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惡搞電影《獨裁者》和《波拉特》

2020-09-05 影一反三

想要找到一部好看又好玩的惡搞電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惡搞電影真的是要看個人的,能否接收到(搞笑)電波才是關鍵。

本期,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兩部惡搞電影——《獨裁者》和《波拉特》,編劇和主演都是同一人:薩莎·拜倫·科恩。

薩莎·拜倫·科恩

說起薩莎·拜倫·科恩(Sacha Baron Cohen),實際上三哥(影一反三)之前就已介紹過他主演的電影,2016年的惡搞特工電影《王牌賤諜:格林斯比》。(參見往期文章《這一定不是我見過的大象——R級喜劇<王牌賤諜:格林斯比>》)

在這部電影中,薩沙充分發揮了他特有的「賣蠢賣賤」風格,把一部「預想中的特工電影」的節操全都敗光,無下限的惡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力,令人捧腹不已。

特別是那一段:男主二人為躲避追殺,鑽進母象的屁股裡(別問我他們怎麼做到的,哈哈),結果剛好碰上公象想做它愛做的事,那場面簡直汙到不行……真是笑死了。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高級特工和格林斯比失散多年的流氓哥哥一起拯救世界的搞笑故事。

從一開頭的商場買床墊現場試用,到最後的2個彩蛋,整部電影笑點不斷,圍繞特工任務展開,劇情完整連貫,一氣呵成,令人慾罷不能。

如果你能夠接受一點重口味,那麼《王牌賤諜:格林斯比》就是一個不錯的觀影選擇。(推薦指數:★★★★★)

當然,如果你知道片中薩沙的造型(特別是髮型)完全是模仿英國綠洲樂隊(Oasis)的主唱Liam Gallagher,你會發現這裡面更好玩。

——因為薩莎·拜倫·科恩和這個樂隊主唱在現實中有口角,於是他用了整部電影來惡搞這位搖滾歌星,也是沒誰了,哈哈。

獨裁者 The Dictator(2012)

有了上面的良好開端,三哥看《獨裁者》時自然更多了一點期待,結果發現:有一點不對呀。

簡單來說,就是瓦迪亞(虛構國家)的獨裁統治者流落美國民間,接受美國民主「教育」,並抱得美人歸的搞笑故事。

這確實是一個有些意思的政治諷刺故事,表面上是批判獨裁,實際上片中薩莎·拜倫·科恩是借獨裁者阿拉丁之口,把美國民主狠狠黑了一遍。

「你們為何如此反對獨裁?」阿拉丁表示不解,於是他在聯合國大會上給大家「科普」獨裁的好處,發表了一通演講:

字幕組很用心,很多地方都做了注釋,看完之後讓人忍俊不禁。

獨裁者想要做的事情,結果「美國民主」早就將它實現了(捂臉),所以,民主和獨裁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民主有缺陷,民主不完美,但是民主,我愛你!因此我才要呼喚真正的民主!一部真正的憲法!一次瓦迪亞真正的選舉!」

一番慷慨陳詞,結果你發現,「民主」一詞經過男主阿拉丁的詭異敘述,變成了指代女主的詞。

影片最後,瓦迪亞結束了獨裁統治,進行了首次自由選舉,「總統首相海陸統帥阿拉丁元帥」贏得了98.8%的選票。

但是,當你看到選舉現場出現的坦克時,你也許會會心一笑,這個世界並沒有改變。

老實說,電影的笑點還是不少的,比如:女保鏢胸口碎西瓜、私人奧運會、明星照片牆、美國街頭巡遊、水果店接生、聯合國演講、片尾彩蛋等,都可以博君一笑。

另外,電影音樂方面,主題曲《The Next Episode (Explicxit)》和插曲《A Moment Like This》(做某件跟飛機有關的事情時配的音樂)也讓人耳目一新,出人意料地戳中笑點。

但是總體來講,《獨裁者》只能算是半部好片,前後部分比較出彩(笑點集中),中間連接部分略顯平庸,故事發展簡單粗暴,傻裡傻氣,有些冷場和出戲。

比如,中間部分的「篡權奪位」、「打探消息」、「殺手追殺」、「混進聯合國」等情節都太無腦了,形同兒戲,雖然有些笑點還行,但多數時候比較尷尬。

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時,整體我想打2.5星;結果第二次跳著看,專看那幾個大的笑點,結果好感度又回升不少,確實是很奇妙的觀影體驗。

最終推薦指數:★★★(降低期待,僅供獵奇)

PS:薩沙誰都敢惡搞,電影有兩三處順帶也把天朝人小小黑了一下,介意者慎看。

波拉特(2006)

《波拉特》的外文名超長——《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完整翻譯為《波拉特:為了建設偉大的祖國哈薩克斯坦而學習美國文化》。

電影的直接表現形式就是一部「電視臺紀錄片」(偽紀錄片),全程記錄了哈薩克斯坦電視臺主持人波拉特在美國的這一趟「文化學習之旅」。

全片都是在一本正經地搞笑,防不勝防的屎尿屁風格,一股濃濃的「鄉下人進城」既視感,一開始你甚至分不清電影是在黑哈薩克斯坦,還是在黑美利堅?

看完之後,我覺得將片中的「哈薩克斯坦」理解為一個虛構的「落後」文化符號比較妥當,用一種「局外人」的視角來重新審視美國的各種文化正是影片的樂趣所在。

幽默教練、女權主義者、駕駛教練、汽車銷售員、政府官員、同志聯盟、牛仔競技會、猶太人夫婦、禮儀教練……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各色人群出現在鏡頭裡,通過情景對話來提供笑點。

最搞笑的地方有三處:波拉特在川普大樓前的一蹲、和製片人的「69式」摔跤肉搏以及片尾曲「哈薩克斯坦之歌」(用美國國歌的曲調來唱),笑死了。

波拉特的「美國文化之旅」最終變成了「尋找女神之旅」,只是因為在酒店電視上多看了一眼,從此《海岸救生隊》中的女星帕米拉·安德森(Pamela Anderson)就再也難以忘懷。

那麼,這位哈薩克斯坦「純情男」最後找到了自己的夢想嗎?

唯一可以劇透的是:開局一隻雞,結局還是雞(笑)。

如果只是上面這些,你可能會跟三哥第一次看完電影的感受一樣,想給三星,因為它是一部合格的「偽紀錄片」,而且估計可能美國人民自己看會更有感觸一些。

但是——當你再了解一下本片的幕後故事和拍攝方式(偷拍+欺騙採訪),你會為「波拉特」的演技再加一星。

影片裡的絕大多數都是真實的、現實中的人,除了主角之外,他們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被拍進了電影裡,說話和反應都被鏡頭真實記錄了下來,簡直就是「街頭惡搞真人秀節目」的升級版

薩莎·拜倫·科恩成功扮演了一個來自哈薩克斯坦的電視主持人波拉特,成功融入美國社會的各種場合,說波拉特才會說的話,做波拉特才會做的事,經歷了各種真實事件,最終拍成了電影,這才是真正的惡搞呀!

推薦指數:★★★★(一個虛構人物經歷的真人真事

惡搞不易

以上介紹的兩部電影都是名聲在外,惡搞不失為精彩,但離「非常搞笑」仍有一段距離,令人感到意猶未盡。

這段時間三哥我還找了不少惡搞電影來看,本來想做一個惡搞專題,結果發現適合推薦的惡搞電影實在不多。

網上的很多搞笑電影榜單,實際上電影看起來並沒有它們標榜的那麼有趣。

比如《這不是斯巴達》(2008),專門惡搞《斯巴達300勇士》的電影,也只能算是「半部好片」。

影片前半部分確實挺搞笑,虐兒子那一段快笑死了,就連插播廣告都令人捧腹;但後半部分感覺笑點就少了,也可能是不太熟悉美國那邊的明星、名人的梗,沒有get到笑點。

除了飾演斯巴達王后的Carmen Electra比較惹火之外,影片後半部分的粗製濫造並不討喜。

比如《快到不行》(2015),又名《速度超越激情》,是專門惡搞《速度與激情》系列的電影,結果一看劇情,爛到不行。

豆瓣評分6.7(評價人數3000多人),簡直是個笑話,難道跟我看的不是同一部電影?

又比如《死在西部的一百萬種方式》(2014),豆瓣評分6.8(評價人數超過3萬),結果並沒有想像中的搞笑、好看。

老實說,這部惡搞西部電影的笑點其實不算少,但都是零星的、分散的,關鍵是故事主線比較弱、俗套。

全片最令人出戲的是,男主(塞思·麥克法蘭 飾)明明是一個loser,一個只會嘴炮、不會拔槍的「牧羊小子」(是的,他不是牛仔),為何會得到塞隆女神的偏愛?

最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只有連姆·尼森的真·菊花了。

又比如《殭屍肖恩》(2004),12萬人評價,豆瓣評分高達7.7,結果我又一次被打敗了!

一開頭我以為電影只是比較慢熱,笑話比較冷,但劇情節奏還是很穩的,於是決定耐心地看下去……

各種鋪墊過後,整個城市終於變成了喪屍的世界,但這些殭屍行動緩慢、反應遲鈍,並沒有往常看到的喪屍片那麼刺激。

男主肖恩帶著基友去救前女友,正當我滿懷期待,想看到肖恩是如何變成殭屍的時候,電影已經逐漸走向尾聲。

而且,最關鍵的是:到了影片結束,男主肖恩都沒有變成殭屍(喪屍)!WTF!

最後,看豆瓣評論的時候才知道:原來這部電影只是隱喻,是調侃像肖恩一樣「過著行屍走肉生活的」的人們!

好冷、好高級呀!這就是英式幽默?原諒我不懂英式幽默!

《殭屍肖恩》很有趣嗎?對我來言,卻不過是一部「高分爛片」而已。

再比如《蜻蜓俠》(2008),又名《超級英雄》,豆瓣評分6.4,終於有一次符合預期的電影,但也只是及格而已。

全員演技在線,惡搞了《蜘蛛俠》、《X戰警》等超級英雄電影,意外地還有不少笑點。

蜻蜓俠的誕生,基本上是模仿蜘蛛俠的套路,很多地方加入了惡搞元素,當然最關鍵的是女主角漂亮。

總 結

惡搞電影有點小眾,在惡搞電影這一塊,似乎連豆瓣評分都不可信。

要找到合心意的惡搞電影這麼難,原因有三:

1、電影文化差異;

2、觀眾笑點不同;

3、在多個細節處搞笑不難,難的是整條故事主線保持搞笑的張力。

本期惡搞電影就介紹這麼多,暫停一個段落吧。

下次會專注R級電影和其他有趣的小專題,喜歡可以繼續關注哦。

我是三哥(影一反三),下期見!

相關焦點

  • 簡評惡搞電影《獨裁者》和《波拉特》
    想要找到一部好看又好玩的惡搞電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惡搞電影真的是要看個人的,能否接收到(搞笑)電波才是關鍵。本期,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兩部惡搞電影——《獨裁者》和《波拉特》,編劇和主演都是同一人:薩莎·拜倫·科恩。
  • 獨裁者與同性戀
    要說在屎尿屁這類元素上把玩的最過分的喜劇作品,好萊塢的法拉利兄弟與韋恩斯家族的作品絕對是名列前茅,前者的《阿呆與阿瓜》,《我為瑪麗狂》以及《膚淺的哈爾》這些作品極盡惡搞之能事,把低俗元素運用到一定境界,各色猥瑣的角色把玩著低俗的段子
  • 《波拉特2》低級的表面之下,仍是低級
    」想達到的反諷效果也僅僅止步於「臭氣哄哄」,讓我對科恩前作《波拉特》和《獨裁者》而積累下來的一丟丟好感也隨之消散而去。》和《獨裁者》裡的高明之處都是用反諷來嘲笑偏見,這種幽默,才具有力度,也只有這樣,幽默才能像鏡子一樣反射出那些荒謬之處,那麼美國南方的基督教徒們秉持「不能墮胎」的理念就一定是絕對錯誤的麼?
  • 《波拉特2》低級的表面之下,仍是低級
    文  蘭波  薩莎·拜倫·科恩估計也沒想到,他十四年前在紐約市川普大廈下的一個取景,竟然會成為拍攝《波拉特2》契機和靈感來源,甚至,這部電影的主題都可用十五年前那個鏡頭加以概括:波拉特對著川普的象徵拉了一大泡米田共。
  • 網友評論:豆瓣評分7.5的《獨裁者》其實就是一部低俗喜劇
    《獨裁者》是一部由拉裡·查爾斯執導,薩莎·拜倫·科恩、安娜·法瑞絲、本·金斯利等主演的喜劇電影,於 2012年5月16日在美國上映。如果你看過導演的前作《波特拉》,你大概就會明白這是一部什麼電影;不過沒看過也沒關係,看到本片片頭的「永遠懷念金日成」,你也會明白本片是一部什麼電影。是的,惡搞,而且是無底線的惡搞。
  • 電影推薦▎歐美九大惡搞喜劇|麥可·泰迪斯|波拉特|布魯諾|憨娜|...
    電影世界今天給大家推薦幾部歐美惡搞喜劇電影。話不多說,進入正題。1.《波拉特》,(2006年)導演:拉裡·查爾斯主演:薩莎·拜倫·科恩/肯·戴維蒂安劇情介紹:電影用諷刺癲狂的手段,展現了哈薩克主播波拉特(薩莎·拜倫·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飾)到美國的一場「文化之旅」。波拉特在哈薩克國內是個排名第六的主持人,擅長用粗俗搞笑的橋段吸引觀眾眼球。
  • 惡搞!偽紀錄片《波拉特2》曝中字預告
    辣眼睛的海報中字預告片時光網訊薩莎·拜倫·科恩主演的2006年喜劇片《波拉特》有了續集《波拉特2》,這部偽紀錄片有多惡搞,看海報和長長的副片名就知道了:波拉特-為了近期式微的哈薩克斯坦的利益送給副總統邁克兒·彭斯的色情猴子禮物。
  • 波拉特:真正的低俗喜劇!
    (圖片出自2012年薩沙自編自演的獨裁者)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薩沙三部曲(波拉特,布魯諾,獨裁者)的第一部《波拉特》。「波拉特:為了建設偉大的祖國哈薩克斯坦而學習美國文化。」波拉特是哈薩克斯坦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儘管已經成為了哈薩克斯坦排名第六的播報員,波拉特對新聞事業還是有著更廣大的追求,於是,在國家情報局的推動下,波拉特和胖胖的電視製作人阿扎馬特·巴格託夫一起踏上了探訪「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文化學習之路。扛臺攝像機、提個麥克風,簡單打理了些行裝,波拉特就奔向了神秘的西半球。
  • 歐美十大惡搞喜劇電影
    今天給大家推薦十部歐美惡搞喜劇電影。《波拉特》,(2006年)導演:拉裡·查爾斯主演:薩莎·拜倫·科恩/肯·戴維蒂安劇情介紹:電影用諷刺癲狂的手段,展現了哈薩克主播波拉特(薩莎·拜倫·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飾)到美國的一場「文化之旅」。
  • 電影《獨裁者》
    今天難得一回發電影推薦哦最近小編也是很忙啊,忙啥?當然是暑假旅行和打遊戲啦,哪有空看電影寫稿子嘛。
  • 圖解電影《獨裁者》
    隨後殺人如麻的最高領導人陷入了深深的回憶,兩年前在飛彈該製造成圓形還是尖形問題上與納達爾產生意見分歧,隨後將對敢質疑最高領導人意見的納達爾處決。16  於是一場奪權之路開始了,但是酒店安保森嚴,無法靠近,不過他們意外的發現佐伊作為有機食品供應商可以進出酒店,於是阿拉迪恩決定去佐伊的店裡工作,然後伺機以員工身份潛進酒店,幹掉塔米爾和替身,奪回自己的獨裁寶座。
  • 當獨裁者被打倒之後——伊朗電影《總統》(流亡的獨裁者)
    電影中的總統向自己的小孫子講述著當總統的好處,打個電話就能讓城市裡面所有的燈都滅掉,於是祖孫兩個情同兒戲的玩起了這個打電話的遊戲,然而黑暗中的城市突然槍聲大作,革命瞬間就爆發,總統送走了不省心的家人,兩個女兒上飛機之前還在互相因為瑞士銀行的帳號等問題爭執不休,他和小孫子留了下來,因為能成功度過危機,穩固大全。
  • 惡搞、諷刺、揶揄,這部喜劇片玩嗨了
    估計喜歡看喜劇片的人,應該還記得2006年上映的那部《波拉特》,用驚世駭俗、癲狂諷刺來形容這部影片並不為過,因為,真實的謊言才最具有穿透力和殺傷力。先入為主和離經叛道,是薩莎塑造人物的某種基準,在他成功扮演的所謂虛擬人物中,包括《獨裁者》中的艾拉登、《布魯諾》中的布魯諾、《波拉特》中的波拉特亦是如此。
  • 拜倫科恩《獨裁者》曝預告 病毒網站驚現惡趣味
    視頻:波拉特《獨裁者》全長預告。Mtime時光網3月29日報導 薩莎·拜倫·科恩與《波拉特》、《布魯諾》的導演拉裡·查爾斯的再次聯手帶來的《獨裁者》曝光全長預告片。如果你以為影片和當年查理·卓別林的《大獨裁者》很神似的話,那你就錯了,這位來自中東Wadiya共和國的領導人Shabazz Aladeen遠遠比前面那位幸運的多,雖說他因為國內政變被剃了鬍子流落美國街頭,卻遇到了美麗雜貨店店主(安娜·法瑞絲),從而開始了不怎麼成功的打工生涯……最有意思的是,《獨裁者》還弄出一個病毒網站RepublicofWadiya.com,其中有Shabazz Aladeen生平介紹
  • 派拉蒙經典電影回顧:《獨裁者》
    派拉蒙影業公司(英文名稱:Paramount Pictures, Inc)成立於1912年5月,是美國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以群星環繞雪山的標誌為人所熟知
  • 《波拉特》:表達了一種反思與嘲諷的精神
    影片一開場就偽裝成「哈薩克斯坦信息部出品」的紀錄片,跟隨拍攝該國最著名的電視主持人波拉特前往偉大國家— US andA(有人譯為「美和國」或者「美那個國」)—參觀學習的過程。從外觀上看,整部影片似乎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屎尿屁喜劇」,大量惡俗的笑料隨著波拉特的旅程被展示出來,並聳人聽聞地、肆無忌憚地大講男性沙文主義、反猶太人的言論。
  • ...泰迪斯|波拉特|布魯諾|憨娜|格雷|薩莎·拜倫·科恩|馬龍·韋恩斯
    電影世界今天給大家推薦幾部歐美惡搞喜劇電影。話不多說,進入正題。1.《波拉特》,(2006年)導演:拉裡·查爾斯主演:薩莎·拜倫·科恩/肯·戴維蒂安劇情介紹:電影用諷刺癲狂的手段,展現了哈薩克主播波拉特(薩莎·拜倫·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飾)到美國的一場「文化之旅」。波拉特在哈薩克國內是個排名第六的主持人,擅長用粗俗搞笑的橋段吸引觀眾眼球。
  • 希特勒的名單,獨裁者與獨裁電影
    但在電影裡就簡單多了,那就是所有獨裁者都是大壞蛋!!!浪潮導演:丹尼斯-甘塞爾主演:約根-沃格爾、詹妮弗-利奇地區:德國作為獨裁者的史達林並未在電影中出現,僅有的亮相是隨著六周年紀念日徐徐升起的巨大海報。狄托和我導演: 戈蘭-馬克維奇主演: 迪米崔傑-沃洛維、馬諾伊洛維奇地區:前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 美國電影:波拉特2
    關注後可查看更多電影信息,這裡值得關注.
  • ...波拉特|哈薩克斯坦外交部|朱利安尼|波拉特2|薩莎·拜倫·科恩|...
    時隔14年,由英國演員薩莎·拜倫·科恩主演的偽紀錄片喜劇電影《波拉特》迎來其續集,於10月23日在亞馬遜Prime上線。該系列主人公波拉特是秉持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的哈薩克斯坦記者。在電影第二部中,波拉特抵達美國騙取政客的信任,並藉此諷刺了美國共和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