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 yestone.com
東漢末年的一天,一個普普通通的趕集日,涿縣城門口熙熙攘攘,眾人圍站在官府告示前。當中一人一字一頓地念道:
「今黃巾亂軍,燒殺搶掠,濫殺無辜。故召隱於草廬之君子,潛於山野之義士,同仇敵愾(kài),陷陣衝鋒。凡破賊安民者,朝廷必破格封賞,加官晉爵……」
殺賊就能當官?這可太新鮮了。要知道,在東漢時期,還沒有科舉考試,想要當官只能靠有名望的人推薦,這叫「察舉」。普通人家,比如農夫、獵戶、屠夫等人家的孩子,不認識名人,也沒有錢結交名人,多半只能做個普通老百姓,沒有機會幹大事。
所以,一聽到殺賊就能當官,眾人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嘿嘿,聽說現在當官,有人舉薦還不成,你還得出錢買哪。那官位啊,每一個每一個……都標著價錢。你想當縣尉,得出四百萬錢;要做郡守啊,得要兩千萬錢;要想位列三公,沒問題,你再加一千萬錢。哈哈,可好,可好啊!如今分文不花,咱也能弄個將軍噹噹……」
「嘿嘿,你以為這個官這麼好當啊?那黃巾賊是好惹的?搞不好啊,命都保不住。」
「是啊,是啊……聽說黃巾軍就要打到涿縣了,咱涿縣啊,怕是得完了!我看,有心殺賊還不如轉頭快跑!」
「跑?你往哪兒跑?到處不都是黃巾賊嘛……」
眾人議論紛紛,唯有剛才念告示的那個人一言未發。他低垂著眼瞼,不知道在想些什麼。從肩頭挑著的擔子來看,這個人只是個賣草鞋的小商販。但細看之下,只覺得他身材修長,容貌軒昂,風採氣度毫無半分俗態。更讓人過目不忘的是,他的胳膊奇長,耳朵特大。他一手垂在身側,手指頭竟然夠到了膝蓋。兩隻耳朵就像彌勒佛的大耳朵一樣,一直垂到肩膀。這就是「兩耳垂肩,雙手過膝」。
沒錯,這個人就是劉備,劉玄德。
只見他沉吟良久,長嘆了一聲:「唉……」
他轉身剛要離去,嗯?怎麼動不了啊?再一拽扁擔,還是拽不動,回頭一看:嚯,一個黑臉大漢正扯住他的擔子,瞪著眼睛看著他,雙目似要噴出火來。
此人不光膚色黑沉,還穿著一身黑衣,腰纏玄色羅帶,宛如一座巍然的黑鐵塔,立於眾人之中頗顯不凡。
他粗聲對劉備說道:「欸,堂堂七尺男兒,不去官府投軍,為國家出力,何故嘆氣啊?」
劉備一聽,心想這人有意思:所言自與方才旁人的議論不同,謀富貴的話他一句不說,只道是「投軍,為國家出力」。
劉備問道:「好漢是想去官府投軍,殺賊立功?」
「某家正有此意。」
「欸,去不得,去不得。」
「如何去不得?」
劉備不答,只道:「此處不是說話之地,咱們借一步說話。」
兩人來到附近的一個酒肆坐定,方才互相介紹名姓。
「在下姓劉,名備,字玄德。」
「某家姓張,名飛,字翼德,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哈哈,見兄長氣度不凡,卻唉聲嘆氣,故出言相問。剛才某家說去官府投軍,兄長又說去不得,大丈夫如此縮頭縮腦,卻是為何呀?」
「好漢有所不知,如今奸臣當道,朝綱不整。現在各地為官者,多是用錢買來的官位,哪有本事帶兵殺敵。若去投軍當個小兵,在他們的統率之下,豈不白白送死?」
張飛把拳頭往桌上一頓,吼道:「殺黃巾亂賊,誰還顧得了這許多!」
劉備見張飛還不明白,也不急惱,慢慢說出一番話來。張飛一聽,目瞪口呆。
原來,官府榜文中所說的這些「黃巾賊」,起先並不是亂賊暴民。只因天災四起,莊稼顆粒無收,官府不撥糧賑(zhèn)災,貪官們為了私利,還加重了稅賦。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這才去官府和富人家搶糧食。這些人越聚越多,以黃巾包頭,相互呼應,這才有了黃巾軍。
黃巾軍有他們自己的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他們提出要推翻官府的統治,可漸漸地,黃巾軍不光搶官府,還開始搶平民百姓;不光殺貪官,還濫殺無辜,最終成了攪得天下大亂的「黃巾亂賊」。
劉備滿臉悲憤地說:「所以,禍之根源不在黃巾,而在廟堂。貪官不盡,天下不寧啊!」
張飛問道:「以兄長之高見,如何除盡貪官,拯救黎民?」
劉備成年之後,性格日趨沉穩,喜怒不形於色,今日見了張飛,心中敬他是條漢子,與他有惺惺相惜之感,所以把平日不說的話全都一吐為快。現在聽張飛這麼一問,他自覺有些失態,便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道:「路還是要一步一步走的。為今之計,當然是先平黃巾之亂。」
張飛嘿嘿一笑,好嘛,事情還是回到了原點:既有心報國,為何不去官府投軍呢?
劉備明白張飛的心意,反問道:「你可看出,這榜文背後還有何其他意義啊?」
「呃…… 不就是號召天下英雄去官府投軍殺賊?」
劉備緩緩搖頭,說道:「這是其一,還有其二呢?」
其二?張飛摸了摸頭,又使勁晃了晃。這其二是什麼?他的腦袋可想不出來。
劉備道:「除了招小兵,還招將軍。」
嗯?張飛略一思索,明白了:以前只能由官府蓄兵,可現在呢,這道榜文解開了禁令,任何人都可以去官府投軍,當個小兵;也可以自己招兵買馬,組建軍隊,去滅那黃巾賊。
這哪裡是榜文啊,簡直是一道「英雄召喚令」。
「哎呀,兄長英明啊!如此說來,自然是當將軍,咱們自己拉隊伍自己幹……」
正說得興起,一個聲音把他打斷了——「店家,快斟(zhēn)酒來吃,我要進城去投軍!」
兩人循聲望去,呵,好一條大漢!只見他身長九尺開外,五縷長髯(rán)於胸前飄灑,有二尺來長,直垂下來,能垂到肚臍眼。這鬍鬚不光長,而且又細又密,柔順發亮。可見主人對這鬍鬚愛惜有加,打理得十分細緻。
如此一位「美髯公」,長相也是不俗:面如重棗,唇似塗脂,丹鳳眼微睜,臥蠶眉倒豎。
張飛一聽這位好漢也要去投軍,便高聲說道:「哎呀,這位好漢,去不得,去不得!」
「為何去不得?」
張飛請這紅臉大漢在自己的身邊坐下,忙不迭(dié)地把剛才劉備所說的話複述了一遍。
紅臉大漢聽完,面露欽佩之色,說道:「英雄高見!」
張飛連連擺手,說:「欸,這些話不是某家說的,全是這位兄長所言。」紅臉大漢看看劉備,起身朝這兩位拱手說道:「我關羽今日得見兩位英雄,實屬有幸啊。」
原來,紅臉大漢姓關,名羽,字雲長,流浪江湖多年,正好路過此地,看到官府出榜招兵,於是也想去投軍。
張飛、劉備也起身自我介紹。
三個人重新坐定,邊聊邊喝酒,越聊越投機,一直聊到月上柳梢頭。
張飛提議道:「不如……我們三人一起,嗝……招兵買馬,殺賊安民…… 幹一番大事業如何?」
劉備喝得也有些暈乎, 拍著桌子說道:「如此甚好, 如此甚好啊……若能與兩位英雄一起舉大事,定能破賊立功,封官晉爵。我便要做個好官、清官,平天下,興漢室,也不枉我為皇族後裔,不為祖上中山靖王蒙羞啊……」
劉備的醉話說得含含糊糊,關羽卻聽得清清楚楚:中山靖王?難怪!難怪此人能從小小的涿縣談到天下大事,把當前局勢分析得頭頭是道,原來竟是中山靖王之後。
這位中山靖王就是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兄弟劉勝,是從劉備這一輩往上數十幾輩的先祖。
關羽心中讚嘆:「此人雖家道中落,但壯志不改,佩服!佩服!」酒雖濁,情卻真。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桃花盛開。
第二天,三個人沐浴更衣,在花香四溢的桃園擺下香案。
「我劉備——」
「關羽——」
「張飛——」
劉備首先說道:「我三人今日結為兄弟,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關羽說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張飛也跟著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劉備倒了三樽酒,關羽、張飛依次雙手接過。按年齡大小,劉備為大哥;關羽排老二;張飛最小,稱為三弟。
關羽和張飛齊聲叫道:「大哥。」
劉備回道:「二弟,三弟,從此,世間再無織席販履的劉備、流浪江湖的雲長、賣酒屠豬的翼德!來!請!」
「請!」
「請!」
三個人一仰脖,烈酒直下咽喉,燒得他們胸中激情澎湃。這一拜,就拜出了千古佳話。三個人一輩子都在為同一個理想而奮鬥,不離不棄。
三人高興得酒喝了一壇又一壇。張飛喝得興起,一把摔掉酒樽,騰的一腳,將擱在旁邊的丈八蛇矛踢得飛起,又伸手接住,順勢抖了個槍花。
這丈八蛇矛,正是他近日打造的兵器。蛇矛一丈八寸長,矛尖就像蛇芯子一樣分成兩叉,抖動起來猶如黑蟒翻身。這丈八蛇矛用起來直來直去不拐彎,戰鬥中還可以混合棍法,橫掃一片,正對張翼德豪爽的性格。
關羽不甘落後,叫道:「三弟,小心,我來也!」
關羽的兵器喚作青龍偃(yǎn)月刀。刀重八十二斤,刀頭闊長,形似半弦月。大刀,號稱「兵器之王」,而這柄青龍偃月刀,更是王中之王。八十二斤的大刀,常人舉起來都難,而關羽使起來卻是輕而易舉,氣勢如虹。這等秉性,正適合耿直的關雲長。
「二弟、三弟,我來也!」
劉備的兵器也不一般,稱作「雌雄雙股劍」。此劍乃鑌(bīn)鐵打造,不用時插在一個劍鞘之中,一抽出來,左右一分,就變成了陰陽雙劍。雄劍長三尺七寸,雌劍長三尺四寸。此乃攻守兼備之兵器,很對劉備進退有度的性格。
三個人你來我往,戰作一團,纏、撩、推、擋、架、劈、刺、挑、砍、削……一個長蛇吐芯,一個龍飛九天,一個鳳凰展翅。勁風旋舞,捲起漫天紅英,滿園花香隨風四散,滿樹花瓣落英繽紛……
突然,劉備雙劍一分,架住了二人的刀槍,三個人同時收住兵器,大笑起來:「哈哈哈……」
隨後,三個人賣房賣地,把錢用來煅造兵器,招兵買馬。白天,他們一起練兵;晚上,秉燭夜談,感情益發深厚。
小博集聯合「凱叔」出品的《凱叔三國演義》登陸童書市場,這是超高人故事大王「凱叔」為孩子們專門打造的一套三國故事書。本系列從兒童視角出發,用兒童易懂的語言和邏輯,借鑑電影式的敘事手法,帶領孩子暢讀精讀三國故事,讓孩子愛上讀三國,愛上讀歷史。
此次《凱叔三國演義·群雄逐鹿》共有四冊,包括《英雄問世三結義》《虎牢三英戰呂布》《青梅煮酒論英雄》《戰官渡各顯神通》四冊。
書館君送福利!
我們將從這一期的留言中選取 4 條精華評論,隨機贈送好書《凱叔三國演義》其中一冊。
方式:
在正文右下角點擊「寫留言」,編輯發送你的評論。
時間:
11月8日至11月11日(我們將於11月12日在本文評論中回復獲獎人)
期待你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