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認同和技術操作

2021-02-08 周老師的茶館

國慶期間,某流量明星粉絲在線下搞了一場快閃,作了個大妖,這事兒你們估計知道了。


把他們嘲諷一頓,沒啥技術含量,而且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他們的巡邏隊到處都是,我也不想惹麻煩。


不過因為這事兒牽扯到了沈逸老師,沈老師講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對此,我當然是同意的。


我想講個比較舊的故事。


話說在1967年美國的帕羅奧圖,有個高二歷史老師叫瓊斯,他想做一個試驗。


於是,他要求他的學生,必須坐直,要雙腳平行,雙踝鎖定,雙膝直角。並且要提問必須站起來,不管是啥狀態,只要上課鈴響或者他發出指令,15秒內要從嬉鬧回到坐好的狀態。任何人發言,必須先說:瓊斯先生blabla。


第二天,瓊斯老師提出兩個口號,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給他們班級命名叫第三浪潮(third wave),還要求他們班級成員互相致意時候要舉右手畫圈行禮。


結果全班同學都欣然執行,而且很快有其他班級同學看見比較有趣而加入進來。一副「找到組織」的模樣。


到了第三天,瓊斯老師說,光有名字,有口號不行,要有行動。什麼是行動呢?那就是你們要找出對班級不忠誠的人。於是他委派了3個學生來監督其他人。


結果很快就有20多人和瓊斯老師舉報自己的朋友背地裡說過第三浪潮的壞話,還有人回去和父母大吵,說父母不理解自己,不理解年輕人,不理解組織的偉大。


那麼其他班級想加入怎麼辦呢?瓊斯老師決定,只要有班級成員介紹,他就會給新人發會員卡,新人就可以加入。


而且,很快就有平時表現不出色,沒有任何存在感的人主動表示要給瓊斯老師做保鏢。


到了第四天瓊斯老師宣布,他們其實是個全國性組織,致力於改革學校,改革教育,改革政治,改革國家。新的口號是榮耀鑄造力量


於是,組織開始統一白襯衣的制服,學校內的大量其他同學甚至於教職工開始要加入組織。第三浪潮的同學開始快速分工,各司其職,自動形成了巡邏隊,糾察隊,開始去圖書館查資料,做簡報,開始有人主動和新聞媒體聯絡。


而因為一個巧合,時代雜誌刊登了一個木器的廣告,名字也叫第三浪潮,於是大家更加深信不疑。瓊斯老師出現在班級後,大家就整齊劃一的行禮。瓊斯老師說不要說話,就真的能一直死一樣的寂靜。瓊斯老師要求大家討論時候,大家都熱情洋溢表示自己在集體生活裡是多麼的溫暖,學到了多少東西。


後來情況快要失控,瓊斯老師不得不在第五天終止這個實驗。當他說不存在什麼第三浪潮,也不存在什麼改變國家,一切都是假的時候,大部分人情緒崩潰了……


後來根據此事,德國拍了一個電影,也叫《浪潮》,裡面還加了一些橋段,比如老師讓大家開始在教室踏步,開始步伐散亂,後來鏗鏘有力。再後來大家都穿了白襯衣結果有一個女生不穿,結果這女生被圍攻。後來老師想解散浪潮,結果學生們入戲太深堅決不許……


過去很多人給你們講這個故事,或者這個電影,講白了就是指桑罵槐。名義上是罵納粹,實際上罵誰就別裝外賓了,大家都不傻。


但是我看,這沒這麼複雜,這就是個身份認同的問題。


某流量明星為什麼這一年多來老是不斷上熱搜,他的粉絲為啥老是不得消停,其實就是背後的資本力量,成功給他們塑造了一個身份認同。


咱也不怕得罪人,這位主,從長相到作品,從談吐到經歷,按照我們過去對文娛明星的理解,是不能理解的。


現在你理解了吧?本質上,這就是把這位主作為一個身份認同的象徵推出去了。支持他就是我們的人,任何說他一點不好的那都是敵人,我們就是要巡邏,要糾察,要舉報,要圍攻。


所以他的粉絲這段時間才會搞這麼多事情。


當然,這位主本人,大概是沒有這個思想認知的,他大概就知道他的粉絲都是為了他紮起,他自己也沒有過硬的作品,當然不可能去切割譴責。


但是他的粉絲已經形成了身份認同,到後來一定會激進化——誰不激進化就是不忠誠,從而把他架在火上烤,他已經下不來了。


所以很多人一直沒搞清楚這事情的嚴重性。


如果一個德藝雙馨的,或者足夠有對比衝擊力的,或者不管是運氣好還是坑蒙拐騙的確有很好作品而火的人,能搞出這麼大的一個粉絲團體,都不奇怪。


但是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平庸的人,能火成這個樣子,那才有趣,那說明,有人的確掌握了這個技能。


既然他可以,有朝一日,把什麼趙四,什麼大力哥給搞成這樣,也不一定不行。


尤其是這一次居然還玩了線下,而且看起來現在好像還平安落地了,地方臺居然還出面拉偏架,有趣有趣。


什麼是資本的力量?這,才是。


PS:防失聯,請關注備用號:



更多交流,請關注芥末圈(孤苑白首二十年已經完本,共221章正文+9外篇,近50萬字;試讀請點擊《孤苑白首二十年(1)》;副教主倒灶系列已經更新至207章正文+47外篇,試讀請點擊《【黑木崖系列】副教主倒灶(22)》.此外另外JM系列評論文章90篇)


另外加圈的請第一時間查看私信,有文章提取辦法。圈內主要就是更文章,沒有別的亂七八糟的功能。請想好再加入。



相關焦點

  • 青年身份認同的「微」建構
    聚焦微空間中青年身份認同建構,需要吸納微話語,強化微敘事;融合微媒介,改善微傳播;建構微文化,提升微引領。伴隨數位技術的迅速發展,微空間日漸成為青年公共表達、日常交往、文化娛樂的新場域。因為「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價值認同」[10],任何文化精神、文化理念、文化思維都蘊含著一定的價值取向,這些價值取向又會影響青年的選擇、判斷和評價,集中反映青年的文化身份。總的來看,青年身份認同本質上是文化身份認同,遵循「認異—求同—聚類」的生成與發展邏輯,內涵自我身份認同、群體身份認同和文化身份認同的邏輯統一,是青年在特定文化場域顯現出的「我是誰」的身份歸屬和「我們是誰」的群體考量。
  • 律所新人如何快速實現角色轉換與身份認同
    如何儘快地褪去青澀,適應律師這一新的職業身份及其工作方式,是我們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鑑於本欄目此前已有多篇文章對此進行論述,故本文僅從個人經驗出發,談談在此過程中如何實現身份重構與角色轉換。 任何角色轉換的前提都涉及對新的身份的認同,這種認同為我們提供一個自我在角色中的定義,包括和角色有關的目標、價值觀、信念、規範、時空和角色間相互作用模式的認知。
  • 面對購物中心的「身份認同」,暢想破局之道
    我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購物中心的發展轉折變化在於消費者和購物中心之間的「身份認同」。   人作為群體性生物,出於社交需求和聚合需求,也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間。在這一背景下,購物中心為人們提供了聚集地,因網購的興起,對於購物,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場所。那麼,人們對購物中心這樣一個聚集地,自熱而然的提出更高層面——精神層面的需求,我們將之稱為精神層面的一種「身份認同」。
  • 程振紅 | 穿越劇《步步驚心》中女主角的身份認同
    一方面,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現代社會的張曉;另一方面,她也清醒地意識到,她需要以這個滿族少女馬爾泰·若曦的身份去「演出」。在康熙王朝的時代背景和八貝勒府的「異時空」裡,女主依然清晰地擁有對現代白領張曉的身份認同。在逐漸適應了馬爾泰·若曦這一新的身份之後,女主開始以一種局外人的心態來充當「當局者」。
  • 梁文道:一套獨屬港人的身份認同是如何形成的?
    而對「國家」的認知,直接牽連到人們的身份認同。香港,由於長期處於尷尬的政治夾縫中,所以形成了一套獨屬港人的身份認同。以下這篇梁文道先生的文章,告訴你這套獨屬港人的身份認同是如何形成的。還記得,當年剛從臺灣回到香港就學時的震撼。
  • 中國人在日本②|池袋華人的身份認同
    長期浸潤在日本文化的環境中,對其自身的身份認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身份焦慮:從緊張到釋然C女士是本次調研的訪談對象之一,她祖籍天津,在來到日本之前,曾在湖南某高校裡擔任了七年講師。1998年,由於丈夫的工作調動,她跟隨丈夫來到了日本,至今已有二十一年。
  • 《洛基》將講述一場關於身份認同的鬥爭
    不過,《洛基》製作人麥可·沃爾德倫近日接受採訪的時候提到,這部電視劇與洛基的身份認同有關。在與Forever Dogs播客對話時,沃爾德倫表示,「我覺得這是身份認同的鬥爭,你是誰?你又想成為誰?」「我真的很喜歡那些為了『控制感』而鬥爭的角色。
  • 影評|邪不壓正中的身份認同
    父權與身份認同看完本片,不知道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我看來就兩個字:爸爸您要是高興,叫「彭于晏找爸爸」也沒什麼毛病。縱觀姜文過去的電影,我認為與本片最為接近的是《太陽照常升起》,因為二者都是在圍繞著父權的問題討論。那麼問題來了,姜文所討論的父權是個什麼東西呢?
  • 混血的遊蕩者:查理·羅賓遜與荷印混血社群身份認同的塑造與流變
    2020年12月18日,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在國際合作部「海外名家講學計劃」的支持下舉辦線上講座,主題為「查理·羅賓遜與荷印混血社群身份認同的塑造與流變」。主講人傑羅恩·德伍夫(Jeroen Dewulf)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日耳曼研究系講席教授,兼任伯克利國際問題研究所和歐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荷蘭殖民與後殖民文學及歷史、跨大西洋的奴隸貿易、低地國家文化、日耳曼文學及歐洲政治等。
  • 用「身份認同」理論淺析《阿飛正傳》中「張國榮」的悲劇
    這或許沒錯,被捨棄的旭仔,內心的困頓,自卑,使得他在內心深處滋長陰鬱和頹敗。然而,在我看來,旭仔缺少一份打破命運的勇氣,從始至終,他都沒能認同自己的「棄子」身份,也是因為這份執著的「尋找身份」之旅,最終讓他殞命。「身份認同」對每一個生活的個體都不可或缺,而旭仔「身份認同」的缺失,即是他最大的悲劇。
  • 陳玫君導演:文化、民族與個人身份認同
    在講述這些人的故事的過程中,她不斷探索著一個問題:文化、民族和社會如何塑造人的自我認知,並引導人對多重身份產生認同。(圖1 陳玫君導演)1994年,陳玫君推出其自編自導、自行剪輯的首部作品《好萊塢旅店》(Hollywood Hotel) 。在洛杉磯讀書的三年間,陳玫君生活在舅舅開設在好萊塢的旅店,店中有旅行的過客,亦有租不起房的低收入長期住客。
  • 中國式公路片《失孤》中的身份認同:父親始終在路上
    為了凸顯尋找這一核心動機,故事的主人公雷澤寬一直「在路上」執著地尋找自己的兒子,這其中不僅夾雜了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思念和懺悔,更重要的是對父親這一身份的尋求和重塑。斯圖亞特霍爾在他關於身份認同的文中提到:「主體在不同時間獲得不同身份,再不以統一自我為中心了。我們包含相互矛盾的身份認同,因此我們的身份認同總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
  • 《一個字頭的誕生》和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作為電影文本,急於找到出路的時刻不復存在,大陸臺灣香港的三角關係,明示和暗喻都可以解讀,人人自危迷茫,不得不為這樣的岔路口感到兩難,前面的境地火拼死路一條,背靠海峽,隔岸去開闢新天地,或同樣代價慘痛。1997年,對於香港人是個關口,馬上要回歸,急需身份認同,又不知出路在何處,心態無比複雜。
  • 《龍珠Z》地球人/賽亞人:孫悟空或卡卡羅特的身份認同
    地球人/賽亞人:孫悟空或卡卡羅特的身份認同今年年初上映的《龍珠超:布羅利》可算得上是龍珠系列動漫最精彩的一部劇場版電影,不僅是鳥山明將布羅利正式安排入龍珠宇宙的起點(此前的布羅利形象其實是東映自製),其動作畫面的精良所帶來的視覺體驗也讓人大呼過癮。
  • 藍貝|充滿身份認同危機的《危情十日》
    故事包袱是一個接著一個,可謂峰迴路轉,高潮迭起,在這緊張刺激的2個小時裡,不論是史蒂芬金的書迷,還是驚悚劇的粉絲,對作家與頭號書迷之間這段驚心和微妙的關係都捏了一把汗;在田水和呂梁極盡張力和感染力的表演中,觀眾的心臟更是像過山車一樣起伏不定,大呼過癮。
  • 《惡魔人:哭泣之子》一種暗喻的可能性解讀:不同階層的眾生相,和他們的身份認同
    支持證據(1)①惡魔和人類互相敵對→貧富對立,階級矛盾②惡魔自視高級物種,帶著優越感,看待低級的人類→有錢人鄙視窮人,「金錢」即「力量」(2)①惡魔都可以相互融合→(微博一個智者說過但沒翻到那條動態)精英階層的人,有自發團結/結盟/相互連接的趨勢②但是,人類不能融合→底層人民有自發內鬥的趨勢(3)美樹串串香→底層泥腿子仇富情緒爆發的狂歡,比如...文革三.身份認同普通人類和惡魔們,都天然地認同自己的種族和身份
  • 粵海風 | 劉萍:論葛亮小說《朱雀》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因此,文化身份認同會成為問題,首先是在原生文化與異質文化產生強烈碰撞的時候。正如喬治·拉倫在《意識形態與文化身份:現代性和第三世界在場》中所說:「只要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在著衝突和不對稱,文化身份的問題就會出現。在相對孤立、繁榮和穩定的環境裡,通常不會產生文化身份問題。身份要成為問題,需要有個動蕩和危機的時期。這種動蕩和危機的產生源於其他文化的形成,或與其他文化有關時,更加如此。
  • 外匯黃金作手​技術形態16-價值認同3
    技術形態16-價值認同3 在前面兩節價值認同的課程中,我們講了供給需求與價格之間的關係,因為某些因素的改變而影響到了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移動,最終導致均衡價格移動至新的均衡價格
  • 身份認同很重要:先秦諸侯們是如何看待自己和其他諸侯國的?
    可見他們並不認同周的分封體系與文化。宋襄公高舉著仁義大旗,想復興殷商宋襄公表面上有讓出國君之位的美德,曾經還幫助齊國平定內亂,而且在泓水之戰中尊奉周禮,不襲擊正在過河的敵人,想以公爵的高級爵位和武德服眾。但是根據他自己的表述,他其實向復興商朝,當時其他諸侯對於宋國的本質看得很清楚。甲骨文中,商人對自己的稱呼是"大邑商",其他的方國和部族被稱為"方"。
  • 敘事學研究|徐明鶯 李正財:身份認同:索爾·貝婁《赫索格》中的敘事倫理
    (江守義 2014:181)面臨多重身份危機和複雜倫理困境的赫索格試圖通過自我敘事實現身份認同。赫索格的「婚姻倫理身份、職業身份、族裔身份的建構過程交織在一起,相互之間發生矛盾衝突」(劉兮穎 2015:110)。身份認同首先要求自我認同,即對自身的文化、宗教、民族、思想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認知與表述,自我認同的方式是自我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