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嬉皮青年精神退出史

2021-03-02 格林威治嬉皮研究公社

我說我。

自從發現很多讀者對我本人的好奇程度遠超「嬉皮年代」本身以後,我就一直在尋找更直截了當的機會,和大家講幾句心裡話。

講我自己為什麼沉迷嬉皮研究,又為什麼要即時退出當代生活,是如何維持生計的,又是怎麼做到抵禦「正常/主流/大多數人/傳統生活」侵襲的。

當然歸根結底是想說明:我究竟是怎麼想的

文丨魚老師

1.

我想我第一次對「嬉皮士」和「嬉皮精神」產生直覺上的觸動,是在高中。

高中時期想來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之一。我那時就讀一所所謂市重點,成績經常莫名其妙第一。早戀。上課看小說。空手走讀。回家日常逛博客和豆瓣,聽搖滾,看閒書。老師們都愛我。班裡很多人不分男女,對我十分不爽。

但如此生活三年,好處是兼具了兩類人,或說兩種人生路徑的視角。

一方面親身體會過「學霸」的滋味,知道年級第一也就那麼回事。若干年後我在北京做嬉皮年代講座,臺下是一幫碩博、教授和青年學者,就看得更透一點。那時候鑽研嬉皮年代考據,一年寫十幾萬字嚴肅長文,國內基本就我一個,在相關領域很多牛人我與之談笑風生。所以成績好不算什麼,「學霸」也不過是自我催眠,重要的是你能做成什麼事,以及選擇做成哪些事。

另一方面算是不浪費不學無術的「快感」,也提前設定了享樂閾限。初中開始就泡網吧,打架,玩斯諾克,逛遊戲廳;高中早戀,看閒書,沒把成績當回事。凡是大多數中學生想做,又因為「學業」不敢做的事,我基本玩了一圈。而在青春年少時方方面面經歷了不同越界物事的結果,是成年以後,對很多誘惑和欲望,有了更清晰的判斷和立場。有了免疫力。

我見過很多人,成年至今,所做的一切不過是補償十幾歲時的幻想、衝動和形形色色的感官缺失。

所以如果我成績奇差還不用功,估計現在正拿低薪垂死掙扎;如果我成績優秀且不那麼混,現在大概率走上正規人生道路,在一線二線當個小白領或中下層,為車房婚姻幹到沒有性慾,幹到死。

幸運的是我同時規避了以上兩類生活。

我高中班主任那時常說,現在不努力,將來肯定後悔。

實際上全中國老師都這麼說。

但我從頭到尾都沒怎麼努力,也從不後悔。

甚至經常在喝大以後笑出聲。

我也並不孤獨。我那時就在想,一定有人早就實踐過更加自在不羈且充滿想像力的生活。

2.

我記得是高一,讀到《在路上》

高二,讀了那本至關重要的《1968:撞擊世界的年代》

那段時間聽搖滾,聽迪倫,聽到那首《Blowin' in The Wind》。

我相信某種精神共通的存在。直達要害。你一遇見就知道,那將是你。

況且年輕;主要是年輕。垮掉派、西方民謠、搖滾樂、嬉皮士、學生運動以及反叛或革命,相比於從未入眼的青春傷感文學、肥皂偶像劇和中學生間的世俗/傳統/功利人格養成,吸引力無比。

我直至今日依然沉迷嬉皮年代/六十年代,我切實明白源於彼時。

高三又兼讀王朔王小波和一批外國文學,看科幻小說和反烏託邦,養想像力,養腦子,也養痞氣、匪氣和自在精神。每星期零花錢全花在《新視線》《第一財經周刊》《三聯》《外灘畫報》《新周刊》上,雜,但不落下時事,不脫離社會真實。還能時時有新知。

盲目愛國主義也在那段時間徹底去魅。那時候翻牆,看南周,「公知」還沒倒掉,調查記者還有,還能呈現出這國現實。再加上本就無感於轟轟烈烈的集體主義,因為反骨差不多自絕於刻奇感動,更厭惡龐大機器施加在每個人身上隱蔽或昭彰的暴力,於是去魅。

同理,隨即和家國情懷和國族一體統攝下的既定人生道路岔開。

等到高三畢業,基本明白未來不會走上同學和同齡人的人生道路。

不過那時候還嫩,直覺還不是反叛或當異類;直覺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3.

大學時代,基本是在旅行和閱讀中度過。

當代大學教育體制,百分之九十以上機率是個屁。我跨進校門就開始生理性厭惡。大三上學期終於身體力行脫離校園,再加上所學專業與我現在做的事毫不相關,四年完結,留存的記憶主要呈現為自我審視下的智識培養和思想演變軌跡。

我清晰知道在哪個階段我的所謂三觀是何種模樣,又是在什麼節點轉變,如何一步步導向現在的自己。

培養自我意識和獨立成體系認知,是我在大學時期唯一真正做成的事。

不被導師和同學的行為和判斷牽著走,不被可預見程式化人生框死,不從眾,不流俗。步子邁大一點,以至決絕一點。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如此年輕似乎也沒什麼可失去。

當然也無所謂必須考研以求得更好的工作,無所謂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學生會社團和班級活動功利油膩,校園比賽又過於簡單。至於早早談戀愛定終身,畢業即結婚,工作兩三年就生子,更是零概率發生的事。

大學生活的結局果然與我高三時預想的基本吻合,於是格外了無意趣。

沉迷嬉皮年代並開始寫考據文,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我拜服於幾個人,篤信了幾條理念和思潮。地下絲絨與盧·裡德、查爾斯·布考斯基、垮掉派、鮑勃·迪倫、嬉皮士運動與「愛之夏」與伍德斯託克、「五月風暴」與居伊·德波與情境主義國際、「宇宙塑料人」與「布拉格之春」與「天鵝絨革命」.

以上諸人事物,形塑了大部分的我,攜帶的影響這篇文章的篇幅肯定不能窮盡。


而所謂「亞文化」,也從那時候開始迷。

但非常幸運,我早早度過了靠穿奇裝異服、言必稱小眾邊緣名詞、混跡各類圈子以標榜自己的階段。

品味不代表創造力,有時甚至成反比。亞文化/青年文化尤其如此。


一段時間自溺於亞文化/青年文化裹挾的本能滿足、消費主義和個人慾望以後,我決定原創一些可以留存下來的東西,來代替感官刺激、符號消費和膚淺裝模作樣到不能自已。

從那時直到現在,關於垮掉派、嬉皮士、民謠與搖滾、新左派與學生運動、先鋒派和實驗藝術,我大概寫了四十萬字。

4.

不過真正可稱之為反叛的事,發生在畢業以後。

做公眾號四年,嬉皮年代的考據方方面面都覆蓋了,去年開始做獨立出版,三本雜誌兩本別冊;同時在北京做嬉皮年代講座,兩個月做了七場。


而把對嬉皮年代的考察,把從中習得的反叛理念和方法論,轉化為對當代青年生存境況和精神狀態的觀察和批判,並嘗試摸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退出當代生活路徑,是我如今要做的事。

Turn on, Tune in, Drop out.

嬉皮年代的永恆精神,很多人把它當成cliche,當成展示品,而我想實踐它

雖說比較難,也似乎無用,很多人看不懂嘲諷,看懂了也冷眼,大環境壓制,輿論也並不友好,但做個對社會有副作用的人,儘量晚一點投降,也並非不切實際。

當然了,其間有很多人問過我,值麼?我說指不定哪天就死了,凡事別想那麼多。

那父母怎麼看?他們慈祥地看。

朋友們怎麼想?都很替我著想。

安穩生活呢?先放一邊去。

說到底,相比不甘心、不情願但不得以嵌入偉大復興的進程,我還能實現我想做的事,就已經足夠幸運。

而這一切和性格有關,和審美與認知有關,與底氣和勇氣有關,內蘊於個人成長經歷,又或許統統源於十多年前,高二時候在書店碰巧翻開《1968》的那個下午。

一切都合情合理。

5.

那麼什麼是「嬉皮」?


其實在當下語境中,不必結婚,不必生子,不必買房,也不必求上進,就已經相當嬉皮。

6.

那為什麼一定要「即時退出當代生活」?

它和頹廢、墮落、自暴自棄無關;它和嘗試自主經歷各自的人生,獨立硬核生活,自在實現自己,或從容了結自己,正相關。

畢竟我們每個人,都在一套讓人窒息的,庸俗無趣的,結構性壓抑人本真狀態的低劣系統下,苟且太久了。

7.

答疑:你一邊叫嚷退出當代生活,一邊大肆販賣商品,你是不是自己打臉,是不是就是為了賺錢?

:做營銷號遠比我如今所做的事容易,想賺錢其實也輕而易舉但我沒有;販售商品只是為了生活,畢竟你要吃飯,我也要吃飯。

以及,商業化包裹中的你我,逃不出那就使用它;一邊自己使用一邊質疑他人使用,自私也虛偽;消費主義和消費是兩碼事;Don't hate the player, hate the game.

當有一天你把商業化當作工具而不是成為商業化的工具,你也就贏了。

再答疑:你算不算左派?

:如果指經院哲學,口嗨嘴炮,空想主義,投機取巧,兩面三刀,那我不配當你國左派。

我不過正經做了點事。

以及:苦不苦?

快樂是自找的,酒是自找的,姑娘是自找的,人生也是自找的。

我勸大家自找,別讓旁人幫你找。

就不苦。

8.

最後,其實說起來挺傷感的。

年輕人只有在年輕的時候才會想改變世界。

我不確定當下這條路還能走多久,而身處野蠻人的時代,中年以後的生活能見度也很低。

只希望還能啟發更多人一起嬉皮,一起共同退出當代生活,差不多就值了。

至於嘲諷我,也好,信任我,也好,旁觀我,也好,都行。

惟願若干年以後你心氣盡失回歸主流生活,還能記得年輕時有個天真理想的人做過一系列不合時宜的事,他是個嬉皮。後來也終於退出了當代生活。他有一個公社,和一個古怪的名字。


這位,是格林威治嬉皮研究公社的魚老師。

(END)

相關焦點

  • 歷史的天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克羅齊(Benedetto Croce),義大利著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1866年2月25日出生於義大利中部佩卡索羅裡(Pecasseroli)一個富貴望族,從小接受嚴格的天主教式教育,但他16歲時就放棄天主教信仰,開始自己的精神生活觀點。克羅齊認為宗教只是一種歷史習俗,人們可以在其中釋放創造性的力量,但僅此而已,直到去世,他都保持著這個觀點。
  • 追尋一個紅軍連隊的「當代史」
    從連史簿到連史室,當代史「失重」顯而易見 工兵紅一連的連史簿,全書102頁。從1999年至今的歷史,不足4頁,中間還有些許斷代,簡略如大事記。 連長周剛翻看最多的,是最前面13頁,從建連到參加長徵5年間的歷史。以他的經驗來看,不少參觀者是衝著小學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來的,「必須把前後的歷史脈絡搞清楚,確保問不倒」。
  • 當代中國疾病史研究的現實關懷與未來方向
    姚霏當代疾病史的未來發展,既然是要建立在當下醫學熱點的基礎上,那就一定要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強調內外史的合力。當下,中國正面臨複雜的公共醫療衛生局面,疾病史研究者應以自己的研究更好地為現實需求服務,這就離不開與醫學界的交流與合作。以外史的視野、理論和方法,結合內史的專業化,中國疾病史研究才能前途光明。
  •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科技紀錄片與人物傳記電影推薦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科技紀錄片與人物傳記電影推薦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其中,不曾缺席,也並未離開。每部科技類紀錄片和人物傳記類電影本質而言都是流動著的可以觸碰的科學思想史。當科學、思想與人物、歷史以光與影的方式不期而遇,我們感受到的將不只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對話,很可能是現實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拷問,也或許是我們與自己的一次交談。
  • 論個人檔案與當代中國史研究領域的新拓展
    目前,社會上游離著大量的個人檔案,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些檔案屬於官方文獻範疇,類型較齊全、內容較系統、真實度較高,是研究當代中國個人生活史的極為重要的原始資料,遺憾的是許多人尚未發現其潛藏的學術價值,以致不得其用。學術界應該儘快重視和挖掘這些個人檔案,並進行學術研究,如此既有助於開闢當代中國史研究的新領域,又能深化對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認識。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李振聲:一生只為麥浪滾滾的「當代...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李振聲:一生只為麥浪滾滾的「當代后稷」 2020-08-04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風格 何為當代女性精神
    Outside Chanel 中國篇長久以來,掩藏在華麗外表下的女性精神,在時間的磨礪下生長出堅毅的驅殼
  • 這些星座的女生或多或少有些精神潔癖,不能接受對方豐富的感情史
    巨蟹座女 這個星座的女生對愛情也很忠誠,對另一半有很強的佔有欲,在感情中一旦認定了對方,那麼對方的一切也只能屬於自己,希望彼此都對方的第一個,這點很重要,如果不是預想到的結果,那種精神潔癖就會全部顯現出來,整天疑神疑鬼的,覺得對方再也不是值得愛的人了。
  • 諷刺精神——當代喜劇電影逐漸模糊的內核
    喜劇電影是一個重要的電影類型,在當代中國電影市場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曾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票房奇蹟。娛樂性、商業性是當代喜劇電影的重要屬性,多數喜劇電影都在娛樂化中追求著商業利潤的最大化;但同時不應該忘記,諷刺精神一直都是喜劇的傳統,如果丟失了這一傳統,喜劇電影就有喪失深度和淪為純娛樂精神產品的危險。
  • 「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到底是什麼意思?90%的人都理解錯了!
    相信很多歷史愛好者已經知道了,這個命題就是「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可是,很多人(多半是葉公好龍者)對這句話是一知半解。往往把這句話掛嘴邊的人並不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並且不少人在引用這句話的過程中刻意隱去了一個「真」字。當然,少一個「真」字並不影響這句話的本意,但是卻能反映引用者的態度是否懇切。那麼,到底該如何理解「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呢?
  • 【新書】從電視史書寫看當代公共文化的變遷——評常江《中國電視史:1958-2008》
    第一時間讀罷這本專著,最強烈的體會是其如何準確而有力地通過電視業的發展興衰的歷史,折射出了中國當代社會及文化變遷的軌跡及命運。中國電視自50年代末期驟然誕生後,在隨後的幾十年發展中方興未艾。從宏觀的敘事結構上看,全書以歷史年代作為敘事的基本單元,概括出中國電視業發展的一般進程,且符合中國當代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歷史的一般規律;在微觀的敘事結構上,常江將對於特定階段的歷史的闡釋劃分為社會(語境)史、文本(節目)史及機構(臺網)史三條既彼此並行、又相互交纏的敘事線進行展示。
  • 三家小股東擬退出史帶財險 「史帶系」持股將超過99%
    收購完成後,史帶補償及責任保險公司持股將由77.58%上升至79.02%,加之史帶保險與再保險有限公司20%的持股,「史帶系」持股將上升至99.02%。該變更股東事項待上海銀保監局批准後生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並非近期唯一擬退出史帶財險的兩家小股東。12月18日,一筆史帶財險0.2%股權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方為崑崙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 愚公精神的當代傳奇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1945年毛澤東寫《愚公移山》,寫的是一份深切的期盼,如今一群人用行動將期盼化為現實,續寫了愚公精神的當代傳奇。下莊之夢:一個走出大山、惠及子孫的夢想人類不能沒有夢想,就像不能沒有太陽。一旦胸懷夢想,每一個人都會成為太陽。
  • 人物 | 生命不朽 精神永存——方大曾新聞理想和職業精神的當代價值
    在加入「尋找方大曾」公益活動的幾年中,他們的事跡和精神,使我備受感動和鼓舞。另外一處描述,也頗為真切生動:「一百個以上的炮彈落在這隻有一方裡的小縣城中, 守城的營長 (金振中)堅決反對退出縣城,他對於正在進行中的交涉感覺前途暗淡,同時日軍已將平漢路鐵橋佔領,企圖渡永定河以襲我後方。營長見戰局危在千鈞一髮,乃命一連人用繩梯爬出城外,出了城的人,一部經盧溝橋繞至河西,一部則偷行至鐵橋東端,這樣兩頭夾攻,把敵人打退。士氣之壯,真是聞所未聞。」
  • 新時代勞模精神的嶄新意蘊與當代價值
    進入新時代,我們要深刻把握勞模精神的嶄新意蘊與當代價值,大力弘揚勞模精神,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勞動光榮的良好風尚。  勞模精神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文化傳統與實踐基礎  勞模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生動體現。
  • 保亭:以「背水一戰」的精神,做好迎接國家2018年貧困縣退出抽查...
    6月5日上午,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召開部署迎接國家2018年貧困縣退出抽查試點工作推進會。縣委書記王昱正主持工作部署會議並強調,全縣上下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背水一戰」的精神,全力以赴做好迎接國家2018年貧困縣退出抽查試點工作。
  • 「當代精神–李秀實與墨骨油畫作品展」即將在北京開展
    當代藝術,不應該被同化為現代藝術的傀儡,追求迥異的視覺衝擊或文化批判,而是應該表達當代社會與人文精神。縱觀西方現代藝術的百餘年發展,無論莫奈、梵谷、畢卡索或杜尚,他們所創造的藝術巔峰,無一不反映著他們所處時代的社會與人文精神,無論是技術革新或戰爭霾影,都呈現著那個時代的當代精神。今天,面對全球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何為我們的當代精神?
  • 從《河畔》中窺探當代年輕人的精神廢墟
    ——當代年輕人的七宗罪這部電影真正想要展現的,其實是當代年輕人精神群像,反覆遭受觀音崎霸凌的山田,由於多次被其女友若草所救心存感激,於是邀請她一同分享他的秘密——河畔的無名屍骨,在觀察它的時候讓山田感到自己「活著」。
  • 「敦刻爾克精神」是一種什麼精神
    「敦刻爾克精神」是一種什麼精神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程千千 編譯 2017-07-26 10:02 來源:澎湃新聞
  • 短篇小說集《十俠》出版:梳理俠義精神脈絡,挖掘其當代意義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十俠》是當代著名作家邱華棟的最新歷史短篇小說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20年11月出版。《十俠》將俠客們置身於著名的歷史事件中,浮現出中華民族綿延兩千多年的俠義精神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