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審判參考》: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與被告人供述不一致的如何認定

2021-02-10 冠文刑辯

來源:刑事審判參考

撰稿: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 唐俊傑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法院 張顯春    

審編: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 顏茂昆

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與被告人供述不一致的如何認定

——姜青松盜竊案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姜青松,男,漢族,1980年9月9日出生。2006年因犯盜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以下幣種同)4000元,2007年6月12日刑滿釋放,2010年6月28日因犯盜竊罪被逮捕。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檢察院指控: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被告人姜青松在廈門市集美區、湖裡區、思明區,採取撬鎖或者溜門入室的手段實施盜竊14次,盜取他人財物價值共計31649元。姜青松的行為已構成盜竊罪,盜竊數額巨大,且繫纍犯。

    被告人姜青松辯稱,在起訴書指控的第二起、第八起事實中其所盜財物少於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其對起訴書指控的其他盜竊事實不持異議。

    一審審理過程中,公訴機關當庭出示的證據,包括:從盜竊現場提取的被告人姜青松的指紋,部分被盜物品的購物發票、收款收據、電腦配置清單、出倉單,姜青松犯盜竊罪的前科刑事判決書,各被害人的陳述,指紋鑑定意見,價格鑑定意見,現場勘驗檢查筆錄,姜青松的認罪供述。關於姜青松第二起、第八起盜竊,公訴機關出示了以下證據:

    1.第二起盜竊被害人陳華陳述(2008年1月21日16時):「我是做酒生意的。今天10點左右,我從湖裡區殿前四組外口公寓417室暫住處離開,15點左右返回,發現門鎖還是好好的,但房間裡的物品被翻亂,放在鐵皮柜子裡的13000元現金和放在柜子上的1臺筆記本電腦被盜。現金13000元都是一百元的面額,放在1個包裡,包鎖在鐵皮柜子裡,鐵皮櫃的鎖被撬了。被盜的電腦是海爾牌W18型的,銀白色外觀,是2007年10月以4600餘元的價格購買的。」

    2.第二起盜竊的現場勘驗、檢查筆錄及照片證實:湖裡區殿前外口公寓417室南邊房間裡的物品被翻亂,柜子被打開。櫃邊有1個黑色皮包。從地面的紙盒上用502膠燻顯出指紋1枚,拍照固定後提取。

    3.第八起盜竊被害人之一肖方權陳述(2010年3月30日17時):「我在廈門市索福財務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今天8時許,我鎖好湖裡區枋湖梧桐社696號606室暫住處的門離開,15時許返回,發現門鎖被撬,室內物品被翻動,1臺黑色組裝電腦(配置不詳,宏基牌顯示器,2007年10月以4200餘元的價格購買)及2000元現金被盜。」

    被害人肖方權第二次陳述(2010年8月28日):「我找到了電腦的配置清單。電腦被盜時放在進門右手邊靠牆的電腦桌上,現金放在進門1個小桌上的錢包裡。」

    4.第八起盜竊被害人之一王世貴陳述(2010年3月30日17時):「今天上午8時至16時許,我位於湖裡區枋湖梧桐社696號601室的暫住處被盜組裝電腦l臺,配置不詳,顯示器是三星牌的。」

    5.第八起盜竊的現場勘驗、檢查筆錄及照片,該證據證實湖裡區枋湖梧桐社696號606室、601室被盜後的情況。公安機關從601室提取到指紋1枚。

    6.指紋鑑定意見記載:「從湖裡區殿前外口公寓417號和枋湖梧桐社696號601室提取的2枚指紋,分別與被告人姜青松的右手拇指、左手拇指的指紋樣本同一。」

    7.被告人姜青松在公安機關的四次供述:

    第一次供述(2010年6月21日):「我因涉嫌入室盜竊被網上通緝,在廈門火車站被抓。我沒有實施過入室盜竊的行為。」

    第二次供述(2010年6月22日):「我一般用大約15cm長的鐵製鉗子剪斷掛鎖門鼻,有時也會用自製的卡片,總共實施過十三起盜竊。」

    第三次供述(2010年6月25日):「我實施過十三起盜竊,其中九起已經無法辨認作案地點,因為我有時坐公交車,坐到哪裡就在哪裡下車,到處轉一轉,如果哪幢出租房的門沒關就進去。」

    第四次供述(2010年9月1日):「我沒有到殿前區外口公寓417室、湖裡區枋湖梧桐社696號601室、606室實施過盜竊,也沒有到湖裡區馬壠社5號605室、湖裡區枋湖梧桐社320號308室、殿前街道高崎2238號414室、湖裡大道78號實施過盜竊」(即拒絕供認公安機關查明的六起盜竊)。拒絕回答為何公安機關在上述盜竊現場提取到姜青松的指紋。

    被告人姜青松一審當庭供認,實施了指控的全部十四起盜竊,但對第二起、第八起盜竊提出如下辯解:第二起只盜竊電腦1臺和現金3000元,而非指控的電腦1臺和現金13000元;第八起在606室只盜取電腦l臺,而非指控的電腦1臺和現金2000元。

    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法院經開庭審理後認為,被告人姜青松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竊取他人財物價值共計31649元,其行為構成盜竊罪,盜竊數額巨大,且繫纍犯,依法應當從重處罰。關於姜青松提出第二起、第八起事實中其所盜財物少於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的辯解,經查,這兩起盜竊的被害人均系被盜當日即報警,各自陳述的被盜情況均有其他證據予以印證.真實可信;而姜青松在本案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一直拒絕如實供述全部犯罪事實,其辯解明顯有避重就輕之嫌,可信度較低。綜上,對其辯解不予採信。鑑於姜青松對本案基本犯罪事實能如實供述,且具有認罪表現,可以酌情從輕處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第六十四條、第六十五條第一款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關於適用普通程序審理「被告人認罪案件」的若干意見(試行)》第九條之規定,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法院以被告人姜青松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年,並處罰金二萬元。

    宣判後,被告人姜青松以一審判決認定的第二起、第八起事實中其所盜財物少於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為由,向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經依法審理,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主要問題

    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和被告人供述不一致的,如何認定?

    三、裁判理由

    司法實踐中,作案時間長、盜竊次數多的流竄盜竊案件比較常見。這類案件一般缺乏目擊證人,涉案的贓款贓物大多已被揮霍、變賣,被告人關於作案經過的記憶已經模糊不清,給法院審查、判斷證據和認定事實帶來較大的難度。尤其是在認定盜竊財物的種類、數量、新舊程度時,往往缺乏贓款贓物等客觀性證據,被害人陳述和被告人供述常常出現不一致的情況。然而,上述認定直接影響到對盜竊數額的認定,進而影響到對被告人罪與非罪、罪輕與罪重的評價。本案中,公訴機關根據被害人陳述和其他相關證據,指控被告人姜青松實施盜竊14起,盜竊他人財物價值共計31649元,屬於盜竊數額巨大,且姜青松繫纍犯,應當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的法定刑幅度內從重處罰。而按照姜青松的辯解,其在第二起、第八起盜竊的現金共計只有3000元,而非指控的15000元,其14起盜竊的財物價值共計不足2萬元,應當適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這一法定刑幅度。即使考慮到累犯情節,實際判處的最高刑也不會超過三年有期徒刑。可見,在盜竊案件中,被盜財物的數額認定對於定罪量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盜竊案件中,與被盜財物事實相關的證據一般有:(1)依法提取的被盜財物;(2)被害人關於被盜財物的陳述;(3)被告人關於所盜財物的供述;(4)窩藏、轉移、收購、銷售贓物者的供述或者證言:其中,第一類證據具有很強的證明力,如果實際提取到了被盜財物,可以直接據以認定。第四類證據屬於補強性證據,需要結合其他證據共同使用,在訴訟證明上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在大部分盜竊案件中,被告人常常已經將贓款、贓物揮霍、變賣,根本沒有或者很難找到銷贓者,司法機關很難收集到第一類、第四類證據,因此,實踐中較為常見的是,根據第二類、第三類證據認定被盜財物,即根據被害人陳述和被告人供述認定被盜財物。當二者一致時,證據之間相互印證,據此認定盜竊的財物種類、數量(數額)當無疑問。當二者不一致時,可能出現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少於被告人供述的財物;另一種情形是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多於被告人供述的財物。以下就這兩種情形被盜財物的認定分而論之。

    (一)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少於被告人供述的財物情形下盜竊數額的認定

    如果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少於被告人供述的財物,一般應當根據被害人的陳述,從低認定盜竊數額。如被害人陳述被盜現金1萬元,而被告人供述盜竊現金2萬元,則宜認定盜竊的財物為1萬元。理由在於:基於常理分析,被害人一般不會隱瞞、縮小自己所遭受的財產損失;基於刑法原理分析,盜竊罪侵犯的是他人對財物的佔有。被害人基於真實、自願的意思表示陳述被盜了哪些財物,即表明了其對於這些財物的權利主張。對於被害人沒有提出權利主張的部分——即使被告人供述盜竊了這些財物,也因為缺乏被害人的權利主張,而使盜竊行為是否侵害了被害人對於財物佔有的法益並不明確,因而無法認定。綜上,如果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少於被告人供述的財物,應當從低予以認定。

    (二)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多於被告人供述的財物情形下盜竊數額的認定

    如果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多於被告人的供述,司法實踐中比較普遍的做法是,當本證、反證的證明力相當,被盜財物難以查清的,依照「有利於被告人」原則,從低認定盜竊數額。鑑於這種處理方式可能會放縱犯罪,因此有必要確立一種除外原則,即如果通過仔細審查被害人陳述和被告人供述,並綜合全案相關證據進行分析,應當採信被害人陳述並排除被告人供述的,則應當依照被害人的陳述認定盜竊數額。具體審查、判斷證據的方法,應當參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於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的相關規定進行。

    《規定》第十七條要求,對被害人陳述的審查與認定適用《規定》關於證人證言的有關規定。《規定》第十一條至第二十二條,對審查、判斷證人證言和被告人供述的內容和程序進行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以下分兩個層面進行論述:一是證據能力層面,主要是對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的獲取程序和手段的合法性以及證據內容、形式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二是證明力層面,主要是對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能否證明待證事實、是否與其他證據及認定的事實相符、是否顯與事理有違進行判斷。在順序上,應當是審查證據能力在前,判斷證明力在後。

    具體到本案中,本案控辯雙方存在爭議的事實為第二起、第八起盜竊的財物。關於這一待證事實的主要證據,就是兩起盜竊的被害人陳述和被告人姜青松的供述。

    1.經審查,相關證據均符合證據能力的規定,對此不再贅述。

    2.依照《規定》第十五條第三款的規定,對未出庭作證的被害人的書面陳述,應當聽取出庭檢察人員、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意見,並結合其他證據進行綜合判斷。第二起盜竊的被害人陳華陳述,其做酒生意,被盜筆記本電腦1臺和現金13000元,現金是放在包裡被盜的。第八起盜竊的被害人之一肖方權陳述,其被盜組裝電腦1臺和現金2000元。公安機關在勘查陳華被盜一案的現場時,發現確有1個黑色的包已經被打開;肖方權在第二次陳述時,向公安機關補充提交了被盜組裝電腦的配置清單。二被害人的陳述與本案其他證據之間,已有部分得到印證,從而增強了關於被害人陳述真實性的判斷.而且,在陳述時間上,二被害人均系案發當日發現被盜後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並陳述被盜事實。在陳述內容上,陳華系酒類生意經營者,肖方權系財務公司工作人員,二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符合各自的職業背景,沒有超出一般人的經驗和常識範圍。在被害人品格上,二被害人無不良記錄,與被告人姜青松素不相識,不存在誣告陷害的可能。綜合判斷,二被害人的陳述對於證明各自被盜的財物具有較強的證明作用,應當予以採信。

    3.依照《規定》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三款的規定,對被告人供述和辯解的審查,應當結合控辯雙方提供的所有證據以及被告人本人的全部供述和辯解進行。被告人庭前供述和辯解出現反覆,但庭審中供認的,且庭審中的供述與其他證據能夠印證的,可以採信庭審中的供述;被告人庭前供述和辯解出現反覆,庭審中不供認,且無其他證據與庭前供述印證的,不能採信庭前供述,本案中,被告人姜青松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一開始對全部盜竊事實均予以否認。當公安機關向姜青松說明在13起盜竊案的現場提取到的指紋與其指紋鑑定為同一的情況下,姜青松才對部分盜竊事實予以認罪,但仍拒不供認其中6起盜竊事實。一審期間,當法院向姜青松講明適用普通程序審理「被告人認罪案件」可以酌情從輕處罰的法律後果後,姜青松才當庭供認實施了指控的14起盜竊,但又辯解第二起、第八起盜竊的財物少於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可見,姜青松的前後供述,呈現出從拒不認罪到部分認罪再到全部認罪但又提出罪輕辯解的變化過程。經進一步審查發現,姜青松是在公安機關從案發現場提取到其指紋這一確鑿的客觀性證據面前,才不得不部分認罪,而且是在得知全部認罪可以獲得從輕處罰的法律後果的情形下,才當庭全部認罪的。故姜青松當庭作出的認罪供述和辯解,是其根據司法機關掌握的證據和刑事政策,反覆進行權衡後作出的選擇,對於司法機關已經掌握的事實予以如實供述,對於司法機關沒有掌握的事實則試圖隱瞞,或是狡辯抵賴,欲供又止,以最大可能地逃避罪責。顯然,姜青松在這種情況下作出的認罪供述和辯解,其真實性與被告人從偵查一開始就作出的如實供述存在很大區別。本案因從盜竊現場提取到了姜青松的指紋,能夠印證姜青松的認罪供述,表明其當庭作出的認罪供述是真實可信的,故予以採信。但姜青松同時提出的其所盜財物要少於被害人陳述的罪輕辯解,因無其他證據予以印證,且與被害人陳述存在較大矛盾,再加上姜青松的前後供述反覆變化,綜合判斷,存在虛假的可能性,故不予採信。

    綜上,本案第一、二審在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和被告人供述不一致時,通過仔細審查、判斷,認定被告人供述存在明顯虛假可能性而不予採信,並依據證明力較強的被害人陳述認定盜竊財物的做法是正確的。

相關焦點

  • 王某某強姦案——對既無被害人陳述也未提取到直接指向被告人強姦的物證,且被告人翻供的性侵智障幼女案件,如何審查判斷證據
    來源:刑事審判參考案例[第984號]王某某強姦案——對既無被害人陳述也未提取到直接指向被告人強姦的物證,且被告人翻供的性侵智障幼女案件,如何審查判斷證據被告人王某某,男原審判決認定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量刑適當,程序合法。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孝感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對既無被害人陳述也未提取到直接指向被告人強姦的物證,且被告人翻供的性侵智障幼女案件,如何審查判斷證據?本案是一起性侵智障幼女的犯罪案件,在證據上「先天不足」。
  • 包頭市青山區被告人王某以幫助被害人攬儲為由詐騙案
    本院受理後,於2020年1月17日已告知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同日已告知被害人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依法訊問了被告人,告知其同意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可能導致的法律後果,聽取了值班律師的意見,審查了全部案件材料。因部分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於2020年2月14日第一次退回偵查機關補充偵查,偵查機關於2020年3月12日補查重報。
  • 審判研究 ▏刑事二審中新證據的處理方法與程序
    刑事二審程序中不需要對此予以開庭質證。例如,在甲涉嫌犯強姦罪的案件中,一審法院認定甲實施了強姦行為的證據有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陳述、鑑定意見、案件來源等,且被告人供述穩定,被害人多次陳述一致,案發正常,以上證據能夠形成證據鎖鏈。在甲以一審法院對其量刑過重為由上訴後,辯方突然提出了一份證人證言,欲證實甲沒有作案時間。在二審法院釋明之後,辯方仍然不能說明證言的來源,且證人不能出庭接受質證。
  • 【高法速遞】自首認定的82條裁判規則,你都知道嗎?
    來源:《刑事審判參考·總第21期》第131號,明安華搶劫案裁判要旨2:為搶救被害人而未能自動投案,到案後能夠如實供述本人罪行,雖不能認定為自首,但應當作為酌定從寬量刑情節予以考慮。來源:《刑事審判參考·總第44期》第347號 ,烏斯曼江、吐爾遜故意傷害案裁判要旨4:偵查人員讓歸案被告人去協助抓獲其他被告人,在公安人員對歸案的被告人失去控制的情況下,被告人自動投案,就應認定其具有投案行為,如果能夠如實供述所犯罪行,就應認定其具有投案自首情節。
  • 「被害人過錯」如何認定
    根據《刑事審判參考》指導案例第556號「劉寶利故意殺人案」中的裁判觀點,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是指被害人出於故意,實施違背社會倫理或違反法律的行為,侵犯了被告人的合法權利或者正當利益,引發被告人實施犯罪或者激化加害行為危害程度的情形。
  • 限定刑事責任能力人偷開他人車輛的行為如何認定
    當晚21時許,該縣公安局民警在高鐵連接線泉塢山東側轉彎處抓獲張某,並當場扣押被盜轎車及張道周隨身攜帶的扳手、起子等物品。後轎車被失主領回。經價格鑑定:被盜轎車價值121073元。  二、分歧意見  對張某偷開他人車輛的行為如何認定,有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盜竊他人財物證據不足。
  • 山東律師┃【案例解讀】未婚同居 一方自取另一方財物是否構成盜竊罪
    鑑於被告人周某歸案後能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依法從輕處罰。被告人周某在庭審中提出其沒有盜竊故意,其與楊某系同居關係,日後定會歸還被其私自取用錢財,其不構成盜竊罪的辯解,經查,雖然被告人周某與被害人楊某系同居關係,但雙方財產並未形成共有;被告人周某於2011年8月24日至30日五次將被害人楊某銀行卡拿走並取款,未徵得被害人楊某的同意,事後也未告知,且所取走款項至今未歸還被害人楊某。
  • 貴陽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刑事辯護律師
    公訴機關提供的證據有,被告人向某及另案犯罪嫌疑人的供訴、被害人肖某、周某的陳述、證人證言及相關書證、現場勘查筆錄、鑑定結論等,據此認定被告人向某的行為構成罪,請求依法對其判處有期徒刑。而敲詐勒索罪的威脅內容比較廣泛,  可以是以  力相威脅,但大多是以揭發隱私、毀壞財物、損害名譽等實施精神強  制,  要挾被害人交出財物,  威脅的內容只要足以使被害人產生恐懼即  可,不必實際產生恐懼心理。  本案中,根據被告人李某某、路某某、  陳某某和翟某、梁某  2犯罪刑事辯護律師。  這裡有一些演講稿:看能參考嗎?
  • 疑案探析 | 保健品詐騙案件被告人非法佔有目的之認定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經審理,重慶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該被告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騙取被害人財物,數額巨大,其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符合詐騙罪犯罪構成。上訴理由不成立。法律評析司法實踐中,以銷售保健品之名行詐騙之實是比較常見的電信網絡詐騙類型。
  • 先後兩次以談對象結婚為名騙取財物,棗莊一女子被起訴
    近日,12309中國檢察網公布一則起訴書,被告人周某某,2020年5月28日因涉嫌詐騙罪被棗莊市公安局市中分局刑事拘留,當日被變更強制措施為取保候審至今。本案由棗莊市公安局市中分局偵查終結,以被告人周某某涉嫌詐騙罪,於2020年11月17日向棗莊市市中區人民檢察院移送審查起訴。經依法審查查明:1、2015年5月份,被告人周某某夥同孫某某(另案處理)為騙取財物,以與邱某某談對象結婚為名,在徐州市沛縣騙取邱某某彩禮28000元。
  • 入室盜竊數十萬元及4塊名表被判10年,被告人家屬:4塊表按「文物...
    湖南株洲人李先生說,弟弟偷盜應該接受法律制裁,但案件審判前,警方已將弟弟所盜的4塊名表退還給被害人,致使開庭時未能進行有效的質證;另外,鑑定機構以「文物」對4塊名表進行價值鑑定,總價達14萬元,他們認為不合適,加重了弟弟的刑罰。
  • 孫小果強姦罪、強制侮辱婦女罪等再審刑事判決書
    本院院長發現,本案原審過程中審判人員涉嫌受賄、徇私舞弊,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2006)雲高刑再終字第12號刑事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經提交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於2019年7月18日作出(2019)雲刑監1號再審決定,對本案涉及原審被告人孫小果的犯罪部分進行再審。
  • 2018年全國法院優秀刑事裁判文書裁判要旨54則
    故意殺人需要犯罪動機,公訴機關以一名未成年人所作的與多名證人證實並不一致的證言認定被告人具有殺人動機,並不符合證據裁判標準,達不到確實、充分並能排除被告人辯解的程度,從有利於被告人角度出發,在案證據無法確認被告人具有故意殺人的動機。在無犯罪動機驅使的場合下,被告人駕駛機動車造成被害人傷亡,不能當然認定被告人主觀上積極追求被害人傷亡的結果,需要綜合現場勘查、屍檢報告等客觀性證據進行評價。
  • 【惠州審判】刑事案件二審開庭審理的困境與對策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33條規定了全面審查原則,要求第二審法院應當就第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和法律進行全面審查,不受上訴或者抗訴範圍的限制,這種事實覆審的審理原則更加要求法官對庭審的親歷性。二審不開庭審理的弊端,有學者作過詳盡的闡述:其一,沒有給予公訴方和辯護方質證、辯論的機會,沒有聽取證人、被害人的當庭陳述,從刑事訴訟邏輯上看就難以對案件事實作出全面正確的認定。
  • 法學∣董坤:被告人死亡案件缺席審判程序研究
    被告人不僅是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更是重要的證據來源,對案件事實的供述和辯解無法由他人替代。作為口供的提供者,如果審判中被告人死亡,據以呈堂的證供在數量上會有較大縮減。庭審中很多環節都需要被告人參與,比如公訴人、辯護人等對被告人的訊問、發問;被告人對證人的發問,對實物證據的辨認,以及對其他證據的質證等;庭審最後環節被告人還要作最後陳述,庭審活動離開了被告人很難開展。
  • 被告人供述屬於「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的情形,應予排除
    對於以上情形,應當結合被告人提出被刑訊逼供的具體線索,審查被告人翻供的時間和前後供述的變化內容,進行綜合認定,判斷被告人供述是否屬於非法證據。(2)對重大案件,應當結合同步錄音錄像進行判斷。由於設備、技術以及偵查人員的記錄習慣等原因,要求錄音錄像與訊問筆錄完全一致並不現實,但是如果錄音錄像存在剪輯、關鍵問題處不清晰或者與訊問筆錄存在出入的地方應當予以注意;特別是訊問筆錄記載與錄音錄像顯示的時間長短、內容繁簡等明顯不符的,應當結合其他證據進行認真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