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 | text
「文化的形成有3個重要的元素。一個是空間,另外一個是人,第三個就是活動。我們把空間、活動的內容、讀者3個元素融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它會堆砌出一種文化。誠品的終極關懷,其實是3件事情——人、生命、閱讀。」
——吳清友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先生昨晚在臺北因心臟舊疾辭世,終年68歲。面對吳清友的突然辭世,不少媒體和網友聞訊表達哀悼,龍應臺哀悼稱「今晚我為他流淚,有人飛揚跋扈卻貢獻很薄,有人默不作聲卻是靜水流深。」
於1989年創立的誠品書店,是不少來臺觀光客的朝聖之地。2015年11月,誠品大陸第一家旗艦店"誠品生活"在蘇州開業,以書店事業為主體,主導商場與餐飲的複合型書店讓大陸消費者眼前一亮。誠品從臺灣走向香港以及大陸,截至去年底,海內外營業據點共有45家,是華人圈中最成功的文創品牌之一。
而這一路走來的艱辛,只有吳清友最清楚。
出生在臺南一個貧窮的漁村馬沙溝的吳清友,1972年從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械科畢業後,在一家餐廚設備公司做起了業務員,靠代理歐美廚具起家。
吳清友曾在2017年的一次演講時談到:「誠品的源起,是因為我的生命中有很多機緣。我有一點宿命論,我一直認為,每一個生命來到這世界,總有他特定的任務,我相信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我能和年輕人分享的,也僅限於我個人有限的生命經驗。」
1988年,事業蒸蒸日上的吳清友動了第一次心臟手術。做完手術後,他對人生有新的想法。病後的他選擇將人生清零,創立一個自己熱愛的願意為此投入一生的永恆的事業——誠品書店。
吳清友和他的女兒吳旻潔(攝:黃明堂)
1989年,吳清友開始涉足書店的經營。他找來經營美術書店的朋友廖美立,租下了位於臺北仁愛敦南圓環旁的房子。當時的圓環已是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吳清友將地下層改成藝術書店,並命名為「誠品」。「誠」, 是一份誠懇的心意,一份執著的關懷;「品」, 是一份專業的素養,一份嚴謹的選擇。懷著這樣的初心,誠品初期專賣藝術與建築類等書籍,開啟了作為複合式書店的雛形。
1991年,誠品開始擴大營業規模。增設的二樓賣場,經營方式變為集合書店、藝文空間與畫廊一體,讓愛書人眼睛為之一亮。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為很多愛讀書的夜貓子提供了落腳處。誠品書店靠著獨特的定位和經營理念,開業後很快就在臺灣地區樹立了知名度,也是國際媒體爭相報導的書店之一。
由於吳清友堅持連鎖不複製的概念,每間誠品店都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設計、裝潢,再加上接手了臺中龍心百貨慘賠,誠品開業後經歷了長達15年的賠錢。在創店1萬天的感恩分享會上,吳清友曾哽咽表示,「從誠品的第1天到第1萬天,這條路萬裡迢迢,卻不是晴空萬裡…」
如今的誠品,已經把書店提升為一種生活方式,一個城市地標。而在誠品之後,香港、大陸以及日本相繼出現了有顯著經營特色的24小時綜合書店,誠品無疑是這波潮流的先鋒。在這之中最成功的,當屬2011年在日本代官山開業的蔦屋書店,這是唯一一家入選「世界最美的20家書店」的日本書店。
蔦屋書店創世人增田宗昭
蔦屋書店創世人增田宗昭,1983年在故鄉大阪開立了第一家書店。這家結合書籍,音樂、視頻的販售的書店從生活型態作為切入,而之後成立的專營影音出租業務的TSUTAYA,更是迎合了動漫及戲劇錄像帶出租業興起的熱潮。二十多年來的經營擴張,蔦屋書店成為日本年輕族群追逐流行資訊的天堂。
TSUTAYA社長中西一雄今年在接受《LaVie》雜誌專訪時提到,蔦屋書店和誠品的關係很好,代官山蔦屋書店成立之前,負責的人員曾前往誠品參考其營運模式,誠品也會來日本拜訪,是可以交換信息的好夥伴。不只臺灣,誠品在他們看來在亞洲都是最優秀的書店經營者,但蔦屋書店不把誠品視為競爭對手。
「誠品像書店的百貨公司,什麼都賣、任何類型的書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客層包羅萬象。但我們是以『lifestyle』為主軸,比如以汽車、飲食、旅遊為主題,再去發展要賣的書,這種經營的方式就不一樣。」
今年1月,蔦屋書店在臺北開設了臺灣首間以咖啡+閱讀為經營特色的「TSUTAYA BOOKSTORE」,是海外第一家分店。中西一雄表示,選擇臺北最大的原因是,臺灣地區和日本比較接近,最能理解蔦屋書店想呈現的lifestyle的概念。「過去幾年誠品的業績不斷成長,是臺灣目前lifestyle最具象徵性的變化。我常常到誠品去觀察,外來書籍非常豐富,這象徵臺灣人對外來文化的憧憬。」
在電商時代,多數人為實體書店唱衰,認為全球實體書店業面臨發展瓶頸階段。吳清友曾表示:
「大家把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太窄化了。逛書店,是生活中的儀式,永遠不會消失。人類的活動離不開兩種,外部的活動和內部的心靈活動。現代人生活忙碌,常常身欲靜而心不止。
閱讀之於誠品,是一種信仰,是人類非常必要的一種外部活動。參與到內部的心靈活動裡,會引起很多思維和想像的激蕩,不管是跳躍的,還是沉澱的。
同一本書,不同生活背景、興趣、生活素養的人,得到的領會是不一樣的。讀者從作者的某一本書所積累的能量,產生的連鎖反應,遠遠超過作者所能想像,超過作者原先落筆的張力和意義。
沒有所謂的逆襲,只是我們的讀者一直都在,他們需要尋找精神和心靈的依靠。書店要做的,就是相信未來。我永遠相信閱讀存在的必要,是最普及、最方便,成本最低、人人平等的提升自己的媒介。」
最後附上吳清友誠品20周年之際在香港書展上的演講,以及他生前最後一次在AAMA (Asia America Multi-Technology Association)年會上的演講,
以示紀念。
我在創辦誠品前,其實還算是小康之家。一九八五年,在陽明山買了塊地,自己要造房子,當時,朋友急著告訴我:「吳清友,蓋房子是要請人來看風水的啊!」
朋友熱心地請了一位風水老先生來,先生說,這個房子朝南的話,你會發財,朝北的話,你的身體會健康,朝東,你會智慧增長。八五、八六年時,我的銀行存款數字還不錯,我說:「那我要的是智慧增長!」
一直到今天,我們家還是朝東。回頭來看,我的身體經過三次開心手術,果真是沒有朝北;我的財富比當年少太多了,果然沒有朝南。不過,我想過幾年還是得去跟風水先生說一聲,雖然朝東,但我的智慧其實也沒什麼增長。
很多人都會關心銀行存款有多少,我也一樣,但是也有很多朋友關心「生命的存摺」有多少?指的,就是「智慧的增長」。我在中年時創立誠品,一路走來十分艱辛,一九九九年誠品十周年慶時,我跟同事做了一個很坦承的告白,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誠品已經十年了,外在上,由一家店變成二十多家,但我自己的食、衣、住、行沒有太大改變,吃得還是很簡單,住的還是同一棟老房子,還是開著一輛老賓士車,因為我立志——誠品如果不賺錢,我就不換車。
然而,真正令我感到遺憾的,是我覺得自己的智慧沒有太大的增長。銀行的存款逐漸變少,這我不太憂心,只是當我看著自己智慧沒有增長時,感覺到有些面目可憎。
記得星雲大師曾說,錢是有限的,錢可以買到名牌,但買不到氣質;錢可以買到好的食物,但買不到好的食慾;錢可以買到很好的床,但買不到安穩的睡眠;錢可以買到豪華的別墅,但買不到溫馨和樂的家庭。
當然,我們需要財富,但是當你越需要它、越追求它,很多情況下,也為我們生命帶來很多痛苦。
分享這些,是希望大家可以有一本「生命的存摺」,開始存下一些除了錢以外的正面力量:你的愛心、溫暖、善意、關懷、友善,這是存下生命裡許多正面力量的一本存摺。
2006年在香港手術(心臟手術)的前一晚,我心想:「既然上天要我受難,那就讓我多承受一點吧!」不是說我多偉大,但從中,我看見了自己的真心。我懷著這種心進到手術房,果真應驗,我昏迷了七十二小時。我在病床上的時候,一位念哲學的同事送我一張卡片,他說:吳先生,可能上天是要你服一帖藥,所以才要你生一場病。
覺察真心,栽培好心
其實,本末、因緣是很奇妙的。我去配了一副黑框的眼鏡,回家後,女兒說,爸爸你已經太嚴肅了,為什麼還要配黑框眼鏡?後來,我去眼鏡店調整眼鏡,問老闆說:「唉!你上次怎麼介紹我黑框眼鏡?」他回答:「吳先生,那你就是要多微笑啊!」(正面或負面思考)其實存乎一心之間。
我總是相信,人的心是最重要的根本,心念的正面,往往會帶給我們很多意料不到的正面回應。
有一次,參加一個佛教法會,結束後,坐計程車去吃飯時忽然閃過一個念頭: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有權力說病痛不該歸我、貧窮不該歸我、苦難不該歸我。請問:不該歸你,該歸誰?那天起,我開始對殘障的朋友們肅然起敬,我領悟到,原來這些朋友們其實是在代我們承受苦難。
有天晚上,我在誠品敦南店附近看到一位賣花的先生,在地上擺著幾支睡蓮,就買回家想給太太供佛。路過安和路口,看到一位殘障同胞趴在人行道上,旁邊擺了一個碗,我放了五百元於碗中,但當我往前走了幾步,又決定回頭,把兩支蓮花也放在殘障同胞旁邊。為什麼?因為我感激他,在這個繁忙的都會裡,在人際關係淡薄的社會裡,因為有他,讓我在那一個當下,心裡升起了一股悲心。
有次在誠品敦南店二樓,一位和尚走到我面前,直覺地,我從皮包裡拿出一千元放在缽內,但這位和尚很匆忙地就轉身下樓,我好奇他為何走得急促,原來,我們有位同事正瞪著他。
同事說,吳先生你不要再給了,因為知道你會給,所以他會等你,這樣會影響到其他顧客。一定有很多人會想:他到底是真和尚還是假和尚?各位朋友,只要你是「真布施」,那就沒有「假和尚」。
沒多久,我又在誠品敦南店外遇到這和尚,他一個人站在路邊,眼睛不斜視,也沒有託缽。然後我試著慢慢從旁走到他面前,觀察他是否有在偷看我,結果他很專心,那時,我看到自己「小人的一面」。我要說的是,從很多小事裡,你可以覺察出你的心,而當一個人有能力去覺察自己的心,接下來,就能開始栽培「好的心」及「正面的心」。
所以有人說,「有健康的思惟就是莫大的福報」,我個人因經歷病痛,領悟尤其多,到最後,我其實非常感恩上天讓我有這個疾病。自己常想,像我這種「我執」這麼深的人,如果沒有這種慘痛的病痛,恐怕,我生命的存摺永遠是零。
就算賠錢也該存在:誠品的「五感」生命力
誠品賠了很多年,同事會很阿Q地想一些「即使賠錢還應該存在的正當性」,而這來自於五種不同的感覺。
到了(誠品)書店,看到了一本好書,就會有一種「飽足感」;在飽足感之後,因為了解了自己、飽和了自己,就會有一股「成就感」;之後會感到身心安頓,產生了一種與自己與他人、天下萬物的「歸屬感」;有生命的目標、有存在的定位,人生就會變得豁達,你會有種「幽默感」,不會因為銀行的存款多少而憂心,反而焦慮生命存摺有多少;當你有幽默感之後,就會有想跟他人分享、想為他人服務的心,所以就會有「使命感」。對生命而言,這五感就是正面能量的感覺。
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
可是沒有文化,誠品也不想活了
面對人生或事業,其實是要從哲學的ABC、從了解自己開始,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往何處去?
我是一個後知後覺的人,我到了30多歲,才開始問自己這些問題,或說是被迫問這些問題,因為我有所謂的先天性麻煩症候群,假使我還能重見陽光,生命被迫歸零後,什麼是你最重要的選擇?什麼是你來這一趟,應該要完成的?
我年輕時很幸運,糊裡糊塗買了不動產,並非靠我個人的努力,就賺了一些心有不安的錢,我很疑惑,因為身邊比我優秀的人太多了,我何德何能?這讓我開始去了解,我到底是誰?
我心裡明白,我崇拜的人,不是政治家、不是事業經營者,我崇拜的是弘一大師,我敬佩的是史懷哲,我景仰的是赫曼赫塞。
我讀哲學、文學、心理學,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有一句話:「大自然是上帝或上天最偉大的創作,而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這讓我終生難忘,也改變了我的一生。
因為閱讀的好因緣,也因為遭遇到中年危機、生命瓶頸,造就我這個不喜歡讀書的人,想透過閱讀去了解人生、了解自己,這是誠品最重要的緣起。
書店獲利不易,生存也難,但我認為,我在做一件我喜歡的事情。當我們談一位企業家面對困難的淬鍊, 我個人覺得,那不叫淬鍊,要淬鍊的不是事業的經營,要淬鍊的是心性,因為KPI很容易比較,但DNA很難追尋。
我個人的信仰是,生命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事業、工作都是你生命的道場。
默克藥廠有一代的傳人說,醫藥的存在不是為利潤,運用到誠品,書的出版也不是為了利潤而存在。當然,我們會面對現實經營的壓力,但我曾說, 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可是沒有文化,誠品也不想活了。
很多know-how都即將過時,過去我在規劃誠品店面時,心中總有一個疑問,什麼是最新的設計,我們該用嗎?後來我才體悟到,假使我每天在追逐最新的設計,那不也代表,我每天都在否定過去那個曾經努力實踐的自己。
每個人的生命,都應該有他定錨之所在,什麼可為,什麼又不可為。夥伴們,不管是創業或從事哪一件志業,先釐清自己的起心動念,先認識自己、認識生命,因為你永遠是自己最大的支持者。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請留言獲取知中內容授權
Contact Us | zhichina@foxmail.com
投稿、投簡歷、商務合作等任何問題,請給我們寫郵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