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譯文對照)

2021-02-19 李義講故事

弟子規

【作者】李毓秀 【朝代】清朝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

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

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

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

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

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

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

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

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

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嘗。

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

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

事死者,如事生。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

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

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

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

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

過猶待,百步餘。

長者立,幼勿坐。

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

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

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

事諸兄,如事兄。

朝起早,夜眠遲。

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輒淨手。

冠必正,紐必結。

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亂頓,致汙穢。

衣貴潔,不貴華。

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

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

飲酒醉,最為醜。

步從容,立端正。

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

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

寬轉彎,勿觸稜。

執虛器,如執盈。

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

勿畏難,勿輕略。

鬥鬧場,絕勿近。

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

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

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

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

後有急,借不難。

凡出言,信為先。

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汙詞。

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

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

苟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

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

不關己,莫閒管。

見人善,即思齊。

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

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

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

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

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

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

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於無。

倘掩飾,增一辜。

凡是人,皆須愛。

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

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

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

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閒,勿事攪。

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

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

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

過不規,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

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

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

抱怨短,報恩長。

待婢僕,身貴端。

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

理服人,方無言。

同是人,類不齊。

流俗眾,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

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

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

小人進,百事壞。

不力行,但學文。

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

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皆要。

方讀此,勿慕彼。

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

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札記。

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牆壁淨。

几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

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

有缺壞,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

蔽聰明,壞心志。

勿自暴,勿自棄。

聖與賢,可馴致。

譯文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況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哪裡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讓父母安心。平時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縱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佔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很傷心。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親不喜歡我們,或者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夠自己反省檢點。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度要誠懇,和顏悅色,聲音必須柔和。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湯藥,做子女的都要先嘗一嘗。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能隨意離開。父母去世之後,守孝期間(古禮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須調整改變,不能貪圖享受,應該戒絕酒肉。辦理父母親的喪事要哀戚合乎禮節,不可草率馬虎,也不可以為了面子鋪張浪費,才是真孝順。為父母守喪要完全按照禮法辦事,舉行祭禮時要表達出極大的誠懇,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時一樣克盡孝心。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彼此把財物看得很輕,兄弟之間的怨恨就不會產生。說話時做到互相忍讓,忿恨就自然消失了。在吃飯的時候,在坐的時候。應當讓年長者先用,年幼的跟在後面。如果聽見年長者叫喚人,就應立即幫他去叫喊。如果要叫喊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裡去看看有什麼事。稱呼長者,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長面前要表現得謙虛恭敬,不要自我表現才能。走在路上如果遇上了尊長,要快步迎上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不說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如果騎著馬行路時遇見長者要下馬,坐著車行路時遇到長者要下車。長輩走後,自己還要在原地呆會兒,等長輩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如果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後,命令你坐,這時你才可以坐。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些。但是也不能太低,如果低到聽不太清楚,那也是不適宜的。在見尊長的時候,走路要快些,見過尊長告退的時候,動作一定要緩慢。長輩問話時要站起來回答,雙目望著長輩,不能左顧右盼。服侍叔伯等父輩,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堂表兄,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恭敬。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一個人很容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此刻的寶貴時光。早晨起床後一定要洗臉洗手,在洗臉洗手的時候還要刷牙漱口。每次大小便完畢,都要把手洗乾淨。帽子一定要戴端正,穿衣服時要把紐扣扣好。襪子和鞋子要穿整齊,鞋帶要繫緊。脫下來的帽子和衣服,應當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不能隨便亂扔,以免把衣帽弄髒。衣服的穿著貴在整潔乾淨,而不在於華貴漂亮。見長輩時穿的衣服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平時在家時穿的衣服要和自己的家境狀況相稱。對於飲食,不要挑挑揀揀。吃飯時要適可而止,不能超過平常的飯量。血氣方剛的年齡,千萬不要貪杯喝酒。因為一旦喝醉了,就會醜態百出而丟臉。走路時要不緊不慢從容大方,站立時要端莊直立。作揖行禮時要把身子弓下去,行叩拜禮時要表現得恭恭敬敬。在家門口站立時不要把腳踩在門坎上,不要瘸腿斜靠著。落坐時不要把兩腿叉開,不要搖晃雙腿。進門時要緩慢地揭開門帘,不能弄出聲響。走路拐彎時角度大些,以免碰到東西或人。手裡拿著未盛東西的器具,就像拿著裝滿了東西的器具一樣小心。走進沒人的房間,就像走進有人在的房間一樣謹慎。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匆忙時最容易發生差錯。做事時不要畏懼困難,也不要草率地對待看似簡單的事。凡是打架鬧事的場合,絕對不能靠近。凡是不正經的事情,絕對不去過問涉足。準備進入別人的家門時,首先要問一聲:有人在家嗎。準備上堂屋時,聲音要平和大聲。當別人問是誰時,就要將自己的姓名告訴對方。如果只回答「是我」、「是吾」,對方就弄不清楚究竟是誰。使用別人的東西,必須明確當面提請求,以徵得別人同意。假如不問一聲就拿去用,這就是偷竊。借了別人的東西,要在約定的時間裡歸還。別人向你借東西,只要自己有的話就應當答應,不要小氣不借。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說話多,不如少說,因為言多必失。說的話只要切題恰當,切忌花言巧語。尖酸刻薄的話,下流不乾淨的話,千萬不能說。粗俗的市儈習氣,要徹底戒除。對於自己沒有完全看清楚的事,不要隨便亂說。對於自己沒有明確了解的事,不要輕易散布出去。對於不妥當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別人。假如你輕易許諾,就會處在做也是錯不做也是錯的兩難境地。凡是說話的時候,吐字要清楚而且流暢。說話時不能講得太快,不能講得含糊不清。有人說別人的長處,有人也會說別人的短處。如果別人說的這些事情與己無關,就不要去多管閒事。看見他人的優點或善行義舉,要立刻想到學習看齊。縱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為,要反躬自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每一個人都應當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警惕,勉勵自己要奮發圖強。至於外表穿著,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點就生氣,聽到別人恭維自己就高興。那麼壞朋友就會來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漸疏遠退卻了。反之,如果聽到他人的稱讚,不但沒有得意忘形,反而會自省,唯恐做得不夠好,繼續努力,當別人批評自己的缺失時,不但不生氣,還能歡喜接受。那么正直誠信的人,就會漸漸喜歡和我們親近了。如果無意中做了壞事,這就叫「錯」。如果是有意地為非作歹,這就叫「惡」。犯了錯誤卻能夠改正錯誤,就等於沒有做過錯事一樣。假如犯了錯還要加以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只要是人,就是同類,不分族群、人種、宗教信仰,皆須相親相愛。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一個行為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會高。人們所重視的,並不是相貌的漂亮。一個才學豐富的人,他的名聲自然會大。人們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謀利。別人有才能,不能輕易地詆毀別人。不要去討好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窮人面前驕傲自大,或者輕視他們。不要喜新厭舊,對於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貪戀新朋友或新事物。對於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擾他。當別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時候,不要閒言閒語幹擾他,增加他的煩惱與不安。別人的短處,不要去揭穿。對於他人的隱私,切忌去宣揚。讚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當對方聽到你的稱讚之後,必定會更加勉勵行善。宣揚他人的過失或缺點,就是作了一件壞事。如果指責批評太過分了,還會給自己招來災禍。朋友之間應該互相規過勸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養。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的品德都會有缺陷。財物的取得與給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給予別人的應該多些,獲取別人的應該少些。準備要求別人去做的事,首先要問一句自己願不願意去做。如果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就應當立即停止。對別人的恩惠要思報答,對別人的怨恨要忘記。對別人的怨恨越短越好,對別人報恩要越長越好。對待家中的婢女與僕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並以身作則。雖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寬大更可貴。如果仗勢強逼別人服從,對方難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別人才會心悅誠服沒有怨言。同樣是人,善惡邪正,心智高低卻是良莠不齊。受社會潮流風氣影響的人多,仁慈博愛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現,大家自然敬畏他。因為他說話公正無私沒有隱瞞,又不討好他人,所以大家才會起敬畏之心。能夠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真是再好不過了。因為他會使我們的德行一天比一天進步,過錯也跟著減少。如果不肯親近仁人君子,就會有無窮的禍害。因為不肖的小人會趁虛而入,跑來親近我們,日積月累,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影響,導致整個人生的失敗。不能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本分,一味死讀書。縱然有些知識,也只是增長自己浮華不實的習氣,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如此讀書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讀書學習。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見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對的。讀書的方法,有三點要做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這三者確實都很重要。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不要心裡又想讀那本書。這本書還未讀完,不要去開始讀那本書。不妨把學習的期限放寬些,但在學習時要抓緊時間用功。學習只要功夫到家,不懂的地方就會自然弄通。如果心中有疑問,要隨時做好記錄。虛心向別人請教,求得準確的意義。書房裡要收拾得清爽,牆壁要保持乾淨。書桌要保持整潔,筆硯要放端正。如果把墨磨偏了,說明心不在焉。字寫得潦草不整齊,說明思想不集中。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讀完一本書,一定要歸還到原來的地方。即使有急事不看書了,也要把書本整理好。如果書本有缺損,應當修補完整。不是聖賢經書,應該放棄不看。不好的書容易蒙蔽人的思想,破壞人的心志。一個人不能自甘墮落,也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聖人和賢人的境界,都是可能通過自身努力逐漸達到的。

相關焦點

  • 將進酒原文譯文對照
    原文 譯文對照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弟子規.泛愛眾》注釋及譯文
    【譯文】只要是人,都應該相親相愛,因為都是一個天底下的人,同是一個地上的人。 【原文】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譯文】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人們敬重他的德行,而非他的容貌。有才能的人,處理事情的能力卓越,人們佩服他的是他的能力,而不是他會說大話。
  • 《弟子規》騙局
    一、《弟子規》真的是古代賢人君子們少年時代的啟蒙讀物嗎?東北師範大學的周明傑同學在他的碩士論文裡羅列了大陸館藏的《弟子規》的十二個版本,其中最早的一個刊刻於鹹豐六年(1856),而劉雅苓同學在臺灣收集到了四個版本,最早的一個刊刻於同治五年(1866)。這告訴我們兩點:第一,《弟子規》在作者死後一百多年才被人們注意到;第二,《弟子規》的出版其實是在鴉片戰爭之後,是近代的事。
  • 【讀者來稿】《英文弟子規(三詞韻譯)》(節選一)
    導言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外出、接物、待人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 《弟子規》與李毓秀
    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結合自己的教書實踐,李毓秀寫成了《訓蒙文》,後經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他的著作還有《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分別藏於山西省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
  • 《弟子規》的傳播是一場驚天大騙局?
    近些年,一本叫做《弟子規》的小冊子在佛教界的地位火箭般躥升,有個別「著名」法師不僅宣稱《弟子規》是做人根本,甚至贊其為學佛基礎。不僅號召社會大眾每個人學習,更「苦口婆心」勸誡佛教出家僧人也應該學習,甚至某著名藏地法師還為這本小冊子專門著書立傳,使得許多佛教修學者對《弟子規》推崇備至。
  • 《弟子規》第一講
    我們學習《弟子規》就是中國古聖先賢的弟子,在沒有成聖、成賢之前我們都是聖賢的弟子。怎麼可以說《弟子規》是小朋友們學的東西呢?認為《弟子規》只是學齡前兒童的讀物,這種觀點有兩個誤區。首先:弟子,不是專指學齡前兒童;而是在我們沒有出師以前都是弟子。什麼時候才算是出師呢?就是我們能夠把《弟子規》上寫的一千零八十個字、說的一百一十三件事全做到了,我們就算出師了,就算做人完全合格了。
  • 《弟子規》全文+翻譯
    【作者】李毓秀 Ⅰ總敘1、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首孝弟:「弟」通「悌」(tì)。 【譯文】弟子規,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譯文】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2、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譯文】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 《朱子家訓》全文及譯文
    譯文:對於一頓粥或一頓飯,我們應當想著來之不易;對於衣服的半根絲或半條線,我們也要常念著這些物資的產生是很艱難的。 宜未雨而綢繆(chóu móu),毋臨渴而掘井。譯文:凡事先要準備,像沒到下雨的時候,要先把房子修補完善,不要「臨時抱佛腳」,像到了口渴的時候,才來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 《弟子規》教學設計
    一、視頻導入播放《中華弟子規》動畫片,讓學生對弟子規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二、新知學習1.《弟子規》簡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提問:「規」是什麼意思?(規矩、規則)「弟子」指的是誰?(為人弟和為人子,古代泛指後生晚輩。不僅指孔子的弟子,也是針對我們每個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規》中所談到的規矩禮節是我們所有同學包括老師都應該遵守的。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篇古訓——《弟子規》。
  • (弟子規英文版)總序及入則孝 中英文對照
    STANDARDS FOR STUDENTS(弟子規英文版)總序Preface Outline
  • 新絳李毓秀與《弟子規》
    《弟子規》合轍押韻,易於背誦,一講就懂,便於踐行,被譽為「開蒙養正之最上乘者」《弟子規》影響由古及今
  • 小央美未來國學館:弟子規,拼音加譯文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
  • 《弟子規》全篇帶譯文,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1.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解釋】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
  • 弟子規圖說:總敘(文字版)
    弟子規圖說文字版總敘弟子規
  • 周敦頤·《愛蓮說》譯文賞析
    《桃花源記》譯文賞析中英文對照:羅蘭·《秋頌》中英文對照:紅樓夢人物一覽《菜根譚》哲思,中英文對照舒婷:《致橡樹》(中英雙語)詩詞翻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詩歌翻譯:海子·《九月》《心經》中英梵文對照
  • 從《弟子規》下手
    :56-124-0003第四個小問題,是怎樣修戒定慧?那先說說戒定慧從哪裡下手?你得有個抓手,東北人的話,方言土語叫抓手,就是抓手。從哪裡下手?從《弟子規》下手。我們每件事似乎都離不開《弟子規》,因為《弟子規》是根,《弟子規》是屬於戒律,而且是最根本的戒律要百分之百的落實。
  • 《弟子規》全集譯文,為孩子存下來!
    1、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解釋】弟子規
  • 弟子規全文
    dì    zǐ  guī弟 子 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弟子規》,輾轉翻印,流傳甚廣,成為清代至民國年間通用的兒童啟蒙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