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俗世奇人》推第三輯 精彩書摘搶先試讀

2020-12-25 環球網

【環球網文化頻道報導】近日,作家馮驥才推出《俗世奇人》第三輯,書中刊載的還有馮驥才繪製的十八幅插圖。延續《俗世奇人》前作風格,本書由十八個短篇小說連綴構成,描寫天津衛的鄉土異士和市井奇人。他們中絕少精英,都是活在你我身邊的凡人,但其言談舉止又有非凡之處。作者對篇中人物照例有褒有貶,他們那種強韌剽悍的性格瑕瑜互見,無不深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融入此間百姓集體的好惡。作者謀篇布局功力深厚,文字短小精妙,回味無窮。

馮驥才在書中談到提筆再寫第三輯的緣故,「天津這地方自有特別之處,尋常百姓,茶餘飯後,津津樂道者,往往就是鄉土異士和市井奇人。他們不崇尚精英,偏愛活在身邊的那些非凡的凡人。這些人物的身上也就融入此地百姓集體的好惡,地域性格因之深藏其中。地域性格乃最深刻的地域文化,我對將它挖掘和呈現出來十分著迷。這是我續寫本書的另一個緣故。」而備受讀者喜愛的《俗世奇人》系列未來還會不會繼續推出新作?馮驥才在書中寫道,「一準會有人問我還會再寫下去嗎?寫作人都是性情中人,最靠不住的是寫作人的計劃。寫作人最好的狀態是信馬由韁。馬,自己的性情與不期而至的靈感;韁,筆也。」

作家、畫家、文化學者馮驥,1942年生於天津。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已出版各種作品集近百種,代表作《神鞭》《三寸金蓮》《俗世奇人》等。出版過多種大型畫集,並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以其中西貫通的繪畫技巧與含蓄深遠的文學意境,被評論界稱為「現代文人畫的代表」。近年來,他投身於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和民間文化搶救,倡導與主持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並致力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對當代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

精彩書摘:

大關丁

天津是北方頭號的水陸碼頭,什麼好吃的都打這兒過,什麼好玩的都扎到這兒來。這就把當地的闊少爺們慣壞了。這些少爺個個能吃能玩,會吃會玩,講吃講玩,還各有一絕,比方北大關丁家的大少爺丁伯鈺。

丁家原本是浙江紹興的一個望族,燕王掃北來到天津,祖上在北城外南運河邊弄到一個肥差——鈔關的主事。這差事就是守在河邊一坐,南來北往的船隻全要向他交錢納稅。不用幹活,坐地收錢,眼瞅著金山銀山往上長,銅子兒扔著花也花不完。

丁家掌管這鈔關在城北,人稱北大關;丁家這差事世襲,上輩傳下輩,只傳家人,不傳外人,故人叫他家為「大關丁」。

大關丁雖然有錢有勢,可是他家的大少爺丁伯鈺卻非比常人,絕不是酒囊飯袋。他玩有玩的絕門,吃有吃的各色。

先說玩,他不玩牌不玩鳥不玩狗不玩酒令不玩小腳女人,他瞧不上這些玩爛了的東西。他腦瓜後邊還耷拉一根辮子時,就騎著洋人的自行車,城裡城外跑,叫全城的人全都傻了眼。

據說李鴻章早就聽說,海外洋人全都騎這種東西,在大街上往來如梭。後來李鴻章訪美,親眼瞧見了,大呼神奇,還把自行車稱作洋人的「木牛流馬」。美國人送他一輛,他不敢一試。他不試,誰還敢試?拿回來一直扔在庫房裡。丁伯鈺聽到了,心裡好奇,就找租界的朋友,花大價錢由西洋進口一輛,拿回來就騎,開始時不免摔得人仰車翻,但不出半個月,居然在估衣街上晃悠悠地亮了相。這一亮相,滿城皆知。半年後,天津衛城裡城外,河東水西,大街小道,全見過這位高大壯實的丁大少爺,騎一輛前後兩個軲轆的洋車,宛轉自如,輕如小燕,飛馳街頭。他是頭一位騎自行車的天津人,一時成了津門一景。

這種玩法,除去丁大少,誰還能做到——想到,想到——做到?

再說吃。他不愛吃登瀛樓的鍋塌裡脊不愛吃全聚樓的高麗銀魚不愛吃天豐園的酸沙紫蟹不愛吃德昇樓的炒鯉魚須子,不愛吃廣東館寧波館京飯莊和紫竹林洋菜館所有的名菜。在天津這碼頭上,天下各種口味一概全有,好吃的東西五花八門。酸的、甜的、鹹的、鹹甜的、酸甜的、辣的、麻的、怪味的、又臭又香的;黏的、酥的、脆的、軟的、松的、滑的、面的、焦的、外焦裡嫩的、有咬勁的、愈嚼愈帶勁的……這些東西,不光吃不過來,看都看不過來。可是丁大少爺口味個別,他頂愛吃一樣,這東西吃不膩吃不夠,卻並不金貴,也不稀罕,街頭巷尾到處見,就是——糖堆。

一串蘸糖的山裡紅,有嘛吃頭?窮人解饞吃的,哄孩子吃的,丫頭片子吃的,城中頂尖的闊少爺幹嘛偏吃這個?

人笑他「富人窮嘴」,他不在乎。坐著膠皮車穿過估衣街時,只要看到街口有小販賣糖堆,立時叫停了車,打發車夫去買一根,坐在車上,大口咔哧咔哧嚼起來。這模樣城北的人全都見過。別笑人家丁大少闊沒闊相。他說過,糖堆就是一兩金子一串,他照吃。由此叫人知道,有錢人就是想幹嘛就幹嘛。丁大少擁著金山銀山,偏拿著這街頭小吃當命了。誰能?

一次,一位打京城來的闊少爺來拜訪他。京津兩地雖近在咫尺,脾氣秉性、吃法活法,連說話說什麼都不同;天津人好說八大家,京城的人張口就是老佛爺。天津這裡有錢的王八大二輩,京城那裡官大一級壓死人。今兒一提糖堆,京城闊少問丁大少:「這糖堆在我們京城叫作糖葫蘆。老佛爺也愛吃糖葫蘆,你可知道?」

丁大少搖頭。京城闊少神氣起來,笑道:「老佛爺吃的糖葫蘆是仙品,與你們這兒街頭貨色可是一天一地了。」隨後他順口又說了一句,「現在京城鼓樓前九龍齋飯莊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裡幹過,據說就給老佛爺蘸過糖葫蘆。」

京城闊少見自己把津門闊少壓住了,心裡高興,不再說糖堆的事,換了話題。其實他也就知道這麼一點兒。

可是等京城闊少一走,丁大少馬上派兩個能人,帶許多銀子,跑到京城,在鼓樓跟前找到九龍齋,接著找到王老五,跟著把這退了役卻正缺錢的御膳房的廚師請到了天津。向來京城裡必須託大官來辦的事,在天津衛用銀子全能辦成辦好。

這王老五人矮,微胖,小手,小腳,小鼻子,小耳朵,其貌不揚,也不好說話。可是身上透著一點威嚴。若不是出身名門,抑或身懷絕技,身上絕沒有這般神氣。待他到丁家院子當中,先支起火爐,架上鐵鍋,鋪好石板和案板,隨後把從京城帶來的兩個大包袱打開,將各種見所未見的幹活的傢伙,還有花花綠綠、奇香異味的食材,一樣一樣、有章有法地鋪開擺開。這陣勢,叫四周圍觀的男僕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丁大少咧開笑嘴,他家當院成了御膳房!

他眼瞅著王老五,一步一步把一串串糖堆做好。他頭次見糖堆還能做得這麼晶亮悅眼、五彩斑斕、玲瓏剔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燈。他叫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張口一咬,立時覺得自己已經是老佛爺了。原來做皇上這麼有口福。可是皇上能吃到的,他使銀子不也照樣吃到嗎?從此,他只要想吃老佛爺的糖葫蘆,就用車把王老五從京城拉來。有一次他還在家擺上一桌糖堆宴,把城中一些吃過見過的大人物全請來。一席過後,便將明裡暗裡笑話他吃糖堆的臭嘴們全堵了。要說天津衛會吃加上會玩的,大關丁的丁大少頂了天。

漸漸,人們把他家這個有錢有勢的稱號「大關丁」給了他,稱他「大關丁」了。

天底下無論壞事好事不會總在一個人身上,這叫物極必反。庚子年間,天降大禍,朝廷內亂,拳民舉事,中外惡鬥,跟著是聚在紫竹林裡的八國聯軍血洗了天津老城。大關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聯軍抄得精光,此後他家的搖錢樹——鈔關也不叫幹了。一下子,他從天上掉在了地上。這世上的事很奇怪,活在天上的人掉下來好像絕了路,一直在地上的小老百姓反倒沒這感覺,該吃就吃,該睡就睡,該幹活就幹活。

聯軍屠城後不久,天就涼下來。大關丁只剩幾間沒燒毀的破屋子,他一家好幾口,飢腸餓肚,睡覺沒被,沒東西可賣。人勸他借貸他不肯,他不肯背債,他明白背上債就像扛上墓碑,一直到見了閻王爺,才能卸下身來。

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見一個賣山裡紅的老鄉。他吃了半輩子糖堆,見了山裡紅哪能不動心。但這次不是心裡一動,而是腦筋一動。他口袋只有幾個銅子兒,便買了三五十個山裡紅,又去雜貨店買了一小包糖,回家後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後從堆在牆角的葦簾中抽出幾根葦稈,剝去幹皮,露出白稈,截斷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賣,都說好吃,頃刻賣光。他攥著錢又去買山裡紅,買糖,做糖堆,這麼來來去去,跑來跑去,快斷絕了的一口氣就這麼一點點緩過來了。

兩個月後,大關丁居然有模有樣站在估衣街江西會館對面一條胡同口賣糖堆了。看樣子他有幾個錢了。天氣涼,他居然穿上了一件二大棉襖,頭戴無簷氈帽,腳下蹬兔皮裡子的一雙氈靴。一根裹著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桿上,插滿紅通通的糖堆。估衣街上平日總有幾個賣糖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認大關丁的了。大關丁的糖堆果大,足實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勻,鬆脆不粘牙;吃他一串,賽別人兩串。

快到年底,丁大少手頭闊綽些,開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夾豆餡的、裹黑白芝麻的、鑲上各種乾鮮雜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還沒吃過大關丁這些花樣翻新的糖堆。這就奇了,他不過一個玩玩鬧鬧的少爺,哪兒來的這種能耐?

連大關丁家裡的人也不知道大少爺的能耐哪兒來的。誰也沒想到,不過是當年御廚王老五在他家當院做糖堆時,他在一邊拿眼看到的。怎麼選果,除核,做餡,熬糖,夾花,配料,削籤,穿果,蘸糖,等等,他全看在眼裡。他那時候並無心偷藝,王老五對這好吃的闊少爺也全無戒心。大少爺好奇便問,王老五有問必答。能人對自己的能耐向來守口如瓶,所以王老五在京城沒有知音。到了天津衛大少爺這兒,百無禁忌,便開了河。王老五愈說愈得意,可就把一生的訣竅全說給了大少爺。大少爺拿糖堆當命,這些話聽了自然全都記住。誰想到王老五當年每句話,今天在大關丁手裡全成了真刀真槍。

大關丁過去是吃糖堆,今天是做糖堆。吃糖堆用嘴,做糖堆用心。一旦用心,能耐加倍。他還將山裡紅改用北邊薊縣的,黃棗改用漳州的,葦稈改用白洋澱的。天津是碼頭,要什麼有什麼。大關丁親口吃過老佛爺的糖葫蘆,只有知道那個味兒才能做出那個味兒來。天津又有租界,有洋貨,他能知道洋人哪樣東西好。他把白糖改為荷蘭的冰花糖,不單又甜又香,還分外透亮,看上去每個紅果外邊都像罩個玻璃泡兒。這些法子,一般小販哪裡知道!過年的時候,大關丁做一種特大糖堆,頂上邊的一個果兒特別大;他別出心裁,拿橘子瓣、瓜子仁兒、青紅絲做成一個虎頭,一對葡萄當眼珠子,兇猛又喜人。他給這糖堆取名「花裡虎」。虎性陽剛,過年闢邪,過年買東西不怕貴,這一下他的糖堆名揚津門。開始時花裡虎限購三支,後來一支也買不上。

這一來,大關丁又站了起來。

他在鈔關長大,懂得做事要講規矩。他每天必走一條路線,起自針市街,東穿估衣街和鍋店街,西至大胡同止。天天下午,按時準到。只是颳風、下雨、三伏天不出來。北門裡的富人多,想叫他到那兒去賣,被他婉拒。他說他每天做的東西有限,只夠估衣街那邊的老主顧。他的糖堆是在估衣街上賣出名來的,心裡總裝著這裡的老主顧們。

於是,估衣街上天天能見到他。他富裕起來後,衣裝也更像樣。小瓜皮帽是用俄國的材料定做的,褂子褲子乾乾淨淨。他面有紅暈,眸子發光。自己不再擔糖堆挑子,專門僱一個人替他擔。他大腹便便走在前邊,右手不離一根長柄的花雞毛的撣子。每到一個小胡同口,必朝胡同裡邊喊一聲:「堆兒——」

天津人賣糖堆,從來不吆喝「糖堆」兩個字,只一個「堆兒——」。

他人高腹圓,嗓門粗,中氣足,一聲可以直貫胡同深處。如果是死胡同,這個「堆兒」的聲音撞到牆還會返回來。

他身上總還有點當年大關丁的派頭。

天津人再沒人貶他,反而佩服這人。人要闊得起,也得窮得起。闊不糟錢,窮就掙錢。能闊也能窮,世間自稱雄。

《俗世奇人》()目錄:

奇人輩出(書前短語) 第壹頁

篇首歌 第叄頁

大關丁 第伍頁

跟會 第拾柒頁

告縣官 第貳拾玖頁

大褲襠 第叄拾玖頁

粒兒 第肆拾玖頁

崔家炮 第伍拾玖頁

白四爺說小說 第柒拾壹頁

膩歪 第捌拾壹頁

十三不靠 第捌拾玖頁

彈弓楊 第壹佰零壹頁

焦七 第壹佰零玖頁

毛賈二人 第壹佰壹拾柒頁

棒槌壺 第壹佰貳拾伍頁

孟大鼻子 第壹佰叄拾柒頁

飛熊 第壹佰肆拾伍頁

蹬車 第壹佰伍拾叄頁

齊老太太 第壹佰伍拾玖頁

旗杆子 第壹佰陸拾柒頁

後記 第壹佰柒拾柒頁

《醒俗畫報》(插圖解釋) 第壹佰柒拾捌頁

相關焦點

  • 「好書推薦」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全本》:這,就是厚實
    「好書推薦」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全本》:這,就是厚實 2020-04-02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樣俱全的《俗世奇人》
    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可能是作者當時出過的最薄的一本書吧。很不起眼,售價8元。當時我還在這家出版社工作,近水樓臺先得月,看到此書校樣,剛翻幾頁就放不下了。我從那時到今天,讀書有三大愛好,一愛小冊子,二愛筆記類,三愛讀閒書。《俗世奇人》一冊在手,三樣俱全。
  • 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中小學閱讀指導目錄
    2020年4月,《俗世奇人》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是否也引起了你的閱讀興趣呢?這書收錄馮驥才先生全新創作的18篇「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說,集成完整版《俗世奇人》,更名為《俗世奇人》(足本)。書中故事的地點就發生在天津衛,故事的時間是清末民國初年,故事的人物就是市井人物。
  • 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叄)》出版
    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叄)》出版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  2020-03-05 馮驥才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叄)》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 品讀《俗世奇人》
    最近讀了由著名作家馮驥才寫的《俗世奇人》一書,感受頗深。在那個年代生存吃飯是「碼頭人」唯一的「念想」。於是就有了各種碼頭奇人。在俗世中活一遭並不容易,誰也逃不掉生活的煎熬。正如作者在底封所言:「碼頭上的人不強活不成,一強就生出各樣空前絕後的人物,但都是俗世奇人。
  • 張也:解讀《俗世奇人》的密碼 ---評馮驥才的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
    解讀《俗世奇人》的密碼---評馮驥才的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作者|張也
  • 正在讀取《俗世奇人》
    我讀了著名作家馮驥才寫的書《俗世奇人》。那個年代中的生存是「碼頭人」中唯一的「念想」。所以碼頭上有各種各樣的奇怪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容易,沒有人可以逃避生活的痛苦。正如作者在封底所說:「碼頭上的人不強活不成,一強就生出各樣空前絕後的人物,但都是俗世奇人。
  • 《俗世奇人》,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
    《俗世奇人》,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朋友你好,我是聽雨,分享書中的故事,敘述書外的人生。《俗世奇人》是馮驥才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半文半白的語言,簡練誘人的故事情節,頗有回味的人物描寫是這本書的爆點所在。每當讀過一篇故事,書中的人物總會佔據我的腦海,經久不散。
  • 《俗世奇人》:看市井煙火下,天津衛的勁兒
    這是馮驥才對自己的作品《俗世奇人》的期待。他寫《俗世奇人》,期待讀者從中讀出天津勁。那究竟何是天津勁呢?天津地域不寬,歷史上是屬於燕國的屬地,後來由於天津近海,在明代時候,天津作為海防要地而設衛,所以天津也稱做天津衛。
  • 馮驥才:創作最大的快感,是偶然成了必然
    近兩年,重返文壇的馮驥才創作勢如破竹,去年推出《單筒望遠鏡》《漩渦裡:1990-2013我的文化遺產保護史》,今年一月,馮驥才先後出版《俗世奇人》(叄)、《書房一世界》《俗世奇人全本》,更不用說散落在各出版社的《世間生活》《萬物生靈》等各種散文著作。他以精煉的文字、鮮活的人物和濃鬱的地方特色,為讀者奉獻出高品質的文化盛宴。
  • 王蒙馮驥才賈平凹劉慶邦周梅森等文壇老將推新作,堅守還是突破?
    這個春天,文壇老將集中發力,喜抽新芽——86歲王蒙捧出新長篇小說《笑的風》,78歲馮驥才再續《俗世奇人》,多年寫鄉村生活的賈平凹在第17部長篇《暫坐》裡轉向城市,劉慶邦再度將文學聚光燈投向黑黢礦山,周梅森繼《人民的名義》後譜寫姊妹篇《人民的財產》……無論是堅守擅長的現實題材繼續開掘,還是從既定的寫作風格版圖中闢出一條新徑,這群「長跑高手」深鑿生活和時代的泉眼,勾連出當代中國文壇筆耕畫卷中的醒目風景
  • 馮驥才:「俗世奇人」的文化守望
    這是馮驥才文化搶救的初衷,他正是奔走在這股經濟發展的洪流前,為後世記錄文化的人。一、行走在文化間的「俗世奇人」如果用一句話來評價馮驥才,那麼最具有概括性的應該屬張抗抗的那句:「他是一個真正的『俗世奇人』」。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總是做很多事,又能把每件事處理得遊刃有餘。
  • 兒童書坊 | 鄭又嘉:《俗世奇人》
    翻著《俗世奇人》,我好似置身在近百年前的天津衛中,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讓我仿佛身臨其境,一個個身懷絕技的「俗世奇人」更讓我敬佩不已:張大力丟下石鎖大笑離去;蘇七塊揮起袖子接筋續骨;刷子李、風箏魏憑藉精到的手藝博得滿堂彩;好嘴楊巴巧妙化解不識芝麻粒的李中堂的尷尬……其中,「泥人張」的故事讓我尤其喜歡。「泥人張」大名叫張明山,有一手捏泥人的好手藝。
  • 國華書院「閱讀課」第241期:《俗世奇人(三)》
    列位,又到了一周推薦一本書的時候,前兩個禮拜,我們推薦的是馮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這套書一共有三冊,今天咱們推薦的是最後一冊,也就是《俗世奇人(三)》。第一冊我選了個角度,從說話或者說溝通的藝術講開去。第二冊,從看圖寫話的角度講了講。第三冊,從哪個角度說起呢?
  • 馮驥才書寫家國情懷:他這40年,和時代攪得太緊了
    在浙東鄉村裡,馮驥才見到從未見過的福字磚,感覺勝似金磚。馮驥才在河北沙河考察傳統村落。馮驥才創作的部分作品。馮驥才,不宜在他的名字前加上前綴,因為他的身份太多;也不宜在他的名字前加上年齡,因為他一直保持年輕活力。
  • 淺讀消遣,細讀回味,一道絕佳的下酒小菜——《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是我在咪咕閱讀看書時,APP根據喜好給我推送的。隨手點開,本是打算看看這本書有多俗,有多奇。一點開書,就被大馮描述的天津衛深深吸引。魚龍混雜的天津衛,剛烈的原住民碰撞上熱熱辣辣的民風,簡直不要太精彩,真真像黛玉初讀《西廂記》那般一時間竟無法釋手,一氣通讀完,豈一個爽利能形容,就像吃了一道絕佳的下酒小菜,入口全是驚喜,回味自帶餘香,堪堪的佩服不已。「 碼頭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呆著。」
  • 馮驥才:我七十八了,文學找我了
    2020年10月,馮驥才長篇新作《藝術家們》出版,小說塑造了國內作品中少有的藝術家形象,也第一次全面呈現了他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包括創作困境、情感經歷、商海博弈等,是馮驥才表達個人美學理想、展現藝術心得感悟的心血之作。 馮驥才有「四駕馬車」。在七十多年中,他將心力傾注於四個領域:文學、繪畫、文化遺產保護和教育。
  • 人物|馮驥才:時代終結,鄉關何處,他們全要換乘另一班車
    那麼,《藝術家們》之後,擁有多重身份的馮驥才先生,將如此安放他跟文學的關係呢?他,曾經歷過文學的「解凍」期,也經歷了新時期的文學的各種探索變革。身為作家,馮驥才的《高女人與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蓮》、《炮打雙燈》、《俗世奇人》系列一直被人津津樂道。他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小說觀,寫過一篇文章叫《解放小說的樣式》。
  • 《俗世奇人:彈弓楊》閱讀練習及答案(2020年江蘇省揚州市中考)
    文學文本閱讀(16分)俗世奇人:彈弓楊 馮驥才楊匡漢是一條中年大漢,身高八尺,長胳膊長腿,腰粗如樹,人稱大楊。他有蠻力,好吃生肉,一身上下全是肉疙瘩,冒著熱氣,立秋後還光膀子,不穿褂子,頂多一個布坎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