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小艾蘭靜臥在沙灘上,無情的海浪不斷拍打他弱小的身軀,明媚的陽光下,他睡著了,永遠不再醒來。
連日來,一張令人心碎的敘利亞幼童遇難照片傳遍全球各類媒體,灼痛人們的雙眼和心靈,拷問著西方的道義和良知。英國《獨立報》評論:「如果這幅照片還不能改變歐洲對待難民的態度,那麼還有什麼能夠改變這一切?」
艾蘭的家鄉在敘利亞庫德的一個小鎮,為躲避「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的殘酷迫害,艾蘭的父親傾盡所有積蓄帶領全家逃亡。然而偷渡船隻因嚴重超載而傾覆,艾蘭和5歲的哥哥以及母親全部溺亡。
其實,像艾蘭一家這樣的悲劇,正在很多條逃亡之路時時上演。「地中海是古文明的搖籃,但歐洲國家把它變成了難民的墳墓。」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憤怒地說。
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說:「西方在中東和北非錯誤的外交政策是這場難民危機的根源。它將自己的標準強加於人,卻不考慮那些地區的歷史、宗教、國家和文化特點。」
看一看最近兩年歐洲難民的來源構成,就不難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難民危機正是西方蠻橫幹涉他國事務的惡果。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目前位居歐洲難民來源國(地區)前三位的分別是敘利亞、阿富汗、科索沃,而導致這些國家和地區持續戰亂和動蕩的幕後黑手正是西方國家。
然而面對洶湧而至的難民,西方國家並不情願吞下自釀的苦果,更多表現出的是冷漠自私和互相推諉。
雖然歐盟聲稱「正遭遇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潮」,事實上接收難民最多的絕非這些叫冤喊屈的西方發達國家。敘利亞的近鄰黎巴嫩至今已接收了120萬敘利亞難民,其本國人口才450萬;另一個鄰國土耳其,自2011年以來已接收了近200萬敘利亞難民,而德、法、英等國去年接收的難民,僅相當於本國人口的0.05%、0.022%和0.016%。對此,英國《衛報》不無嘲諷地評論:「歐盟根本沒有什麼難民危機!」 但大部分西方主流媒體卻刻意放大了自身的「困境」,無視土耳其、黎巴嫩等國的營救和付出。
而那些歷經劫難、僥倖登陸歐洲的難民們,也絕非抵達了天堂,等待他們的依然是無盡的艱辛和未卜的前程。
在匈牙利,街道上豎起醒目的反移民廣告牌,上書寫著「如果你來匈牙利,不要搶我們的工作」;在德國,今年已發生了200多起針對難民庇護所的縱火攻擊案,對總理默克爾近日願意接受更多難民的表態,不少民眾示威抗議;在比利時,一項最新調查顯示,超過50%的人表現出憂懼和敵意,反對政府接收更多難民……
善良的人們期待小艾蘭之死可以成為歐洲各國真正通力解決難民問題的一個契機,但正如一位評論員所說,「當一個孩子遇難時,西方國家會對個體悲劇表現出一定的惻隱和悲憫,但當他們要面對上百萬難民時,這就變成了無法承受的危險和威脅,面孔又會重新生硬和冰冷」。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09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