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刑事責任能力人偷開他人車輛的行為如何認定

2021-01-11 正義網

  一、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張某,男,1981年10月5日生。經某市精神病醫院司法鑑定所精神疾病司法鑑定:有精神分裂症、法定能力評定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曾因犯搶劫罪,於2003年7月16日被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十年,並處罰金2000元。2013年12月9日18時許,張某在某縣定城鎮靠城路「廣播電視局」公交站牌附近,盜走一輛停放在路邊未熄火的別克轎車。當晚21時許,該縣公安局民警在高鐵連接線泉塢山東側轉彎處抓獲張某,並當場扣押被盜轎車及張道周隨身攜帶的扳手、起子等物品。後轎車被失主領回。經價格鑑定:被盜轎車價值121073元。

  二、分歧意見

  對張某偷開他人車輛的行為如何認定,有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盜竊他人財物證據不足。理由是:張某系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患者,法定能力評定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雖然張某偷開他人轎車,但據其供述開車是為了在車上睡覺,結合嫌疑人的精神病症狀,其偷開車輛時是否在發病期間得不到證實。卷內證據不能充分證實嫌疑人具有非法佔有的主觀故意。而且張某偷開走機動車後,經機動車所有人報警,車輛被公安機關查獲,沒有導致車輛丟失,因此,認定張某盜竊他人財物證據不足。

  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理由是:《刑法》第十八條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本案中,張某是限定刑事責任能力人,應當負刑事責任。根據2013年4月4日開始施行的兩高《關於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十條規定:「偷開他人機動車,按照下列規定處理:(一)偷開機動車,導致車輛丟失的,以盜竊罪定罪處罰。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張某採取秘密手段,將他人機動車開到隱蔽位置,致使車輛丟失,其行為構成盜竊罪。

  三、評析意見

  筆者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理由如下:

  (一)張某的行為符合盜竊罪的犯罪構成

  1.從犯罪主體來說,張某是限定刑事責任能力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盜竊罪的主體必須是年滿十六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經某市精神病醫院司法鑑定所精神疾病司法鑑定,張某系精神分裂症,法定能力評定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根據《刑法》第十八條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由於其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的行為能力,主觀上有一定的罪過,因此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但由於其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因疾病而削弱,其主觀惡性有所減輕,因此其承擔的刑事責任也應減輕。故張某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從犯罪的主觀方面來看,張某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在公安機關抓獲張某的同時,當場扣押了張某攜帶的作案工具:九把六角扳手、一把刀、三把螺絲刀、一把剝線鉗、一把剪線鉗,還發現了一本名為崔某的駕駛證(經查,崔某的轎車在案發前幾日曾被人剪斷電線後,因搭錯電線,保險絲被燒斷,致車輛無法發動,同時丟了一本駕駛證)。張某系無業人員,其隨身攜帶可用於盜竊的作案工具「晚上沒事在定城鎮街上亂轉」(張某自己辯解),在看到路邊有輛沒有熄火的他人轎車時就迅速上車將車開走,足見張某偷車是有備而來,其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主觀故意。

  3.從犯罪的客觀方面看,張某實施了盜竊行為。張某將他人的機動車從該縣城內「廣播電視局」公交站牌附近,偷開至該縣高鐵連接線泉塢山東側一隱蔽處(兩地相距十公裡以上),致使車輛脫離車主控制。根據《解釋》第十條,偷開他人機動車,導致車輛丟失的,以盜竊罪定罪處罰。這裡所指的車輛丟失,應是針對車輛所有人而言,只要車輛脫離了車輛所有人的實際控制,車輛所有人找不到車輛,就可以認定車輛已丟失。本案中,車輛所有人離開車輛時沒有熄火,張某乘機將車輛秘密開走,導致車輛丟失,案發三個多小時以後才被公安機關查獲。經鑑定,被盜車輛價格為121073元,數額巨大,應以盜竊罪定罪處罰。

  (二)張某盜竊他人財物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本案中,認定張某偷開他人機動車,導致車輛丟失的的事實,有受案登記表、抓獲經過、扣押物品清單等書證,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張某供述與辯解,勘驗、檢查筆錄,鑑定意見等證據證實。而且上述證據已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可以作為定案的根據。綜合全案證據,能夠相互印證,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作者單位:安徽省定遠縣檢察院)

相關焦點

  • 限定刑事責任能力人故意傷害他人獲刑一年
    2018-01-26 10:44:18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魏海豔 黃俐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
  • [第 911 號]對為逃避酒駕檢查而駕車衝撞警察和他人車輛的行為如何定性
    [第 911 號]《刑事審判參考》——交通肇事罪、危險駕駛罪連載系列    任寒青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對為逃避酒駕檢查而駕車衝撞警察和他人車輛的行為如何定性
  • 限定刑事責任能力人犯罪應擔責_廣西新聞網百色頻道
    廣西新聞網田東12月29日訊(通訊員 黃華純)患有精神病的蒙某無故砍傷他人致重傷。經鑑定,蒙某具有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田東縣人民法院依法判處其刑罰。近日,百色市中級人民法院經過二審,對蒙某和黃某的上訴理由不予支持,作出維持原判的裁定。
  • 12周歲殺人也可承擔刑事責任: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三元模式的形成與適用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志軍刑事責任能力由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兩種具體的心理能力組成。在心理學上,辨認能力稱為認知能力,控制能力稱為意志能力。年齡是影響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的重要因素。如《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20條第1款規定,16歲是大多數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該條第2款規定殺人、故意嚴重損害他人健康、故意中等嚴重損害他人健康、綁架等20種具體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是14周歲。
  • 捏造事實,作虛假告發,意圖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為
    誣告陷害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只要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並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即可構成,但是,如果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還要從重處罰。本罪的行為人只要實施了誣告陷害他人的行為,導致被害人成為刑事偵查的對象或捲入刑事調查或刑事訴訟就構成犯罪既遂。被誣告人是否因此受到刑事處罰,則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 如何認定「人肉搜索」致人自殺死亡的行為性質以及如何認定侮辱罪中「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提起公訴的情形
    來源:刑事審判參考蔡曉青侮辱案[第1046號] ——如何認定「人肉搜索」致人自殺死亡的行為性質以及如何認定侮辱罪中「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提起公訴的情形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蔡曉青,女,1991年7月9日出生,個體經營者。
  • 《刑事審判參考》如何認定「人肉搜索」致人自殺死亡的行為性質以及如何認定侮辱罪中「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提起公訴的情形
    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適用法律正確,審判程序合法,量刑適當,應予維持。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汕尾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1.如何認定「人肉搜索」致人自殺死亡的行為性質?2.如何認定侮辱罪中「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提起公訴的情形?
  • 什麼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什麼是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新頒布的民法總則規定:在我國,年齡滿8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這是什麼意思呢?不滿8周歲的人,法律上又是什麼意思呢?年滿16周歲以上的人,法律上又是怎麼規定的呢?我國刑法中,有14周歲以下的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這又是什麼意思?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又是什麼意思?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是什麼意思?
  • 駕駛人醉酒駕車,車輛所有人、同乘人可能構成犯罪嗎?
    ,酒後在道路上無證駕駛機動車輛,且明知他人飲酒而提供車輛,放任他人酒後駕駛機動車輛,危害公共安全的,與駕車人共同構成危險駕駛罪。 2.車輛所有人和管理人對危險駕駛行為負直接責任的認定 《刑法修正案(九)》規定的車輛所有人和管理人承擔刑事責任的規定
  • 【法律適用】駕駛人醉酒駕車,車輛所有人、同乘人可能構成犯罪嗎?
    ,行為人主觀上放任他人實施危險駕駛行為,客觀上為他人危險駕駛提供了犯罪工具,對危險駕駛負直接責任,與駕車人共同構成危險駕駛罪。2.車輛所有人和管理人對危險駕駛行為負直接責任的認定《刑法修正案(九)》規定的車輛所有人和管理人承擔刑事責任的規定,可以從廣義的監督過失理論得到解釋和支撐。
  • 過失致人受傷或死亡,是否承擔刑事責任?及需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過失致人受傷是否承擔刑事責任呢?很多人認為過失致人受到傷害,是不用承擔刑事責任的,因為雖然過失致人受傷,自己的行為和結果有著因果關係,但是由於沒有主觀故意,所以不能追究刑事責任,究竟是這樣嗎?要區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致他人受傷,傷害程度輕傷及以下這裡的「輕傷」指的是什麼呢?
  • 頻繁打電話、發簡訊侮辱、恐嚇他人,如何認定和處理?
    現實生活中,多次打騷擾電話或發送騷擾簡訊侮辱、恐嚇他人,幹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行為,法律將如何規制和處理?相關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條 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 瀛和說法 |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符合時代發展需要
    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規定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要負刑事責任就必須具備相應的刑事責任能力,即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認識、控制和支配的能力。筆者認為,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是否要承擔刑事責任,要根據其對所實施的行為是否具備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
  • 「肛交」、「口交」、「手淫」行為的司法認定
    1、肛交、口交、手淫是否可以作為刑法意義上的賣淫行為處理?關於如何理解刑法意義上的「賣淫」一詞,理論界有一定的爭議,司法實踐中爭議更大。認識相對一致的主要有:(1)對傳統意義上的提供性交服務並收取財物的行為應當認定為賣淫。(2)男性也可以提供賣淫服務。
  •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民事行為能力年齡與刑事責任年齡的區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民事行為能力年齡與刑事責任年齡的區分由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整理髮布,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更多關於國家公務員考試內容,請關注黑龍江國家公務員考試頻道!
  • 人工智慧時代刑事責任的演變
    簡言之,從普通智慧機器人到弱智慧機器人再到強智慧機器人的「進化」史,其實就是一部機器人的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逐漸增強的歷史,是機器人中「機器」的因素逐漸減少而「人」的因素逐漸增多的歷史,是機器人從「機器」向「類人」乃至「超人」進化的歷史,也是機器的「智能」(只有人才具有)逐漸增強並對自己的行為達到自控的歷史。隨著智慧機器人的不斷進化,人與智慧機器人在對「行為」的控制與決定能力上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係。
  • 繆宇:論未成年人的民事責任能力|中德私法
    就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而言,精神病人、暫時失去意識的成年人在行為時是否具有民事責任能力,比較容易認定:只要他們在行為時無法辨認自己的行為或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即不存在民事責任能力,從而不負過錯責任。[2]因此,民事責任能力之爭的難點實際上在於未成年人的民事責任能力。如何理解和認定未成年人的民事責任能力,便需要重點討論。
  • 對捏造事實做虛假報導的違法犯罪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處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刑事處罰
    第二,不良媒體人捏造事實做虛假報導違反了刑法等法律規定,達到了刑事犯罪行為的立案標準,依法應當處以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刑事處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02條:「訴訟參與人或其他人員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以及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及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43條:「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
  • 民事訴訟中作偽證涉及的刑事責任
    民事訴訟中作偽證涉及的刑事責任民事訴訟活動中,部分當事人或訴訟參與人為獲得法院勝訴判決而做出偽造證據的行為。這一行為不僅可能會使得最終的民事判決無效,還會受到民事訴訟法相應的處罰,對於情節嚴重的,還會遭受刑法的制裁。1.
  • 我國刑法規定的完全刑事責任年齡是多大?
    我國刑法第17條第3款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6周歲的人為完全責任年齡。刑事責任年齡,是刑法規定的,行為人承擔刑事所必須達到的年齡。人的年齡與刑事責任能力有非常緊密的關係,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和知識的發展而逐步發育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