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業界大佬庵野秀明預言,「日本動畫業界5年內完蛋」,5年後,日本動畫業界不僅沒完,而且發展得更好了。
《2020年日本動畫產業報告》出爐,從數據上看,日本動畫產業的確是發展迅速,產值也比起2019年增加了,那麼導演庵野秀明的預言為什麼得到很多動漫迷的認同?實際上,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日本動畫不行了」的言論,是動漫迷的切身體會不準確,還是庵野秀明純粹是一句氣話?為什麼反映出來的數據,和實際的感受不同?
我覺得要如此理解。
庵野秀明的「業界要完」的預言,的確是作為一個業界資深創作者觀察了行業結構做出分析後獲得的結論,日本動畫產業確實存在一些弊病,例如高壓低酬的工作環境,底層人員待遇糟糕等問題難以獲得根本性的解決,但庵野秀明沒有完整的把資本介入的可能性納入它的預測範圍,詳細來說,就是沒有考慮海外的資本會如此大面積的投入日本的動畫行業。不僅僅是中國,歐美等其他地區,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日本動畫的版權購買上,並且共享日本動畫產生的福利,把蛋糕徹底做大了。可以說,海外的資本救了業界一把,庵野秀明的預言,就是沒考慮到這一點。因為有了錢,什麼都好辦。最怕的就是光有志向和技術,卻沒錢投資。
而動漫迷口中的「業界要完」,是知曉了一些業界的弊病後,再加上自己追的番劇的實際觀感的下降,得出的結論。而事實上,動漫迷比較在意的是自己喜歡的內容的創作者們「用愛發電」卻沒有好的回報的一些負面的情報,而正面的,關於整個業界的資本的進入的情況,還有日本動畫完備成熟的產業鏈展開,都被選擇性的無視了……而且絕大多數人,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進行分析,比較主觀,而且往往帶著私貨。而看的番劇的實際觀感下降,主要是因為產業做大後,需要量來支持,簡單說,10年前一年才一百多部番,現在一年可以有200多部番的話,那麼200部番裡肯定是魚龍混雜,那麼觀感肯定是下降了的。量和質,必定會犧牲一個。這是相對的,例如20年前,一年可能才不到100部番劇,雖然精品可能會多一些,但你看番的選擇也變少了,這完全是相對的。
很遺憾也很慚愧,我也屬於上述的種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動漫迷,畢竟不是每個動漫迷都是專家,也只是根據自己所知道的有限的情報,和自己的切身感受來做一個評價。
最後才是產業報告。這是一份,完整的,科學的,多角度從數據來展示日本動畫產業發展水平的報告書,有理有據,卻缺乏感情的評判。簡單說就是,作品賣得多了,人氣更加旺盛,卻並不能代表動畫的絕對質量是向上的,客觀上數值上升,主觀上體驗下降,實際上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就跟蘋果市值瘋漲但很多人覺得蘋果已經沒有賈伯斯時代這麼輝煌是一個道理。所以數據能代表的確實是產業的興榮,但這個「興榮」卻很難被一般的動漫迷察覺出來。
所以,庵野秀明的預言,產業的數據報告,和動漫迷的切身感受,是不太一樣的三個角度,得出的結論不一樣,並不是說誰的結論不對,而是觀點的角度截然不同。根據我的觀察,日本動畫新番總體的製作水平是在上升的,身邊可以接受和理解動漫的樂趣的人也的確在增加,我覺得還是要以積極的心態去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