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35歲的莫扎特給世人留下遺憾,現在AI技術的爆發將實現世人的夙願。
近日,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辦了一場特別的音樂會,音樂會上樂團、指揮家正常演奏,似乎與常規音樂會沒什麼區別。但在當晚的5首曲目中,有3首為AI模擬生成,模擬出莫扎特在之後的人生中將會創作出的音樂。
"當音樂響起時,莫扎特的先靈似乎縈繞在會場之上。"
這次音樂會中的5首音樂,只有前兩首是莫扎特的"真跡",後3首為AI模擬的曲目。但在經過詢問聽眾之後,他們並沒有表示"仿作"不堪入耳,反而對AI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雖然莫扎特英年早逝,但後人還是以AI技術編制了幾首新曲目,分別是:莫扎特40歲時回憶冕禮時的《萊茵河奏鳴曲》;60歲時,莫扎特鼓勵貝多芬頑強對抗命運的《自由與命運鋼琴合奏曲》;80歲時,描述阿波羅乘著馬車將光明帶給全世界的《阿波羅交響曲》。
負責現場指揮的趙曉鷗教授表示,這是他第一次指揮AI創作的古典音樂,對此他感到新奇與期待。"AI譜曲對我來說是新奇事物,說明多元化的跨界和融合已成為藝術未來的發展趨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最大程度模擬出最為接近莫扎特的音樂,就必須打造一個強大的"大腦"。負責本次音樂會的團隊打造了一個神經網絡,通過對莫扎特的音樂進行深度學習,最終這個"AI音樂家"創作出了40、60和80歲莫扎特可能作出相似風格的作品。
實際上,計算機作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中葉。最早的計算機音樂作品是萊杰倫·希勒在1956年創作的弦樂四重奏《依利阿克組曲》。到後來,谷歌推出了TensorFlow平臺,成功開發了能夠生成旋律和新型樂器聲音的算法。只要用戶輸入音樂類型、速度快慢、樂器、時長等標籤,AI就能快速創作出一首優美的歌曲。
一旦多種樂器的聲部、節奏、音高等信息能夠被準確提取,"AI音樂家"將會迎來大爆發的時代。
如果未來某一天AI"理解"了音樂,那麼是否意味著人類音樂家的下崗?
事實上,AI真正取代人類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人工智慧創作的音樂音律鏗鏘。但作品的音樂作品風格卻很單一。這種音樂像是沒有才華的作曲家寫出來的東西,毫無亮點。擔任此次音樂會指揮的趙教授也表示,"AI創作的旋律感覺跟莫扎特自己寫出來還是不太一樣。"
相關人士表示,節奏單一、沒有充實內容的商業音樂可以用計算機代勞;表達思想和對世界認知的音樂創作,AI是不可能替代人類的。音樂藝術是表達情感的藝術,而機器恰恰缺少人類的情感、人性的內涵,就算創作出再整齊的音樂,終歸也不是好音樂。
AI只是工具,人類才是工匠。"AI音樂"的成熟讓樂器演奏、學習樂器等諸多難題都將迎刃而解,音樂將不再是許多人高不可攀的領域。"AI音樂"讓樂器與使用者達到完美無縫,讓演奏更具人文關懷,"AI For Good"的理念也正是如此。對此索菲亞感到無比的欣慰,那麼你又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