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泛愛眾》注釋及譯文

2021-02-08 齊魯國學文化傳承

  泛愛眾

【原文】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①,地同載②。

【注釋】

①覆:覆蓋。②載:在上面。

【譯文】

只要是人,都應該相親相愛,因為都是一個天底下的人,同是一個地上的人。

 

【原文】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譯文】

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人們敬重他的德行,而非他的容貌。有才能的人,處理事情的能力卓越,人們佩服他的是他的能力,而不是他會說大話。

 

【原文】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①。

勿謅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注釋】

①訾:挖苦。

【譯文】

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捨不得付出。對別人的才華,不應當挖苦諷刺。不要討好巴結富人,也不要在窮人面驕傲自大。不要喜新厭舊。別人忙碌時不要去打攪人家。別人心情不好時,不要用閒言碎語幹擾他。

 

【原文】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①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注釋】

①疾:過分。

【譯文】

別人有缺點,不要揭人家的瘡疤。別人的隱私,切莫去張揚。讚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對方聽到你的讚揚之後,必定會更加勉勵自己,更加行善。稱讚他人的過失,就是做了惡事。但是如果批評過分了,也會給自己招來禍事。互相規勸向善,就能培養良好品德,如果有過不能互相規勸,兩人的品德都會有虧損。

 

【原文】

凡取與①,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②。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注釋】

①取:索取。與:給與。②已:停下來。

【譯文】

凡是財物的取得和給與,一定要分曉明白;寧可多給別人,索取一定要少。要把事情施加給別人時,先要問問自己:如果這事處在我身上,我喜歡不喜歡,如果不喜歡,不要加到別人頭上。受人恩惠要想著報答;如果與別人有積怨,要善於把它忘掉。怨恨的事在心中不要停留太久,別人對我們的恩德,要常記不忘,感恩圖報。

 

【原文】

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譯文】

對家中的婢女與僕人,自己的行為要端正,但是又要仁慈和寬大;如果以勢逼人服從,對方就會心服口不服,以理服人,別人才不會有怨言。


相關焦點

  • 知微見著:《弟子規》全文及注釋
    新朋友猛戳圖片左上方「鞍山微綜治」五個字並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或轉發本內容--《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
  • 弟子規「泛愛眾」
    泛愛眾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解釋】凡是人類,皆須相親相愛;因為同頂一片天,同住地球上;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解釋】德行高尚者,名聲自然崇高;人們敬重他,並非他的容貌外表好;才大者
  • 國學經典 弟子規全文(帶注釋版)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
  • 【讀者來稿】《英文弟子規(三詞韻譯)》(節選一)
  • 弟子規(譯文對照)
    弟子規【作者】李毓秀 【朝代】清朝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 《桃花源記》注釋、譯文及原文填空
    注釋:便得:就發現,就見到。仿佛:隱隱約約若:好像。   盡:完,沒有。   舍:丟下。      才:剛好。 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譯文: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剛好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寬闊明亮了。
  • 《弟子規》教學設計
    一、視頻導入播放《中華弟子規》動畫片,讓學生對弟子規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二、新知學習1.《弟子規》簡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提問:「規」是什麼意思?(規矩、規則)「弟子」指的是誰?(為人弟和為人子,古代泛指後生晚輩。
  • 【小戴禮記】《禮記·曲禮》完整版|原文注釋+譯文
    【注釋】①敬:尊敬,嚴肅。②儼:與"嚴"同,端正、莊重之意。③辭:所說的話。【譯文】《曲禮》一書上說: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態度要端莊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辭要詳審而確定。這樣才能夠使人信服。【原文】敖①不可長,欲不可從②,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 《中庸》全文、注釋及譯文
    《中庸》全文、注釋及譯文
  • 統編版五年級下冊古詩與日積月累 (注釋、譯文)
    統編版五年級下冊古詩與日積月累 (注釋、譯文) 第 1 課 古詩三首(第 2-3 頁) 四時田園雜興(
  • 向新加坡學:欣葉的幸福文化「弟子規」
    向新加坡學欣葉幸福文化「弟子規」 一家想在經營上獲得成功的餐廳,除了管理水平高、地理位置好、就餐環境美、經濟策略靈活等,更重要的是看該餐廳的服務質量優劣。 因為在很多消費者最樸實的感知中,服務是餐廳最核心和最鮮明的特徵。
  • 二年級上冊語文:全冊古詩文注釋、譯文、賞析,值得收藏!
    學習古詩要求學生掌握古詩注釋和譯文,還要多了解古詩賞析,詩人作詩的背景等。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握古詩,今天分享一份部編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全冊古詩文注釋及譯文,讓孩子了解古詩的意思,快速掌握古詩,提高學習效率。大家記得關注我,點讚,轉發,收藏!
  • 《弟子規》清晰注音、注釋版
    弟子規zǒng xù總敘dì zǐ guīshèng rén xùnshǒu xiào tìcì jǐn xìn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fàn ài zhòngér qīn rényǒu yú lìzé xué wén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解釋】《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
  • 弟子規圖說:總敘(文字版)
    弟子規圖說文字版總敘弟子規
  • 《弟子規》全文+翻譯
    【作者】李毓秀 Ⅰ總敘1、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首孝弟:「弟」通「悌」(tì)。 【譯文】弟子規,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Ⅱ入則孝1、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 《弟子規》原文+注釋,取其精華,受益終生!
    1、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解釋】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要謹言慎行、講求信用。2、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解釋】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有益的學問。
  • 小央美未來國學館:弟子規,拼音加譯文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
  • 《三字經》完整注釋譯文+動漫易解,為孩子收藏
    《三字經》注釋譯文三字經涵蓋了中國文化的絕大多數內容,如果能把這些知識熟練掌握,對將來的語文、歷史、政治等課程學習有極大的幫助,對寫作也有很大的用處。【免費領取方式】關注「小學語文微課堂」公眾號發送關鍵詞:「三字經」即可免費領《三字經》完整注釋譯文+有聲讀誦+動漫易解分享文章,點亮
  • 《三字經》全文注音+有聲讀誦+動漫易解+注釋譯文,可下載列印!
    請拉到文章末尾免費領取完整電子列印版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1、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解釋】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要謹言慎行、講求信用。2、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解釋】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有益的學問。
  • 1.6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注釋】▲弟子:弟等於兄弟,有朋友之間的友情。又等於自己的孩子,所以古代師生如父子,老師對學生負一輩子的責任,學生對老師也是尊師如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