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中心即可觀看
(溫馨提示:視頻點開之後,會出現廣告,五秒之後點擊屏幕右上方即可關閉)
點擊上方圓標即可收聽
細講《弟子規》第四十七集
時間:2020.02.22
徐霞老師分享
尊敬的各位學友: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們學習《弟子規》的經句——「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我們出門要把帽子、衣服穿戴整齊,那我們下班回到家裡或者辦完事兒回來,那要把我們的帽子、衣服換置。那脫掉的帽子和衣服,我們是隨手亂扔,還是要把它物有定位,放到位?
如果從我們的衣帽開始,都把我們的日用品和我們的衣服放置整齊的話,那這樣就可以讓我們節約很多的時間,也可以節約我們的錢,就不用再去買衣服,還不用鬧笑話。如果我們的衣物亂扔,隨手就扔了,然後也找不著了,那衣服就壓得皺的。我記得那個時候我穿的衣服,由於隨手放,後來等再去找來穿的時候,衣服上面已經有黴點了,後來洗了好幾次也沒有洗掉。既浪費了時間,又浪費了金錢,還很喜愛那個衣服。結果那就只能在家時穿,出門就不敢穿了。所以能把衣物放好就節約時間。如果我們的鑰匙和我們手機和日用品,我們隨手亂放,沒有定位,那我們就會到處找,找也找不到,因為不知道丟哪去了,經常找東西。所以我們的衣物如果有定位,停電的時候即使黑,我們也能到那兒,就能找到要找的東西,因為物有定位,就便於我們日常生活。
那有一個母親從小就教自己的孩子,當自己要穿衣服的時候,也告訴孩子要衣裝整齊。等回來的時候,那孩子要把自己的衣物疊疊整齊。那小孩子就很聽話,包括一年四季的衣服,冬天的、夏天的怎麼擺放,放在哪個抽屜裡邊,全都一清二楚,就不用到處找哪雙襪子找不著了,甚至是在慌亂之中,有一個例子,在一個舞廳參加一個聚會,一個人就穿著兩隻不同顏色的鞋,結果就引起了很多的笑話,我們有沒有看到人太匆忙,然後對咱們的衣物、著裝沒有定位,出門了要麼是拉鎖沒拉上,要麼是找帽子,怎麼也找不著。找帽子包裡也翻遍了,哪兒都找遍了,後來找了半天,帽子在頭上戴著。為啥?因為亂,「物亂頓」。那這個母親就從小教自己的孩子,當自己的孩子有一天長大了,這個孩子也開始教她的孩子,那她的孩子,就把家裡打理的井然有序,包括她的孩子,在她的孩子又生了孩子的時候,那個孩子還一個多月餵奶,就知道奶瓶餵完奶之後,用完結束還把這奶瓶放在原位,好找,省得孩子餓得哭的時候,我們找不到奶瓶。那這樣,就不利於我們養育我們的後代。
我們修學就像樓梯一樣,都是先從第一個樓梯開始起步的。第一個樓梯起步了之後,該登到第二個樓梯,那請問:第一個樓梯第一個臺階,對第二個臺階有沒作用?如果沒有第一個臺階,你沒踏上去,你直接想上到五層。那估計你的腿沒那麼長,干著急想也邁不上不去。那我們今天一步一個腳印,第一個臺階邁上去了,我們再邁向第二個臺階,第二個臺階邁上去,邁第三個臺階,那請問你能不能說第一個臺階沒用?我把第一個臺階敲碎,我把垃圾都扔出去。我就站第三個臺階上,其實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畢竟下邊這個臺階對我們都是非常有用的,那是拆不掉的,所以我們是由淺入深,「置冠服,有定位」不讓我們把衣物亂放,讓它整潔和乾淨,其實是保護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性的,讓我們的心性也有定位。我們的心性定位在哪裡?那如果我們的心性就亂置放,而且「勿亂頓,致汙穢」了,那估計我們這一生快樂和幸福就離我們遠了。所以我們從小養成把我們的衣物置放整齊,那就為了讓我們的心性有一個定性,讓我們時時處處都知道定位自己的心在哪裡。那我們把心定位在哪裡?有沒有其他事情一來,自己的心就丟了?心定位在把我們的師道傳承下去,把我們的《弟子規》護持下去,因為這是我們人類幸福的根源。那想保護著我們的心性。那就說,那就教育吧,讓我們的孩子開始做起,也從我們自身開始做起。
但是我們修學得有先後順序。老師那不是先後順序,先是衣冠整齊,「置冠服,有定位」嗎?那是在過去古代,我們人的心性非常安靜的時候,它自自然然的流露出來的,自然狀態就是「置冠服,有定位」。如果今天我們的心沒有定位,而且亂七八糟,你說我今天就是捆著讓這個人把這他的衣服就要置放整齊,那就如一個例子叫「病梅館記」:這梅花非常的漂亮,我今天還抄了那個對梅的一段讚嘆。剛好在我們居住這個地方牆上張貼的,說這個梅花,被譽為「華中四君子」,四君子之首,也是「歲寒三友」之一。因其所處環境熱烈惡劣,卻仍在林立的寒風中傲然綻放於枝頭,是中華民族最有骨氣的,這種花是民族魂代表。梅的傲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前進、百折不撓,我們更加熟悉有一句話叫:「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所以「梅花」是中華民族的花之首,我們很喜歡梅花,但是梅在長的時候,都喜歡多姿多彩的,喜歡把梅在長的時候把它的枝杈給彎過來,拿個繩子纏上,長的多姿多彩的時候,這個梅就更顯出它的風採,能賣高價錢,結果有這個炒梅花的這些花友,就把這個梅買到家裡去,從小的時候就把梅捆綁,後來這個梅被捆的過程當中梅生病了,有的就死了。一個很愛梅花的人就把這些病梅買回了家裡邊,買了很多盆,他第一個動作是什麼?把梅鬆綁,把綁於梅身上的繩子先解開,讓梅自由自在的生長,梅活了過來。
是啊,我們「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很漂亮,你看軍隊多漂亮,那個被子一樣,帽子一樣,盆子也一排,真漂亮。如果被捆綁中的教育,那當有一天他從環境中離開了之後,他會不會恢復到那種自然狀態?所以我們今天「置冠服,有定位」,要有先後順序與時俱進。心亂了,心是根,就如一棵樹,樹葉我們發現有黃葉子了。我們很喜愛這棵樹,我們就把樹上的黃葉子摘掉。今天摘兩個葉子,明天摘四個葉子。後天發現有八個葉子都黃了。哪出問題了?根出問題了,如果我們再在葉子上下手,也許這棵樹就死了。所以呢,我們今天不在葉子上下手啦,我們在哪兒下手,從根部下手,根是否缺水了?根是否缺陽光了。果不其然,如果把這顆樹拿到太陽下面去曬一曬,就在根上用功。不知不覺當中,葉子黃葉子自然脫落,而且這顆樹上的黃葉子,一個也不見了。那習氣是我們的黃葉子,是我們就是人生這棵樹的黃葉子。我們的習題很重,哪出問題了?心是根,根出問題了。應該舒服在我們身上的繩子先解開,先給與他陽光,陽光是愛,不論他今天習氣多重,你就告訴他:「你真的很優秀了,你很努力了,你真的好棒。」這就是陽光,因為習氣重的人,是沒信心的人,當我們給予他信心之後,他的習氣自自然然就不見了。他會努力用功於心田去做正能量的事情。所以先後順序,先不顛倒,不在枝葉花果上用功,而在哪兒用功夫?在心田用功夫。
今天上課之前就總想今天換個行頭來上課,換個啥行頭來上課?我不盤頭了,我的頭髮還很長,我編兩小辮兒。我還梳兩個小辮兒,今天一上午寫課件兒的時候,我就是這個行頭,弄兩個小辮兒,找了兩個皮筋兒,把這小辮兒長長的還挺美的。我就心想即使從心上下手,那就不能著於相。我今天如果是這個行頭坐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弟子規》,那大家會怎麼想?還會跟徐老師、大家還一起學習聖賢文化嗎?
我們說現在是「開倉放糧」的時候,我們的師承已經公告於世了,我們現在餓,不在身體餓,在哪裡?在思想,我們的思想餓了。我們要「開倉放糧」讓人有糧食吃,這個糧食是什麼?這個糧食是師承,這個糧食是《弟子規》,是我們人生的階梯,「開倉放糧」就像在慾海當中救人,先有先前的幾個人跳進了慾海。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還著於相,「徐老師,你這個擼袖子來講課,這個動作不雅觀」。如果在慾海當中,你在救人的時候,你要不擼起來袖子來,那這件事咱辦不成。那徐老師曾經全身從上到下全是水泥地,因為搬不動。如果那個行頭,你說你這個樣,我們可不理你了,你的袖子挽那麼高,你還坐講臺上,我是擼不上去了。如果海浪來的時候,你在救人的時候,你還顧得了你的形象嗎?「老師,你那屋裡邊,你咋不把衣服疊整齊?」其實,從學《弟子規》以來,我也開始學會了規矩了,不論今天一雙襪子,雖說疊得有時候不太整齊,但是我還是給他有時間的話,給它疊整齊的。但是這個時候電話鈴響了,電話那頭就說:「老師,我家先生要自殺了」。這個時候襪子我就不疊了,我就隨手一扔。我說「咋回事?你是細細講來」,我們今天要重心,而不重在相,先救人為要。
「開倉放糧」的時候,人撲面而來的人都餓了,要吃糧食的時候,我們還在指指點點的在相上用功,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那樣也不行,你應該那樣。先保命為要,我們也遇到過能在相上用功做好的人,真的,我們說一切的規矩,我們用來幹什麼?我們用來幹什麼?我們用來去服務父母,服務於人類的。為什麼許哲女士是新加坡的國寶?她去見總理的時候,她穿的衣服是從垃圾箱裡邊撿的汗衫,因為她要現和大家一樣的相。好讓大家能接受,如果她很有規矩,不是為了服務父母,她在還在挑毛病要求父母,父母你那個藥,你還不放好,你亂放,你吃藥的時候可別找我。也許你的冠服置位很好,也許你的衣裝很整齊,但是,你給誰看的?那一定不是為了服務人,而是為了財、色、名、食、睡的「欲」服務的,這是一隻假花,沒心的花都是假花。假花看了那是騙人的,走近一看是假的,沒感覺,才知道上當了受騙了,讓我們的信心更往下墮,那為什麼今天有些人說話很好聽?走近了之後,卻是一場騙局?
那「置冠服,有定位」了嗎?「心」的定位在哪兒?在哪兒?在《弟子規》上嗎?在八德上嗎?如果沒有,那是一隻假花。早晚都會上當受騙的,現在經常會頻繁的聽到誰的錢被騙了,為啥?置官服,沒定位,「置冠服,有定位」不是你的衣著,而是你今天的心,你「置冠服,有定位」了嗎?你時時念念是在服務人上下工夫了嗎?今天父母也許不想疊被子。我們今天學了《弟子規》,「置冠服,有定位」了,我們今天能否搭把手把父母的床鋪給疊整齊。而不是只是要求,家裡來個人多難看,你還不把床疊整齊。你疊的再整齊也是假花兒,也不是真的,因為你沒心。
有心的花兒雖說它枝葉不茂盛,它只是一棵小草,但是你親近它的時候,它一樣會有鮮活的生命力。為什麼今天接觸人之後,你遇難的時候都是冷冰冰的給你推之門外。你看,現在夫妻離婚的人很多,為什麼?沒有生命力,假花,假的。「久病床前無孝子」,看到父母身上有瘡,我們放下了自己的衣著和自己的面子嗎?有一個例子,一個老人家,一個女兒回家之後呢,去看望自己的母親。看望自己的母親,母親癱瘓在床,因為他有哥哥和弟弟。所以這個女兒就不經常回去。回去之後,有一天她給母親翻身,發現那個瘡已經爛洞了。她給我們打電話說:「老師,我都寒心,母親身上已經爛了一個洞了,老人躺在床上該多痛,這做好兒子的,他們這心在哪兒?」他們也許出去門外,與人交友的時候,他們穿的很好,也許他們家裡物品都備的很齊全,讓人寒心吧,後來我們就給這個女學友說:「現在這個時代不要求了,做好自己就是道了。」我們今天有能力,那就把我們的心先定位,定位在與人服務上,定位在從自己做起上。人只要把心裡的雜質去除乾淨,相信我們的社會這些假人會越來越多人回頭了。
那我們今天就不著於相了,從心田開始入手,讓他慢慢的去讀書,讀了書,慢慢的恢復能量之後,你不用要求他。他看別人疊整齊的時候,他自自然然也把他的衣物放整齊了。誰不希望做好?我們有一個學長,他不要求人,他的規矩非常的好,每天早上起來,他就把面盆擦洗乾淨,等著我們的家人起來。當我們也去使用面盆的時候,我們也一樣,隨手的也會把滴在面盆上的水珠拿手或者拿毛巾給他擦拭乾淨了。如果他在打掃完衛生的時候,反說一句,「你們都保護好,這個池子我剛打掃完」我相信,我用完之後,我還會給你池子上多弄點水。為什麼?你是假心打掃的衛生,你是用要求人、控制人的心在做事情,不服,不令人服氣。
所以我們今天所有的經句是為人服務的。把心田洗乾淨,眼睛只停留在自己身上,相信我們的社會,會越來越好的。我們修學每一句經句都是通的,就像我們修學「朝起早,夜眠遲」。《謹》這部分都是教一個「定」字,那我們心有定位,就是教我們心時時處處都定位自己有目標。時時定位在自己身上,但是這個真的好難,心有雜質,心就往他人身上跑,越走的近越看毛病。服務裡邊也參假、也參水分。為什麼?因為心裡雜質,有啊,心裡還有私慾,當我們按《弟子規》來行,讓我們時時處處服務於人,服務的福報夠了,心裡的雜質沒有了,這樣服務人的心更真的時候,更感動人了。
那我們心有定位的時候,也會變。也會在相上變,比方說物有定位,我們現在吃飯每天發的棗,吃的,蒸的棗。那我也發了一下碗,我就把這個碗兒,就放在我睡的那個屋子裡那個桌子上,還有蘋果都放在桌子上。我居住的這個房間是陽面,太陽,陽光很好。到下午的時候,陽光就照射進來把,把棗子和蘋果都曬的,每天越吃越幹,蘋果也是越曬越蔫。後來我就換位置了,你看那不是「置冠服,有定位」嗎?你為什麼變了?不著於相。我就把棗移到哪兒了,移到床上,不被太陽曬的地方。蘋果也藏到了塑膠袋兒裡也放到包包裡了,也會變。
在《弟子規》在前幾節課講課,一句經句有的分享兩堂課,有的分享三堂課。要讓大家體會什麼?體會每一句經句都有無量的意,每一句經句都是無量。但是從今天開始,我們的經句,比方今天分享這個經句,咱們今天這一節課就結束了。下一節課換下一句經句。因為已經體會無量意了,那我們接下來再把點給大家分享到其實理還很多。那大家就有發揮自己的感悟的那部分了,如果以後有有緣分,到學校,到企業去分享《弟子規》。一樣可以把我們的《弟子規》短時間也可以,長時間也可以,只要利益人一個小時,整篇《弟子規》我們也能分享完。因為「父母呼,應勿緩」就是《弟子規》的全意,如果有時間那就連續劇就可以講了。所以不著於相。就像昨天我們說吃飯也不說話,後來我們就討論起修學,討論啥?討論說聰明人修學難,笨人修學容易。為啥?因為聰明人悟性高,往往容易傲慢,瞧不起人,人一傲慢,瞧不起人,往往一個浪,就給你打翻了。他聰明啊,他看問題那深度太高了。笨人他踏實他不走,就像烏龜比賽賽跑一樣,烏龜和兔子比賽賽跑,兔子跑可快了。兔子跑可快了,一扭頭看烏龜慢吞吞的,跟不上,小兔子就耍聰明,我睡一會兒,我睡醒了烏龜也跟不上我。它就睡了,人家烏龜已經都跑得快到終點了,他睡醒了,「你個笨烏龜,你咋就跑我前面了?」人不在聰明和笨,人在堅持不懈。我們就舉例,我們一個學友說她笨的。他都已經修學幾年說話只說後半段兒不說前半段。你都你都聽不懂他說些啥,那還有個學友笨的見面就說:「老師,你可以給我提提缺點,我可以改」,我說:「你呀,可以把土豆片皮兒削削,人家不喜歡吃帶土豆皮兒,你把土豆皮兒削了,你再去做飯」,「好,老師你多給我提點兒」我說:「好」第二次又見她了,土豆片兒一樣不削,還就這樣做。還問我:「老師,你給我提提意見」我看著她,我說:「你做的真好的很好」但是她很塌實,她從來沒說過他不學習,她笨。有些人也不機靈,有一天我們有一個學長拉著我,開著車。拉著我去姜營子辦事兒去,真辛苦兩趟,開著車還說:「這學友,我咋回事?你說把老師累成這樣啊,他們咋就不明白?」是啊,我也可累了。我說:「你閉著嘴,別說話了」,他揚著臉看看,「喔,我不說話了」但是他很塌實,他非常的踏實。你看,那我們吃飯不讓說話,那昨天我們就說話了,就談到這兒,笨人他雖說笨,他堅持不懈,修學就得有這樣一個毅力。
那我們今天修學也變,你看我們變了吧,從今天開始,我們修學一句經句一節課。但是我發現有個奧妙在哪兒?每一句經句裡面的故事還都是通的。比方上一節課,我要如果。我想分享一個故事,我已經準備好了,分享哪個故事?分享孔夫子有個學生叫子路,有一天出去告狀去了,告誰的狀?告顏回。我們不是要分享「冠必正」嗎?這個故事就準備好了,這個故事用到哪一塊兒都能用上,「非禮勿動」也能用上,「非禮勿聽」也能用上。今天還能用到「置冠服,有定位」上,就告訴大家修學不能執著,他是千變萬化的,你看就這樣一個例子,咱能用到多少經句上。這個子路就告狀去了,「老師,顏回偷吃東西,偷吃粥。」老師說「噢」。子路是在陳蔡絕糧七天七夜的時候告的狀,子路咋告的狀呢?他是這樣說的:「夫子,仁人廉士很困窮的時候會不會改變他的節義?」夫子就說:「會改變的就不叫仁人廉士了。」你看老師著重點在哪兒?心有定位,勿亂頓,所以一定不會改變的,這是老師說的話。子路又問了第二個問題:「那顏回是不是仁人廉士?」孔子說:「我觀察很久了他一定是。」就這麼肯定,他一定是仁人廉士。你看這老師對學生的信任,一點兒都不帶打折扣,誰來這兒告狀,「老師,你的那個學生那就不行。」你說你的我根本不聽,我還會一如既往地去信任他。接下來子路又說了,「我剛剛還看到他偷吃粥。」當下孔夫子就說:「雖然你看到了,我想一定也有原因的。」你看老師的心有定位吧,「勿亂頓」,他沒亂放,遇到有人來告狀了,老師就把心丟一邊去了,「你告的對,我去訓他一頓去!」沒有。老師就把顏回叫過來了。老師的心有定位,他太了解顏回了,他了解顏回什麼?顏回對祖宗的心至誠不變。你看他把顏回叫過來咋問呢?「顏回,咱七天沒吃飯了,你把粥煮好了,咱先供供祖宗。」顏回說:「老師,那粥不能供。煮粥的時候有哈氣,哈氣到了房頂了,房頂土蓋得房子土就下來了,一下掉鍋裡了,我還及時一下把粥撈出來了,因為七天七夜沒吃飯了,每一口粥對我們來說都是很珍惜的,所以我就把粥喝了。」子路在一旁不說話了,他羞羞臉,他信任他的同學嗎?他了解他嗎?我們說就這一個故事我們用到《弟子規》裡多少經句,「話說多,不如少」吧,「見未真,勿輕言」吧,「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你見了顏回偷吃粥了,你子路咋想的?你真為了顏回好你還告老師去?你還不私底下幫助幫助他?他真是做惡了,你就反省自己我有沒有偷吃過東西。你看這裡面有沒有「父母呼,應勿緩;父母教,須敬聽」?這裡涵蓋了我們《弟子規》經句的任何一句,都可以開解這個故事,所以我們還有執著嗎?
就像我們上一節課講「冠必正,鈕必結;襪與屢,具緊切」,是在我們初發心的時候,跟老師學習的時候,老師教導一句我們聽一句。我們出門的時候冠要戴好,體現出來修學聖賢文化我們的一個精神面貌,我們要著裝整齊。那你學成那一天你是否就可以隨便了?子路是孔夫子的一個學生,他是一個粗漢,這個人粗枝大葉。當時孔夫子收他為學生的時候,是因為他以為是孔夫子是一個書生,他是狩獵出身,箭法非常的準,他瞧不起夫子,我跟你學啥?你有我的箭法好嗎?他卻跟夫子比箭比輸了,他拜孔夫子為師了。他的箭法非常地準,從此以後夫子說啥他聽啥,周遊列國,子路追隨夫子真是十四個國家,他一直都是護衛,兢兢業業地護持自己的老師,冒著生命危險也在所不惜。後來他出任當官,他已經逃出來了,叛臣就把他執政的那個地方包圍了,他已經出來了,但是他說:「誓死捍衛國家」,他又衝進了重圍,後來被亂箭穿心。他已經倒在了血泊中,但是他又起身,他說「作為一個君子,冠必須得正!」「冠必正」這個經句分享這個故事沒有一點兒錯,但是能否用到「置冠服,有定位」?一定能。
我初發心學聖賢,聖賢在眼前;我學三年了,聖賢還在嗎?你「置冠服,有定位」嗎?「置冠服,有定位」是讓我們初發心永遠不變。我今天出門我的心態是恭敬,我回來我的心態一樣是恭敬。我來到人世間我應該「冠必正,紐必結」,離開人世的時候這一生我都要「置冠服,有定位」。「置冠服,有定位」和「冠必正」是前後呼應,所以哪裡有分別?這是我們修學會變,變的其中有不變,不變的是我們這顆心,永遠都在八德上,永遠都在孝上,即使冒著生命危險我們也不變自己的志向。
今天我們大家在一起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徐老師的定位在把師道、師承傳下去,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個心聲,但是得靠前邊有一批人有共同的志向,不著於相,就把我們的心時時地用於我們這個定位上。你今天講課好,好,我退下來,我護你,你分享;我今天講課好,好,你今天護我。難道我們有分別嗎?一個人的心有定位了,就可以帶十個人,十個人的心有定位了,就可以帶一百個人。我們說今天我們十三億人我們需要多少個像我們心有定位的人、響應我們主席號召的人,把我們《弟子規》落實於我們生活的各個村、城市、鎮、各個家庭、各個學校,都有我們「置冠服,有定位」的這樣的仁人志士出來,讓我們的文化綿延下去,這是我們「置冠服,有定位」。
其實現在我們也是在打一場仗,我們在打一場什麼仗?沒有槍炮的戰役。我們能否把我們無私的心地喚醒?我們能否把我們的雜質給去除?在過去我們紅軍抗日的時候,狼牙山五壯士,我們的紅軍戰士即使身亡了,五星紅旗依然掛在陣地上,我們今天也是,也許我們在衝鋒陷陣的時候別人不解,退下去了,我們後面的人要補上來,去為我們的紅軍戰士去豎榜,去立這塊兒豐碑,這就是我們國人今天要共同要定位的一個地方,千萬別把我們的心「亂頓」,如果「亂頓」,我們的心就有汙垢了,我們人就苦了。我們今天知道一分我們做一分。難道我們今天知道了,我們還把自己置身於外,你死活與我沒關係。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個感覺,老師曾經分享一個例子說是一個孩子在井邊玩,媽媽帶著他在井邊玩,媽媽辦事去了,這個娃娃爬到了井旁邊,你這個時候離這個娃娃還有一段距離,你還顧你的形象嗎?你說我要走得周五正王的,我要邁個四方步我要把衣服穿整齊了,我去救娃娃去,我慢慢地,那孩子就掉井裡了。肯定會奮不顧身的,也許我的鞋子沒提,襪子也沒穿,我會拼著命的跑到井邊先把娃娃抱回來,這是我們當務之急一個國人要做的。你說他那個形象也不端正,他的心在,你看的到他的心嗎?也許今天我們義工還有這樣和那樣的毛病,他丟了我們聖賢文化的人了嗎?他在,他在努力著,在跟自己的習氣抗爭著,他哪怕今天只能擠出來一個笑臉,他也衝著不認識的老人去微笑。
我們幸福之家的老人,有的人去做義工,很想給我們的老人洗洗腳,後來說了一句:「老師,你知道吧?我們去幸福之家洗腳的時候,我們就沒撈著給老人洗腳,而是我們的義工家人已經在固定時間內給家人洗完腳了。」我們細細推敲也能推敲出來這裡邊有問題,有什麼問題?我們的心是成全每一個來到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人。我經常去雨花齋最愛幹的活——洗碗,那碗真多,我一聽說雨花齋吃飯的人三百以上了,我非常羨慕洗碗的那個人,他真有福氣,彎著個腰洗,心裡沒有一個雜質。但是這個時候我身邊只要是來一個人我就會離開了,我說:「老師,你來洗。」我不是累了,我會再找別的活積福,他也許需要這個福分,這個活讓他幹吧。那這個道理就是去幸福之家,如果有人今天願意給老人洗腳,我們可以,「你來,你給老人洗洗腳,那種感覺你體會一下。」我是親身體會過了,那種感覺真的是不一樣的。今天不要說:「好了,我不用幹,福都讓他們去積吧。」你的福都夠了?咱都不用幹了?話咱得會聽,要由一推十,由十再變回一,所以這是我們說修學是千變萬化的,但是又是合一的。
我們說今天心有定位,定位什麼?在這裡也以老師給我們總結的心有定位向大家做一個匯報。我們把心定位什麼?老師分享了一句話,說文天祥曾經說過一句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是什麼?我們是用我們的真心,照我們的史冊,照哪一本史冊?照我們中國歷史的史冊。其實今天咋照?你說:「老師,我啥也不會,我咋照?」你今天用心去讀《弟子規》,就是在護我們中國的歷史了,它綿延幾千年不斷,凝聚在這本小冊子裡,所有我們祖宗的智慧就在這本小冊子了。我們能每天去讀,我們就是在照我們中國歷史了。老師很有智慧,有一次他在海口分享《弟子規》,當時在分享課的屋頂上就看著有八顆星星,然後記者就把這個景就給拍下來了,問了老師,老師就說:「多好啊,這個消息好,那不就是我們中國的八德嗎?」你看老師多有智慧!他的心時時定位在「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以每當聽到老師的課,一遍一遍再學的時候,我們的心更定了,更不變了。
那第二個照誰的歷史?照我們父母的歷史。我們有時候感覺到這父母天天講個沒完,每天就講這些,照父母啥歷史呢?我們剛才說的「冠必正,鈕必結」和「置冠服,有定位」前後是呼應的,初發心和我們有始有終、表裡如一。今天我們照父母的史冊,是照我們父母的心,你怎麼來的?怎麼來人世間的?有一個故事是一對夫妻結婚六十年了,他們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們結婚的時候夫妻雙方定下一個協約,這個協約咋說的?就說以後當著孩子的面不紅臉,不發生衝突,(如果萬不得已,一方先出去。)記者就問他:「那你們就真的都做到了?」那個老爺子就說:「做到了,但是都是我先出去的。」我們做兒女的今天看到的父母也許在爭吵的時候就說:「滿地的虯麥菜啊,這一個苦麻子就讓我給揪著了!我嫁給你我可是倒了黴了!」也許她在說話的過程當中她有多少次那個「忍」字在其中,咱聽她這句話,「滿地的虯麥菜啊,就這一個苦麻子可讓我抓到了。」孩子就說:「媽,我支持你,你給他離了吧。」這個媽說啥?「那可不能和他離,那和他離了他吃啥?」這裡不是愛嗎?這不是父母的恩德嗎?
我曾經跟我母親說過一句話:「媽,真感恩你!」那是我在修學聖賢文化之後我給媽說的一句話。媽說:「你感恩我啥?」我說:「我感恩你,你看爸多氣人,這一輩子你都沒和爸分開,你不是為了我們嗎?」我有時候一出去和別人在一起上學的時候,雖說爸他不識字,從來沒有給我開過一次家長會,但是我現在想起來父母依然還保護著這個家,這個家完美無缺這不就是父母的恩德嗎?那在這裡邊有多少的忍耐在,保護這個家就如我們的祖先保護我們的文化一樣嗎?所以恩德數不盡。雖說他們也許今天身上有習氣,就像剛才我們所舉的例子,他們只是也三四代沒有根了,但是他是豁著命在保護他的孩子。這個恩德我們怎能忘啊?我們的心要有定位,不論今天父母的習氣有多麼地重,我們依然愛父母如初,就像當初我們餓的時候,母親會把奶頭放到孩子的嘴裡,當看煙花的時候,父親看得見,我們看不見的時候,父親會把你舉高高放在頭頂上,這些我們都忘了。你有孩子的時候,也許你能記起來你怎麼愛你孩子了吧,你怎麼愛你孩子那顆心就是你父母怎麼愛你的。
有一個浪蕩子非常的不孝,他還恨父母,「老不死的,給我留下了啥了?」他也結婚了娶了媳婦,(媳婦要生孩子了,)那個產房是男人必須進去的。結果男人陪著自己的太太,看著生產那一幕。聽著大夫的口令,這個未來的母親在用著力,那嘴唇咬白了,大聲地喊,這個男人在邊上使不上力。這個太太抓著自己先生的手,已經把手也掐進了自己先生的皮肉裡,但是當她有知覺的時候她會把手撒開,自己抓著自己床邊的那個杆,因為她害怕刺痛了自己的先生,孩子生下來了,那一幕,這個浪蕩子體會到了母親把他帶到人世間來該是多麼地不易!他回家了,他不是來報告:爸媽,我生了一個男孩還是女孩,這個孩子有多重。他不想報告這些了,他飛奔一樣跑回家,撲通給父母跪下,「爸媽,兒子錯了,這麼多年讓你們操了那麼多的心!」這一幕如果我們今天還能記得,你今天還能對老祖宗文化不管不顧,任由不孝子蔓延嗎?我們說:「覆巢之下無完卵」,咱們都是在一個筐裡的雞蛋,也都是在一個地球上的人類,如果這個巢翻了,「八德」沒有了,你也是雞蛋,你不是一樣會碎掉嗎?所以我們今天這心要有定位,定位在報我們父母恩上,然後那個孩子就回家給父母跪下,父親就說:「等的就是這一天。」沒有關係的,誰也都有習氣,那就讓我們去等,等我們自己回頭,等我們的孩子跟上來,等我們的祖國文化遍地開花。別嫌自己今天沒有能力,你今天讀一遍書就是為國爭光了。從小處著手,不看未來,也不看以前了,就從當下開始。
那我們還照誰的歷史?照我們子孫後代的歷史。讓我們的子孫後代能有一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可別說那也不是我的孩子,我把我的孩子看好就好了。那是會傳染的,一個筐裡一個蘋果爛了,如果你不挑出來,估計附近的蘋果都會感染爛了。當你看到樹葉在掉的時候,而且是成片成片在掉,那已經證明秋天已經來了。我們說如果孝心不長養,秋天來的時候,孝道沒落的時候,我們要想救的時候那可真就難了。但是現在「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講遍了祖國各地,當我們再講到孝道故事的時候,即使他是一個大男人,他也會流下淚來。所以當我們不努力的時候,你的孩子還在玩遊戲,你的孩子還在「鬥鬧場」,你知道未來你的孩子有禍嗎?我們要以我們心有定位,滿滿的正能量來託起我們的後代子孫。我們只要在我們自身演繹出來了《弟子規》的妙,《弟子規》的好,通過我們的口去講出去,請我們的國人,人人的手都拿起《弟子規》來吧。這就是護子孫,我有責任,你也有責任。
現在孩子的觀念扭曲到哪裡?有一個老人到一個家裡邊,就問:「孩子,家裡地這麼髒,你怎麼不把地掃一掃?」他說:「我的手是拿來掃天下的!」老人就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是啊,我們的心今天定位在哪?媽媽定位在「我得掙錢去」;爸爸定位在「我得喝酒」,天天陪陪陪,陪著喝酒,喝得胃穿孔、胃下垂。老母親眼睜睜地看著,他體會不到,他只知道我出差回來路過家門我也不回家,我去見我生意上的夥伴。那我們這樣一顆心定位在這兒,我們又怎麼樣託起我們後代子孫?別想這些事與我們沒關係。
有一個母親她生了四個兒子,兒子都長大了。她家離超市很近,母親就倚著窗前盼兒子能來看她一眼,但是兒子總是去超市買很多東西,然後就離開了,從不回來看母親。母親打電話說:「兒啊,媽想你了,能否回來吃頓團圓飯?」兒子就說:「我忙著呢,我沒有時間!」母親臨終的時候,來送她的那些大夫就問:「老人家,你還有什麼遺囑嗎?」老人家說:「我有。我死之後,請把我的骨灰撒向那間超市的房頂,因為撒向那兒之後我能看見我四個孩子去超市裡面買東西的身影。」母親的心聲你聽到了嗎?祖宗的心聲你聽到了嗎?相信我們一遍一遍地讀《弟子規》的時候相信這種聲音會越來越清楚了。我們再也停不下來我們的腳步,我們再也不會在意今天晚上我們是否能睡好,我們是否還在意今天我們吃的飯還可口,我們穿的衣服是否凌亂了,因為我們的心在聆聽祖宗的聲音。
好,那我們今天這堂課就到這裡了,感恩各位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