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紙做成的鎧甲,竟然比鐵甲還堅固?

2021-02-23 驪珠文玩收藏

說到鎧甲我們想到的肯定是鑌鐵打造的沉重的「鐵衣」,古詩中就說「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鐵甲軍」「鐵浮屠」等等詞彙也都表明,古代精銳部隊多穿鐵甲。

但是,在歷史上有一種鎧甲卻與鐵甲不同,這種鎧甲的材質是你意想不到的,它看起來「文弱」卻堅固無比。

這種鎧甲既不是皮甲也不是銅甲,而是「紙甲。」

「紙」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紙,就是漢代蔡倫發明製造的那種東西。

這種用來書寫繪畫的東西輕薄無比,竟然可以用來造甲?

可以的。中國歷史上有不少精良的紙甲,其防禦力和實用性都很客觀,下面我們就講一講這種甲。

紙甲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有了記載,但真正形成實用的裝備,還是唐代開始的。

在《唐六典》中記載了大唐十三種常見鎧甲,其中就有紙甲,紙甲能與其它著名的鎧甲如明光鎧、山紋甲並列,它究竟有多強呢?

從歷史記載來看,中國古代的紙甲防禦力還是很可觀的。唐代紙甲可以額抵擋弓箭的射擊,所謂「襞紙為鎧,勁矢不能透。」

比如宋代就曾一次性打造三萬領紙甲,用於裝備北方邊境的弓箭手部隊。

有些優秀的紙甲甚至比一些低劣的鐵甲更加受人青睞。

紙甲的優點很明顯,它比鐵甲更加輕便,製造成本也更低廉。因此特徵,紙甲多被用於水軍和弓箭手,有些輕裝步兵和輕裝騎兵也佩戴紙甲。紙甲的應用十分廣泛,在一些朝代甚至成了主要的制式裝備。

那麼,我們印象中文人書寫作畫的紙張,怎麼就能做成堅固的鎧甲呢?

中國是造紙術的發明國,中國古人用不可思議的智慧將紙用於各種途徑,製造鎧甲就是其中的一個了不起的發明。

古代紙甲是用紙和布為原料製造的,根據古籍記載,紙甲的製造先將紙疊厚,然後捶輪,捶成三寸厚,然後在一些特殊位置釘上釘子,最後裁製成鎧甲,這種鎧甲經過水的浸泡不僅可以抵擋弓箭的射擊,甚至能擋住火銃。

明代戚繼光抗倭,倭寇多用火銃等先進武器,明軍將士若穿皮甲則無法防禦火銃,若穿鐵甲則南方天氣潮溼容易毀壞,明軍沒有適合南方作戰的鎧甲。後來,戚繼光用紙甲解決了這個問題,經過特殊處理的紙甲完全可以抵擋火銃的射擊,紙甲為明軍擊敗倭寇立下了大功。

中國古人用紙甲防禦南北敵患,既看出來古人的智慧,也看出來面對北方騎射民族和南方倭寇的窘境。

紙甲在火器尚且不發達的時代還能佔有一席之地,而一旦步入近代,紙甲也就徹底喪失了它的作用,退出了歷史舞臺。

元芳,你怎麼看?


武稀鬆

就想想用刀砍一本書,也很難砍透

我也是醉了

請記住,密度到一定程度,都可以當盾牌

姬嶽峰

除非用油潑,否則不容易著火,不信你拿打火機燒書背

圈狼為狗

紙甲是一種複合甲,有記錄用10副鐵甲換紙甲。

理想俺戒了

低級將領確實是紙甲


更多專業知識請回復99查詢知識百科,也可輸入「星月」「南紅」「紫檀」「蜜蠟」「綠松」等關鍵字直接獲取精華文章

點擊「閱讀原文」,回顧熱文精選!

相關焦點

  • 除了鐵和皮,古人還曾用紙來做鎧甲,「紙甲」是怎麼禦敵的?
    然而,誰也不會想到,近一千年以後,紙竟然走上戰場,成為唐朝士兵們身上的甲冑。1、唐朝末年唐懿宗年間,有一位節度使名叫徐商。有一次,一支突厥人進犯,徐商臨危受命,在山東徵兵一千餘人,臨時救火,因為缺少裝備,他就命人用紙做成了鎧甲。結果,一戰下來,唐軍竟然取得大捷,《新唐書·徐商傳》記載:「襞紙為鎧, 勁矢不能洞。」
  • 棉甲的防護力不如鐵甲,唐宋鐵甲,為何被明清棉甲取代?
    在這些影視劇中,都出現了關於唐宋軍隊鎧甲的樣式。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唐宋時期的鎧甲以鐵甲為主,到了明清時期,為何出現了棉甲呢?與唐宋時代的鐵甲相比,明清時代的棉甲水平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聊聊唐宋時期的鐵甲和明清時期的棉甲,看一下其中的巨大差別。首先,我們需要聊聊鎧甲的具體作用。
  • 古代鎧甲哪個最好看
    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秦將軍鎧甲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
  •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沿革鎧甲的原身原為鐵甲,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已普遍裝備鐵甲。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幹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
  • 從「皮甲」到「鎧甲」,探析古代防具文化,為何皮甲材料大有所差
    因為當時武器都比較原始,夏時攻戰「血流漂杵」,還是用木棒作為制式武器,所以普通的動物皮革、植物粗纖維部分還可以維持。隨著生產能力和技術的提高,許多比原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開始出現。比如商周時期青銅的冶煉技術發展成熟,用青銅所製作的武器出現。人們發現戰爭發生了變化,鋒利的青銅武器能輕易的割開原始的甲,輕易的收取士兵的生命。
  • 歐洲軍隊的防護能力從此領先世界:細說鐵甲衣與布面鐵甲的異同
    說說布面甲為何在明清流行》一文後,有不少讀者就此都表示,好像歐洲有一款跟中國布面甲異曲同工、類似布面甲的鎧甲,能介紹一下這款鎧甲嗎?本文就是專門說一下,那款被歐洲人稱為「鐵甲衣」的這款鎧甲,到底有什麼特點,跟中國的布面甲有什麼異同。在14世紀,長期與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以及伊斯蘭化的蒙古文明的衝突和交流中,歐洲的各地出現了非常有個性的裝備風格。
  • 《全面戰爭競技場》希臘鐵甲騎兵怎麼樣 希臘鐵甲騎兵圖鑑
    希臘鐵甲騎兵 波... 全面戰爭競技場希臘鐵甲騎兵怎麼樣?全面戰爭:競技場是一款基於真實歷史背景的史詩級網遊,目前正在開放預約,很多玩家都想知道應該怎麼玩?下面我就給大家帶來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 古人穿鎧甲打仗到底有多熱?評書中的「卸甲風」原來真的存在
    一般來說,為了有所區分,現代一般稱那種用布或者呢絨、皮革包覆鐵甲片的鎧甲,稱為布面甲或布面鐵甲、或鐵甲衣。而狹義上的棉甲則是指完全由棉花等紡織物製作的鎧甲。當然,古人沒那麼講究,所以他們口中或筆下的棉甲裡面有沒有鐵甲片,這個真不好說。
  • 中國古代的鎧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不論是刀槍弓箭還是鋤頭菜刀,往往都能破開鎧甲傷及性命,給人一種「穿上鎧甲也沒卵用」的感覺。那麼歷史上的鎧甲防禦力到底如何呢?西漢前期,鐵甲的形制仿照皮製札甲,以大甲片綑紮而成。後來甲片更小,防禦力更強,河北滿城漢墓出土過一副札甲,經復原這幅盔甲一共有2859片甲片,重16.85千克。
  • 中國甲冑史:復活的大漢鎧甲
    20 世紀後半葉考古發現的漢代甲冑以鐵甲居多,而且都是鍛鐵製成。需要注意的是,傳統的皮甲並未像青銅兵器一樣,因為鐵器的普及而退出歷史舞臺,它在兩漢的軍事史上仍佔有一席之地。江蘇尹灣漢墓出土的《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記載,當時東海郡的武器儲備有「甲十四萬二千三百二十二、鎧甲六萬三千三百二十四」,甲即皮甲,鎧為鐵鎧,從這個記錄可知,西漢末年時漢軍仍裝備了大量皮甲。
  • 【圖集】寶可夢擬人化,鐵甲犀牛獨領風騷!
    最起碼的「水槍」都不會使用,最常見的技能也是物理技能「連環巴掌」等技能鯉魚王擬人化後有一種憨憨的形象,從正面形象來看,鯉魚王身上還散發著貴族的氣息。一身的紅色皮囊修飾了他憨憨的形象,有一種「王」的味道。倘若是暴鯉龍的進化形態也更具霸王色彩吧?02胖丁
  • 別被影視劇給誤導了,古代戰場上真實的鎧甲,你懂多少?
    《英雄》當中,普通士兵也能夠穿鐵甲的地步。其實我們現在出土的秦朝甲冑,大多是石甲,我們根據石甲的外形,復原了秦朝的鐵甲。上文吐槽老版《三國》借用了日本動漫鎧甲設計,雖然美觀,但是與歷史嚴重不符。吳宇森版本《赤壁》,雖然很多人認為服裝太醜,其實這部戲真實還原了三國時期的甲冑。在《赤壁》中普通士兵不會穿甲冑,騎兵會穿著類似肚兜一樣的護心鐵甲,而不像《三國》當中,一身重甲。重甲騎兵在歐洲非常流行,得益於馬匹的承載能力,而三國時期所騎的蒙古馬,普遍個頭不大,承載能力有限,但是耐力很好,適合長途徵戰。
  • 鎧甲勇士:塊頭最大的五個鎧甲,黑犀鎧甲墊底,第一都熟悉
    鎧甲勇士系列特攝劇是根據日本奧特曼系列製作的,日本有奧特曼,中國肯定就要有鎧甲勇士來拯救世界,他們都是我們兒時心中的英雄,每一個鎧甲都非常的帥氣有個性,今天就帶大家來盤點一哈塊頭大的五個鎧甲!首先來說塊頭大的鎧甲都是防禦力強的,抗揍耐打!
  • 荷蘭人用紙造房子,竟然還可以用100年!
    荷蘭有一些紙板做的房子,別看是用紙做的,其實可用100年。這種屋子叫做Wikkelhouse,在荷語中的意思是「包裹屋 」。常常建在森林、公園和湖邊,跟一個私人小別墅一樣。蓋房子的程序也很簡單:用紙包裹住模塊就可以了,然後可以用卡車,帶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像移動的房車一樣不受限制。無論時想依山傍海,或者直接住進大自然裡,都可以實現。而且,僅僅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建完,進度之快前所未有。
  • 寶可夢擬人化,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鐵甲犀牛獨領風騷的味道
    最起碼的「水槍」都不會使用,最常見的技能也是物理技能「連環巴掌」等技能 鯉魚王擬人化後有一種憨憨的形象,從正面形象來看,鯉魚王身上還散發著貴族的氣息。一身的紅色皮囊修飾了他憨憨的形象,有一種「王」的味道。倘若是暴鯉龍的進化形態也更具霸王色彩吧?
  • 《鐵甲威蟲》還記得這句「命運就是一隻掉進雞窩裡的鳳凰」嗎
    例如龍尊和赤焰家族到底有什麼糾葛;為何鎧甲元振不讓鎧甲神挑戰龍戰騎;聖獸隊父輩當年和竹葉青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苗紋紋的真實身份;為什麼嗜血回收養鋼甲炮;依然記得竹葉青當年那一句原來故事才剛剛開始,可八年了你倒是開始啊…聽說蟲二備案了,但願儘快上架吧
  • 影視中兩兵交戰,士兵的鎧甲跟紙糊的一樣一擊即破,古代戰場真的是這樣嗎?
    但是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中國古代士兵的鎧甲裝備率一直處在很高的水平。西漢的墓葬中曾經出土過一份武庫清單,詳細記載了當時東海郡武庫收錄的兵器,這其中就包括了數量驚人的鎧甲:皮甲十四萬多套,鐵甲六萬多套,另有五十八萬多片各式甲片,馬匹頭部鐵甲九萬套,馬匹身甲五千套。
  • 深海「鋼鐵俠」:海底帶磁性的鐵甲蝸牛
    鐵甲蝸牛由於體內生活著一些有益的細菌,可以幫助它生成含鐵的硫化物,鐵硫化合物的結合,毒性就會消失。在細菌的幫助下,鐵甲蝸牛不僅實現了能夠在極端環境下生活,而且還完美將有毒的化合物鍍到外殼表面,形成有毒外殼。鐵硫化合物的積累,還造成鐵甲蝸牛擁有了神奇的磁性。
  • 超長待機的皮質盔甲,為何一直沒有被鐵甲所取代?
    由於這種盔甲製作工藝相對簡單,主要製作材料也不難獲得,所以在鐵甲沒有普及的年代,皮甲是軍隊防護裝備的首選。皮甲的由來從何而來?相傳甲是由九黎部落聯盟首領蚩尤發明,在中國三皇五帝之前的年代,神話和歷史交雜在一起。在這,其中的記載有幾分真假,已經難以分辨。但根據那個時候的生產力來推斷,皮甲可能是他們當時唯一可以批量製作的防禦性服裝。
  • 明朝軍隊本來是金屬鎧甲,之後卻被棉甲替換,原因是什麼?
    ,很多人覺得明晃晃的鎧甲好,可是隨著火器的發展,這種防具越來越不實用。  西方最變態的當然不止4mm,他們通過在胸前安插甲片可以達到7mm的厚度,但是整體鍛造中這種厚度的盔甲還沒有見過。    努爾哈赤以13付鎧甲起兵,說明當時明軍的鎧甲已經大量流入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