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分享給青春期孩子的4場經典演講

2021-02-17 長春市第一實驗銀河小學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開始感受到生活也有不美好,在學業競爭中,他們體會到成敗中的壓力,在社會關係中,他們意識到人際交往的微妙。這讓他們產生困頓、迷茫甚至疲憊。如何保持自我探尋的熱情,如何找回自信?

本文分享了4個令人尊敬的女性在TED演講的經典片段(少年商學院註:TED是一個致力於傳播創意的非盈利組織。TED Talks的視頻雲集了曾踏上過TED講壇、舉世聞名的思想家、藝術家和科技專家)。她們用自己的故事提醒我們:你其實充滿著力量!她們的思想足以鼓勵大人,更值得分享給孩子們。

1.《脆弱的力量》

By 布芮尼·布朗(Brene Brown)

不用害怕承認脆弱,因為讓我們脆弱的,也讓我們偉大!

布芮尼‧布朗博士是一位知名學者,專門研究人類連結心靈和情感的能力,以及它們帶來的力量。脆弱、勇氣、自我價值感、同情、歸屬感、羞愧感、嫉妒以及愛的能力,都是她研究的範圍。

演講上,布朗博士用充滿逗趣又慧詰的話語,與在場觀眾分享了她的研究結果。她發現,那些被一般人歸類成脆弱不堪,甚至是經歷過無數失敗的人,其實遠比其他愛逞強、不服輸的人更要有力量。因為他們不僅全心全意地面對自己的不堪、不完美,更能拿出勇氣去接受自己是脆弱的,然後靠著脆弱,轉化成更棒的人。

換言之,如果你意識到自己的脆弱,這並沒有不好,沒有走過脆弱的人,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勇敢。當我們願意直視脆弱,並與它肩並肩,我們才有機會挖鑿出自信、快樂、創造力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2.《內向者的力量》

By 蘇珊·凱恩(Susan Cain

世界需要內向者、需要你們所持有的特質,和輕聲細語說話的勇氣。

你是內向的人嗎?你認為你的孩子太過內向嗎?一般人對於「內向」這個詞,可能會覺得不夠大器、得體,但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因為很多人對於「內向」的含義並不真正地了解。

美國女作家蘇珊·凱恩在一場TED的演講上分享了她看待內向者的觀點。她認為,內向跟害羞並不相同,害羞是因為無法承受社會眼光,但內向則是對於外在世界的反應,可以說,他們對於自身的感受比外向的人敏感罷了。

另外,其實有很多有改革力的偉大領袖,並不如大家以為全是外向且奔放的;像是羅斯福、蘿莎帕克斯、甘地,他們都自認自己是內向且文靜的人。而這些人成為領袖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覺得自己很有領導能力,而是他們感受到了「使命感」和一份「必須」,因為這樣的責任感,才驅使他們去做了認為是對的事情。

凱恩強調,當個內向的人並沒有不好,好好做自己並將個人的長才發揮到極致、適才所長,才會造就出偉大的成功。不管我們保有什麼樣性格,那都是我們最珍貴也最獨特的模樣;認識並接受自己,才能做出不傷害你的選擇,也讓別人理所當然的尊重你。

3.我們為何戀愛、為何不忠

By 海倫·費雪(Helen Fisher

這世界若沒有了愛,將會是一片死寂之地。

家長總煩惱該怎麼和孩子講清「愛情」,知名人類學家海倫·費雪的這場演講,為家長們提供了一個更科學的分享角度——她用精準的科學儀器——核磁共振儀(MRI)來研究戀愛中以及失戀人的腦部變化,並以此來分析愛情對人類所造成的影響。

你的孩子可能正在好奇,為什麼就算曾被心儀的人拒絕,或者拒絕了不喜歡的人,甚至在感情上遭受了重重打擊,過了段時間後,人還是會想再去戀愛、去談感情,就算可能又會再次被傷害?

費雪在長期研究愛情的行為後發現,當我們開始迷戀或有了墜入情網的衝動,並不僅是那看不見也摸不透的「好感覺」,而是大腦被刺激而分泌出多巴胺(Dopamine)和苯氨基丙酸(簡稱PEA)的化學成分,它讓你開始興奮、狂喜、歡快,讓人不由自主想微笑。而迷戀的感覺之所以能在人類身上被啟動,主要源自於我們的嗅覺,以及聞到彼此身上那股費洛蒙在挑逗的緣故。

看過這場演講,相信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不會再為自己一些「奇怪」的想法而感到懊惱了。

4.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

By 凱莉·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

壓力讓我們有機會審視自己的心,相信自己能夠面對生命的挑戰,把它轉換成有益的能量。

壓力來襲時,大多數人要不是想盡辦法轉移注意力、逃避壓力,就是被困在壓力牢籠裡無法好好地呼吸,連帶把自身情緒都給打亂了。但這位在史丹佛大學任教的健康心理學家凱莉·麥高尼格卻分享了一種看待壓力的全新視角。

她拋棄過去把壓力看待成敵人的心態,決定把壓力當作是有益的活動;而身體在面對壓力時會有的投射反應,也都是在幫助自己準備好迎接這個挑戰。

麥高尼格從哈佛大學的研究中發現,如果把壓力看成是對自己有益的,那麼儘管心臟還是怦怦地跳很快,呼吸變得急促,血管的收縮幅度卻能依舊維持在放鬆、健康的狀態。所以重點並不是擺脫壓力,而是把壓力給駕馭住,成為壓力的主人。麥高尼格建議,把壓力駕馭住的最佳辦法就是多與他人互動,產生連結。

不管這種互動是為了尋求幫助、還是找人聊天,只要願意與他人分享你的想法,在產生連結的過程中,身體將會自動進行解壓。你會發現,那份壓力將轉化成為讓大腦變得更清晰的氧氣,讓你能冷靜思考現況,並勇敢去克服挑戰。

最後,麥高尼格表示,關心別人也會讓我們從壓力中得到緩解。所以壓力來襲時別把不快樂悶在心裡,多去跟別人聊聊,甚至主動獻出你的關心,讓壓力從此再也不能威脅到你的身心健康!



相關焦點

  • 孩子青春期叛逆的真相,看懂了影響孩子一生!
    4、家長對孩子的控制容易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難免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訴孩子,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對孩子的叛逆多一些包容和信心,允許他們去叛逆,相信孩子,他們有自我成長的能力。所以,青春期家長需要提醒焦慮不安的孩子們:有這樣的情緒困擾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狀態,你終將會長大,很快就會遠離這些困擾。
  •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試試這些方法,幫孩子回答「我是誰」 |...
    原標題:青春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試試這些方法,幫孩子回答「我是誰」 | 知心育人③民小編說進入十三四歲,父母和老師有時會驚訝地發現:孩子變了。變得不愛與人說話,一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變得有點憂鬱,常有情緒波動。
  •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試試這些方法,幫孩子回答「我是誰」 &...
    進入十三四歲,父母和老師有時會驚訝地發現:孩子變了。變得不愛與人說話,一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變得有點憂鬱,常有情緒波動。還有的孩子無法應對社交壓力,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學業上…… 要是能走進青春期孩子的內心,看看他(她)在想什麼就好了!我們有時會這樣想。
  •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試試這些方法,幫孩子回答「我是誰」
    進入十三四歲,父母和老師有時會驚訝地發現:孩子變了。變得不愛與人說話,一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變得有點憂鬱,常有情緒波動。還有的孩子無法應對社交壓力,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學業上…… 要是能走進青春期孩子的內心,看看他(她)在想什麼就好了!我們有時會這樣想。
  • 寫給所有困惑的青春期父母一封信
    我留校當輔導員之後,突然看到了俞敏洪老師的演講。我就想我高中英語很好,我也想辦個英語培訓學校,我也想創造第二個新東方,我也想像俞敏洪老師一樣到處去演講。所以因為看到了他,我辭掉了大學老師的職位,去創辦英語培訓學校,後來又做家教,到後來走上演講的道路,創辦了家庭教育機構。這就是我找到榜樣後,不斷找到人生的動力,走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所以榜樣真的很重要。
  • 從電視劇《小別離》中看青春期孩子的教育
    劇中通過三個不同階層家庭在面對青春期孩子中考、留學等問題上的不同表現,呈現了多元的教育價值觀。筆者認為在這部電視劇中最可貴的在於刻畫了青春期孩子內心的真實聲音,而這也是作為父母最需要去傾聽的。作為父母,我們總想給孩子最好的,可是往往事與願違,這裡面的方式方法問題值得每個父母去深思。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談一談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以及親子關係的轉變。
  • 孩子不說話,我想找茬和他吵架:找準原因,善待青春期孩子的沉默
    在父母的心裡,大概都是希望孩子與自己親親熱熱的,親子之間的愛流淌無阻。但孩子從兒童走向成年必然經歷的青春期給父母們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尤其一個曾經小尾巴一樣粘著你的寶貝,有一天關上房門將你拒之門外了,你說十句他都不願說兩句了,做父母的內心肯定會失落和著急。青春期孩子的沉默有不同的原因,父母如何讀懂並善待孩子的沉默呢?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孩子不願說話,叛逆,難以溝通不知道哪句話就讓孩子炸了毛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孩子為什麼會有逆反心理?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所以,不要動不動指責孩子是個「壞」孩子,青春期的大腦其實和我們成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因為前額葉沒有長好,讓青少年具備了做事不專注、缺乏自我控制、情緒化等缺點,這是受生理發展局限的。不要認為孩子平時的一些叛逆行為是有意跟你過不去,甚至認為是思想品德問題,充分認識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一個正常的心理特徵,這樣就不會貿然批評孩子。
  • 為什麼有些孩子青春期會出現叛逆現象?
    在很多家庭中,或多或少會出現孩子叛逆的情況。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都會擔心。但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避免孩子出現青春期叛逆。或者有哪些方法把已經出現叛逆現象的孩子,通過改善不再叛逆了?關於青春期:我們的偏見和誤讀進入青春期後,有很多孩子變得暴躁、不聽話、不努力學習,甚至染上各種吸菸、酗酒的壞習慣。然後許多父母就錯誤地認為,只要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就會變得叛逆。等到自己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許多父母就會像遇到敵人一樣,變得很痛苦。
  • 家有青春期孩子,家長不能做的4個行為,還不清楚的趕緊來補習!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為了證明自己能做主,多數情況不願意順著父母的意思走,因為孩子想告訴你:「我跟你不一樣,我長大了,你沒發現嗎?」在這個時期有哪些行為是不受孩子待見的呢?作為家長又該怎麼和孩子相處呢?以下4種行為,你一定要注意!
  • 心理學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身份認同」的重要性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想見你》無疑是去年最火的臺劇了,有人說:"臺劇從《想見你》開始,有了超越韓劇的可能。"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劇中的角色,更是現實中無數青春期孩子的縮影。在生活中,有千千萬萬的青春期孩子因為自己性格不夠好、外貌不夠出眾,得不到身邊人的認同而苦惱。
  • 青春期孩子與你零溝通?爸媽做好這4點,孩子絕不會關上心門!
    青春期,是一個讓很多父母聞風喪膽的時期。堂弟是一個從小被慣壞的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更是逆反得了不得,很多親戚看到堂弟之後,都不敢生二胎,因為有這樣一個孩子,父母真的太遭罪。孩子小時候不聽話,父母嚇唬嚇唬,或者吼一吼,打一打就收斂了。但進入青春期之後,隨著孩子個頭的猛增和身體各方面的迅速發育,孩子不再妥協,更多的時候就跟父母槓上,有的甚至會做出極端的事情。
  • 這本家庭教育書,值得每一位青春期孩子的家長至少看兩遍
    作者是沙法麗 莎巴瑞博士,她還著有一本家庭教育經典書《失控 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但我今天要隆重二次推薦的是《父母的覺醒》。大部分的父母如果看到孩子這樣的行為,一定是怒火攻心,「這可是錢哪,怎麼能撕成兩半?」
  • 在武漢舉辦的這場跨年演講,致敬了不起的平凡人
    呂曉靜和家人一整晚都待在武漢光谷國際網球中心,在觀眾席上,她實現了自己在2020年許下的一個願望:帶著家人看一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從2015年起在每年最後一晚舉行,通過深圳衛視和愛奇藝直播。此前5場「時間朋友」跨年演講舉辦地包括北京、上海、深圳,而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時間朋友」首次走出超一線城市,落地英雄城市武漢。
  • 如何應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孩子到了青春期,表現得「很不聽話」,是不是青春期叛逆開始了?爸爸媽媽該怎麼辦? 通常我們覺得青春期孩子叛逆,大多是父母自己的原因,是父母沒有適應孩子的快速成長,沒有學會如何對待青春期的孩子,所以,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成長太慢。 2、面對青春期孩子,不需要如臨大敵 爸爸媽媽常常把孩子到了青春期這件事,看得非常嚴重,有的甚至孩子才十來歲,就擔心孩子過兩年不好管了。
  • 《歐爸給全國少年演講家孩子父親的公開信》
    ——致那些年很愛我們,卻不會愛我們的父親 4月9日傍晚,在我的辦公室發生了一件很暖心、很幸福、很感動的事情。七年未見、已經長大創業的少年演講家朱泳江,來看歐爸了!(梁航通被浙江大學錄取當天和媽媽容冰老師一起到動能教育城感謝歐爸)無獨有偶,4月7日晚我考察完少年演講家苦信營基地返經昆明,當地一批正在追隨歐爸學習少年演講家系統課程的父母和孩子,歡天喜地地迎請歐爸吃晚飯,席間一位叫姝雅的高二女孩
  • 快訊|在武漢舉辦的這場跨年演講,致敬了不起的平凡人
    呂曉靜和家人一整晚都待在武漢光谷國際網球中心,在觀眾席上,她實現了自己在2020年許下的一個願望:帶著家人看一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從2015年起在每年最後一晚舉行,通過深圳衛視和愛奇藝直播。此前5場「時間朋友」跨年演講舉辦地包括北京、上海、深圳,而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時間朋友」首次走出超一線城市,落地英雄城市武漢。
  •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化解衝突一定為孩子做這3件事!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腦補一下,劇情一定狗血。《小歡喜》嬉笑不屑的方一凡、反叛不羈的季楊楊和懂事學霸英子,代表著不同類型的青春期備考娃,都有著焦慮程度不一的媽媽,當然,生活比劇情更現實。當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慘烈的不止是現實的成績、生活,還有焦灼的關係與內心。人到中年,迎來即將成年的孩子。
  • 青春期男孩欲輕生,爸媽這4大做法成罪過!趕緊看看你犯了沒
    我們要學會看到孩子的努力與進步,就算是最後沒有得到提升反而下降了,但只要孩子的確努力了,也是值得父母認可和欣慰的。(2)眼裡或口中,始終只有責備與詆毀。「你看看你,再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你不覺得丟臉我都覺得沒臉了。」「不是這裡犯錯,就是那裡犯錯,我咋就生了你這麼一個糟糕的小孩兒?」
  • 陪孩子一起熬過青春期
    被孩子拒於他們的世界之外 為什麼養育一個青春期孩子會那麼辛苦?在一些關於青春期少年的新聞深度報導中,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不少受欺凌的孩子和施暴的孩子未必都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堪的家庭。相反,他們的父母也像許多父母一樣,愛孩子卻又深深困惑於無法走進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