好的白芸豆外皮很容易剝落,泡的時間不夠的話,外皮比較不容易剝)
把去皮的白芸豆用水(配方外)洗乾淨。(泡好去了皮的白芸豆,因為吸入了水份,所以白芸豆會變大變重一倍左右)
把去皮的白芸豆(約700g)和配方中的水,一起加入到電壓力鍋中,燜煮50分鐘左右,至白芸豆完全綿軟。
把煮軟的白芸豆倒入細網篩中,進行過濾,把多餘的水份過濾掉,過濾的過程中,不要用力的壓或震,只需輕輕地撥動即可。
接著用手持式攪拌機,將其攪拌成泥狀,越細膩越好。
把攪成泥狀的白芸豆放入平底不鏽鋼鍋中,慢慢地加入細砂糖,攪拌翻炒, 翻炒時不能停止攪拌(不然容易糊底)。
翻炒攪拌到水份越來越少,攪拌的阻力越來越大,白豆沙成塊狀方可。
把炒幹的白豆沙進行過濾,即可用來食用和操作。
糯 米 粉 30 g,水 35 g
白 豆 沙 ①15g,白豆沙 ②700g
把糯米粉和白豆沙1放入盆中。
接著慢慢地加入水拌勻,加入水調和到麵團如耳垂般柔軟即可放入電飯鍋中蒸熟。
把蒸熟的糯米和白豆沙2揉均勻,揉的過程中要把白豆沙一點一點的加入揉。
揉好的和果子白豆沙要有一定的粘性,容易造型。
我們在製作和果子之前,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加入顏色揉均勻。
單品 「燦若夏花」 製作
取20g的棗泥豆沙,搓成圓球,再用20g的藍色和果子皮包住棗泥豆沙搓成圓球狀備用。
把原色的和果子皮均勻的擀成一張厚度為0.6mm的薄片。
接著用五瓣花形狀的壓模,壓出45朵的五瓣花備用。
用手從中間揪起壓好的五瓣花,將花瓣疊起來。
在和果子圓球的表面用尖形的捏塑棒,在上面紮上一個個小洞。
把搓成一簇簇的小花沾上點水,放入紮好的小洞裡。在放入時,要一朵緊挨著一朵,要密一點。
單品 「櫻花季」 製作
取15g的蓮蓉豆沙包住一塊10g的黃桃,搓成圓球。
再用30g的粉色和果子皮均勻地捏扁,包入1,搓成一個圓球,在粉色圓球的表面刷上水。
將原色和果子皮擀成一張厚度為0.3mm的薄片,用它均勻的包住粉色圓球。
用豆形捏塑棒在表面輕輕地推出一個個小水滴狀(邊緣發白中間是粉色),每五個水滴圍一圈像一朵朵小花。
每朵小花錯落開,在小花的中間點,用尖形捏塑棒紮上一個小洞。
和果子品類中的熱銷款
❤ 煎餅 ❤
煎餅是用和好的小麥粉油炸而來。在江戶時期人們利用小麥粉或年糕為底料,製作成各種有甜味的果子,因此為人們所熟知。再到明治時期,便改用粳米製作成醬油煎餅並得到大眾的喜愛。
❤ 羊羹 ❤
羊羹即是羊肉的湯汁,相傳來源於中國的禪僧。禪僧被禁止食用肉類所以用小豆、小麥粉、葛粉等蒸煮成型。早在江戶時代寒天(寒天是紅藻破壁技術的萃取物)就被廣泛使用起來,而羊羹也因此誕生。
❤ 饅頭 ❤
相傳,在日本人看來,饅頭和羊羹屬性相同,在鎌倉時代(室町時代)從中國的禪僧手中流傳過來。據說包裹的餡中使用了蔬菜等煮物,而甜小豆餡的饅頭是在江戶時代流行起來的。
❤ 大福 ❤
這款也是花小樣最愛的款式,「大福」 其實就是放了餡的 「鵪鶉燒」,但它比大福個頭要大,通常吃一個足以飽腹。因此,也被稱為「腹太餅」。早在寬政年間(1789—1801)加熱過的腹太餅,被以「大福餅」的名字出售。也許是因為吃了能得到福氣的寓意能讓人感到喜氣的緣故,深受歡迎。
❤ 練切 ❤
茶道果子的主要代表,有果子藝術品的稱號,江戶時代開始有專門店設立。用求肥與白豆沙加熱攪拌而做成,其中再加入菊花、紅葉或菖浦等,製作出不同口味的茶果子。
❤ 金鍔燒 ❤
金鍔燒現在以長方體的為主流,最初是象刀鍔一樣的圓形。用米粉製作的關西「銀鍔」流傳到江戶時代,變化為用小麥粉製作的圓形的「金鍔」。再往後就進一步演變成了長方體的金鍔燒。
❤ 錦玉羹 ❤
錦玉羹是夏天的果子,滑溜的口感與寒天(寒天是紅藻破壁技術的萃取物)相似,一般會加入各種水果汁、果肉如梅子、橘子或葡萄酒等調配口味。
❤ 葛果子 ❤
葛果子原本是一種藥材,遠從鎌倉時代開始,日本人就利用作成果子,先由葛的根提煉為澱粉,再包入各式各樣的內餡。
❤ 糰子 ❤
糰子是將和好的稻穀粉加工成圓球狀,串在竹籤上,淋上不同的醬就是各式各樣的美味。傳統中的糰子一般為5個一串,現在多見為4個或3個為一串。這種簡單質樸感使得全國各地都有各自的名產糰子,最出名的就是京都下鴨神社的御手洗祭上供奉的糰子,繼而就是彼岸糰子、賞月糰子等,和年中儀式有深厚的關係。
在眾多和果子中,糰子是日本人節日中必不可少的佳點。因為製作方法簡單而受到眾多美食達人喜愛。近日柿君就發現了一位島國料理達人自製的柴犬糰子。
「御手洗糰子」名稱與數量的來源
為什麼是5個?
在民間有兩種說法,在鎌倉時代(1185/1192—1333),後醍醐天皇駕臨京都下鴨神社時,在「御手洗池」(參拜者洗手處)洗手的時候,水面突然冒出1個大泡泡,接著又出現4個小泡泡。於是人們模仿泡泡的樣子,發明了這種 「御手洗糰子」,竹籤頭部是1個較大糰子,下面4個較小糰子,第一個和後四個間還要留點空隙。
還有一種說法,在日本京都下鴨神社,每年夏天7月,都會舉行一次「御手洗祭」,據說前去祭祀的家庭,會製作這種糰子作為供物,故名 「御手洗糰子」。傳統「御手洗糰子」是每串5個,據說象徵人的身體。最上面的一顆最大,象徵頭部,下面四顆較小糰子,代表四肢。
而不論哪種說法,「御手洗糰子」 在日本文化中都寓意無病息災,吃糰子就是一種祈福。日本關東地區的「御手洗糰子」,多為4個一串,相傳是因當年日本的「四文錢」硬幣開始流通,糰子一個一文,四個正好四文。
和果子的製作模具
和果子的品類賞析
分享到這裡也即將收尾啦,關於和果子的更多品類和故事其實還有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保存下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或收藏備用,再查閱一些相關資料,也許某天你也會手作一盒心意滿滿的 「和果子」 送給所愛之人哦!
本篇圖文素材源自網絡,全文內容由【花藝圈】整理編寫;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如果您喜歡這篇圖文內容,歡迎關注微信號ID:花藝圈,或將文章轉給想要分享的朋友。花小樣每天都會這裡,推送更多精彩內容~ 希望我們的生活,每一天都能過得熱氣騰騰、有溫度,充滿持續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