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abeth Keith(伊莉莎白.基思),1887年生於蘇格蘭,成長於倫敦,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年紀輕輕的伊莉莎白已經擁有了過人的繪畫天賦,逐漸長大的她,意識到自己不能整天只待在屋子裡畫畫。於是便收拾行李,開啟了屬於她的亞洲之旅。圖為伊莉莎白照片
她從日本、韓國,再到中國,每到一個城市,她便用畫板和畫筆,把城市裡那些美好的畫面記錄下來。她來到中國後,分別在北京、蘇州、杭州等地旅行。她的版畫,突顯對生活場景的表現,不帶西方中心的文化偏見。與很多名家不同,她注重用色彩來講中國故事。圖為畫家在日本期間所繪製的自畫像,右下角的題字可以看到時間是日本大正年間。
圖為伊莉莎白筆下的蘇州虎丘塔。這座略微有些傾斜的寶塔剪成與1000多年前的北宋年間,在塔的下方則是有源源不斷的行人來往。其中的一些人則是頂著油紙傘在往前走。這樣一個靜謐虎丘他就出現在作者的筆下了。
圖為上世紀20年代民國時期虎丘塔及周邊的真實寫照。與如今龐大的景區不同的是,當時的虎丘附近只有零散的幾間廟宇。「先見虎丘塔,後見蘇州城」的虎丘在100多年前顯得也是稍稍有些落魄。值得注意的是,出現在畫面右側山門,如今還完好無缺的保存著。
此副版畫的標題為《紫禁城外,1935》,從圖中所繪內容可以看出因清王朝的終結,故宮也已多年失修,牆體上已經有多處脫落的地方。而牆角下一位黃包車夫正拉著一位客人,而另外一側則是一對正在行走的母女。在作者的筆下,殘破紫禁城與京城的百姓形成了一張別有風韻的畫面。
圖為1935年紫禁城內午門前的畫面,圖中的紫禁城與作者畫筆下的頗為相似。這座600多年前永樂年間建立的皇宮,隨著清王朝的滅亡也一同走入了歷史。故宮內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經過的行人。午門後的宮內也早已沒了人煙。
圖為1925年作者筆下的滿族貴婦,清朝雖然已經滅亡有十多年,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原皇宮內的夫人依然過著貴族的生活。
清朝被推翻之後,漢人終於翻身做主人後,開始排擠入關的滿族人,由於滿族人的名字獨特,很容易辨別哪些是滿族人,所以很多滿族人決定改名。最高貴的愛新覺羅姓氏有很多就改為了「金」,鈕鈷祿氏是另外一個滿族的大姓,後來多改為「郎」,而慈禧所屬的的「那拉氏」則選取了第一個「那」字。
圖為伊莉莎白在蘇州居住時所看到的一對中國母女在做刺繡的場景。除此之外,畫中所描繪屋內的陳設也是舊時中國所經常見到的。
在古時,很多鄉下的婦女通過刺繡不僅實現家人衣服的自足,甚至還可以補貼家用。圖為清末民初那些流離失所的女孩子正在學習刺繡。
此幅作品的名字為《夜晚的小院,1922年》,描繪的是1922年冬日裡北京一處院落內的情景。圖右側的顧客正在像商販詢問著價格。圖中間有一個人正準備走進飯莊吃完飯。通過木版畫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民國京城冬日傍晚集市的韻味。
圖為民國時期濟南的一處集市,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有很多人正好奇地盯著眼前的相機看。想要了解更多民國木版畫(浮世繪)的歷史故事,可以關注小郭曰百家號,每日更新你感興趣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