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90歲生日曬"皇帝家底" 錯過十大國寶再等10年[圖]

2021-01-18 人民網

編者按:再過一個月,故宮博物院將迎來90歲生日,一系列精品大展將呈現在觀眾面前。其中的重量級首展——「石渠寶笈特展」近日在武英殿書畫館和延禧宮展廳同時開幕,在兩個月的展期中,將有近300件絕世珍品與觀眾見面。這些書畫的出場可以用驚豔來形容,「鎮館之寶」《清明上河圖》,王羲之家族唯一實名真跡《伯遠帖》,中國最早紙本繪畫《五牛圖》……這些珍寶不容錯過,錯過或許就要再等上10年啦!

此次展覽為何名為「石渠寶笈特展」?這要從乾隆帝說起。「石渠」一名,典出《漢書》。西漢皇家藏書之處稱「石渠閣」,在長安未央宮殿北。乾隆帝以「石渠」為內府書畫著錄命名,表現了對古代文化傳統的景仰和追溯。清宮書畫著錄分三次編撰,分別在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慶二十一年,因此成書分為《石渠寶笈》「初編」「續編」和「三編」。《石渠寶笈》共著錄了歷代書畫藏品萬餘件,是書畫著錄史上的集大成者,為後人全方位多角度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史提供了重要參考。

觀眾俯身細看《清明上河圖》(圖片來源:北京晚報)

《清明上河圖》

推薦指數:★★★★★

看點: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的國寶,只有隆重的慶典活動才能請得動它。全卷10年來首次展開亮相,展出時間也不會超過兩個月,之後將回歸庫房,進入至少3年的「靜養」。畫卷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清明上河圖》算大眾知名度最高的書畫作品之一,但其真容一般都要等上好多年才得以相見。這件被稱為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的國寶,只有隆重的慶典活動才能請得動它。

10年前,為了慶祝故宮博物院80歲生日,這幅作品展出過,此後則在中國香港和日本亮相。10年後,同樣是為了慶祝故宮博物院生日,該作品再度亮相,且是近十年來的首次全卷展出,共528釐米。怪不得有的觀眾愣是拿個放大鏡在那一動不動。而更多的人則會引經據典,一一將過往看到的資料與畫面中的具體場景比對,北宋汴梁城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城鄉風光與市井百態到底是如何的。漕運繁忙的汴河,虹橋上下之景,還有城內繁華的街市。畫面中600餘名人物,牲畜近百頭,房舍百餘座,舟船25隻也是各有各的生動。

與《石渠寶笈》中不少國寶的命運一樣,在藏入清宮後,《清明上河圖》被溥儀以賞品的名義交由其弟溥傑帶出宮外。1932年,它曾被存放在吉林長春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1957年經東北博物館轉存到故宮博物院至今。

此外,《清明上河圖》展出時間也不會超過兩個月,之後將回歸庫房,進入至少3年的「靜養」。

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卷(資料圖)

相關焦點

  • 一圖丨明天起去故宮 不要再盯著三大殿了!
    明天,就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0周年的院慶日!!!
  • 故宮600年特展開幕:排隊給故宮「過生日」,觀展攻略來了
    紫禁城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到今年是整600歲生日。在這近500年的時間裡,紫禁城經歷了N多次毀建改,通過明代紫禁城的格局圖與古畫中的建築細節,我們可以找到故宮的延續與變化。故宮藏請神位龍亭「皇帝」告別紫禁城溥儀6歲那年,改變中國命運的辛亥革命爆發了,清王朝的統治被推翻。第二年,隆裕太后在養心殿下了一道詔書,宣布小皇帝退位。
  • 故宮600年超級大展開幕!來午門給故宮「過生日」,現場攻略來了!
    紫禁城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到今年是整600歲生日。第一單元通過詳細的圖版說明和歷史留存的下來的文物,告訴你答案。 明成祖朱棣,也就是永樂皇帝,在他執政初期時首都仍在南京。但後來出於軍事考慮和鞏固政權的需要,1406年下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從這裡,拉開了紫禁城故事的序幕。
  • 故宮600年超級大展不容錯過!現場攻略來了!
    3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看懂紫禁城的600年 紫禁城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到今年是整600歲生日。很多人第一個問題是,展覽大名什麼意思?第一單元通過詳細的圖版說明和歷史留存的下來的文物,告訴你答案。明成祖朱棣,也就是永樂皇帝,在他執政初期時首都仍在南京。但後來出於軍事考慮和鞏固政權的需要,1406年下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從這裡,拉開了紫禁城故事的序幕。
  • 上遊新聞帶你看故宮600年大展 錯過不用再等一百年!
    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今年,這座恢宏的宮殿群已整整600周歲。想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嗎,看這個展就對了!「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號稱「錯過再等一百年」的展覽,再現了紫禁城600年風雨歷程,不少珍貴文物為首展。這樣的故宮,堪稱一生僅一次。
  • 【風雲】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兩岸故宮剪不斷的緣分
    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圖。在兩岸文化人心中,今年度過九十歲生日的故宮可能佔有極重的分量。中國最後一位皇帝離開紫禁城後,清室善後委員會進行了近一年的文物清點,於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宮博物院,1420年竣工的這塊皇家禁地一舉成為中國公共文化的聖地。1933年為避日寇戰亂,故宮文物開始南遷,1948年12月國民黨政府又分三批將部分文物遷臺,於是從此兩個故宮隔海相望。
  • 小時候住故宮旁,90年代揮金如土,李誠儒毒舌的底氣不止是家底
    小時候住故宮旁,90年代揮金如土,李誠儒毒舌的底氣不止是家底65歲的李誠儒估計沒想到,自己做了25年的演員,卻因為"毒舌",在節目上評判演員,言辭犀利而火了一把。1954年出生的李誠儒可謂是大器晚成。誰能想到這個看似清貧的小老頭也曾是個富家子弟?李成儒出生在北京,家中一共11個孩子,但也不愁吃穿,這在那個年代絕對是大戶人家。從他家走到故宮神武門也就五分鐘的路程。放到現在,可真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地段。
  • 90後小夥耗時180天,畫出2.9米長故宮全景圖,宏偉壯觀!
    90後小夥耗時180天,畫出2.9米長故宮全景圖,宏偉壯觀!說起故宮,想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座屹立在東方的,歷經明清兩朝數位皇帝的土木結構宮殿,早已成為中國的象徵。不少人來到北京旅遊,故宮都是必須要打卡的風景勝地,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遊客前來觀光遊覽,它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名片。北京故宮興建於明代永樂年間,並在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最終建成,故宮體量龐大,佔地約72萬平方米,有大大小小的宮殿70多座,房屋9000餘間。這裡見證了明清兩朝皇帝皇后及妃嬪的生活,這裡也見證了中國近現代風起雲湧的歷史。
  • 典藏專輯丨故宮90,與時俱進: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馮明珠院長
    (攝影丨張筠)90年,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服務故宮近40年,讀歷史的人說歷史,說故宮的恆與變,說這90年。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10月10日紫禁城敞開了大門,皇室私藏進入公眾世界,天下為公。
  • 閻崇年:讀懂故宮600年
    而閻崇年也同樣是堅持晚上10點睡覺,早晨4點起床,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手不釋卷。他曾說:「我最關注的,是六百年來,那些跟皇宮、故宮相關聯的人,人的命運,人的奮爭,人的喜怒哀樂。」明末,李自成攻破了紫禁城,登基那一天,他沒敢選擇太和殿,那氣場太強大,讓這個草莽英雄一下子就失了底氣。
  • 故宮「圓桌派」:跟竇文濤進宮看皇帝怎麼過年
    節目中,每一集都有不同嘉賓跟隨主持人竇文濤一起,與專家在故宮探尋傳統過大年的習俗。 節目共五集,分別對應五大主題,即「皇帝的私人聚會」、「皇帝的家宴」、「紫禁城的年俗禮儀」、「紫禁城的年物」、「紫禁城的年節娛樂」,基本涵蓋了故宮過年的各個切面。 《故宮賀歲》的節目主題沿襲了2019年「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的框架。
  • 國家頂級珍貴文物超九成,「網紅院長」單霽翔濟南講述故宮故事
    單霽翔介紹說,過去故宮很大一部分不對遊客開放,99%的藏品沉睡在地下倉庫。為了讓這些珍貴文物與世人見面,故宮博物院先後用了十餘年時間進行集中清理,摸清文物「家底」,共清理出1862690件文物,其中國家頂級的珍貴文物佔到了90%以上。
  • 故宮出版社《清宮藏密瑜伽圖典》:乾隆是怎樣練瑜伽健身的?
    故宮出版社《清宮藏密瑜伽圖典》:乾隆是怎樣練瑜伽健身的?內文圖《乾隆的秘籍:清宮藏密瑜伽圖典》是瑜伽大師扎巴堅贊根據上師所傳記錄整理的。瑜伽動作圖故宮出版社介紹,此書必為乾隆帝青睞的御用秘籍之一,完全不見著錄,與乾隆帝個人的信仰有相當大的關係。這類圖書多關皇帝私人信仰,不宜為外人窺探,所以既不著錄於書,也不宣示於外,其神秘面紗難以揭開。本次出版沒有採用清宮舊名,而是另取新名,主要原因是原書名並不準確,仔細研究全書所有的畫面與文字可以看出,全書的內容是關於瑜伽的圖典。
  • 2020《故宮賀歲》品味故宮裡的濃濃年味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應妮)當乾隆皇帝在臘月初一用賜福蒼生筆鄭重寫下第一個「福」字的時候,就預告著宮裡要開始過年了…… 正在播出的文化年俗節目《故宮賀歲》,是2019年《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的延續和新形態的嘗試,嘗試將展覽中靜態的文物背後的故事、容易被人忽視的傳統之美,借主持人和嘉賓的嘴說出來。
  • 今年紫禁城600歲了!見證故宮博物館600歲歷史
    年),明永樂皇帝朱棣下詔遷都北京。 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清王朝仿瀋陽清寧宮改建坤寧宮,成為滿漢交融的典型樣例。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搬入養心殿居住。自此,先後有8位皇帝在此居住、理政,養心殿也成為了見證清代歷次重大歷史事件的地方。
  • 《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 導演:修復師舉重若輕(圖)
    今年元旦後,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當時反響平平的紀錄片,如今在登陸上知名彈幕視頻網站後走紅。  除了收穫超高的網絡點擊量,該片在豆瓣上的評分更是高達9.5分。  對於一夜之間忽然成了「網紅」,帶領著80後90後製作團隊的導演葉君坦言:「我們是背著唐詩宋詞長大的,但用著手機、坐著地鐵。
  • 超1億人圍觀,故宮再上熱搜:看了故宮,才懂什麼是文化底氣
    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了。 600歲的故宮,帶著承乾宮滿院的梨花,又上了熱搜。 前幾天,為不讓大家錯過這美景,故宮做了雲遊直播。結果據統計,僅央視新聞的抖音號在線觀看人數就超過1億。(數據來自北京日報) 通過鏡頭,看著600歲的故宮依舊在陽光下昂然著,心中滿是感動。 越是在災難面前,越能體會到文化帶給我們的力量。
  • 故宮周邊半年賣了7個億!這枚賣萌網紅如何找準用戶,變身「爆款」? 全媒觀
    2013年5月的時候,故宮首個APP《胤禛美人圖》上線,作為先驅的試水產品,故宮淘寶選擇了擅長的文物鑑賞類。《胤禛美人圖》將雍親王胤禛(後來的雍正帝)的美人屏風拆解成12幅表現皇家生活的主題畫,如「消夏賞蝶」、「觀書沉吟」等。單幅美人圖中,美人身處的環境暗藏玄機,指尖輕觸,諸多家具、擺設、掛畫、文玩等,都能被逐一點開,讓人一探究竟。給你感受一下畫風:
  • 故宮600年大展,一生僅此一次!紀錄片《故宮100》第1集:天地之間...
    《故宮100》是央視歷經數年策劃籌備,近1年時間拍攝製作,以故宮建築為主題打造的百集大型紀錄片,每集用6分鐘的時長講述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講述一百座建築的命運,呈現故宮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通過一百個空間故事,建構一個故宮的全息建築影像系統,以既富現代感又多樣的方法,把紫禁城建築的功能、意象及美學價值演繹
  • 李亞鵬寫給李嫣的信曝光:5歲爬山,參觀故宮50多次…王菲都看哭了!
    在李嫣3歲時,每天晚上睡前都會給她誦讀《金剛經》;每年24個節氣李亞鵬都會背上測量儀器,帶李嫣去實地觀察節氣變更給自然界帶來的不同變化;帶李嫣參觀過50多次故宮,還專門聘請了一位研究中國歷史的老師,讓李嫣學習了7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