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細講《弟子規》 |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20.07.12)

2021-02-19 家和人樂

點擊上方中心即可觀看

(溫馨提示:視頻點開之後,會出現廣告,五秒之後點擊屏幕右上方即可關閉)


點擊上方圓標即可收聽

細講《弟子規》第八十二

時間:2020.07.12

徐霞老師分享


尊敬的各位學友:

大家下午好!

我們今天學習經句——「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讚美他人的善行,即是行善。當我們知道他人的善,再告訴對方,大家都會向他的善行去學習。當我們都在彰顯善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會在這個氛圍裡更加努力地去行善。人這一生有善果、惡果,那善果是什麼?稱心如意、身體健康、人際關係和諧、沒煩心事。惡果是什麼?不健康、煩躁、不安寧、這件事兒能成,去做的時候,反倒這事兒還反不成了、孩子不聽話,這都稱為惡果。我們是希望得善果,還是希望得惡果?我相信,人人都希望得善果,那怎麼樣才能得善果?作善得善果,作惡得惡果。

我們現在學「泛愛眾」,如何愛更多的人?給予我們人類最大的愛是什麼?難道給予人錢嗎?誰苦了我們給他點錢,我們就在做善了?那我們有多少錢?那錢能分配均勻嗎?如果分配不均勻,那我們沒在做善。那真正給予人的善是什麼?這個愛能遍布人間,那就是教育。有些人結了惡果了,孩子在小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白髮人送黑髮人。人生這三不幸有的都讓我們佔了,是什麼原因?她說,我也沒有做什麼惡,我沒有辦過什麼錯事呀?我怎麼會結惡果了呢?我這一輩子可苦的了不得了,什麼原因造成以為我沒作惡,卻結了惡果?使我們真正接受了真正的教育了嗎?真正的教育是他的目標、總原則是隱惡揚善,是把惡隱藏起來,把善彰顯起來,「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這是善。一個人的惡沒等你做,思想裡只要起個念,這個惡已經做下了。我們想想,三四代聖賢文化沒人教了,我們現在教的是什麼?學校裡邊是教的知識,只是一個知識傳播點而已了,真正的教育是讓一個人他的思想能隱惡揚善。

人與人一接觸,思想就開始動,因為這個相來了就會干擾我們,人只要一著這個相,思想一動惡即來了,「我愛你。」你有哪點不對,我就告訴你聽,我得講給你聽,我要不告訴你,這心裡話沒人告訴你聽,你感恩我吧,我對你最好了。是不是這樣我們這樣稀裡糊塗過了很多很多年?剛好和教育是背道的,教育的目標、總原則是隱惡揚善,而我們在做的是什麼? 揚惡隱善,我跟媽媽講,「媽媽,你怎麼不表揚我?」「你的優點還用講嗎?」她說:「優點不用表揚,我就告訴你的惡,你改了就好了。」

教育有四種教育,排第一位的是家庭教育,第二個是學校教育,第三個是社會教育,其實這四個教育都是一個,就是通過不同的環境,讓我們接觸人的過程當中,都能隱惡揚善。我們稀裡糊塗的做惡了,我們接觸人,先看人毛病,不走近,我還不敢告訴他,我在背後嘀咕他的惡,等走近他了,我就告訴的惡讓她改,好像就是在這樣過日子,那今天我們就找到原因了。什麼原因讓我們今天的生活不順?是因為我們做惡,結的都是惡果。天底下有壞人嗎?天底下沒有壞人,只是缺少教育的人。因為他們沒有遇到好的機會,沒有遇到好的榜樣,沒有遇到好的團隊,沒有遇到好的老師。所以他沒有接觸到真正的教育,他不懂。那我們遇到做錯事的人,我們是當時生起的是憐憫,我們曾經沒學習的時候也一樣。更因為別人的不知,更提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感。

教育就是揚善,揚什麼善?揚祖宗之善,揚國家之善,揚父母之善,揚老師之善。我們教育就是在揚善,在家庭裡邊,我們就揚爺爺、奶奶的善,姥姥、姥爺的善。爸爸、媽媽的善,親戚朋友只要我們接觸到的,我們都把知道他的善告訴家族裡邊所有的人,我們的人際關係即和諧了,我們身體也即健康了。那我們在學校裡邊,我們要揚老師的善。說老師,現在都是知識傳授點,他沒教我們做善,他也沒有做榜樣,他只要能站講臺上,能把他所學到的知識告訴我們,人只要有一點善能讓我們記得,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他不知道,我們用我們的善念去祝福他。那老師相信在祝福之下,他會慢慢的用心去呵護每一個孩子,因為我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是他沒學,他不懂。社會教育,你看今天,我們坐在這裡分享祖宗文化,其實在場的學友非常的少,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可以通過媒體,可以通過廣播電視來宣傳和傳播孝道,來傳播祖宗他的恩德,我們為什麼找不到祖宗的善?找不到父母的善,我們還經常聽到老師辛勤付出之後,沒有找到老師的善,是因為我們付出太少了,我們沒有做,我們沒有按照祖宗的智慧去做到,我們沒有去付出,我們才看不到人善。

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發生,你看到是善的一面,還是看到惡的一面,肯定入我們的眼帘的種種不如我們意的地方。我就靜下來,反觀自己的思想,你為幼兒園做過什麼?你為幼兒園去廣而告知,咱們的老師是如何愛孩子的嗎?我想想,我沒有帶班老師,包括幼兒園所有在職的老師付出的多,站著說話不腰疼。眼前的事情我們好分辨明白,咱再推己及遠我們即能明白道理了,當我猛然發現,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是因為我付出少,我才挑毛病的。廚房今天剩飯多了,廚房饅頭蒸的扁了,我掰著指頭算算,我去幼兒園,我住大半年了。我幾乎沒入過廚房,我付出少我才挑毛病,老師帶孩子應該再盡心一些,我沒有一次再帶過班。

咱今天再把鏡頭拉回到祖宗這兒,通過十幾年的按祖宗這種方法來修學、師承的方法,「一門深入,長時燻修;讀書千遍,其義自現」這是我們一個古老的師承方法,通過十幾年的修學,我暴躁的脾氣化掉了,由內而外,每天都能生起愉悅的感覺。當我化性的那一刻,當不同的人,在一天同時給你發脾氣的時候,我還能樂呵呵的面對每一個人,在那一刻,我體會到了我祖宗的恩德,祖宗的恩德太大了,幾千年之前的祖先念念在念著她幾千年後的兒孫,這個文化傳承該多難,每一個智慧,他要拿刀子去刻到石頭上,然後傳不傳到下一代,下一代沒有接受教育如何來傳?他得絞盡腦汁每天都想著,這個寶貝、這個方法如何能綿延下去讓他的子孫能受益,當我們知道祖宗的恩德的時候,我們還能去批評祖先迂腐嗎?祖先不與時俱進嗎?我是不會再說了,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類,只要按照我們這種古老的方法修學,相信每一個人都能化性,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智慧,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站出來去述祖宗的恩德

現在我再也不挑父母的缺點了,我再也看不到公婆的毛病了。有一天,一個學友問我,難道你現在看不到世上一丁點兒不好了嗎?我說大概是吧,看不到父母的毛病了。我想起來的是:從我最近這次離開鄭州,媽媽再也沒有給我打過一次電話了,她知道我忙,儘量不幹擾到我的工作。因為她知道我做的是正事兒,她還告訴姐妹們,你們快去赤峰找老三去學習傳統文化吧,你學了傳統文化,你身體就好了,能得到媽媽的認可,是做女兒最大的幸事。聽刑老師說:「公公在前一段,由於婆婆上空調上擦空調,不小心就跌到了床上。」因為公婆相伴已經幾十年了,公公著急,心臟病就有點兒犯了,因為他是住在軍隊,部隊看守所就第一時間把公公送到了就近的部隊醫院,這件事情,全家人沒有一個人告訴我們,他不想讓我們擔心,因為他也知道,每次回去,都是邢老師一個人回去,他不想給我們添麻煩,那過去為什麼總挑公婆的毛病?總挑爸媽的毛病,因為沒付出。我給父母做過幾頓飯,我掰著指頭全能數的過來。我從小到大懷胎十月,襁褓三年,我上學,吃了父母給我做的飯,多少頓?數不清啊,這個恩德,如果今天,不是自己去做了。這個恩德,就當成他們都是應該的。我們為什麼能看到他們那麼多毛病?因為我們沒有給他們付出。

再來說老師,歷代老師,每一個老師也不容易,老師不自私。老師只要他靜下來,他有智慧,他會在第一時間把他的智慧傳播於世間,毫無保留。他絕不會自私到,我的智慧給你了,你超過我怎麼辦?學生都超過他,老師才高興。哪有老師不期盼他的學生超過他呢?她每當看到學生的成績的時候,老師是在哪一刻是他最喜悅的時候,那裡邊絕對沒有嫉妒。只有這樣無私的老師,才能把我們師承的方法綿延到今天不衰,我們今天腳踏師承的道路,按照師承的方法來修學,即是報師恩了,當我們取得成績的那一刻,也相信,是我們歷代的老師最高興的那一刻,這就是以師志為己志。

我知道了,我才立志要做一個老實、聽話、真幹的孩子。

有時候真正感覺到有祖宗護持,這一次,去呼市回訪,我們有一個學長,她是在呼市第一個完全按我們師承方法的功課量完成功課的。所以,每當回訪的時候,他上臺就說:「我的功課完成了。」聽到真喜悅,千裡迢迢去呼市不是就想聽到這句話嗎?當看到每一位學友通過讀書、通過完成功課,他變了,再累也不覺得累了。兩年左右的時候,這個學友有一次回訪,我看她走路一拐一拐的,我就問。下來我就說:「這怎麼了?」她回訪上臺就說:「我沒聽話,我的功課都完成了,結果我又上別地方又學習了一樣東西,他們說講課好,我也開始去學了。」她說,學到兩三節課之後,我下樓梯的時候,我就摔了一跤,把我腳給扭了,其中有一樣功課沒法做了。等下了課之後,我要給老師聊聊,我也請老師幫我解答這個疑惑,我也學習了,我也完成功課了,那我咋就摔了一跤啊?等我上去總結的時候,我就問她,「什麼原因?你最近怎麼了?」他說:「我就學別的了。」我說:「這多好的事兒,因為你是呼市是第一個完全按照功課量完成功課的一個人,所以,祖宗就護持你,讓你別去拉雜別的東西來學。」我們學先學紮根,有時候,我們就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感覺也學了,怎麼不順?你是否貪了?是否沒有按師承的方法來修學。就是一門,我們能學會了、能做到了,這一生就成功了。由於,我們沒有信心,我們在學一門的時候,還總要再去拉兩門、三門、四門,手機放不下,微信放不下。還忙活很多祖宗護持我們,就會讓我們跌一腳,跌一跤,提醒我們別貪著了。不貪著就是善,做一個老實、聽話、真幹的學生,才能得真正的大利益,因為我的福全消完了,我也沒有福分讓我去拉雜別地了,所以十幾年來很聽話,很聽話真讓自己得大利益。我看到,有的學友們還在學這個,也在按師承的方法修學,我看看,我就把臉兒背過去了,剛開始不懂,還在說,只要不道人善,即是惡,就破壞人際關係。我在這裡犯了不少錯,也揚自己的善,犯了錯沒關係,所以,現在更謙和下來,潛下心來,來好好的按師承的方法修學,只要我有多餘的時間,我就去力行去。如果功課完成,不去力行,單條腿走路也是行不遠的。有的人功課完成了不力行,那緊接著「財色名食睡」我們就開始抓「財色名食睡」我們修學又能堅持多遠?所以「解」是為了讓我們「行」,「行」為了讓我們積福去更完善我們的「一門深入」好多學友就在底下,「那個人也完成功課了,怎麼就堅持不下去了?」行那兒出問題了,有的人是行不學,他咋堅持不下去了?他功課沒完成。就是解行相應,才真正是善。但是,我們與人接觸,不論是遇到誰,我們按照修學方法完善自己,看到他人,只要不執著,就全是善。人一執著,自己就沒善了,也看不到他人的善了。子貢,有一次就問他的老師,問什麼?「師與商也孰賢?」就是問「師」和「商」誰最賢德?師是誰呢?師是子張,商是誰呢?商是子夏,問他倆誰最賢德呢?孔夫子就說,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什麼意思?子張太過、子夏又不及,子貢就問,那是不是子張是閒人?子夏沒有子張做得好,孔夫子就說「過猶不及」「猶」的意思是什麼?它倆差不多,半斤八兩,子張和子夏的德行差不多,半斤八兩,說人與人之間不和諧,都不是一個人的問題,兩個人都有問題,那問題出在哪兒啦?問題就出在於執著,我為什麼說以前總是「道人善」道不出來了?執著,一門深入就是讀《弟子規》好,你別去拉別地,人家現在心亂的程度,就要讀三本書,難道就讀你的《弟子規》就不行嗎?那人家可以讀上你的《弟子規》再讀上那第二、第三個,因為他現在的心裡的承受度就是要讀三個,他也許是讀兩年之後,他才讀一本,我們這裡邊修學的環境有這樣的人,那難道人家錯了,你就不道人善嗎?那我們不道人善就是執著,為什麼道不出人家的善,因為執著。那我們掰著指頭算算五倫關係裡邊,先是父子之間的關係,孩子不起床,不睡覺。我們做父母的心著急,你非得給我幾點鐘睡覺,你非得給我幾點鐘起床?如果父母有執著,一定道不出孩子的善,有一個家長,我們兩個一起交流,他就給我訴說了很多他的孩子的過錯。孩子不起床、不洗臉、也不洗腳。那麼多的惡。我說:「你找找孩子的優點。」她說:「孩子沒有優點。」為什麼揚不了孩子的善?因為父母執著,執著於幾點鐘不睡覺就是惡就是錯的,執著於幾點鐘不起床就是惡的。我就給那個家長聊天兒的時候我就問他,我說:「榜樣在哪裡?」自從你的孩子出生了之後,父母就幾點鐘睡覺,你所說的九點鐘睡覺,你父母這麼多年就完全按照幾點鐘睡了嗎?早上幾點鐘起床?六點鐘起床,我們父母完全按照幾點鐘起床做了嗎?這就叫過猶不及,我們道不出人善來,就道人惡,「道人善,即是善。」我們才能結善果,我們為什麼道不出人善來?因為我們執著,一念執著即沒道了,我們修道是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不是時時處處就是我的念想,我對,你就是錯的,你不起床就是惡,榜樣?請問父母給孩子做榜樣了嗎?我一問,那家長眨吧眨吧眼,是啊,我要求了孩子,一樣我也沒做到。那我們這執著,不就是惡嗎?惡怎麼會有善果呢?

我們有一個家長也問,「孩子要考編制,是否要送禮?送禮好不好?」我當時的分享是,以前沒學習之前不敏感,誰誰苦了家離婚了,我也覺得那與我沒關係,我就幹好我的事兒就可以了。現在敏感度很強,比方,我知道一點,讀書「一門深入」是好的,那我就開始讀了,我以前不知道,那我不懂啊。今天知道執著是惡,那我就不執著了,少執著一點兒。人是教得好的,我們要真正把善風揚出去,就彰顯善,我相信,作惡的人會越來越少。

你看,我就這分享這一點兒,我們那位學生就說:「老師,我不送禮了,孩子考不考上是他的命。」我當時聽到她說這句話,心裡真的很開心,我開心的那一刻是因為我沒有執著,如果他接下來她說:「我還要做。」那我不開心了,那我還是執著,我給不了她善,你送不送禮那是你的事情,道理我沒給你分享清楚,那是我的事情。我把道理分享出來,送禮,你眼得到的財了,眼下得到了你的孩子能當班長了,但是,又能當多久?我曾經問過一個家長,現在我們愛一個人,什麼特點?我們現在不學聖賢文化,愛一個人就是訓斥,就是道人惡,我批評你,你改了,你就是好同學,一定好好學習啊,然後作業沒寫完,我就罰你抄多少多少遍,好了,你孩子在學校受欺負的時間更長了,我是個買賣人,我不會做這傻事,你也別去收拾他。好了,等老師這邊兒又缺錢了,又打電話來了,「你孩子這不好、那不好。誰給老師拉下水了?送禮是惡還是善呀?你不做善,我說,如果我有錢,我會拿來辦教育,彰顯孝風,讓孝道、讓我們的思想裡的善念永存是孝、是善,我不會拿錢去做那些無用的事情,我們現在把錢用於教育是最大的善。由於,我以前作惡多。我這一生,我就想,我多做善,能彌補我過去做的惡,那我只有去選擇做教育,選擇把我做善的做對的,做榜樣。要不我過去做那麼多的惡,那個大坑,我咋出來呀?所以,十幾年的努力,只要我不知道,那我沒辦法,我只要知道那件事是惡,我絕不去做,我也不去觸摸,所以,看到人現在真好教。

就這一次,我們去呼市有一個學長,她以前很有錢,這次她回訪,她說,這個人際圈兒裡邊,四億人出不來,她說:「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但是,她現在說,那是我過去不懂所做的,我現在知道了。她去做了一個保潔員,每天打掃樓梯,走路累的,一層到13層,她很踏實,每天滿臉都是汗,她賺不了幾個錢,每天完成功課都是在打掃衛生之後,在樓道裡邊一個旮旯裡邊拿起這本小小的《弟子規》拿起她的功課認認真真地去完成,我們這一次去,她的精神面貌、她的面相完全變了,臉上卻放著光澤,她沒有錢去做美容,但是,她的那種臉色、氣色,確比花幾千上萬的人去美容的效果要好的太多了,因為他的心善,最好的美容即是心存善良,不論他在這個保潔打掃衛生的這個過程當中遇到的多少挫折,別人看她每天吃飯,吃一丁點兒,沒完沒了的幹活,別人都覺得這個人她是幹啥的,她一生也不知,剛開始去,沒有人理他,連中午休息的地方都沒有,鋪個紙板就坐在樓梯上,啃一口涼飯,讀讀書,讀書困了,會小眯一會兒。到現在,保潔公司的那些人就會給支個床板,讓她先休息會兒吧。她以前,曾經住過高級的賓館,她沒有感恩過,現在兩個凳子支一個床板,到那個保潔員把它的位置讓給我們的學友的時候,她感動了,她說:「天底下真有善人呀。」她知道「道人善」她在回訪的時候,把她的故事分享給我們,我在這裡把她的故事分享給我們所有的學友,我們老師聽話真幹吧,都是為自己付出的,絕對不會吃半點虧的。

我從呼市回來,我們這兒也有呼市的學友和我們在這兒長期的義工,領著大家在我們幼兒園的後院兒在鋪路呢,熱火朝天的,我們當看到,我們長期的義工,他的身上布滿了白色的花紋,那個花紋是什麼?是他出汗了,因為他的所穿的衣服都是一碼色的,當汗溼了,幹活的時候出汗了,衣服溼了,出太陽了,溼了的衣服又幹了,幹了衣服之後就有印子,就是白顏色的印子,他穿著這衣服去睡覺、去吃飯,然後再繼續穿著這個衣服去鋪路,又出汗了,又幹了;又出汗了,又幹了,一件兒衣服呀,那上面布滿了花紋,漂亮吧。

我們也許從相上感覺到,這人怎麼這麼邋遢?我們是追求相上的美,還是追求心靈的美?在《幸福人生講座》老師曾經分享過,做善十點,其中有一點是造橋鋪路,這是大善呀,難道造橋鋪路非得我們有上億的資產,我們回我們家鄉,在那水裡邊去造橋鋪路嗎?難道我們有地位,我們要榮歸故裡要去造橋鋪路嗎?今天就在我們後花園,這是我們祖宗的家,我們推那一車沙子,我們去鋪那一塊磚頭,我們修一個水渠,不是也在造橋鋪路嗎?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再也不會執著於我要告訴他,明天你要到哪哪兒要換件新衣服,我相信,我不會了。

    一個學友是朝陽的,給我打電話,在訴說著她的書讀不下去了,我就問她,「什麼原因讓你書讀不下去了呢?」她說:「先生也不讓我省心,哪兒也不讓我省心。」我就靜靜的聽,靜靜的聽,那這善在哪兒啊?我彰顯什麼善啊?在聽的過程當中,我們說,你真想幫人嗎?真想幫人的時候,智慧就出來了,我說,這個學友已經跟我們學習有幾年了,我怎麼沒幫到她,我的心丟了嗎?她的善是在顯示她的苦。要我的真心,那一剎那,我的心是那麼的安靜。我靜靜的聽她訴說,我靜靜的聽她說完。我的智慧就有了,我相信這個智慧是祖宗給予的,我就給她說,我說:「是啊,咱們相上有種種的不如意,我們被相折磨的好苦啊。」我說:「我們抓相,相就會生滅,早晚都會生滅,我們能保證我們長生不老嗎? 我也將近60了,我也不再是風華正茂了,我抓的住這種美貌嗎?所以相我們抓不住,我就告訴她,要抓心呀,抓心你的相才好,怎麼抓心? 心在肉裡邊,抓書即是抓心,她聽懂了,她聽懂那一剎那,我在這邊高興的,我很激動,這種愉悅的心久久不能平復。當我能去給每一個學友,能去訴說明白那一剎那,我覺得,我活著才有價值,才有意義,才能讓她離苦得樂。當來到我們身邊的人沒有離苦得樂,是我們真心丟了吧?我要道她的善,她以她的苦來要我的真心。所以,我感恩,這一路走過來,每一位學友在成就著,今天,坐在這裡的我,真心也一點一點的在喚醒。現在,我的功夫,修學功夫,不用每天抱著那兩本兒書去讀了,為什麼每天我的功課一如既往的十遍《弟子規》,每天,一如既往的在完成了,感恩我們每一位學友,只有我在捧起這兩本書,才是和老師和歷代師承和我們每一位學友一起,我也和你們一樣,和大家一樣,都在完成著我們的功課,這就是抓心不去抓相,肯定剛開始我們在讀書的過程當中,心還抓不住,先不理會我們心上的惡,思想裡的惡念,不論出什麼惡念,執著了,相上誰對我們不盡人意了,我們都不予理會,只要我們的功課完成,越少去抓外面的相,任何經都是一樣,選擇一本經,讓我們抓到底,我們開悟那一刻,你再去閱讀別的經典,一讀即通,把你學的其他經典,也為了回歸你今天這一門,讓們能得利益,先選一門,我們的根,人根就是《弟子規》,當《弟子規》我們做到了,我們通了,我們再學《論語》,再學《大學》、《中庸》。我們再學,不是只停留在知識上,而是能落實於生活當中。

還有一個例子,我想在這兒再「道人善」因為,我在他身上學到了,我們學習,不執著就是,能上,不能下也是執著,我能當領導,我就不能下來,我下來就沒面子了,那這個不是善,執著破了善即起來,能上能下才是好領導,真正的好領導,你看不出來他是領導,一個在團體裡邊,一個團隊裡邊,你看幾個人給領導說心裡話,還是見了這個領導就跑,這個不是好領導,他沒和群眾打成一片,他絕對帶領不好企業,真正的好領導是能下來和他的夥伴生活在一起的人,同甘苦共患難的人,無話不談的人,我們有一個學友是呼市的很年輕,為了報媽媽的恩才讀書的,讀了書之後呢,就在這個幹了幾年的這個地方,提幹了,他把愛心陪伴員工成長用於了他的企業,他開始和員工交朋友,開始不罰員工錢,但是,已經失傳了的愛心陪伴孩子成長這理念在那個企業好像落實不下去。他都不處罰、不批評員工,得到的是別人對他的是那個眼光看他,他問我「怎麼辦?」我說:「有領導來檢查你就處罰,沒領導來檢查你就愛員工。」他說:「好的」他有一個領導,處罰很嚴格,用獎賞導之正,來待員工,結局是什麼呢?表裡不一,他不想這樣,剛好有一個緣分,上級領導來調查,這個領導問他這個領導怎麼樣?他和這個領導之間通過這一次問卷調查,將下來一個人,當時,他在千裡迢迢的呼市打電話問:「老師,我該怎麼辦?」我說:「道人善,即是善。」這是教育的目標,沒有第二條路,我也知道如果道那個人的善,他將不再當領導,他將下來。我說:「道人善,即是善」這是教育的目標,沒有第二條路,我也知道,如果道那個領導的善,他將不再當領導了,他將下來,我都知道,我們是追求一時的,還是追求一世?我想,我們即是學習了,想追求長長久久的利益。我說:「道人善」他說:「他確實對員工很苛刻」我說:「我們換一種思路呢?沒修學聖賢文化,父母對孩子也很苛刻,難道說父母不愛孩子嗎?只是他的方法不對,但是,他的本心是愛孩子的,他認為愛孩子就是訓斥啊,你的領導只會訓斥員工,但是,他的本心是愛員工的、是愛企業的。」一定要找到他的善去告訴他的上級領導,我們這個領導是善的,我們現在是幹啥?不是在辦教育嗎?在揚善嗎?要揚每一個人的善,我們有仇人嗎?在我們的眼界、我們的世界觀裡面沒有仇人,您認為,他跟你之間有仇,是因為我們執著,我們放下對他的仇,不是就減低了你的執著嗎?當你沒有執著的時候,你不是就能隨方就圓了嗎?你不是就是水了嗎?誰還能傷害到你呀,我們修學不是就修放下自己的執著點,而成為水了嗎?這個孩子真聽話呀,這個孩子按照他老師,教他教給他的方法,他給上級領導說:「我們這個領導很好,非常愛員工。」結果已經知道了,領導就找他談話,給了他兩個地方讓他選擇,這次我要去的時候,他又問我「老師,我選擇哪個。」我說:「哪個都挺好的。」他說:「老師,我就選擇那個,有一個培訓機構。」我說:「好。」我接著就問他,我就逗他,我說:「你心態怎麼樣啊?」他說:「老師,只要是道,我都願意去行。」他還不到30歲,真是後繼有人呀,我說:「我要把你的故事要張揚出去,要廣而告之,我們向你學習。」如果真正遇到將近上萬的工資,就因為這一個角色「道人善」將減一半的工資我們幹嗎?我不要利我要道,我抓心,我不抓相,我相信,在每一次考驗的過程當中,我們逢考必過。逢考必過是什麼?我就不抓相,我就抓心,抓心就是抓書,我只要讀書,我的人生就能轉變我的命運、

    很久沒有分享考軍校那個孩子了,有一天,他給我提意見,他說:「你怎麼不表揚表揚我?」我說:「好,有緣分的時候,我一定表揚你。」我也一直沒表揚,因為他提讓表揚的時候,就有執著在了,能給予人的善是你也破執著,我也破執著,他當排長了,當上了。有一天,打電話過來,他現在是,不讓我表揚了,我才表揚的。要了不給,不要就給,上天就是這樣的。他說:「我這現在書也讀了,我這當排長也不行啊」我說:「怎麼了?」「我也不會帶呀,人家底下亂成一鍋粥了,我批評人家不接受我呀,我這該怎麼辦呀?你說,讓我當排長,行,我這當排長了,不行啊,太折磨人了。我說:「你看,多好呀,你要不當排長,你會能考慮怎麼樣當排長嗎?你只有當上排長,你才知道怎麼帶兵。」「那你這樣一說,那你就行,當吧,那我就咋管理呀?」我說:「咋管理,別主動出擊,你等著。」他說:「我咋等著,你說明白點兒。」我說:「等著你的小兵來找你,你就愛他們。」他說:「咋愛?」我說:「他有什麼需求,你就怎麼愛他。他說,他身上被蚊子叮個包,我給你寄過去的百草油給他們,讓他抹抹癢痘痘,這就是愛了。」「這麼簡單?」我說:「嗯」他「他說他最近在夥房吃不好,你就有好吃的給他,叫他吃兩口。」他說:「這就是愛。」我說:「你媽媽咋愛你的?」因為他媽媽學聖賢文化,我說:「你媽媽咋愛你的,你就咋去愛小兵。」他說:「那我會了。」他說:「那蚊子也老丁我呀。」我說:「那蚊子老叮你,你就記著,以前我們老去貪吃,結果就老為了自己的利益去不擇手段去佔便宜,蚊子現在也來佔你的便宜,你就忍受著,便宜佔夠了,還完了,苦受夠了,就好了。」他說:「真有這麼靈嗎?」我說:「真有這麼靈。」不論我們和人相處,放下自己的利益,把這個利益給予他人。我們「道人善,即是善。」那我幹嘛讓他好啊?他明明就是和我不對,我要道他的善,我不吃虧了嗎?天底下沒有吃虧的。你就放下,你吃虧的這個念。放下你自己的利益,就去道人善吧,得到的果實,是你無法想像的。會讓你心想事成,會讓你身體健康,會讓你吉祥如意。這就是「道人善」我們只做對的事情,只做給予他人利益的事情,自己吃虧不吃虧,那就不考慮你,今天只要讓他人不吃虧就好了。

通過學習,讓我們每一個人明白了很多,也知道了,「道」在哪兒?剛開始是找人善真難,通過現在學習,感覺到找人善真的不難,與每一個人的相處,都能找到他可貴之處。有一個母親,她不學一門深入,她學別地。但是,她有一個孩子。就天天只要她在外地,她只要有時間,她就說什麼呢。「你要去聽徐老師的課,那是對你一生都有幫助的。」每天說的呀,本先人家要來聽的,說的讓人煩的就不行了。我在這裡看到了什麼呢?一個母親愛孩子的心。有一天,我就跟這個孩子說,我說,每次聽到她給孩子打電話的時候,我都很感動,非常的感動,因為人人都有一顆善心,十幾年修學過來,真正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們有一個人放下執著點,我們所處的環境,慢慢慢慢,執著點都放下了,今天是幼兒園最後一天上班,今天,園兒裡的孩子沒有小孩子,只有大班的孩子,大班以前在幼兒園兩個班,一個班將近20個孩子,疫情過後開學,每一個班來的孩子,一個班七個,一個班來了十幾個,都沒來全,原因很多,但是,今天是最後一天,今天,孩子入園,再開學的時候,將去小學一年級上學了。今天是星期天,其實可以不用上班了,幼兒園也可以在今天放假了,但是,老師們著裝整齊,在前兩天,即使沒來齊的孩子也逐個在給家長打電話。希望,這一天讓孩子能來園兒一天。家長接到電話就說:「就剩這一天了,我們不去了吧,去了還得交費。」我們幼兒園的園長就說:「你來吧,這是孩子最後一天了在園兒裡邊,將踏上他上學的路程,今天我們不收費。」結果,今天所有幾乎孩子沒有請假,都到園兒裡了,穿上我們幼兒園的校服去登紅山,就在我們赤峰是紅山文化,離幼兒園不遠是個紅山公園,老師排隊領著孩子去登紅山去了,從早上我們音樂就響起,「你笑起來真好看」希望孩子的笑容也留在我們老師的腦海裡邊,他的笑容是今天我們老師努力的方向,我們沒有再執著,放下一切,能這一段緣分,能讓我們孩子在這短短的時間,他哪怕一秒鐘、一小時能得到這份愛,我們就給予孩子愛,這也是我們辦學的理念,愛心伴孩子成長,沒有壞孩子,沒有壞人,只有缺愛的人。讓我們彰顯每一個孩子的善,讓我們彰顯來到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的長處,讓愛充滿世界。

好,那我們今天這堂課就到這裡了,有不妥之處,還望我們學友互相交流,好,感恩我們各位學友!

相關焦點

  • 學習視頻|蔡禮旭老師《細講弟子規》第三十七集
    我們看下一句經文: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道人善,即是善』。當大家聽到很多善人的行持,善人的風範,每個人心中都會生起這種效法之心,是絕對會這樣,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在這幾天當中,一定有人已經做到『愈思勉』,已經學到了,一定有。從諸位朋友的臉上就看得出來有法喜。這個法喜絕對不是念經念出來,而是有落實在生活之中。
  • 弟子規(原文)
    總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 細講《弟子規》(第三十二集)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蔡禮旭老師主講(第三十二集)2005/2/21臺灣臺南淨宗學會檔名:52-116
  • 入則孝——蔡禮旭老師《細講弟子規》
    諸位朋友,這些壞習慣,你相不相信只要長了一個善全部都解決?長哪一個善?「百善孝為先」,這句話隨著你深入聖賢教誨,你的體會會愈來愈深。這句話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是孝心開了,百善自然就開。我們來看看,一個有孝心的人會不會自私?不會!一個有孝心的人會不會頂嘴?「父母呼,應無緩,父母命,行勿懶」。
  • 弟子規全文
    dì    zǐ  guī弟 子 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huòyǐnshí huòzuòzǒu zhǎngzhěxiān yòuzhěhòu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zhǎnghūrén jídàijiào rénbùzài jǐjídào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已即到chēngzūnzhǎng wùhūmíng duìzūnzhǎng wùxiànnéng稱尊長 勿呼名
  • 弟子規「泛愛眾」
    泛愛眾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解釋】凡是人類,皆須相親相愛;因為同頂一片天,同住地球上;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解釋】德行高尚者,名聲自然崇高;人們敬重他,並非他的容貌外表好;才大者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解釋】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們佩服他,並非他會說大話;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解釋】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幫助別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應當欣賞學習;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解釋】不要獻媚巴結富有的人
  •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康會長細講《弟子規》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康會長細講《弟子規》第二十一集 (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弟子規》,那麼,我們做好事,幫助別人的機會特別多,這個好習慣如果養成了,你積福報是很容易的。 我們要學會常常觀察身邊的人,看看他需要什麼?
  • 【菩提心要 】善用時間 愈用愈多
    【菩提心要】20181110 - 善用時間 愈用愈多節目播出時間
  • 弟子規(原文+解釋)
    其中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弟子」規」就是規範,就是規矩,就是規則,就是規律。
  • 《弟子規.泛愛眾》注釋及譯文
    【譯文】只要是人,都應該相親相愛,因為都是一個天底下的人,同是一個地上的人。 【原文】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譯文】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人們敬重他的德行,而非他的容貌。有才能的人,處理事情的能力卓越,人們佩服他的是他的能力,而不是他會說大話。
  • 弟子規(譯文對照)
    弟子規【作者】李毓秀 【朝代】清朝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 聖經翻譯的把關人:富善
    富善因而自幼在基督化家庭成長,聖靈常灌注心內,12歲就立志奉獻自己做傳道人,甘願終生為主所用。 裝備事奉 小學和中學階段富善除上學外,還幫助家裡農務,因而學會耕種、飼養牲畜、栽種果樹和管理葡萄園等務農技術。
  • 《蕭何追韓信》、《不計私怨》告訴孩子受人之恩當回報!
    本周為孩子們講讀古代兒童啟蒙經典讀物《弟子規》的「泛愛眾」的內容,「泛愛眾」說的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學會受人之恩當回報,懂得人與人之間上下尊卑關係相處之道,學習做一名仁德君子,多為他人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
  • 【明倫堂】《弟子規》人性回歸
    【明倫堂】《弟子規》喚醒人性回歸 SCM黑馬: 4 X 90 = 360 個 3, 每天與您的子女悟 4 個 3 , 90天 您的「性」情回歸了  。。。 進入客廳之前,應先提高聲音,讓屋裡的人知道有人來了; 42、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解釋】屋裡的人問:「是誰呀?」
  • 國學經典《弟子規》書法版,清秀雋永!
    1、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解釋】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解釋】長輩呼喚別人,應代為傳喚和轉告;如果那個人不在,前去轉告;21、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現能【解釋】稱呼尊者長輩,不可以直接呼姓名;在尊長面前,謙虛有禮,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
  • 《弟子規》第一講
    《弟子規》第一講 總敘【原文】弟子規  聖人訓【註解】做人的規範,聖賢的教育。
  • 蔡禮旭老師《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第41集(全集完)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蔡禮旭老師主講(第四十一集)2005/2/23臺灣臺南淨宗學會檔名:52-116-0041諸位朋友,當然教學的順序也是依照《三字經》的教誨來推展,所謂「依法不依人」。而家長跟老師的學習,除了當地會持續辦以外,我們已經成立網路學院,您上「大方廣」就可以查得到。這個網路學院上,我很多次的講課都已經掛上去了,最近我們還會掛徐醒民老師的一些講課的內容,保證讓大家學習不完的。因為我們也會持續再把新講的課掛上去,所以「活到老,學到老」。一般我們對家長或者對小孩,一本《弟子規》講多久?
  • 《弟子規》完整篇帶解釋
    ,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上包容忍讓,忿怒自然消失; 19、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解釋】飲食用餐,就坐行走;長者優先,幼者在後; 20、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解釋】長輩呼喚別人進入客廳之前,應先提高聲音,讓屋裡的人知道有人來了; 42、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解釋】屋裡的人問:「是誰呀?」
  • 中國五千年文化(弟子規)全集
    1、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解釋】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解釋】長輩呼喚別人,應代為傳喚和轉告;如果那個人不在,前去轉告21、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現能 【解釋】稱呼尊者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尊長面前,謙虛有禮,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22、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 傳統 完整翻譯《弟子規》,輕鬆背!
    1、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解釋】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要謹言慎行、講求信用。忿怒自然消失;19、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解釋】飲食用餐,就坐行走;長者優先,幼者在後;20、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解釋】長輩呼喚別人,應代為傳喚和轉告;如果那個人不在,前去轉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