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花中君子」美稱,漂亮到了極致,但讓它有名的,是它的藥理功效
竹籬茅舍趁溪斜,
白白紅紅牆外花。
浪得佳名使君子,
初無君子到君家。
遍尋歌詠使君子花的古詩,很難尋找到第二首,這首宋代佚名詩人所作的《使君子》可謂是千古絕唱。
詩中的前兩句描寫盛開著紅白色花朵的使君子花在清貧人家的茅舍竹籬拱護著,盡心盡責。後兩句旨在深刻諷剌那些身居高官,領取厚祿的達官貴人們養尊處優,飽食終日,庸庸碌碌,他們浪得君子虛名,他們根本不會移玉步到這些「竹籬茅舍」體察民情。詩的言下之意是在於譏諷這些達官貴人是偽君子。
今天我們不說偽君子,說的是使君子,誰是使君子?哪得從一個故事說起:傳說宋朝年間,四川潘州名醫郭使君,在山中採藥,發現一種植物的果實很像中藥山梔子,味甘淡、氣芳香,於是摘了一些帶回家,因果實尚未乾燥,就放入鍋裡幹炒,只覺芳香四溢,猶如香榧。
小孫子聞到香味,吵鬧著要吃,無奈之下,將炒熟的果實給了四五粒孫子吃,不料,第二天竟痾出幾條蛔蟲來,從此吃飯胃口好了,飯量多了,氣色也好。郭使君因而明白這是一味驅蛔藥,再經一番研究後製成驅蛔成藥,求治者絡繹不絕,從此,郭使君被譽為「啞科名醫」,古代稱小兒科為啞科,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醫生,便給這種藥稱為「使君子」。
使君子花色豔麗,素有「花中君子」的美稱,因此常被用於一些旅遊景點、花壇作觀賞花卉。我原以為它的花有多種顏色,後來才搞清楚,它繁花初開之時呈白色,潔白如玉,接著變為紅色,先是淡紅,嬌媚嫣然,然後變成深紅,猩紅如火,最後幻化為紫瑩瑩的顏色,宛如玉雕花朵。由於使君子花期長短參差不齊,花開有先後,所以同是一株花,往往白、紅、紫三色相雜相間,相映相襯,很是漂亮。
不過使君子雖說長江以南都有分布,但以雲南兩廣最常見。記得有一次在陽朔,一家咖啡館的屋頂上,就有超大一片。當地人喜歡使君子,大概生活中也用得著,據說當地有句諺語叫「清明食葉,端午食藥」,說是清明節要吃樸子樹葉,端午節要吃「聖甘枳」,這「聖甘枳」,就是使君子。
其實,清明也並非沒有使君子什麼事兒,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有將薴葉、艾葉、白頭翁、魚腥草、雞屎藤和使君子等青草搗爛,加入米粉攪勻蒸熟,做成清明粄的習俗。清明粄性溫,能驅風祛溼,異香滿口,最宜溼氣沉沉的季節。
每年夏天開花,小而嬌怯的使君子,花分五瓣,花梗細長,像朵朵嬌柔的美人低垂著頭。開起花來特別多,滿樹披掛,同一枝上有紅有粉有白,並且清香迷人,雖然使君子的花漂亮到了極致,但讓它鼎鼎有名的,還是它的藥理功效。
使君子,又稱舀求子、四君子、史君子等,為使君子科使君子屬攀援灌木,幾布廣泛,幾乎全國各地都可見其身影,多見於栽培,花期夏秋,果期秋末,果有五稜,熟時黑色,種子白色,使君子的種子為中藥中有效的驅蛔要藥,對小兒寄生蛔蟲效果很好。可用於治蛔蟲腹痛,小兒疳積,乳食停滯,腹脹,瀉痢等症狀。
可能上了年紀的人,對使君子的種子,都不陌生,農村很多老一輩的人說,回憶小時候,打蛔蟲都是吃使君子,有時候把種子磨成粉,摻進米糊糊裡做成粥喝,有時候把種子放爐火上烤,熟後剝開殼吃仁,味道又甜又香。不過今天的使君子已經退化成了一種觀賞花木。有點像「溲疏」植物,古人認為溲疏能「利尿」,因而廣泛種植,全然忽略了溲疏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