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網訊(記者 關喜如意 石磊)「嗒」的一聲,70歲的理髮師傅張玉昆抖開一塊白布,圍在顧客身上。
在昆明吳井路上,這一家向陽理髮店,每天早上8點左右開門營業,店裡的7個師傅穿好白大褂,準備好理髮工具,靜候來理髮的顧客們。
這是一個35平方左右的狹長型小店,一面拉通整塊牆的鏡子前是6把白色椅子,鏡子前的工作檯上放滿了理髮工具:大小齒梳、捲筒梳、吹風機、肥皂、剪刀......白色的椅子扶手上,黑色的墊子已經被磨掉了顏色。張玉昆說,理髮椅是解放前就有的,已經用了70年,「質量好得很,現在買不到了。」
老店裡的老顧客 剃頭刮面老一套
「就按以前的整。」90歲的馮爺爺每個月都要來向陽理髮店一次,他家住在東寺街,是這裡的老顧客了。他來到店裡都不用說要怎麼剪,理髮師傅們就能很順手地剪出他習慣的髮型。「先梭腳,剪頭髮是從脖子下面開始。」張玉昆剪一會兒又看看鏡子裡的效果,再修剪一下碎發,沒多久就剪好了。用電剪和梳子剪好髮型後,再用毛巾把脖子裡的碎頭髮掃出來,整個理髮的過程就算完成了。
張玉昆是店裡年紀最大的理髮師傅,「我差不多十五六歲就開始學習,理髮也理了四五十年了。」在最開始學習理髮的時候,張玉昆做的是輔助工,學理髮要先學洗頭,學會了洗頭再學理髮。那時候,理髮專門分出了男、女不同的髮型風格,每一種都要單獨學。先學男生髮型,後學女生髮型。
除了用剪刀剪長短之外,還要用剃刀,拿刀要靠手腕的力量,「不靈活就會劃開皮膚,剛開始我們都是拿自己的膝蓋來練習的。」練習好了之後,學徒們就會先在師傅頭上試驗。角度也很重要,刀片和皮膚之間的角度太陡或者太平都會容易劃開皮膚。
「以前學徒規定是學習3年後出師,出師後要在店裡進修4個月,而修面更是要等半年。」張玉昆說,通常20個人在一個店,店裡的師傅會帶著。
以前向陽理髮店男髮型和女髮型是分開的兩間,現在來老式理髮店做女士髮型的顧客不太多了。向陽理髮店就只有一間了,主要負責剪男士髮型,要是有女士來燙髮也就100多元,染髮50元左右。「現在有些店燙個頭髮染個頭髮幾百塊幾千塊,都是一樣的工藝,簡直是亂開價。」張玉昆說。
老店裡唯一的女師傅 手藝嫻熟也更細心
吳素紅是店鋪裡唯一一位女理髮師,「以前剪頭髮的都是男的,有些封建的思想覺得不能讓女性剪頭。」她15歲開始學習理髮,那個時候理髮室少,剪髮的人多練手的也就多,「我練習洗頭,練得手都白了。」現在吳素紅幫顧客理完髮後會擦一點護手霜。
剛出師那些年,吳素紅要把洗頭用的水挑到大桶裡,把桶裝滿燒水給顧客洗頭。洗頭剪髮都是站著或是彎腰,一天下來,吳素紅覺得自己「腰都站直了」。
1994年,吳素紅來到了向陽理髮店,一幹就幹到了現在,有很多老顧客都會專程來找她剪髮。
家住廣福路的方大爹每個月都要坐著公交來到吳井路剪髮,在他看來路途不算遠「在這裡剪習慣了,來修修面對皮膚好。」方大爹說。
當有顧客要修面時,吳素紅熟練地用一個小口缸打了杯熱水,用羊毛做的胡刷在一塊肥皂上擦了幾下,泡到熱水裡,用胡刷把肥皂沫均勻地刷在顧客臉上,起到軟化鬍鬚的作用。然後仔細地拿著剃刀在顧客的臉上輕輕修,鬢角、臉龐包括人中附近的汗毛都要精細地處理。
吳素紅說,以前的剃刀並不是一次性的,每次用完都要經過高溫消毒,現在店裡還有以前使用過的消毒箱和高溫蒸汽桶。長期使用後剃刀會變頓,這時候理髮師傅就要用掛在椅子上的牛皮磨一磨刀片,讓刀片變得鋒利以後才能使用。後來為了衛生健康,開始使用一次性刀片,每個人用完就扔掉了。
吳素紅的老顧客不少,住在附近的居民有的從小就找她理髮。「現在有些人會覺得女的細心,刮面什麼的細緻一些。」每天她大約要幫幾十個顧客理髮、刮面,在吳素紅看來,美發行業留下來的女理髮師很少,留下來的也都是理髮技術過硬的。
來老店不僅是剪髮 也是互相交流
「我應該算是最後一批國營企業招的理髮師了。」張強是店裡比較年輕的一位理髮師,70後的他初中畢業後選擇學習理髮作為一門手藝,1990年,張強來到了當時的盤龍區服務公司理髮,後來還自己開過店,但由於年輕時愛玩他慢慢放棄了自己的店。「當時很多店沒有好的理髮師傅,年輕的幹上兩三年就想自己開店。」到現在,張強來到向陽理髮店4年,從事理髮也有20多年了,他覺得剪髮是門手藝,需要的是堅持和毅力,「一個人一生幹好一件事就夠了。」他說。
店裡的師傅們相處很融洽,閒下來的時候大家就坐在沙發上聊聊天,顧客來了他們不慌不忙的迎接,向老朋友一般打了招呼。
「你兒子後來那個工作咋個說了?」「哎呦,他的事麼,管他了。」
「老年人髮型不要求多花哨,他們喜歡來聊天。」在張強看來,很多顧客其實是在挑選理髮師傅,理髮師傅去哪個店,他們也就跟著一起來店裡剪髮。
昆明向陽理髮店理髮的價格從最開始的3元變到了5元、8元,到現在18元,生意一直都很好,尤其到了「龍抬頭」這天,大人小孩都擠進來了。