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圖
隨著《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的前兩期播出,微博熱搜幾乎不斷,而作為節目導師之一的郭敬明,似乎成了持續上熱搜的一劑引子。
接觸「郭敬明」三個字,尚在讀書時代。彼時的了解,是從他主編的《最小說》開始的。有幸拜讀過一本,或許囿於自己學識淺薄,讀畢文字,總有一種蒼白無力且毫無章法之感,有時甚至於佶屈晦澀、不知所云。但這總算是我認識郭敬明是何許人的開始。
事實上,也沒過多少年,郭敬明已經成為商業、社會、媒體、文化等各領域裡響噹噹的一個名字。與此同時,對於郭敬明的評價中出現了一個說法——「比起作家,他更是一個成功商人。」隨後,又捲入了抄襲風波、xq男作家風波等。風聲之盛,一時無二。
一
1983年出生的郭敬明,如今已經37歲。文字作品知名有《幻城》、《悲傷逆流成河》、《小時代》、《夢裡花落知多少》等,有些作品甚至一度改編成大熱影視劇。
其中《悲傷逆流成河》改編的影視作品,也同樣搬上了《演員請就位》第一季。由此引發了一場李誠儒和郭敬明之間火藥味十足的辯論。
對於節目裡的片段演出,李誠儒直接道出了「如坐針氈、如芒刺背」的觀感,然後分別從演員的臺詞功底、作品題材和深度進行了毫不客氣的抨擊。於是引出了郭敬明一段對演員極為暖心的維護以及對李誠儒極為漂亮的反駁。
其中為廣大網友所支持和稱道的一句是:「你可以永遠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它存在。你可以繼續討厭自己討厭的東西,但請允許別人對它的喜歡。」
這句話甚至成為郭敬明的得意論述,因為在《演員請就位》第二季他再次做了強調。
俗話講:一千個人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麼理解這句話,乍聽上去十分有道理。但這句話屬於典型的偷換概念,經不起推敲,特別是放在電影藝術角度。
觀眾不喜歡、討厭的影視作品,是因為這個作品在專業領域不合格!而一些說喜歡的人,因為他們並不清楚作品合格的標準是什麼。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不喜歡公共場合隨處大小便,但我要允許別人喜歡做這件事情嗎?它的本質,就是很負面、很差勁的。
所以,存在有原因沒錯,但存在有積極、消極兩種影響。如果存在的影響是消極的,那麼它是很快就會消亡的。
推崇一個擺明要消亡的糟粕給年輕的演員,意義何在?而且這種存在,它並非曇花一現,它只能算是自生自滅。
二
在《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節目《少年的你》演畢,郭敬明稱男演員施柏宇臺詞糟糕到不看劇本,不知道演員說的是什麼。而到了節目《以家人之名》演畢,面對李誠儒老師聽不清演員臺詞產生的質疑,郭敬明反而對於演員臺詞是寬容的態度,稱自己可以聽得清,而且他認為這不是選拔話劇演員。
真是賣矛又賣盾。
如此反覆橫跳的行為,其實不止一處。還有飽受爭議的另一處,就是郭敬明給男演員何昶希發S卡。
眾所周知,《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特點是演員分為S、A、B三個從優到劣的評級,然後演員按優劣進行挑演角色。那麼發S卡就代表著,對節目中演員演技的認可,對演員作品的贊同。
在李誠儒說「不喜歡翻手為雨覆手為雲的箇中作法」後,郭敬明的一番說辭簡直是偷梁換柱的典範。
他把四十位演員中演技優劣的,統稱其曰:百花齊放!
但是百花齊放這種景象的出現,是因為百花爭相鬥豔、各有所長,不是濫竽充數的鞠為茂草。
百花齊放中沒有草的事兒,這是本質的區別。
然後郭敬明又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我今天是一個班上的老師,有特別好的學生,我很開心。但是差的學生我就不教了嗎?我還是要教,也許甚至我付出的努力更多,我覺得這是我們作為老師的意義。」
這句話大義凜然,實在是說的無可辯駁。甚至有些深得孔夫子「因材施教」之精髓,正確到不能再正確了。不懂前因後果的人,猛然一聽覺得,郭老師深諳師道。
但可惜他依舊在偷換概念。節目本身是一個賽制,如果舉例,也應該是節目裡的四十名學生在共同參加一場考試。這不是一場教學,而是一場測驗。
發S卡給演技拙劣的「門外漢」,就相當於老師將得了0分的考生,硬生生排到了前八名的位置。
無怪乎陳凱歌、李誠儒後臺接受採訪說,這個節目因為此而有失公平。一個沒有師德的人,他又何敢自稱老師呢?有何顏面妄稱老師?
果不其然,學生裡就有人說「拔苗助長」,有人說「按《少年之名》來選人」,有人說「我困惑了,標準一直在變化」。
三
為什麼這種以次充好的東西可以大行其道?
我不禁發出跟李誠儒先生一樣的疑問:如果我們年輕一代都是在看這種東西,那他們到底受到什麼教育了?
前幾年,有人在說《飛鳥各頭林》歌詞現代感太強,不古風;有人說《知否》歌詞不如喊麥;《山鬼》歌詞難登大雅之堂。《風華錄》中《流夜郎贈辛判官》歌詞是仿古風。
我不禁慨嘆,原來如此!
美劇《我們的生活》第一季第一集中,男主角有一段話:「節目太爛,又不是編劇的錯,這也不是電視臺播出的錯,(面對觀眾)是你們的錯,你們為什麼要看這種爛玩意兒?正因為你們的要求太低了,所以我們才安於現狀。但你們知道嗎?當我接受這份工作的時候,就知道它的內容,賺這種錢的我不要臉,把我捧起來的你們也不要臉。所有人都不要臉。」
誠然,就像導演馮小剛罵垃圾觀眾造就垃圾電影的論斷,亦不無道理。
所幸之事,如今有相當一部分人知是非,也敢言是非。這就讓更多人明白了偷換概念的論調原來「如此乏味」,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覺醒。
畢竟,偷梁換柱,偷的多了是要被所有人都發現的,進而所有人都會警覺起來的。
但首先,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