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蔦屋書店致敬模仿的對象,他讓逛書店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2021-02-17 知中

Mia |  text

「文化的形成有3個重要的元素。一個是空間,另外一個是人,第三個就是活動。我們把空間、活動的內容、讀者3個元素融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它會堆砌出一種文化。誠品的終極關懷,其實是3件事情——人、生命、閱讀。」

——吳清友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先生昨晚在臺北因心臟舊疾辭世,終年68歲。面對吳清友的突然辭世,不少媒體和網友聞訊表達哀悼,龍應臺哀悼稱「今晚我為他流淚,有人飛揚跋扈卻貢獻很薄,有人默不作聲卻是靜水流深。」


於1989年創立的誠品書店,是不少來臺觀光客的朝聖之地。2015年11月,誠品大陸第一家旗艦店"誠品生活"在蘇州開業,以書店事業為主體,主導商場與餐飲的複合型書店讓大陸消費者眼前一亮。誠品從臺灣走向香港以及大陸,截至去年底,海內外營業據點共有45家,是華人圈中最成功的文創品牌之一。

而這一路走來的艱辛,只有吳清友最清楚。

出生在臺南一個貧窮的漁村馬沙溝的吳清友,1972年從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械科畢業後,在一家餐廚設備公司做起了業務員,靠代理歐美廚具起家。

吳清友曾在2017年的一次演講時談到:「誠品的源起,是因為我的生命中有很多機緣。我有一點宿命論,我一直認為,每一個生命來到這世界,總有他特定的任務,我相信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我能和年輕人分享的,也僅限於我個人有限的生命經驗。」

1988年,事業蒸蒸日上的吳清友動了第一次心臟手術。做完手術後,他對人生有新的想法。病後的他選擇將人生清零,創立一個自己熱愛的願意為此投入一生的永恆的事業——誠品書店。

吳清友和他的女兒吳旻潔(攝:黃明堂)

1989年,吳清友開始涉足書店的經營。他找來經營美術書店的朋友廖美立,租下了位於臺北仁愛敦南圓環旁的房子。當時的圓環已是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吳清友將地下層改成藝術書店,並命名為「誠品」。「誠」, 是一份誠懇的心意,一份執著的關懷;「品」, 是一份專業的素養,一份嚴謹的選擇。懷著這樣的初心,誠品初期專賣藝術與建築類等書籍,開啟了作為複合式書店的雛形。

1991年,誠品開始擴大營業規模。增設的二樓賣場,經營方式變為集合書店、藝文空間與畫廊一體,讓愛書人眼睛為之一亮。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為很多愛讀書的夜貓子提供了落腳處。誠品書店靠著獨特的定位和經營理念,開業後很快就在臺灣地區樹立了知名度,也是國際媒體爭相報導的書店之一。

由於吳清友堅持連鎖不複製的概念,每間誠品店都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設計、裝潢,再加上接手了臺中龍心百貨慘賠,誠品開業後經歷了長達15年的賠錢。在創店1萬天的感恩分享會上,吳清友曾哽咽表示,「從誠品的第1天到第1萬天,這條路萬裡迢迢,卻不是晴空萬裡…」


如今的誠品,已經把書店提升為一種生活方式,一個城市地標。而在誠品之後,香港、大陸以及日本相繼出現了有顯著經營特色的24小時綜合書店,誠品無疑是這波潮流的先鋒。在這之中最成功的,當屬2011年在日本代官山開業的蔦屋書店,這是唯一一家入選「世界最美的20家書店」的日本書店。

蔦屋書店創世人增田宗昭

蔦屋書店創世人增田宗昭,1983年在故鄉大阪開立了第一家書店。這家結合書籍,音樂、視頻的販售的書店從生活型態作為切入,而之後成立的專營影音出租業務的TSUTAYA,更是迎合了動漫及戲劇錄像帶出租業興起的熱潮。二十多年來的經營擴張,蔦屋書店成為日本年輕族群追逐流行資訊的天堂。

TSUTAYA社長中西一雄今年在接受《LaVie》雜誌專訪時提到,蔦屋書店和誠品的關係很好,代官山蔦屋書店成立之前,負責的人員曾前往誠品參考其營運模式,誠品也會來日本拜訪,是可以交換信息的好夥伴。不只臺灣,誠品在他們看來在亞洲都是最優秀的書店經營者,但蔦屋書店不把誠品視為競爭對手。


「誠品像書店的百貨公司,什麼都賣、任何類型的書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客層包羅萬象。但我們是以『lifestyle』為主軸,比如以汽車、飲食、旅遊為主題,再去發展要賣的書,這種經營的方式就不一樣。」

今年1月,蔦屋書店在臺北開設了臺灣首間以咖啡+閱讀為經營特色的「TSUTAYA BOOKSTORE」,是海外第一家分店。中西一雄表示,選擇臺北最大的原因是,臺灣地區和日本比較接近,最能理解蔦屋書店想呈現的lifestyle的概念。「過去幾年誠品的業績不斷成長,是臺灣目前lifestyle最具象徵性的變化。我常常到誠品去觀察,外來書籍非常豐富,這象徵臺灣人對外來文化的憧憬。」

在電商時代,多數人為實體書店唱衰,認為全球實體書店業面臨發展瓶頸階段。吳清友曾表示:

「大家把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太窄化了。逛書店,是生活中的儀式,永遠不會消失。人類的活動離不開兩種,外部的活動和內部的心靈活動。現代人生活忙碌,常常身欲靜而心不止。

閱讀之於誠品,是一種信仰,是人類非常必要的一種外部活動。參與到內部的心靈活動裡,會引起很多思維和想像的激蕩,不管是跳躍的,還是沉澱的。

同一本書,不同生活背景、興趣、生活素養的人,得到的領會是不一樣的。讀者從作者的某一本書所積累的能量,產生的連鎖反應,遠遠超過作者所能想像,超過作者原先落筆的張力和意義。

沒有所謂的逆襲,只是我們的讀者一直都在,他們需要尋找精神和心靈的依靠。書店要做的,就是相信未來。我永遠相信閱讀存在的必要,是最普及、最方便,成本最低、人人平等的提升自己的媒介。」

最後附上吳清友誠品20周年之際在香港書展上的演講,以及他生前最後一次在AAMA (Asia America Multi-Technology Association)年會上的演講,

以示紀念。

我在創辦誠品前,其實還算是小康之家。一九八五年,在陽明山買了塊地,自己要造房子,當時,朋友急著告訴我:「吳清友,蓋房子是要請人來看風水的啊!」

  朋友熱心地請了一位風水老先生來,先生說,這個房子朝南的話,你會發財,朝北的話,你的身體會健康,朝東,你會智慧增長。八五、八六年時,我的銀行存款數字還不錯,我說:「那我要的是智慧增長!」

  一直到今天,我們家還是朝東。回頭來看,我的身體經過三次開心手術,果真是沒有朝北;我的財富比當年少太多了,果然沒有朝南。不過,我想過幾年還是得去跟風水先生說一聲,雖然朝東,但我的智慧其實也沒什麼增長。

  很多人都會關心銀行存款有多少,我也一樣,但是也有很多朋友關心「生命的存摺」有多少?指的,就是「智慧的增長」。我在中年時創立誠品,一路走來十分艱辛,一九九九年誠品十周年慶時,我跟同事做了一個很坦承的告白,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誠品已經十年了,外在上,由一家店變成二十多家,但我自己的食、衣、住、行沒有太大改變,吃得還是很簡單,住的還是同一棟老房子,還是開著一輛老賓士車,因為我立志——誠品如果不賺錢,我就不換車。

  然而,真正令我感到遺憾的,是我覺得自己的智慧沒有太大的增長。銀行的存款逐漸變少,這我不太憂心,只是當我看著自己智慧沒有增長時,感覺到有些面目可憎。

  記得星雲大師曾說,錢是有限的,錢可以買到名牌,但買不到氣質;錢可以買到好的食物,但買不到好的食慾;錢可以買到很好的床,但買不到安穩的睡眠;錢可以買到豪華的別墅,但買不到溫馨和樂的家庭。

  當然,我們需要財富,但是當你越需要它、越追求它,很多情況下,也為我們生命帶來很多痛苦。

  分享這些,是希望大家可以有一本「生命的存摺」,開始存下一些除了錢以外的正面力量:你的愛心、溫暖、善意、關懷、友善,這是存下生命裡許多正面力量的一本存摺。

  2006年在香港手術(心臟手術)的前一晚,我心想:「既然上天要我受難,那就讓我多承受一點吧!」不是說我多偉大,但從中,我看見了自己的真心。我懷著這種心進到手術房,果真應驗,我昏迷了七十二小時。我在病床上的時候,一位念哲學的同事送我一張卡片,他說:吳先生,可能上天是要你服一帖藥,所以才要你生一場病。

覺察真心,栽培好心

  其實,本末、因緣是很奇妙的。我去配了一副黑框的眼鏡,回家後,女兒說,爸爸你已經太嚴肅了,為什麼還要配黑框眼鏡?後來,我去眼鏡店調整眼鏡,問老闆說:「唉!你上次怎麼介紹我黑框眼鏡?」他回答:「吳先生,那你就是要多微笑啊!」(正面或負面思考)其實存乎一心之間。

  我總是相信,人的心是最重要的根本,心念的正面,往往會帶給我們很多意料不到的正面回應。

  有一次,參加一個佛教法會,結束後,坐計程車去吃飯時忽然閃過一個念頭: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有權力說病痛不該歸我、貧窮不該歸我、苦難不該歸我。請問:不該歸你,該歸誰?那天起,我開始對殘障的朋友們肅然起敬,我領悟到,原來這些朋友們其實是在代我們承受苦難。

  有天晚上,我在誠品敦南店附近看到一位賣花的先生,在地上擺著幾支睡蓮,就買回家想給太太供佛。路過安和路口,看到一位殘障同胞趴在人行道上,旁邊擺了一個碗,我放了五百元於碗中,但當我往前走了幾步,又決定回頭,把兩支蓮花也放在殘障同胞旁邊。為什麼?因為我感激他,在這個繁忙的都會裡,在人際關係淡薄的社會裡,因為有他,讓我在那一個當下,心裡升起了一股悲心。

  有次在誠品敦南店二樓,一位和尚走到我面前,直覺地,我從皮包裡拿出一千元放在缽內,但這位和尚很匆忙地就轉身下樓,我好奇他為何走得急促,原來,我們有位同事正瞪著他。

  同事說,吳先生你不要再給了,因為知道你會給,所以他會等你,這樣會影響到其他顧客。一定有很多人會想:他到底是真和尚還是假和尚?各位朋友,只要你是「真布施」,那就沒有「假和尚」。

  沒多久,我又在誠品敦南店外遇到這和尚,他一個人站在路邊,眼睛不斜視,也沒有託缽。然後我試著慢慢從旁走到他面前,觀察他是否有在偷看我,結果他很專心,那時,我看到自己「小人的一面」。我要說的是,從很多小事裡,你可以覺察出你的心,而當一個人有能力去覺察自己的心,接下來,就能開始栽培「好的心」及「正面的心」。

  所以有人說,「有健康的思惟就是莫大的福報」,我個人因經歷病痛,領悟尤其多,到最後,我其實非常感恩上天讓我有這個疾病。自己常想,像我這種「我執」這麼深的人,如果沒有這種慘痛的病痛,恐怕,我生命的存摺永遠是零。

就算賠錢也該存在:誠品的「五感」生命力

  誠品賠了很多年,同事會很阿Q地想一些「即使賠錢還應該存在的正當性」,而這來自於五種不同的感覺。

  到了(誠品)書店,看到了一本好書,就會有一種「飽足感」;在飽足感之後,因為了解了自己、飽和了自己,就會有一股「成就感」;之後會感到身心安頓,產生了一種與自己與他人、天下萬物的「歸屬感」;有生命的目標、有存在的定位,人生就會變得豁達,你會有種「幽默感」,不會因為銀行的存款多少而憂心,反而焦慮生命存摺有多少;當你有幽默感之後,就會有想跟他人分享、想為他人服務的心,所以就會有「使命感」。對生命而言,這五感就是正面能量的感覺。

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

可是沒有文化,誠品也不想活了

  面對人生或事業,其實是要從哲學的ABC、從了解自己開始,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往何處去?

  我是一個後知後覺的人,我到了30多歲,才開始問自己這些問題,或說是被迫問這些問題,因為我有所謂的先天性麻煩症候群,假使我還能重見陽光,生命被迫歸零後,什麼是你最重要的選擇?什麼是你來這一趟,應該要完成的?

  我年輕時很幸運,糊裡糊塗買了不動產,並非靠我個人的努力,就賺了一些心有不安的錢,我很疑惑,因為身邊比我優秀的人太多了,我何德何能?這讓我開始去了解,我到底是誰?

  我心裡明白,我崇拜的人,不是政治家、不是事業經營者,我崇拜的是弘一大師,我敬佩的是史懷哲,我景仰的是赫曼赫塞。

  我讀哲學、文學、心理學,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有一句話:「大自然是上帝或上天最偉大的創作,而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這讓我終生難忘,也改變了我的一生。

  因為閱讀的好因緣,也因為遭遇到中年危機、生命瓶頸,造就我這個不喜歡讀書的人,想透過閱讀去了解人生、了解自己,這是誠品最重要的緣起。

  書店獲利不易,生存也難,但我認為,我在做一件我喜歡的事情。當我們談一位企業家面對困難的淬鍊, 我個人覺得,那不叫淬鍊,要淬鍊的不是事業的經營,要淬鍊的是心性,因為KPI很容易比較,但DNA很難追尋。

  我個人的信仰是,生命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事業、工作都是你生命的道場。

  默克藥廠有一代的傳人說,醫藥的存在不是為利潤,運用到誠品,書的出版也不是為了利潤而存在。當然,我們會面對現實經營的壓力,但我曾說, 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可是沒有文化,誠品也不想活了。

  很多know-how都即將過時,過去我在規劃誠品店面時,心中總有一個疑問,什麼是最新的設計,我們該用嗎?後來我才體悟到,假使我每天在追逐最新的設計,那不也代表,我每天都在否定過去那個曾經努力實踐的自己。

  每個人的生命,都應該有他定錨之所在,什麼可為,什麼又不可為。夥伴們,不管是創業或從事哪一件志業,先釐清自己的起心動念,先認識自己、認識生命,因為你永遠是自己最大的支持者。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請留言獲取知中內容授權

Contact Us | zhichina@foxmail.com

投稿、投簡歷、商務合作等任何問題,請給我們寫郵件吧:)

        

    

相關焦點

  • 中國書店老闆要不要學蔦屋書店?
    截止 2016年1月,全球共有 1459家TSUTAYA 店鋪,背後擁有三分之一的日本國民作為其會員。蔦屋書店目前是日本最大連鎖書店運營商 Culture Convenience Club(簡稱 CCC)旗下的「生活方式提案型書店」。什麼叫生活方式提案型書店?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彼時圖書出版業大震蕩,關店潮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傳統書店岌岌可危。 但這一切並沒有阻止增田宗昭開書店的決心,他深信自己手裡握著未來。如今,蔦屋書店不僅在行業的一片愁雲慘霧中存活了下來,還成為新零售領域的範本和先行者。
  • 實體店難做,轉學蔦屋書店,其實蔦屋書店早已不是一家書店
    實體店難以生存,已經成為時下最熱點的話題,電商不斷發力,房租成本上升,已經把實體商店主的意志徹底催垮了。就在我們快要懷疑人生時,日本蔦屋書店的新零售模式,映入眼帘,新零售典範蔦屋書店,1450家店,銷售額過79億,據說2020年要登陸上海。
  • 吉井忍: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不是同一家書店
    蔦屋書店在上海成立中國分公司對各地店面進行品牌管理和指導,跟中信成立合資公司負責給各地蔦屋書店配送中外版圖書,但是(日本的)蔦屋書店不負責給各地店面的盈虧,他們只是入駐指導。」 估計日本蔦屋書店派來中國的團隊也沒能進行足夠的市場調研和因地制宜,至少像日本蔦屋書店透過T-point卡獲取的大數據是不可能入手的。
  • 雜誌罪 《B》雜誌,蔦屋書店,什麼是日本的「熟年人」?
    在日本這樣高度商業化的國家,在東京寸土寸金的城市裡,一座書店為何如此風靡,散發持續的魅力,且又可以創新不斷,成為一個被不斷模仿和複製的對象,一個浪漫的存在。「好時光」今天就把這期雜誌的訪談翻譯摘選一些,與愛書,愛書店的朋友們分享。
  • 日本全國TSUTAYA蔦屋書店點名:由「書店」邁入的「生活提案」
    大約從2000年左右開始,日本開始流行起一種「咖啡店書店」(BOOK CAFE)的風氣。許多咖啡店開始設置書籍雜誌角落,而書店也加入精緻小巧的咖啡櫃檯,讓客人可以因著咖啡香而重拾書本。今天要介紹正是以這種新興咖啡店模式聞名的「蔦屋書店」,一起來看看吧!
  • 「全球最美書店」來了!蔦屋書店籤約落戶西湖區
    籤約的項目包括林德工程亞太區總部、「村村兔」電子商務平臺、蔦屋書店中國首店、紅洋科技微小型智慧機器人、浙江美濃新製造業創新中心等。代官山蔦屋書店(來自官網)蔦屋書店身上的標籤有很多:全球最美書店、森林中的圖書館、北野武最常光顧的書店等。
  • 探訪內地首家蔦屋書店:日本的書店,有什麼不同-虎嗅網
    大家開始各方猜測,這個引領美好生活方式的書店品牌來到中國之後的樣子。販賣生活方式、超過1400多家分店、日本幾乎一半的年輕人都去過、日均人流量破萬……它的標籤有很多。滿懷著好奇,開業當天,我就第一時間去往現場一探究竟。
  • 從蔦屋書店,看日本新零售
    在這一方面,我們不妨看看鄰居日本的企業是怎麼做的。蔦屋書店- 由「書店」邁入「生活提案」最近看新聞報導說從7月18日起,亞馬遜中國正式停止了所有紙質圖書的銷售,目前在亞馬遜中國官網上,瀏覽全部分類時,已經沒有了「圖書」一欄,和書籍相關的分類就只剩下了「Kindle」。
  • 「生活方式提案型書店」的逆襲,開在上生新所裡的蔦屋書店到底有...
    其中,有著96年歷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Columbia Country Club)就是蔦屋書店在上海的家。不久前,在杭州天目裡的 3000 平方米空間讓蔦屋書店在國內的影響力直線上升。這一次,上海老建築獨特的外在與內在生活方式書店的結合,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 《東京本屋》作者說: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不是同一家書店
    不可小看的「積分卡」在代官山蔦屋書店負責設計總監的是原研哉,他在幾年前和增田宗昭的對談裡回憶道:「策劃代官山蔦屋書店的時候他(增田宗昭)跟我說,近年日本尿褲的銷量產生了變化,成人用的尿褲超過了嬰兒用的,我們一直注重於TSUTAYA這個給年輕人的項目,但現在必須認真地面對成人了。」
  • 「生活方式提案型書店」來了!日本蔦屋書店將於今年12月開上海首店
    8 月 12 日的上海書展上,日本蔦屋書店宣布其上海首店將在今年 12 月正式開業,落戶上海延安西路 1262 號上生·新所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這是一家「生活方式提案型書店」,書店的內部設計仍在進行中,預計將打造一個 2000 平方米左右的空間。整個門店會延續蔦屋書店「生活方式提案」的精神,並以「美育」為主題。屆時店面會分為兩層,一層的主題是「掌握知性」,二層則以「磨練對於美的意識」為主題。書店也將舉辦各種活動,進一步傳遞蔦屋書店的態度。
  • 蔦屋書店的經營哲學,你學不會
    被譽為「全世界最美書店」的蔦屋書店,從建築設計,到室內的複合功能,都已是實體書店推崇的樣板,而由表及裡,蔦屋和背後的 CCC 公司,真正想倡導的,是一種全新的文化與商業的融合。02 內核提案力、大數據、顧客價值「優秀的設計往往包含和體現生活方式的提案。」蔦屋書店背後的CCC(Culture Convenicence Club ,文化便利俱樂部)董事長兼CEO增田宗昭說,這是蔦屋書店真正的內核之一。
  • 蔦屋書店:日本最火書店,全國一半人是會員,年收入3607億日元!
    書店同時,它擁有日本最大的會員積分體系。2003年,創始人增田宗昭推出跨業種通用積分服務「T積分」,將書店的高端用戶作為一種資源,與眾多百貨中心、超市實現連結,構成全日本最大的零售用戶群體,覆蓋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 明明是家書店,但什麼都有!日本網紅「蔦屋書店」在杭州開業,去之前...
    都市快報 從去年開始就在說的,日本網紅「蔦屋書店」將要落戶杭州。現在,真的來了! 今天10月18日,蔦屋書店杭州店正式對外開放。書店地址就位於西溪溼地東邊、天目山路北側的天目裡城市綜合體。至於蔦屋書店,它是成立於1983年的日本書店品牌。蔦屋書店雖然取名為「書店」,卻不只有書。除了書影音,也賣家電、自行車、咖啡廳、綠植...... 杭州天目裡·蔦屋書店分布在天目裡三棟樓裡每一棟的一樓,地下一層是打通的。 一樓三塊區域,分別是咖啡吧、美術藝術圖書、攝影時尚圖書。
  • 「窺探」蔦屋書店火爆的秘密
    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成立於1983年,在全球經營約1400家門店,其中日本有1300家,會員人數有7000萬人,是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品牌,旗下的「代官山·蔦屋書店」被譽為「全世界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蔦屋書店目前在華有5家分店,其中臺灣有4家,分別是臺北時代百貨店、臺北松山店、臺北內湖店、臺中店。
  • 蔦屋書店的模式是否可複製?
    整理:贏才商學院圖片/銀座蔦屋書店 來源/蔦屋書店官網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成立於1983年,在全球經營約1400家門店,其中日本有1300家,會員人數有7000萬人,是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品牌,旗下的「代官山·蔦屋書店」被譽為「全世界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
  • 上海蔦屋書店「牛」在哪裡
    書店究竟是名副其實的「主力店」,還是曇花一現的「工具店」,對於文化消費水平不斷提升,且實體書店等公共文化場所發展不斷向好的上海來說,仍是一個需要居安思危的思考題。只拍照不消費?人造景觀有保質期杭州天目裡,作為建築大師倫佐 · 皮亞諾在中國承接的首個項目,在去年10月日本品牌蔦屋書店中國首店在此開業後迅速成為「網紅打卡點」。
  • 對大陸首家蔦屋書店的十個印象
    天目裡蔦屋書店的開幕,無疑將提高中國大陸相關機構及載體對實體書店的欣賞水平和認知能力。雖然不是都可以和蔦屋達成合作,但實體書店或者是未來的實體書店所應該具備的品牌影響力、文化張力和聚客能力,還是會成為機構和載體對書店的一個重要觀察點,商業綜合體書店與商業綜合體應該是一種互補的關係。實體書店如果不能達成上面的目標,載體方為什麼要讓渡特別的利益給到實體書店呢?
  • 漫步東京 - 代官山蔦屋書店
    感謝萬能的朋友圈,朋友們給我非常多的推薦,而諸多的推薦中,有好幾條都指向了同一個地點:代官山蔦屋書店。也許是大家知道我愛逛書店,也許是這個地方的確值得去。無論如何,我都為這個地方留下了安排。特別巧的是,我們第三天入住的酒店是目黑雅敘園,這個酒店很棒,第一次看山水-人文-酒店能融合的這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