蔦屋書店:日本最火書店,全國一半人是會員,年收入3607億日元!

2020-12-25 高維學堂

說起蔦屋書店,比較廣為人知的是,旗下的「代官山·蔦屋書店」,曾被評為「全世界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也因而成為網紅聖地,是文藝青年必去打卡留影的景點。

然而,蔦屋書店的厲害之處遠遠不止如此。

蔦屋書店創辦於1983年,隸屬於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集團(簡稱CCC集團)。如今一共開了1400多家店鋪,是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根據《日經流通新聞》報導,2018年蔦屋書店的銷售額為3607億日元(232億人民幣),是第二名的3倍多,遙遙領先同行。

書店

同時,它擁有日本最大的會員積分體系。2003年,創始人增田宗昭推出跨業種通用積分服務「T積分」,將書店的高端用戶作為一種資源,與眾多百貨中心、超市實現連結,構成全日本最大的零售用戶群體,覆蓋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截至2018年9月,它的會員有6788萬人,而日本人口也就1.27億人,也就是說,兩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是蔦屋書店的會員。

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網際網路經濟洶湧澎湃,以亞馬遜為首的網際網路書店不斷衝擊實體書店,以至出現迅猛的「關店潮」。日本可以說是一個閱讀大國,紙質書和線下書店也難逃網際網路的衝擊。2018年的紙質書出版同比下降5.7%。同行都在倒閉,然而蔦屋書店絲毫不受影響,巍然屹立在網際網路的驚濤駭浪之中。

那麼,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增田宗昭和他的蔦屋書店

上世紀70年代,日本的百貨業蓬勃發展,百貨商場融合書店的模式逐漸成為潮流,這讓增田宗昭這個文藝青年觸動很大。

增田宗昭就想:「書店就只能賣書嗎?能不能像百貨商場一樣做加法呢?」於是,在1983年,他創業了,一家具有生活品味追求的蔦屋書店就此誕生。

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

增田宗昭的切入點是「書+音像」。最開始,蔦屋書店整合了書、CD、VCD,並且將關聯的內容放在一起銷售或租賃,顧客可以在試看試聽,這家店還開到晚上11點。

這樣的做法在今天看似很平常,但這背後卻是思考維度的提升。

要知道,當時日本的書店、CD店、VCD店相互獨立,而且唱片CD、VCD賣得很貴,很多人根本沒機會聽或看。

蔦屋書店將這三者融合,並且提供品味的場所,逐漸塑造了一個具有文化品位的空間,告訴顧客:「嘿,那位對生活品質有追求的人,這裡能找到你合適的東西」!

蔦屋書店

「書+音像」的模式獲得大批年輕人的青睞,隨後增田宗昭通過「書」這一載體,連接了更多的內容——比如融合了咖啡,帶領日本人民開啟「在咖啡的香氣中悠閒地閱讀一本書」的生活方式;到後來,書店大規模擴張,甚至融合了百貨……蔦屋書店一步步融合,成了一個琳琅滿目的生活空間。

基於書店,通過功能擴展不斷強化顧客的場景化體驗,場景體驗帶動顧客做出消費決策,增田宗昭把蔦屋的成功秘訣歸因為「做生活方式的提案者」。

而其背後的邏輯是:以用戶為中心,追求極致的用戶價值。

四個維度看蔦屋書店「提案式」用戶運營

在高維學堂的《向亞馬遜學用戶經營》課程上,張思宏老師就講到:如今的商業社會,我們正值「用戶主權時代「,話語權已移交到用戶手上,企業必須時刻把用戶放在價值鏈的中心,多維度提升用戶價值。

在零售業中,我們常講人、貨、場三個要素。在傳統零售業,市場供不應求,基本上貨好,都有人買,市場以「貨」為中心;到後來,人們生活富足,商品不再稀缺,那麼經營者就要考慮怎麼把商品更好地賣給顧客,這個時候「場」也就是渠道的作用就體現出來。

前兩種是典型的「賣方市場」。到如今,消費者的需求、偏好更加複雜多樣,「人」的價值成為這個時代的核心,顧客才是當中的「話事人」。

同樣,顧客價值是蔦屋書店「生活方式提案」的基礎和目標,而刺激顧客價值的核心在於提升顧客的體驗。

蔦屋書店希望讓顧客感受到,顧客決定著整個空間如何使用,顧客有權自主做出消費選擇。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場景重構給出方案,幫助顧客找到想要的。

圍繞如何強化顧客「話事人」的身份,蔦屋在四個維度進行提案——關聯貨架、專業導購制、弱化賣場、門店差異化。

1、 關聯陳列

大家不妨回憶一下,平常我們去逛書店的時候,那些書都是如何陳列的呢?是不是按照文學類、經管類、社科類等等,而文學又分為小說、隨筆、詩歌、紀實文學……只要你願意,你甚至可以再細分個幾層,是不是想起來就很頭疼?

蔦屋書店首先摒棄了這種傳統的陳列方式。它把這些分類統統取消掉,整個店面就分為六個區域:人文文學、藝術、建築、汽車、料理和旅行,都是圍繞著生活方式進行展開。

但大家千萬別以為就只有這6個種類的書,蔦屋書店在這6個類別的基礎上進行更多書目類別的關聯延展——比如,在旅行區域,蔦屋書店並不是將旅行類的書籍都放在一起,而是以某地進行延伸,將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科技、地理等相關的圖書關聯起來,甚至你還可在這裡看到相關的唱片、影片、地圖等用品。

前面我們提到,蔦屋書店已不只是單純的書店,它本質上是以書為中心的百貨綜合體,圖書、餐飲、美容、汽車等等都在這個空間有機地串聯了起來。

蔦屋書店

既然不同類別的書目能通過這樣方式串聯起來,那麼書能不能再關聯其他相關的商品呢?蔦屋書店還真的這麼做了。

大家可以設想這樣的一個場景:你在料理區尋找美食書籍,當中的菜譜引起你的注意,你就想,有時間一定要嘗試做下這道菜,而好巧不巧,在書的不遠處就放著料理用品,順手買個菜回家吧!你甚至可以體驗到,在旅行區被某個地方吸引住,突然出行興致大發,旁邊的櫃檯就有你想要的出行用品,順便還能幫你辦理手續、預定機票……

大家是不是嗅到有一絲淘寶上商品推薦的感覺呢?這樣的設計其實正是基於顧客體驗出發。一般來說,我們到書店,很少會有明確的目標要找到哪一本書,在顧客沒有明確需求的時候,蔦屋做的就是引導顧客找到想要的,顧客有關聯的需求也能及時響應。

將顧客不斷出現的需求串聯起來,就構築起完整的顧客價值鏈,而蔦屋書店選擇的手段是貨架重構。之前,高維學堂有講到亞馬遜線下書店案例,其貨架推薦方式的內在邏輯和蔦屋書店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2、人員提案:專業導購制,KOL店員帶貨

近年,在線上銷售,我們聊得最多的,莫過於網紅帶貨了。而蔦屋書店,有一整個KOL團隊為你服務。

蔦屋書店

蔦屋書店的導購可不是普通銷售,他們個個可都是身懷絕學的大佬。到底是怎樣的團隊配置呢?

比如,在旅行書籍區域服務的店員名叫森本,是一位65歲的旅行家。他在退休之前曾經遊歷100多個國家,撰寫了十幾本導遊書籍。

音樂類書籍及唱片的導購是由舉辦過200場演唱會、做過爵士樂製作人並擁有Music Sommelier資格的音樂專業人員來負責。

每個導購都以他們的經驗,為顧客提供恰如其分的建議。另外,他們還決定所屬書店的進貨,組織商品的排布及擺放,策劃店內的活動,為的就是通過他們的「提案「,幫助消費者挑選到最適合他們的商品。

當然,在這過程中,顧客同時也是在主動地接受有用的信息,顧客關係也得到很好的維繫。

3、弱化賣場

如今經營一家實體門店,房租、水電、人員這些成本不容忽視,很多經營者對坪效的追求尤為苛刻,恨不得利用每寸空間誘導顧客消費。而蔦屋書店,卻選擇弱化賣場。

蔦屋書店

在這裡,所有書籍都可以隨意閱讀,你可以想看的書拿到店內的星巴克門店,悠閒地邊喝咖啡便閱讀,只要最後記得歸還就好了。另外,店內所有具有導向性的要素,如價格、標籤、收銀臺等等,統統去掉!

蔦屋書店希望讓顧客沉浸於這個空間,就像在自家外的公園散步,自由地掌控這個空間,遇到合適的商品,順便買就是了。

4、門店差異化

蔦屋書店有著1400多家線下門店,但是每個地方的門店風格、主要面向人群都不盡相同。它根據每個地區主要顧客的需求,每家門店都提供他們獨到的「提案」,店鋪也根據每個地方的特徵進行風格、功能的調整。

蔦屋書店

比如說前面提到的全球20家最美書店之一——代官山門店,定位的目標用戶是周邊50-60歲中高產階級。因此,暖色調的燈光、大面積的落地玻璃、人性化的設施、店內商品都根據中老年人的普遍偏好精心設計。

而且,考慮到老年人「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蔦屋書店將開業時間設置為早晨7點鐘,並為到店的顧客提供咖啡早點等服務。

而像函館店,定位「三代人的書店」,門店的裝潢和商品陳列就體現了更強的家庭社區的聯繫。

大數據提案:連接企業和顧客的提案者

隨著技術的發展,蔦屋書店還結合網際網路進行營銷,這可不是直接將渠道轉移到線上哦,而是結合大數據幫助企業和顧客做出更優的提案。

大數據

這背後,其實有著一張看不見的大數據網絡,通過發行的T-Card,以積分構建起一個龐大的會員體系。

這個會員體系如何運作呢?大家可以藉由淘寶的88會員進行類比。T-Card的一端連接著加盟企業,這些企業涵蓋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為顧客提供多樣的商品和服務;另一端連接著顧客,通過消費換取積分,從而再用以復購更多的商品。

當然,除了刺激復購,這個系統更重要的功能在於串聯起消費者行為,這將極大的推動用戶畫像構建和消費需求的精確匹配。

在T積分大數據的基礎上,劃分300多個維度,非常精細。比如說「你家庭構成是怎樣呀「、」有沒有房產啊「、」對潮流是否敏感啊「等,綜合數據分析,推導消費者偏好,這些偏好將反饋給T積分加盟企業,幫助企業做出更精準的需求匹配,也幫助消費者做出更優的消費決策。

蔦屋書店

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圍繞著顧客進行展開。顧客需要什麼,怎樣幫助顧客找到想要的,這是蔦屋書店「提案「的目標。

再次回到亞馬遜線下書店的經營模式。2015年,這家幹掉了傳統書店的網際網路公司卻開起了實體書店並且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就實現了盈虧平衡。這其中就得益於它海量的線上數據,這也是它的核心競爭力。(詳情請閱讀《幹掉書店的網際網路公司開實體書店,坪效是傳統書店的3倍,它如何做到的?》。)

蔦屋書店雖然沒有海量的線上數據支撐,但是它的龐大的會員數據,形成自己的資料庫,牢牢掌握了用戶的消費行為。這或許是它在網際網路經濟大潮中抵抗住衝擊的原因之一吧。

說到底,技術不斷在變,但商業的本質始終不變,發現並滿足需求,從中創造價值,是所有經營者永恆的追求。

在用戶主權時代,無論是蔦屋書店的「生活方式提案」模式還是亞馬遜的「用戶反向驅動」模式,本質上是順應這種角色變革,始終以用戶為中心,關注用戶體驗,創造最大化的用戶價值。

高維學堂

高維學堂,第一家倡導並踐行「科學創業」的實戰型商學院。4年來,高維學堂面向「成長型企業」,聯合35位有科學方法論的實戰大咖,獨家研發出一整套「有體系、能落地」的科學創業課程,得到了13000多位創始人學友的落地檢驗和口碑力薦。全心全意助你科學創業、加速成長和成功,這是高維學堂的畢生使命。

相關焦點

  • 日本最火書店蔦屋書店設計師領銜設計 重慶將打造城市書店文創新地標
    重慶日報全媒體訊 (記者 向菊梅)7月6日,重慶日報記者從五洲世紀文化投資集團(下稱五洲世紀)獲悉,重慶市「十三五」文化產業規劃項目五洲書店當天舉行「大師設計」籤約儀式,日本最火書店蔦屋設計團隊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俄羅斯冬奧會場館主創建築師Matthew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蔦屋書店的標籤有很多:森林圖書館、北野武最愛的書店、日均人流量破萬……30多年間,蔦屋書店在全世界開了1400多家店,霸佔了日本90%的圖書營業額,每月盈利上億日元,其母公司CCC旗下的「T-Card」積分卡活躍用戶更是佔到了日本人口總數的50%以上。 新零售有一句戲稱:「盒馬鮮生是拿著超市的租金做餐飲,而新書店則是拿著書店的租金做零售。」
  • 6000萬會員數據,造就日本蔦屋書店基業長青
    日本人口總數為1.27億(2018年),而蔦屋書店的會員人數竟達到了6000萬,佔日本總人口的50%。在實體書店持續衰退的今天,它為何能締造逆勢崛起的神話?自2011年開始,蔦屋書店的營業額就屢創日本新高,每月盈利上億日元,是日本其他品牌書店總營業額的90%。
  • 這家書店憑什麼讓一半日本人都成了會員?
    該品牌迄今為止已經擁有1400多家書店,每月盈利上億日元,是日本其他品牌書店90%的營業額。 這家書店,名為蔦屋書店。 T-CARDT-CARD,會員人數已達T-CARD,會員人數已達到6000萬(日本人口數為1.268億),月活躍人數超5000萬,持卡人數超過日本總人口50%,年輕人中80%持有T卡,會員構成從0歲到90歲,它打破了誠品書店曾經推崇的生活館的經營理念,也正式結束了誠品書店在亞洲的神話,締造了屬於自己的新傳奇。
  • 實體店難做,轉學蔦屋書店,其實蔦屋書店早已不是一家書店
    實體店難以生存,已經成為時下最熱點的話題,電商不斷發力,房租成本上升,已經把實體商店主的意志徹底催垮了。就在我們快要懷疑人生時,日本蔦屋書店的新零售模式,映入眼帘,新零售典範蔦屋書店,1450家店,銷售額過79億,據說2020年要登陸上海。
  • 中國書店老闆要不要學蔦屋書店?
    日本蔦屋書店的創始人增田宗昭曾與某位攝影師朋友在一起聊天,那位朋友說,「我拍照攝影,但我不賣照片,我賣的是禮物。」這句話給增田宗昭很大的啟發,增田宗昭在蔦屋書店轉型時也向所有人講,「蔦屋書店絕對不能賣書!
  • 吉井忍: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不是同一家書店
    目前日本人口構成裡佔率最高的是七十歲左右的「團塊時代」,狹義指1947-1949年出生的人,簡單來說是上世紀60年代推動經濟騰飛的主力、曾經的日本經濟脊梁,不管從社會地位或存款額度來看,現在日本最有購物力的,除掉從海外來的遊客就只有他們,CCC也必須把這批人「拉攏」進去方可。
  • 蔦屋書店的模式是否可複製?
    整理:贏才商學院圖片/銀座蔦屋書店 來源/蔦屋書店官網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成立於1983年,在全球經營約1400家門店,其中日本有1300家,會員人數有7000萬人,是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品牌,旗下的「代官山·蔦屋書店」被譽為「全世界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
  • 從蔦屋書店,看日本新零售
    在電子書大行其道的今天,就連亞馬遜這樣的頂級電商平臺都停止了實體書售賣,國內實體書店的日子更是舉步維艱。但是在日本,卻有這麼一家書店,不僅沒有受到衝擊,還不斷的開設分店,單單是在東京的門店,每月營業額就達到了上億日元。東京店開業一年多,就被評為世界20大最美書店之一,近幾年更是成為國內赴日旅行的網紅打卡地之一,它就是「代官山.鳥屋書店」。
  • 蔦屋書店的中國新戰略
    4月10日舉行的上海《本市貫徹<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若干措施》新聞通氣會上,作為外企代表之一的日本蔦屋書店(需求面積:1500-3000平方米)公布了品牌在華拓展規劃。   蔦屋投資(上海)有限公司項目拓展部負責人何軍表示,集團看好中國文化市場的巨大潛力,已經計劃在徐匯設立地區總部,投資總額約14億日元,2020年,將在杭州和上海開設蔦屋書店,中期計劃是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
  • 「窺探」蔦屋書店火爆的秘密
    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成立於1983年,在全球經營約1400家門店,其中日本有1300家,會員人數有7000萬人,是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品牌,旗下的「代官山·蔦屋書店」被譽為「全世界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蔦屋書店目前在華有5家分店,其中臺灣有4家,分別是臺北時代百貨店、臺北松山店、臺北內湖店、臺中店。
  • 24個工作日籤協議 「全球最火書店」蔦屋書店西南首店花落成都TOD
    「全球最火書店」的蔦屋書店即將落戶成都TOD項目森林圖書館、北野武最愛、日均人流量破萬……這些都是一個書店的標籤。這個書店,就是日本蔦屋書店。30多年間,該書店在全世界開了1400多家店,佔領了日本90%的圖書營業額,每月盈利上億日元。記者昨日從成都軌道集團獲悉,其旗下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與全球著名文化集團「株式會社蔦屋書店」(以下簡稱「蔦屋書店」)已正式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標誌著被譽為「全球最火書店」的蔦屋書店即將落戶成都TOD項目。這也是成都TOD商業跨國戰略合作的「開篇之作」。
  • 《東京本屋》作者說: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不是同一家書店
    目前日本人口構成裡佔率最高的是七十歲左右的「團塊時代」,狹義指1947-1949年出生的人,簡單來說是上世紀60年代推動經濟騰飛的主力、曾經的日本經濟脊梁,不管從社會地位或存款額度來看,現在日本最有購物力的,除掉從海外來的遊客就只有他們,CCC也必須把這批人「拉攏」進去方可。
  • 蔦屋書店官宣最新在華拓展計劃
    4月10日舉行的上海《本市貫徹<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若干措施》新聞通氣會上,作為外企代表之一的日本蔦屋書店公布了品牌在華拓展規劃。蔦屋投資(上海)有限公司項目拓展部負責人何軍表示,集團看好中國文化市場的巨大潛力,已經計劃在徐匯設立地區總部,投資總額約14億日元,2020年,將在杭州和上海開設蔦屋書店,中期計劃是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
  • 蔦屋中國,準備「收編」千家單體書店
    毫無意外,蔦屋選中了百年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落腳。該建築面積約2000平米,西班牙傳教風格與蔦屋的東方美學碰撞,混搭氣質噴薄欲出。   此情此景,可在日本京都崗崎蔦屋書店中略窺一二。這個門店,內置於平安神宮旁的京都會館中,門頭內飾陳列間無不透著濃濃古韻。
  • 風靡日本的蔦屋書店即將空降大陸,卻不在北上廣深!
    最近,蔦屋書店官方消息稱,大陸首店即將落戶杭州,這下文藝青年的周末又有著落咯!蔦屋書店日本中產階級為何都愛來這裡?這個概念成功地紮根於年輕人的群體之中,於是TSUTAYA開始在日本全國設點。蔦屋書店,為所有人群打造了極致的書店購物體驗,這也是為什麼它成為了日本中產階級的最愛,每到周末人流量甚至達到3萬人/天的爆滿,收穫全世界的認可和追捧。
  • 「全球最美書店」來了!蔦屋書店籤約落戶西湖區
    籤約的項目包括林德工程亞太區總部、「村村兔」電子商務平臺、蔦屋書店中國首店、紅洋科技微小型智慧機器人、浙江美濃新製造業創新中心等。代官山蔦屋書店(來自官網)蔦屋書店身上的標籤有很多:全球最美書店、森林中的圖書館、北野武最常光顧的書店等。
  • 日本蔦屋書店將入駐成都,中國版會員制App也已悄然上線
    2013年,蔦屋書店成為日本武雄市圖書館的指定管理者,通過策劃和改造,大膽地將蔦屋書店代官山店的理念引入公共設施的管理之中。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在《知的資本論》一書中指出,因地制宜在日本各地創建具有當地特色的蔦屋書店和市立圖書館是其母公司「文化便利俱樂部株式會社」(CCC)如今的一大目標。
  • 雜誌罪 《B》雜誌,蔦屋書店,什麼是日本的「熟年人」?
    雜誌通過採訪一批出生於50,60年代的人,去讀解蔦屋書店這個品牌,顯然,這一代人趕上了日本經濟的騰飛時期,他們也是蔦屋書店的消費者。如果我們的顧客是一家餐館,我們會從5300萬張T卡會員中挑出與餐館有關的會員數據,並整理、分析。我們可以分析那些吃卡路裡含量低的沙拉的會員的年齡、性別以及居住地址。因此,我們建立了一個海量資料庫並將之應用到市場營銷中。其他諮詢機構通常基於個體經驗來工作。這不是做計劃,而是提建議。 Q:在你創建蔦屋之前,你做什麼?
  • 日本蔦屋書店將在上海開業 在華門店欲達百家
    上海蔦屋書店選址擁有96年歷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 張亨偉攝中國網12月23日訊 據日本共同社消息,有著「全球最火書店」之稱的日本蔦屋書店將於12月24日在上海正式開業。該書店將目標瞄準在高科技、設計、建築等領域工作的年輕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