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風和火光,一路踏向遠方。
最近,暑期院線颳起一股「哪吒」熱。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僅僅上映5天,票房就破10億,超越《大聖歸來》;9天,票房破20億,超越《瘋狂動物城》保持了3年的紀錄,問鼎中國動畫電影票房史上最佳。這一紀錄仍在刷新。
2019年剛剛過半,電影市場已送來兩大驚喜,如果說年初的《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片裡程碑的話,剛剛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可被稱之為「國漫之光」。
電影夠「燃」,也燃起了大家對國漫「比肩漫威」的信心,那麼,國漫「封神宇宙」的徵途是否算得上起航了?
從精美的技術畫面、創新的故事情節,到主題思想,《哪吒》都稱得上一部國漫的「匠心」之作,沒有明顯的槽點。加上導演餃子(楊宇)「不瘋魔不成活」的人生經歷,他五年創作的激情似乎化作影片中燃燒的怒火,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引得了廣泛共鳴,很勵志。
5年打磨、66次劇本修改、70餘家製作公司、1600位動畫製作人員、1400多個特效鏡頭……
這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國內動漫中罕有前例,體現了國產動漫總體製作能力在不斷進步,與《流浪地球》一道,給人帶來中國電影在工業化道路上快速前行的巨大驚喜。
《哪吒》還是一部打破「成見」之作,如電影所述:「成見是座翻不過的大山」,但終將被打破。
縱覽國內動漫市場,廣為詬病的一個事實是充斥著低幼或粗製濫造的作品,單單以「孫悟空」為題材的改編動漫和電影就有幾十部,讓人審美疲勞,缺少誠意。《哪吒》的成功之處在於其源於古典題材,卻不落入俗套,賦予角色新的時代精神,也不乏家的溫情,加之以幽默的對話、反差的角色,著實令人印象深刻,叫好也叫座。
打破的另一個「成見」是,近年來大熱的《喜洋洋》《熊出沒》《小豬佩奇》系列動漫大多面向孩童,而這部作品中,「哪吒」某種程度上是導演本人精神世界的映射,不僅能夠讓兒童接受,還是一部極具寓意的成人動畫電影。在美國、日本這樣的動漫大國,動漫本身就是面向各個年齡群體的。
導演「餃子」信奉「作品決定論」,他的「工匠精神」和「打破成見」打破了稍顯沉悶的動漫市場。
然而,光有作品是不夠的。
「有產品、沒有產業」——《哪吒》出品方彩條屋影業總經理易巧一語道出動漫行業的癥結。
從2015年的爆款《大聖歸來》,到2019年《哪吒》的出現,不時引發影迷對「國漫崛起」的話題討論。事實上,個別作品的成功難言整體的崛起,整個產業鏈體系尚未形成。體系和產能上不去,就沒法讓觀眾去養成固定的觀影習慣。
近些年,國外動漫憑藉強大的生產輸出能力,如美國的《尋夢環遊記》《瘋狂動物城》以及「漫威」系列,日本的《千與千尋》等高質量動漫就在國內取得了很好的口碑,佔據著很大市場。
國內產業鏈的成熟離不開一大批《哪吒》似的產品, 但《哪吒》的成功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其成功很大程度上離不開「餃子」的個人才華和默默堅守。《哪吒》的製作過程中就有高級人才缺失、製作公司臨時上馬的問題。
從產品角度看,動漫產品具有高風險性,爆款的出現有一定的偶然性,投資方相對謹慎,對優秀人才吸引力不足,國產動漫則陷入「低投入低產出」的惡性循環中。
從數據對比來看,國內外差距明顯。根據智研諮詢的研究,2018年,日本TOP20電影中動畫電影佔6席,票房佔比33%;美國TOP20電影中動畫電影佔5席,票房佔比24%;而同期中國TOP20電影中無動畫類型。
國產動漫熱、科幻熱正在升溫,《哪吒》已經證明國產片有一定的實力,但這將是曇花一現,還是會迎來規模化和產業化?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曾指出:「每年需要5部到10部『大聖』或『大魚』,佔全年票房15%左右,才能形成所謂的產業鏈。」這就離不開技術、人才和資本的持續投入。
除了產業「硬核」層面的差距,在「軟實力」上,國漫還很欠缺。
美日成熟的動漫產業和充足的人才儲備為動畫電影源源不斷地輸送原創IP。一個現象是,目前國內動漫電影仍是以改編知名IP為主流,反覆「收割」經典作品積累的粉絲。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19年1—5月,中國IP改編動畫電影佔所有上線動畫電影的比重高達73%。
這說明,行業的原創能力和供給水平還有待提高,需要克服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
《哪吒》的高票房,既從供給面證明了這是一部好作品,也從需求層面上反映出國內市場很大,只是太缺乏優秀動畫電影了。《大聖歸來》《大魚海棠》《風語咒》《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的成功為中國動漫電影積累了一定的成功經驗。
我們驚嘆於漫威動漫電影中的超高技術水平和「美式英雄」精神內核,現在,對崛起中的中國動畫電影的「封神宇宙」之路,我們充滿了期待。
漫威影業製作人凱文·費奇說過:「別為宇宙操心,為你的電影操心。我們當初不是為了宇宙而開始的,我們只想從一部偉大的鋼鐵俠電影開始。」
中國版的「超級英雄」,剛剛從一個孫大聖、一個魔丸哪吒開始。未來,願中國影人繼續深耕中國文化,放眼世界,「匠心」打磨,突破「成見」,走好國漫的「封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