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 | 船離開了我:愛因斯坦和弗洛伊德對納粹的逃離

2021-02-08 春溫秋肅

但像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這樣在納粹開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前逃離了的猶太人,相對數字是很小的。

費舍爾在《強迫症的歷史:德國人的猶太恐懼症與大屠殺》中寫道:1941年12月7日的晚上,也是珍珠港事件的那一天,700名猶太人被帶到羅茲西北35英裡處的波蘭小鎮徹爾姆。12月8日上午,被改裝成毒氣卡車的運輸箱式貨車,排成長長的隊列駛抵徹爾姆;700 名猶太人被裝入卡車運走;廢氣通過管子傳送到車廂內;在通往附近森林的路上,車廂裡的所有猶太人,包括婦女和孩子,都被毒氣殺死;而森林便成了他們的埋葬地。當這一幕上演的時候,日本對珍珠港發動了攻擊。「正如吉爾伯特·馬丁所指出的那樣,這兩個事件的關聯是,這一天永遠聲名狼藉」。這一天,也是納粹對猶太人「最後解決方案」開始的一天(20)。

所謂「最後解決」,就是從肉體上徹底消滅。在此之前,納粹試圖把猶太人驅逐出德國和所有納粹佔領區。猶太人移居海外,儘管困難重重,但在納粹統治的早期,那些相對來說比較富裕的猶太人,逃離仍然是可能的(21)。那些有可能逃離的人之所以沒有逃離,最終在大屠殺中喪生,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他們對納粹的錯誤估計和對故土的難以離舍。

當納粹開始他們的統治時,德國的猶太人大都沒有料想到猶太人將被趕盡殺絕。這裡的原因,部分在於猶太人認知的麻痺,部分在於希特勒早期對猶政策的變幻莫測。希特勒的目標從未發生變化,即把猶太人趕走出德國或者把他們徹底消滅。但是,希特勒也深知,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等待合適的時機。希特勒於1933年1月成為德國總理。在最初幾年,希特勒感到自己的權力還不夠穩固,還必須注意自己在國內國際的形象,還要以國際國內和平的維護者的面目示人。因此,這幾年,對猶太人時而進行殘酷的迫害,時而又似乎有所緩和。正是這種狀況,使猶太人難以下定逃離的決心:「斷斷斷斷續續的緩和標誌著希望之光,哄騙了相當多的猶太社區得出錯誤的結論:事態很快就會變好,正如它們過去一直那樣的,或者穩定在可以忍受的水平。」(22)

猶太人難以下定逃離的決心,還因為對德國的熱愛。猶太人已經在德國生存了好多代,他們對德國有著高度的認同。德國是他們的祖國。不少猶太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作為德國軍隊的一員,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獲得過榮譽勳章。他們曾經為德國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願意相信德國最終沒有他們的容身之地。所以,面對納粹的反猶行動,「許多德國的猶太人採取了坐視的態度,心懷最好的希望,決定留在德國。」(23)

在德國的猶太人不相信希特勒真的會消滅所有的猶太人,在德國以外的猶太人更不相信。參與以色列建國、曾任以色列勞工部長、外交部長和政府總理的梅厄夫人在回憶錄《我的一生》中也說,「當初所有的人,包括我,做夢也想不到希特勒消滅猶太人的誓言真的會執行。在某種意義上,我認為,這應該歸因於善良人們的起碼信任,我們不相信這種極為邪惡的事情真的會發生——或者這世界會允許這種邪惡發生。這不是說我們容易上當受騙,只是因為我們不能想像當時還不可想像的事。然而今天,對我來說,已經沒有什麼不可想像的事了。」(24)

是的,對於猶太人來說,目睹了、經歷了納粹對六百萬猶太人的大屠殺之後,還有什麼是不可想像的呢?

一開始是不願離開德國,後來,則是想要離開卻無處可去。世界各國相繼對猶太人關上了國門。

然而,也畢竟有人在一開始就洞察了納粹的本質,就毫不懷疑納粹會做出任何瘋狂的舉動。德國的哲學家卡西勒,《符號形式的哲學》和《人論》的作者,也是猶太人。1933年春天,希特勒當上德國總理不久,卡西勒就看到了納粹體制對猶太人意味著什麼。他明白,這個體制的終極目標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對猶太人的迫害,而是對猶太人的滅絕。卡西勒看清了納粹主義的本質,即納粹主義本質上具有非理性的毀滅性,它永遠不會停止消滅它真實和想像的敵人。卡西勒私下對妻子說:「我們這種人在德國沒有什麼可追求,也沒有什麼可希望的了。」又說:「我猜想這個政權將持續十年,但是它激起的邪惡可能持續一百五十年。」(25)於是,卡西勒及時逃離了德國。

在洞察了納粹的本質後,卡西勒便對納粹的行為不再關心,因為他知道,這些都是必然要發生的,同時,這一切都是過程,而納粹的毀滅也是必然要到來的。費舍爾在《強迫症的歷史:德國人的猶太恐懼症與大屠殺》中說,卡西勒「一直認為,假如一個人抓住了任何生存條件的本質原則,那麼他就不必使自己忙於這一環境所產生的細枝末節。甚至在他逃離德國的時候,他都沒有讓自己沉溺於最近發生的納粹行為。他所擔心的只是這一萬字徽的國度是變態的國度。它和他過去熟悉的德國沒有一點相似之處。他相信這個新的體制因為自己非理性的動力而最終自我毀滅。依靠以無限的成功不斷證明自己,當成功最終轉向失敗的時候,這個體制將毀滅其存在。」(26)

萊託勒說:「我從沒有離開船,是船離開了我。」卡西勒逃離納粹的時候也在心裡說:「我從沒有離開德國,是德國離開了我。」

2017年6月30日星期五

相關焦點

  • 一組漫畫讓你速讀愛因斯坦的傳奇一生(下)
    >都是當時德國有聲望的科學家、藝術家和牧師包括能斯特、倫琴、普朗克等作為和平主義者,愛因斯坦拒絕籤字而是起草反戰的《告歐洲人書》並籤上名字1932年2月德國和平主義者奧西茨基被定為叛國罪愛因斯坦提出抗議之後同弗洛伊德討論戰爭的心理問題全力反對法西斯12月10
  • 你見過和秘書「滾黑板」的愛因斯坦嗎?
    所謂傳記,當然是要全面地剖析愛因斯坦這個人。比如,他的風流成性。在首集開始才幾分鐘不到,愛因斯坦的好朋友遭到納粹分子槍殺,與此同時,他卻在教室裡和他的秘書滾黑板。我想同時擁有你和我老婆↓↓↓第一集分為愛因斯坦年輕時求學和中年後面對納粹迫害這2條故事線(後面還有青年時期,前妻在任時期兩條故事線),穿插敘述,讓人物性格顯得更加飽滿。年輕時候的愛因斯坦不喜歡傳統教育,喜歡思考時間的概念。跟老師直接頂嘴要他不是愛因斯坦,早就被當作反面教材用了↓↓↓
  • 站在弗洛伊德的視角看《海上鋼琴師》,1900註定要與船同生同亡
    弗洛伊德1939年之前還依然在世,而1900名字的由來也正是因為他被發現的日期,那麼,我們可以做個有趣的假設,弗洛伊德是有機會和1900登上同一條船的;那麼,如果弗洛伊德更早的發現了這個特別的案例,會不會1900的結局會有所不同呢?
  • 臨沂市蒙陰縣王彬彬:紮根小流域 不負好韶華
    見到王彬彬的時候,他正帶領著設計院的工作人員和鎮、村負責人一起,對老龍潭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進行前期規劃。這就需要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實戰經驗做支撐。別看現在的王彬彬對小流域治理工作熟門熟路,2016年考錄到縣水土保持服務中心的時候,主修生物工程專業的他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門外漢。
  • 《夢的解析》試讀:導讀 弗洛伊德是誰?
    美國的《圖書》雜誌曾經這樣評價他:「如果沒有弗洛伊德,20世紀的面貌可能大為不同,我們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了解可能仍然少得可憐,而且這個時代最優秀的藝術家也許不會出現。」如果這句話尚不能概括他的尊崇地位,我們不妨想想另外兩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卡爾•馬克思、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 Who Was系列|誰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他在《愛因斯坦自述》中寫道:「我記憶中第一次經歷這種『吃驚』還是在4歲的時候,父親給我一個羅盤,它的指南針行動方式奇特令我感動震驚,因為在我既有的頭腦中,也即我無意識的概念世界中,它是第一個根本無法找到其相應位置的事物。這次經驗給我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而持久,以至於現在仍盤桓於我的腦際。」
  • 納粹德國——一個瘋狂的國家和它瘋狂的科技發明!盤點納粹德國的黑...
    V"來源於德文Vergeltung,意即報復手段,這是納粹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後表示要進行報復的意思。V1和V2表示這兩種型號僅僅是整個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驅。這種奇特的反引力現象是任何現有理論都無法解釋的,不過愛因斯坦在晚年的研究成果中致力於電磁力、引力、弱力和強力四個基本作用力的統一。雖然當時數學發展無法滿足他的需要,愛因斯坦沒能完成他的統一場理論,但他的研究還是取得了初步成果。
  • 一組漫畫帶你了解愛因斯坦的傳奇一生
    1999年12月,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的"世紀偉人(Person of the Century)"。愛因斯坦的理論為核能的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為幫助對抗納粹,他曾在利奧·西拉德等人的協助下曾致信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直接促成了曼哈頓計劃的啟動,而二戰後他積極倡導和平、反對使用核武器,並籤署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
  • 愛因斯坦坐實渣男屬性?《天才》竟是部撩妹指南
    塑造「普通人」愛因斯坦:渣男屬性與情話高手《天才》以愛因斯坦的好友瓦爾特·拉特瑙被暗殺作為開頭,帶出上世紀30年代初納粹黨攫取政權、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前夕的歷史背景。當時的愛因斯坦,不僅已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說他是家喻戶曉的「明星」也不為過,連仇視猶太人的「小納粹」在街頭認出他也會追上去要籤名。
  • 人物 弗洛伊德與瑪莎的情感生活
    有一次瑪莎在信中開玩笑,說她幻想自己洗澡時淹死了,弗洛伊德就很鄭重地給她回信:「肯定有人覺得失去愛人跟人類幾千年的歷史相比簡直微乎其微,但我承認,我的態度和看法與他們截然想法,在我看來,失去愛人就像是世界末日,即使生活仍然繼續,但我卻仿佛置身於黑暗之中,什麼也看不見。」1886年4月,弗洛伊德終於在維也納開業行醫。這年9月,他和瑪莎結婚了。
  • 才華橫溢的盧西安·弗洛伊德
    盧西安·弗洛伊德出生於有著許多塑造時代的知識分子之家,家中成員包括西格蒙德(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安娜(心理學家)、克萊門特(喜劇演員、政治家、作家)、艾瑪(英國主持人和文藝評論員)和馬修·弗洛伊德(倫敦公共關係專家)。
  • 《瑪麗公主》影像中的弗洛伊德
    其實我對老佛爺也是很景仰的,雖然他老人家的著作只讀了幾本,也還沒有整明白,但也仍然不影響我對精神分析的熱愛。 影片《瑪麗公主》講述了一段有關精神分析的歷史。瑪麗公主做為拿破崙的後人,繼承了豐厚的遺產。因為性冷淡通過手術而並未治癒,後求助於弗洛伊德進行精神分析治療。然後兩結下了非同一般的情誼,讓我們看看這部電影中所呈現的精神分析的奠基人、精神領袖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 愛因斯坦生前曾說:我只是先行一步離開這個世界!該怎麼理解?
    文/行走天涯愛因斯坦生前曾說:我只是先行一步離開這個世界!該怎麼理解?愛因斯坦曾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因為他確實相當的智慧,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哪怕愛因斯坦已經逝世多年的時間,優秀的人物早已經層出不窮,但是依舊影響不了愛因斯坦,在世界各國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尤其是當愛因斯坦逝世多年之後,人們還意外的發現在當時,多數人理解不了愛因斯坦所說的話,居然在多年之後逐漸得到證實!
  • 閒聊愛因斯坦家族八字
    1917年(38歲),列寧領導的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愛因斯坦非常支持這個偉大的革命,讚揚這是一次對全世界將有決定性意義的、偉大的社會實踐,並表示:「我尊敬列寧,因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犧牲精神,全心全意為實現社會正義而獻身的人。我並不認為他的方法是切合實際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像他這種類型的人,是人類良心的維護者和再造者。」
  • 國家地理《天才》把愛因斯坦拉下神壇?
    強尼·弗林 飾青年愛因斯坦  此次出演青年版愛因斯坦,對強尼·弗林來說是一次職業生涯的飛躍:「我們必須把腦海中愛因斯坦那個二維輪廓的原型給廢掉,我們所熟悉的狂野髮型和恍惚神情都不再適用。從我自己來說,我就是想像著一個滿懷激情的年輕人,被自己的好奇和想法所點燃,他看待世界的視角非常特殊。」
  • 《怪男孩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我們知道的愛因斯坦發現了光電效應、相對論、質能方程,和被病理學家哈維·託馬斯保存起來的大腦,以及世人津津樂道的——被老師判定為弱智兒童大逆襲的勵志故事。成年後的愛因斯坦,依然沉浸於音樂和數學,為了進入心儀的學府學習,毅然攻克不感興趣的科目。
  • 盧西安·弗洛伊德素描
    藝術生涯 盧西安·佛洛伊德於1922年出生於德國柏林,父親是奧地利猶太人,恩斯特·路德維希·弗洛伊德,一位建築師。母親是德國人,露西·布拉希。他的畫而結構緊縮而有力,其所描繪的胴體通常是繃緊而飽滿。筆觸顯露,有時呈現出無序、粗鄙的狀態。在這點上他的一些作品具有某種表現性的效果。他個喜歡人們過多將注意力集中在色彩上,他說:「我不要人們注意色彩,我要的是一種『生命的色彩』。」無論是繪畫還是為人,孤僻、封閉的弗洛伊德一直奉行我行我素,遠離喧囂的潮流,他一直堅持現實主義繪畫,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在畫畫。
  • 鮮為人知的故事:《王冠》、愛麗絲公主、弗洛伊德以及精神分析治療的一件往事
    :菲利普親王的母親、伊莉莎白二世的婆子媽愛麗絲公主居然被接受過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的治療,而治療手段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確實令人震驚。雖然使用電擊並不意外,但「用X光照射子宮」我也是第一次聽說或看到。愛麗絲公主在談到這位開創性的心理學家時說:「他可不是一個善人。我在那裡呆了兩年多,終於逃了出來。」我們下一篇文章是《弗洛伊德和英國皇室的故事》,敬請關注!在《王冠》的前兩季中,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Prince Philip)短暫閃現的童年經歷讓的觀眾們大開眼界。
  • 美劇《世紀天才》:神壇上下來的愛因斯坦
    故事主要講述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傳奇而動蕩的一生。從他早期擔任專利文員,通過努力獲得教學工作和博士學位,到後來成為全球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科學界巨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相對論的創始人。也許是為了展現這一點,劇集一開篇,當愛因斯坦的好友、德國外交部長被攔截刺殺,納粹青年軍用機關槍與手榴彈等武器製造恐懼時,50歲的愛因斯坦卻在辦公室與其秘書貝蒂偷情。激情過後,已婚的愛因斯坦向貝蒂提出 「搬來同住」的要求,並表示「我很愛我的妻子,但一夫一妻制不合乎常理,不過是宗教統治下的觀念罷了。」而此時,秘書的反駁一針見血,「你所謂的真理就是你不用守規則嗎?」
  • 盧西安·弗洛伊德:你的顏料不會說謊
    直至1933年為躲避納粹,他們舉家搬遷至富裕祥和的倫敦北部瑞士小屋地區。 早在1979年,《世界美術》等專業雜誌就將弗洛伊德和克裡姆特、席勒、米羅、波洛克、巴爾蒂斯等藝術家介紹到中國,弗洛伊德強烈個性化的技法和形式風格對「新生代」潮流的興起有強烈的感召力。中國的藝術家們尋找到「弗洛伊德式切入」洞察人性的深處,與弗洛伊德的不同是中國的藝術家審視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